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现阶段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01 共5923字
  4.2 现阶段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2003-2004 年,我国政府将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逐步扩展到粮食市场,这标志着政府基本退出了对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干预,国内农产品价格目前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然而,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牵动民生,政府并没有完全退出对于农产品价格和市场的干预,而是施行强农惠农政策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我国农产品市场目前的运行机制是市场和计划并行,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虽然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众多,但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集中在自然因素、市场经济因素和经济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自然因素不属于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将在本节只对现阶段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市场经济因素和经济政策因素进行分析。
  
  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走势分析来看,2003 年至今,我国农产品整体价格虽一直保持着上涨态势,但是波动性不断增大,且周期性扩大之势明显。而从近年来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走势来看,暴涨暴跌的现象时有发生,犹如过山车。
  
  因此,在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之时,笔者认为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分析引起农产品价格整体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二是分析引起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因素。
  
  4.2.1 引起我国农产品整体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4.2.1.1 供求方面的因素
  
  (1)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
  
  目前我国正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改革,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来实现我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在农业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量越来越大,与 2003 年相比,2011 年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量为 5838.9 万吨,增长 29.3%;农用柴油使用量 20577.4 万吨,增长30.7%;农药使用量为 178.7 万吨,增长 34.8%;农用机械总动力为 97734.7 万千瓦,增长 61.8%.而随着国际能源短缺、物价总体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出现大幅度的提高,2011 年与 2003 年相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整体上涨 75.9%,其中,农药及农药械价格上涨 23.0%,机械化及半机械化农具价格上涨 25.4%,化肥价格上涨 81.6%,饲料价格上涨 83%,农用机油价格上涨 87.6%,产品畜价格更是上涨了 160.1%.人工成本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全国农民工工资的调查数据显示,2003 年以来,我国农民工工资呈持续上涨趋势,特别是 2004年以后增长加快。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从 2003 年的 690 元上涨到 2011 年的 2049元,年均增速为 13.9%.随之而来的便是,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也得到相应提高,农业劳动日工价从 2003 年的 11.2 元/亩,猛增至 2011 年的 40.0 元/亩,雇工工价也由 2003 年的 18.8 元/亩,大涨至 78.6 元/亩,年均增速分别高达 17.4%和19.7%.农业生产资料及服务的价格和投入量,以及劳动日工价的大幅度上涨,使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飞速上涨。在保证农产品供给稳定的前提下,农产品价格被迫推升。
  
  (2)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虽然我国政府不断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每年都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农作物受灾面积减少,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还不能根本性地扭转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此外,城乡收入差距巨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农业生产效益偏低,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现存农业劳动力中,以老弱妇女和文化程度低的劳动力为主,导致本就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业劳动力,现在比之其他农村产业则更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决定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无法快速提高,2003-2011 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瓜果蔬菜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速分别仅为 4.4%、6.3%、3.6%、4.3%和 4.7%.《中国现代化报告 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粮食单产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是工业的 1/10,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 2%,仅为美国和日本的约 1%.劳动生产率严重落后,阻碍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步伐,使得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整体偏弱,在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阶段,势必推高农产品价格。
  
  (3)消费者收入提高和偏好改变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断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之对农产品的需求偏好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减少了对口粮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对肉禽类、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大增加。2012 年与 2003 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原粮消费减少 23.2%,而肉禽类及其制品消费上涨 18.3%,蛋类及其制品消费上涨 12.5%,奶类及其制品消费上涨 205.9%,水产品消费上涨 14.9%.而由于肉禽类、蛋类和奶类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对饲料粮的需求随之增加。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 50%左右,其需求偏好变动,可使我国农产品需求整体提高,从而拉动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我国农产品市场除了整体供给偏紧的情况以外,还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使得农产品单产量提高,但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农产品的增产速度远远大于精深加工的农产品的增产速度,“提量不提质”,然而国民对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的要求正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因此,即使农产品近年来全面实现增产,但品种和品质较差,不能迎合市场需求,所增加的供给绝大部分并不是有效供给。这使得目前国内优质农产品仍属短缺,价格节节攀升;而低质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
  
