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跨国子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5-04 共6124字
论文标题

  跨国公司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过程中所起作用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争论.接受技术转让的国家将跨国公司所实行的基于集中组织研究一发展工作和几乎完全垄断技术内容的微观经济战略同旨在逐步减少科技方面依赖性的发展本国科技潜力的目标对立起来.
  跨国公司则否认自己有保留科技情报的"阴险的愿望",并且提出所在国研究力量薄弱(研究中心少、高度熟练的人员少)和当地企业(供应商或采购商)在遵守或适应子公司的技术标准方面存在困难等客观因素.可能还必须考虑到市场上存在一些与跨国公司竞争的企业,它们迫使跨国公司保持一定的谨慎态度,以维持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
  要衡量双方论点的价值,就要回答与国际上技术转让的两个方面有关的某些问题:一个方面是子公司的活动和接受国科技力量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方面则是跨国公司组织生产和交流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些问题可以按以下三个主题进行分类:
  -由跨国公司组织的、与跨国公司培养领导人员的政策有关的专业训练;-子公司同接受技术转让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环境的关系;-分散与技术转让有关的生产.现在,我们就来简短地谈一谈这三个主题.

  一、专业训练

  专业训练和技术转让一部分专业训练活动-可以称之为传统的那一部分-同跨国公司的管理职能和生产职能有关,而重要性与日俱增的另一部分专业训练活动则同跨国公司作为技术转让渠道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职能密切有关.
  招募和训练当地人员,被认为是跨国公司实行技术转让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技术转让之所以得到加强,尤其是因为子公司把大量技术水平高的当地人员纳入它的活动之中;这些当地人员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中或在跨国公司帮助下提高技术水平的.
  招募没有技术或技术水平不高的劳动者,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求职者人数超过提供的职位,使子公司得以进行挑选,然后再加以核查;这也是子公司生产率水平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一般说来,这类劳动者的专业训练是在当地进行的.
  在招募方面和专业训练方面(从技术人员的水平开始),都出现了困难和真正的问题,随着技术上和行政上的升级,这些困难和问题也增多了.
  人员缺乏不仅是招募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招募工长、领班和某些专业人员(修理工、电工等)的工作中的主要因素.接受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不同,人员缺乏的情况也就不一样.
  对跨国公司来说,当地管理人员缺乏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至少在子公司创业初期(一般为2一5年)需要大量的"外来者",一是在大部分跨国公司看来都愿意用本地人来代替外来的管理人员(至少是取代中级管理人员和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下,需要特别努力组织专业训练.
  因此,跨国公司在培训中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方面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主要方法是将未来的工长、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派往经常组织进修的母公司去实习,或者派往跨国公司的其他子公司去实习.
  至于子公司本身所组织的专业训练,往往可以看到主要是为中级管理人员设立进修班.这类进修班是在来自总公司和地区领导机构(如欧洲,但这种情况往往较少)或来自历史更长经验更多的本地区其他子公司的专业培训人员帮助下开办的.
  最后,某些子公司还接受大学教授和学生前来实习,这确实是挑选未来职员的令人感兴趣的方法.无论如何,只有在接受国中子公司工作人员的轮换率达到很高程度的情况下,接受技术转让的国家才能真正从跨国公司培训当地管理人员的活动中得到好处.
  不幸的是,所有的典型调查都指出,熟练工人的流动性相当小,而且担任领导工作的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基本上是微不足道的.在〔跨国公司〕集团范围之外组织专业训练的全部努力,只同一家企业的需要密切有关;在跨国公司之间以及跨国公司和接受技术转让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协调一致的情况是很少的,更不用说真正的合作了.
  子公司在所在国科技力量配合下所组织的专业训练活动,提出了两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所在国当局愿意组织甚至加强这种活动,第二个问题则涉及跨国公司愿意加强当地管理人员的专业训练,尤其是加强其活动对占有技术和转让技术(管理工作、组织工作以及制造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具有决定意义的那些管理人员的专业训练.
  至于第一个问题,可以说,所在国的地位的确各不相同.因此,除了诸如菲律宾、象牙海岸和摩洛哥等抱怨跨国公司在高等教育方面帮助很小并要求跨国公司加强参予的那些国家以外,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对来自跨国公司的一切都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怀疑.
  至于跨国公司通过专业训练来真正实行技术转让的愿望,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愿望看来取决于跨国公司维持自己垄断地位的愿望,尤其是取决于跨国公司维持自己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的愿望.此外,在很多情况下,看来正是这样的一种愿望指导着跨国公司关于领导人员的政策.
  关千领导人员的政策和对技术转让的监督因此,如果跨国公司本国人员在子公司和地区领导机构中占据工程技术的最高职位,那么监督跨国公司技术知识和实际知识的传播情况就会有更好的保证.
  显然,构成这一假设的背景的,就是当地高级管理人员对跨国公司的"忠诚",更确切地说,就是在跨国公司和所在国发生利害冲突时可能表现出来的"对双方的忠诚".因此,除当地社会对那些在跨国公司工作的当地人表示不信任以外,跨国公司也不信任他们;这样一来,与其说是对双方的忠诚,倒不如说引起了双方的不信任.
  关于由跨国公司本国人员在领导岗位上占压倒优势的这种构想,受到了跨国公司领导人员的强烈批评.因为,、在他们看来,子公司领导人员的国籍问题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领导人员对跨国公司的全部活动要有一种共同的理论.跨国公司的力量就在于有一个按照"公司总的宗旨"在工作中相互密切配合的领导班子,以便更好地扞卫跨国公司的利益.一个管理人员(无论什么国籍),如不接受这一"宗旨",就会被摒弃在跨国公司大门之外;如果不掌握这一"宗旨",无论如何也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因此,可以看到各级工作人员国际化的趋势,就子公司而言,则是〔工作人员〕"本地化"的趋势.这些管理人员由于在公司接受培训(不仅在跨国公司本国,而且也在子公司接受培训),因而倾向于采取将个人的准则和跨国公司的准则结合起来的态度.
  事实上,就最近看到的高级管理人员"地区化"的趋势而言,倒不如说这指的是高级管理人员"失去了民族特征"(从他们接受的训练、他们的利益和他们向本地区其他岗位流动的情况来看),从而同跨国公司的目标和"准则"一致起来.

