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外科学论文

创伤后下肢慢性溃疡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的疗效

时间:2016-03-08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2832字
摘要

  伤后下肢慢性溃疡是指创伤后迁延不愈的下肢体表皮肤溃疡,治疗棘手、病程反复,不但增加了患者医疗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称之为"臁疮",我院运用中药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30 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 2010 年 3 月-2014 年 12 月在我院门诊诊断为创伤后下肢慢性溃疡的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 30 例。其中治疗组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 47 岁~68 岁,平均年龄(57.7±4.8)岁,病程 3 个月 ~36 个月,平均(8.8±1.5)个月,溃疡浅表者 16 例,溃疡较深者 14 例,溃疡面积 2.4cm2~10.5cm2;对照组男 14 例、女 16 例,年龄 48 岁 ~69 岁,平均年龄(57.9±4.9)岁,病程 3 个月 ~36 个月,平均(8.7±1.6)个月,溃疡浅表者 17 例,溃疡较深者 13 例,溃疡面积 2.5 cm2~8.5 cm2.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溃疡深度及面积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a) 有明确的创伤史;b)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臁疮》。病程在 1 个月以上不愈的皮肤溃疡;表面呈灰白色或暗红色,附有黄色脓苔,脓水秽臭难闻易出血,病久边缘高起,四周皮色黯黑、漫肿或伴有湿疹,易反复发作。②排除标准:a)未按规定用药;b)接受其他影响愈合的治疗,如服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患者;c)晚期肿瘤患者及严重肝肾肺和心功能障碍,重度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胃肠道功能衰竭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 40 g,当归 15 g,赤芍 15 g,地龙 10 g,川芎 10 g,红花 10 g,桃仁 10 g,枸杞子 15 g,生地 15 g,木瓜 15 g,每日 1 剂水煎服。对照组选用:通塞脉片每次 7 g,3 次 /d 口服。30 d 为 1 个疗程。2 组均常规消毒创面,局麻下予以清创,并去除坏死组织。处理后以与创面大小相近的 1%乳酸依沙丫啶纱布覆盖并用无菌敷料包扎创面,隔日换药 1 次。
  
  1.4 疗效评估
  
  总体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臁疮》制定,痊愈:溃疡面完全愈合,瘢痕坚实,随访 2 个月无复发;显效:溃疡面缩小达 70%以上,长出新肉芽,分泌物少;好转:溃疡面缩小 30%以上,肉芽新鲜,分泌物减少,部分干燥结痂;无效:治疗 3 个疗程后,溃疡面缩小不足 30%或无变化或扩大,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 =(痊愈 + 显效 + 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 3 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分别为96.67%,4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6.67%,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创伤后下肢慢性溃疡是指创伤以后发生于下 1/3 胫骨嵴两旁、踝部皮肤和肌肉之间的慢性溃疡,中医称"臁疮"、"裙边疮""、裤口毒",其特点是经久难以收口,且易因损伤而复发。

  祖国医学古籍中对"臁疮"屡有记载,在《疡科心得集》中提到":臁疮者,生于两臁,初起发肿,久而腐烂,或津淫瘙痒,破而脓水淋漓,乃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或因饮食起居亏损肝肾,阴火下流,外邪相搏而致,外臁属三阳经,易治,内臁属三阴经,湿兼血分虚热,难治。"本病的基本病因为由小腿皮肤破溃以后染毒湿热下注而成,数十年来专门研究体表皮肤溃疡的唐汉钧教授[1]的观点是:本病病机演变为"始于虚,变于瘀,坏于腐",主要原因是瘀滞并发引起的本虚及腐变,"瘀"、"虚"的存在,是创面难以愈合的两大主因。其病机为久病正虚致气血瘀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复染邪毒所致[2].

  现代医学认为下肢静脉皮肤溃疡是因为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主干静脉及皮肤毛细血管的压力增高,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缺氧及营养缺乏,导致局部代谢率降低,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纤维化、皮肤萎缩、皮下脂肪硬化等现象,以致最终形成静脉性溃疡[3].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为晚清名医王清任所创,由黄芪、川芍、赤芍、当归、桃仁、红花、地龙等药物组成。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以起痿废;归尾活血补血,川芎行气活血及赤芍养阴、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桃仁活血祛瘀,红花活血通络、散瘀止痛及地龙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方中以通为补、以补为通,是为通补兼施的益气活血之代表方剂。王清任认为:气虚无力推动,致血液运行不畅,是造成血瘀凝滞的主要原因,方中重于大补元气,强调了祖国医学"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的理论。临床应用时在此方基础上加用生地黄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枸杞子以滋补肝肾;木瓜以舒筋活络,共奏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新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能明显够降低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并改善模型大鼠的全血比黏度[4],还能显著降低由强迫游泳劳损法导致的气虚血瘀证模型的大鼠的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5].因此补阳还五汤能够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中的"浓"、"黏"、"聚"、"凝"状态。本方还能明显降低实验性的动、静脉血栓模型中,血栓形成后的血液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率,延长动脉血栓形成的潜伏期[6].补阳还五汤注射液,体外给药时能明显抑制放射配基与家兔的洗涤血小板 PAF 受体的特异性结合[7],并可减轻静脉血栓的干重和血栓 - 体重指数;明显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率[8].含有大剂量黄芪(30 g 以上)的补阳还五汤可以明显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与愈合[9],生地有抗炎、补血作用[10],枸杞子中富含枸杞多糖、硒和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枸糖的生物活性很强,能够促进生物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显著增强作用[11];木瓜多糖具有抑感染、抗炎等作用,还是理想的免疫增强剂[12].诸药合用可改善创伤性下肢溃疡的微循环障碍及炎症情况,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目的。

  通塞脉片是由清·鲍相璈所撰的《验方新编》中的四妙勇安汤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中成药,主要成分为当归、牛膝、黄芪、党参等,全方以清热养阴、活血化瘀、通调血脉为主,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创伤性下肢溃疡的常用药品,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有效率、痊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认为治疗组在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因此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创伤后下肢慢性溃疡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汉钧,张士云,程亦勤,等。复黄生肌愈创油膏对减少慢性皮肤溃疡瘢痕形成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8(8):2.
  [2] 韩会学,高尚璞,张士云,等。辨下肢慢性溃疡规律[J].江西中医药,2000,31(6):10.
  [3] 王金亭,李春满。MEBO 治疗下肢静脉逆流性皮肤溃疡疗效观察[J].中国烧伤疮疡杂志,2005,17(2):120.
  [4] 胥显民。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全血比粘度、TXB2、LPO 及 SOD 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33(3):212-214.
  [5] 张红宇。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3(30):10-11.
  [6] 张继平。补阳还五汤对家兔血液中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1998,7(5):229-230.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