  (4)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下游产品的需求增加
  
  近些年,全球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类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促使人类加紧开发各类生物能源予以替代。受全球对生物能源的需求刺激,以农产品作为原料生产的生物能源大大增加了淀粉类、油料类和糖料类等农产品的需求量。例如以玉米、小麦和薯类等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目前已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石油替代能源。国内燃料乙醇 2007 年生产 160 万吨,2011 年生产 177 万吨,80%以上是以玉米作为原料进行生产。按照 1:3.3 的比例进行计算,2007 年消耗玉米 400 万吨,2011 年消耗 470 万吨。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预测,2020 年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可达 1000 万吨,若以 80%的玉米为原料,则预计消耗 2640 万吨,可见需求量之巨。
  
  (5)人口结构和数量发生改变
  
  2011 年底我国总人口为 134735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69079 万人,占比为51.3%,农村人口 65656 万人,占比 48.7%.而 2003 年底我国总人口仅为 1292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52376 万人,占比为 40.5%,农村人口 76851 万人,占比59.5%.2011 年相比于 2003 年,全国总人口增加 5508 万人,年均增长 0.5%,城镇人口增加 16703 万人,年均增长 3.6%,农村人口减少 11195 万人,年均下降 1.9%.人口总数的增加使农产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而城镇居民人均农产品的消费水平比农村居民更高,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使全国整体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大增加,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4.2.2.2 经济政策因素
  
  (1)最低收购价政策
  
  我国政府自 2004 年正式退出了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但紧接着 2004-2006年粮食连年大丰收,累计增产 1335 亿斤,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巨大。为了避免“谷贱伤农”的情况发生,影响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导致丰收年后粮食连续减产,危及粮食安全,国家立即出台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使粮食在 2007年再次实现增产。此后,我国政府每年都会继续提高主产区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水平,提高幅度在 5%-25%左右。
  
  (2)农产品政策性收储
  
  我国农产品政策性收储主要有两种:托市收购和临时收储,目前该政策涉及的农产品品种已覆盖所有储备品种,常见于大宗农产品市场。它是指农产品市场价格出现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政府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而决定对小麦和稻谷实行托市收购,对玉米、棉花和油菜籽等农产品实行临时收储。托市收购和临时收储的农产品均不能自由进入市场,相关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地将其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开拍卖。这意味着,政府在农产品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价格持续低迷时,强制减少农产品的市场供给,迫使价格恢复上涨;在农产品市场出现较大需求时,再将收储的农产品流入市场,调节供给,将农产品价格维持在合理价位上。
  
  (3)农产品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于 1999 年在部分地区开展改革试点,2004 年全国各省均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直至 2006 年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内被全部取消。一方面,农民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免收增值税;另一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视同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免收增值税,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粮食为例,2003 年我国粮食每亩出售产值为 184.0 元,而税收高达 23.7 元/亩,并且即使家庭用工折价和自营地折租这种机会成本忽略不计,2003年农产品每亩的物质与服务费用 186.7 元、雇工费用 9.4 元以及流转地租金 3.7元,每亩总成本高达 199.8 元,高出出售产值 15.8 元。也就是说,农民辛辛苦苦种粮卖粮一整年,现金还亏损 15.8 元。可见,农业税的废除切实减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成本负担,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农产品供给量的提高,增加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行压力。
  
  (4)农业补贴政策
  
  2004 年是我国农业政策的重大转折点,不仅在于农业税制得以废除,还在于农业补贴政策的逐步推行。这意味着我国正式不再以农业支持工业,转为由工业反哺农业了。2004-2006 年间,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强农惠农的四大补贴政策: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2007 年,四项补贴总额仅为 513.6 亿元,而 2011 年就已达到 1406.0 亿元,提高了将近三倍。
  
  这项政策替农民减少了一部分农业生产成本,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使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与农产品税收优惠政策一样,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也将使农产品供给增加,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
  
  4.2.1.3 受通货膨胀影响
  
  即使考虑现实经济生活的诸多复杂动态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过比较农产品价格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趋势(图 4.2)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增速的涨跌大体上与货币供应量一致,但是滞后了一期。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般是在下一期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2003-2011 年我国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年均上涨幅度为17.2%,货币的供过于求,必然造成货币价格下跌。而农产品价格与货币价格反向变动,则整体呈现上涨趋势。
  