  二、子公司同所在国科学环境和工业环境的关系

  有关研究一发展的活动对子公司活动进行的分析表明,只有少数子公司才有研究一发展机构.因此,无论跨国公司在哪个部门或在哪个国家,设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室只能从事少量的基础研究或实用研究.
  当所在国拥有跨国公司本国所没有的某一种原料时,就可以由子公司在当地从事一部分研究工作.
  同样,不同的环境条件使研究工作难以在跨国公司本国实现.
  最后,关于特别适合某些市场的产品设计,可以委托子公司负责.
  除了这些特殊情况以外,按国别编写的专题文章表明,基础研究一般都集中在总公司本国.
  按照跨国公司领导人的说法,研究一发展工作集中在工业化国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如果没有工业的支持和密切配合(尤其是在发展迅速变化的技术方面),研究一发展工作是不可能进行的;-在研究一发展工作上存在着循序渐进的问题,因此要使技术在国际上具有竞争能力,就只能在规模很小的研究室进行试验,这尤其是因为在分散的基础上协调研究一发展工作是有困难的;-研究一发展工作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熟练劳动力,这样的劳动力在发展中国家里是很少的;-在〔跨国公司〕集团范围内,扩散研究室是没有收益的,因为在分散的基础上协调研究工作是有困难的.
  因此,子公司一般只设立一个专门的中心来研究有关使制造方法和(或)产品适应当地条件的问题,并对原料和最终产品实行质量管理.
  但是,跨国公司有时也在生产知识的活动中应用国际专业化的原则.这样,就可以将每一所研究室都纳入关于基础研究和实用研究的总计划之中,由研究室完成一部分计划.这种类型的研究组织,其特点就是子公司和研究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为研究室是跨国公司总公司研究中J乙的下属机构.这类研究室并不以当地市场的需要为重点.它首先要适应这样的政策,即招募的工作人员水平要高,但报酬却要大大低于跨国公司本国.换句话说,这指的是"指挥中心转移到"国内,而且"专业训练"归根到底是不利于接受技术转让的发展中国家的.
  正因为如此,发展中国家在要求跨国公司分散研究一发展工作时就应该非常注意.如果研究的成果不能使当地经济(所在国经济或该地区经济)直接获得广泛的好处,那么接受技术转让的国家在科学上的薄弱潜力就会有利于跨国公司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所以,子公司在技术上超过所在国时几乎不从事研究一发展工作的这一情况,就不大会促使子公司和总公司的负责人去加强同当地科学中心的联系,从严格的"经济"角度来看,这种关系也是完全不合理的.
  在有些地方,也可以看到同当地研究机构保持着某种重要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主要是涉及(如果不是单纯涉及的话)质量管理工作.不过也不要因此而忽略前面提到的加强适应性的某些工作.
  子公司同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如果向子公司供货的厂商遵守一定的技术规格,那么子公司从当地厂商购货可能是提高当地技术和工业潜力的另一种方法.这指的是国际上的转包合同,特别是指这样的一种情况:设在转包商所在国的跨国公司子公司提出订货单,由转包商制造部件和零件,然后在子公司所属当地车间中组装.
  不幸的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同所在国当地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多.子公司往往愿意向有转包经验的其他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订货.它们提出的论点几乎总是所在国企业不能遵守要求达到的"标准".
  此外,这一论点固然可以适用于欠发达国家,但当涉及工业能力相当强的国家时,其价值就大大降低了.
  利用当地工程机构也可以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这类机构或由于这类机构水平不高,因此子公司如果不利用自己的能力,就必须和外国工程机构打交道,留给当地企业的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土木工程.
  至于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在要求高度技术水平而且往往由单位集体使用的产品上就是这样做的;这不仅表现为传统的销售后的服务(某些服务还实行"个人包干",如派遣技术人员经常去用户处进行检查),而且还表现为在顾客购买以前,有时甚至在顾客表示购买的愿望以前就对顾客进行宣传工作.
  最后,必须指出,如果交付"现成"工厂或"现成产品"还附有培训人员和技术援助合同以及"监督"合同,那么在交货时就要对顾客进行特殊的宣传工作.

