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的价值探索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11 共2191字
摘要

  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从文化建设层面来看,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进行多层次、有目的的评价,以文化机构的视角,对现阶段我国的群众文化价值,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我国的群众文化进行价值探索。
  
  一、群众文化的主导地位价值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社会文化从建筑结构方面看,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政治的直接反映,一个社会在某个时期的主导文化,一定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支配的。而群众基础为上层建筑提供了文化的沃土,长期以来,我国的主导文化就是群众文化。在现阶段的国内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综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变化之后,在我国产生的社会主义同构心理,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展的结果,从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都是群众文化的基本价值观,这是支撑现代社会政治大厦的基石,更是将多元化价值观、多民族文化实现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说,群众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在衍生精英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推动文化产业方面,有着无法估量的动力作用,是我国现代文化发展的的基石与源泉。

  二、群众文化衍生精英文化的价值

  在文化层面一直有着群众文化、精英文化的区别。群众文化具有极强的普及能力,而精英文化具有更高层次的艺术性。前者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的公民;后者集中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是时代精英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方向。一直以来两种文化层次就有着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给我党的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大方向,他认为,文艺普及的行为与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为主,在指导、推进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工作者们也要向他们学习,从群众生活中,汲取养分。

  对于现代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说,这个理论是基础价值观,是现代文艺工作者仍然要坚持的文艺路线基本点,从群众文化中寻找适合的土壤,将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否则,单凭理论研究,脱离了群众实际、生活实际,得到的研究结果,也带着过分苍白的外形,建立起来的文艺理论也属于海市蜃楼。当前的文化建设中,作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我们要从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着手,进行群众文化的拔高、提升,将精英文化根植于群众文化当中,给社会主义现代的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后盾,群众文化是精英文化的基础、源泉,是一切社会主义文化活动的本原归属。

  三、群众文化对文化产业动态调整的导向价值

  一直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都有着两个层面的区分,一是文化事业建设;二是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事业因其公益性,提供主体一直是国家政府;而文化产业则是市场经济中,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现代化文化产业,重要的前提就是有完善的文化市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文化产业市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市场,是需要依靠群众来消费文化、鉴赏艺术。所以说,群众的文化艺术消费能力,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市场经济环节中,最重要的步骤。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一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这种现象随着国际市场的介入,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升级与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用动态的发展眼光来看待问题,尤其是进行文化艺术的普及教育中,要根据群众文化的具体层次,不断地调节普及方式,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群众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随着国际文化价值观的进入,我国的民俗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地位。从我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就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对于具有独特民俗文化风情的群众文化类型,有着极高的关注程度,虽然在我国学术界,对于民俗文化的定义尚且存在争议,但是对于现代文化机构来说,注重与保护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是当务之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基本要求。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条款,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2月,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明确的范围界定: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在这里,我们理解的"文化空间",指的应该是举办文化展览,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这是各级的文化机构,应该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色彩的群众文化,提供的硬件服务基础。

  结语:
  
  现阶段的文化机构,应当承担起社会文化组织、传播、推广的责任,将国家文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相关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建立起与群众文化息息相关的研究体系,为下一阶段的群众文化研究,开拓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祁庆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由"徽州词祭"引发的一点思考[J].三峡学院学报,2009,(2)。
  [2]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胡守勇。文化建设: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J].云南社会科学,2009,(1)。

相关标签:群众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