  综上可知,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价格整体水平不断上涨,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产品供不应求,导致市场均衡价格上升。而经济政策和通货膨胀因素则是助推了这一上涨之势。
  
  4.2.2 引起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增大的主要因素
  

  4.2.2.1 农产品供求缺乏弹性
  
  (1)供给弹性的测算
  
  在农产品中,粮食乃重中之重,包括谷物类、豆类和薯类三大种类。其价格的涨跌可以全面影响农产品整体价格的变动,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以粮食为例,供给量和价格的数据分别以粮食产量和粮食生产价格进行替代。
  
  现阶段粮食供给价格弹性如下:
  
  (2)需求弹性的测算
  
  由于农村居民对粮食的需求大多自给自足,受粮食价格影响很小,所以本文只以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的变动率来表示粮食需求量的变动率,以城市粮食零售价格的变动率来表示粮食价格的变动率。与粮食产量相同,影响粮食购买量的因素也不止粮食价格一个,还包括消费者收入、偏好和相关商品价格等。
  
  ①均值=需求收入弹性的平均值×(城镇居民人均粮食购买量总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和)

        (3)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2003-2011 年我国粮食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体上都是小于 1 的。表明这一阶段我国粮食大多数时期的供求均缺乏弹性,价格的变动并不会引起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大幅变动。而这一特点使得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在面临相同的供给和需求变动时,价格波动得更厉害。
  
  图 4.3 中的(a)和(b)分别表示缺乏弹性和富有弹性的两种产品大致的供求状况。若使两种产品的供求不变,需求均由 D0降到 D1(平移距离相同 AB=EF),则可发现供求均缺乏弹性的产品价格下降得更多;反之则价格上升得更多。若使两种产品的需求不变,供给均由 S0降到 S1(平移距离相同),则也可发现供求缺乏弹性的产品价格上升得更多;反之则价格下降得更多。综上可知,农产品由于供给和需求均缺乏价格弹性,所以一旦供求发生变动,便会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4.2.2.2 市场信息滞后且农产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偏低,导致市场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并且大部分农民的知识水平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农民通常难以对下一期农产品市场的整体形势有准确的判断和预期,基本上均是简单地以当期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来预测下一期的价格,从而调节生产投入,改变农产品的供给量。在需求方面,消费者仍然是以当期价格来决定其当期的购买量。因此,当期农产品价格较高时,农民增加投入,使下一期的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随之下降;紧接着农民缩减投入,又继而使再下一期的农产品供小于求,价格随着上涨,如此循环下去。然而,根据计算结果,这一时期我国粮食的供给价格弹性均值为 0.58,而需求价格弹性均值-0.23,则根据蛛网模型理论,粮食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大,形成“发散型蛛网”,逐渐偏离均衡点(图 4.4)。
  
  4.2.2.3 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程度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从 1985-1989 年农产品产量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来看,这种制度的效应容易在较短时间内释放完,后期的农业生产开始频现乏力。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制度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经营分散、小农户大市场的格局,使得农民只能是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价格波动风险的承受者,毫无定价权可言。即使目前我国已经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具有一定的定价权,但整体影响十分微弱。
  
  原因在于:一、政府对合作社的指导经验不足,农业合作社虽多,但规模较大的比较少,并且发展相对落后,获取信息、技术和资金的能力低;二、农业企业化经营受土地分散、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制约,规模难以壮大。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的现状,使得每一个农业生产组织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无法对农产品市场价格造成影响,抑制价格波动增大之势。此外,信息和技术的落后也使得农民容易盲目跟风生产,并且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增大了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使农产品价格在非均衡状态的波动幅度更大。
  
  可见,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价格经常出现暴涨暴跌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最大限度地放开了对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干预,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
  
  农产品本身的供求特性导致供给和需求均缺乏弹性,价格波动幅度比其他产品更大。而市场信息滞后、技术落后、规模化经营程度低,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