  三、分散生产、技术转让和技术的适应性生产国际化

  有些企业必须考虑哪里是与分散生产过程的可能性有关的最佳生产地点和销售地点.对所有这些企业来说,当前世界市场流行的条件构成了一种压力.结果,就在发展中国家生产某些产.
  在这方面,R·韦尔农基于"技术优势"提出的关于"产品周期"的假设,并不能证明是生产国际化现象的广泛有效的原因.
  因为,在按国别编写的专题文章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在总公司和各子公司制造的产品之间一般都没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在某一个国家设厂在很多情况下主要不是(至少不单是)为了供应当地市场(所在国市场或该地区的市场).不过,这一趋势只涉及某些特定的部门(如汽车、电子元件).
  当前由于设立在国际上起转包商作用的"子公司中转站"而越来越明显的生产国际化趋势,使对所在国进行的技术转让发生了变化.当子公司主要以当地市场为重点时,它们就往往成为小型的母公司,可以从事某种研究工作,使产品适应当地市场的需要.
  相反,如果这些子公司变为"分散生产的车间",那就会出现技术转让减少的趋势.实际上,利用熟练程度不高的劳动力来提供用于出口的产品,只能妨碍子公司生产技术适应性的提高,因为子公司的生产技术是跨国公司生产过程的一部分.
  转让的技术的适应性一般说来,无论子公司所在国的发展水平如何,子公司采用的生产技术完全可以和跨国公司本国的生产技术相比.因此,无论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如何,每一个工业部门都存在着生产技术均匀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对有时是非常严峻的保护主义政策的后果也承担一部分责任.因为,本来需要进口的一些产品(必然)是在当地生产的;这就往往引起生产线的分散,而对这些生产线来说,提高技术的适应性是不大可能的或根本不可能的.
  发展中国家里子公司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和机械化程度看来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子公司的规模(生产能力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有时还妨碍人们采用工业化国家所采用的那种机械化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看到,由于使用当地原料和中间产品而在生产设备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可以根据与跨国公司本国需求不同的需求的特点(消费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在这方面,看来要因部门而异,因为最重要的是提高消费品的适应性.
  但是,由此而产生的变化一般都是比较次要的.无论如何,就各生产过程增加使用劳动力而言,有关生产方法的技术和有关产品的技术都不大存在适应性的问题.
  关于进口技术的适应性的问题,还可以根据以下两个标准来加以衡量:
  -生产所需要的市场:国际市场还是当地市场.在前一种情况下,如果产品必须符合某些与竞争有关的国际标准,那么提高适应性的问题看来就不大容易解决了;-从改进被转让的技术和创造为利用当地资源所必须的技术这两个角度来预计接受技术转让的国家对生产技术所能掌握的程度.实际上,只有在既能掌握技术又能逐步培养出当地科学人才的情况下,技术转让才是有用的.在这方面,可以将日本当作范例.

  四、最后的几点意见寻求其他的技术转让方式

  显然,在设立生产子公司的情况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限制在跨国公司的总的范围之内.从总的来说,带动所在国的这种效果仍然比较小.因此,通过签订"现成产品"合同来实行技术转让,就成为弥补上述情况的一种替代方法.
  然而,在这类技术转让中,签订的协定不限于某一项服务(如给予许可证或专利证),而是涉及一整套技术或"一揽子技术"(事先审查、工程设计、监督施工、试产、培训、技术知识、提供装备等).在这以后,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才使用当地的工程力量(在建设工厂方面,几乎完全由外国公司承包).此外,技术转让还受到负责工厂设计和施工的公司的强烈影响,因此选择技术的自由也就受到了限制.解决办法看来是将"一揽子技术"拆开,而且这还可以加强可能供货的厂商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不再整个地转让技术,而是转让一部分必需的技术.这种做法会使更好地利用当地工程力量、动员当地工业潜力以及建立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和培养所在国科技力量的生产单位成为可能.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和跨国公司战略的区域化.
  最后,重点应该放在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技术转让的地区性和分区性上.从技术在地区一体化过程中占有战略地位并成为推动地区一体化的动力这一前提出发,就可以引伸出地区技术合作的内容来.
  这样的区域合作可以有各种好处.市场巨大的这种好处会使得从深度上和广度上实行节约成为可能.市场狭小则是妨碍技术转让和提高技术适应性的因素之一.建立地区市场-看来这也是跨国公司的战略方向-可以使新的生产线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如果提高生产技术适应装备生产要素的能力因市场吸收能力扩大而带来收益的话,那么建立地区市场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种适应能力.
  建立地区市场还可以在各国之间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发展本地区的科技力量.
  跨国公司的战略可能会以生产和研究的地区专业化政策为方向.这就会使各公司根据新的市场可能性来重新审查自己在设置生产单位和研究单位的地点方面所作出的选择.它们会鼓励当地企业朝新型转包商的方向发展,从而通过加强同当地伙伴们的合作来带动本地区内真正的合营企业.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