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外科学论文

肠痈术后切口难愈1例从痰论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0 共2227字
标题

  夏斌为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临证50年,医技精湛,著述颇丰。兹录其验案一则于后。

  1 病 例

  汪某,男,3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2小时”于2007年7月25日收入外科住院。中医诊断为肠痈,湿热蕴结。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腹膜炎。入院当日即行阑尾切除术,术后1周切口化脓,愈合困难,西医治疗3周病情不减,邀请夏斌医师会诊。症见口燥咽干,心烦失眠,肠鸣有声,饮水、餐后鸣声更响,切口周围瘙痒,红肿胀痛,脓液黄稠,排出不畅,小便色黄量多,夜间尤著。舌质偏暗苔白黄,脉沉缓。诊为肠痈(术后)。辨证为热盛成毒,痈溃脓积,痰瘀阻滞,气血两虚。治以清热解毒,涤痰祛瘀,益气养血,补托生肌。方用六君子汤、当归补血汤、红藤煎加减。

  人参10g,茯苓15g,白术15g,法半夏10g,陈皮10g,黄芪30g,当归15g,金银花15g(后下),连翘15g,红藤30g,白芷10g,甘草3g.4剂,1日1剂,水煎,日服3次。西医外科予伤口换药,对症、支持治疗。二诊,脓液不黄,量少夹血,口燥咽干,渴喜饮水,脘腹胀痛,气窜肠鸣,切口周围瘙痒,红肿灼痛,体重减轻,小便频多,夜尿尤甚,舌质偏暗苔薄黄,脉沉缓。药用人参10g,茯苓15g,白术15g,法半夏10g,陈皮10g,黄芪30g,当归15g,桔梗10g,黄连6g,吴茱萸3g,白芍30g,甘草3g.4剂,1日1剂,水煎,日服3次。西医外科处理同前。三诊,咽喉干涩,隐隐作痛,渴喜饮水,切口脓液大减,周围抚之微痛,气窜肠鸣,大便微结,小便色黄。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缓。药用人参10g,茯苓15g,白术15g,法半夏10g,陈皮10g,黄芪30g,当归15g,桔梗10g,败酱草15g,薏苡仁30g,连翘15g,甘草3g.4剂,1日1剂,水煎,日服3次。西医外科予伤口换药处理。四诊,切口较前缩小,不肿不痛,渗液明显减少,无其它兼症,舌脉同前。继服原方4剂,1日1剂。西医外科处理同前。五诊,西医外科予伤口换药,中医守方续服,3日2剂。守方续服14剂后切口愈合。共服中药28剂,诸症悉除,切口愈合,肠痈痊愈。

  2 讨 论

  患者肠痈诊断成立,施行手术亦即时必要。然而正确诊断,常规手术,仍切口腔内积脓,创口久不愈合,夏老细究其因,一是素体阳盛,“阳盛则热”,“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盛即是毒”;更兼过食煎炒炙煿,加重其热,热毒内聚,瘀结肠中,血肉腐败,于是发为肠痈。肿疡切除创口难敛为热毒炽盛所致。二是夙有痰饮,痰饮留伏肠道,与热毒互结,淤塞血脉,血肉腐败,于是发为肠痈。肿疡切除创口难敛乃痰瘀阻滞引发。三是肠痈一成,必使气血耗损,腐败血肉皆气血所化,腐去新生之处得不到气血濡润滋养,肿疡切除创口难敛系气血两虚造成。

  热毒炽盛、痰瘀阻滞、气血两虚者,以痰瘀阻滞最为重要。肠痈之成,多系热毒内聚,瘀积肠道。唯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认定肠痈因痰而成者亦非鲜见。陈氏在《外科正宗·肠痈论》阐述肠痈发病机理所说:“或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多致肠胃壅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证见肠间响鸣如雷,饮水、餐后尤甚,即是痰饮主症。所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至于瘀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说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口干燥而渴,……是瘀血也”.口燥咽干,舌质偏暗,即是瘀血主症。

  痰饮化热,痰热内扰,故心烦失眠;痰饮内停,走于肠道,故肠间响鸣;饮水、餐后饮邪势增,故鸣声加重;热毒炽盛,血肉腐败,故切口周围红肿胀痛,脓液黄稠;气血两虚,失于濡养,故创面周围瘙痒,切口久不愈合;气虚推动无力,故脓液排出不畅;气虚水湿难化,故小便量多,夜尿尤甚;热邪不去,蓄于下焦,故溲便色黄;舌偏暗苔白黄,脉沉缓,均为气血两虚,痰瘀阻滞之征。

  本病虚实相兼,虚以气血两虚,切口难敛为主;实以痰瘀阻滞,热毒炽盛为主。《景岳全书·外科钤》说:“若肌肉伤而疮口不敛,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若脓多而疮口不敛,……但用四君归芪以补脾胃。”考《妇人良方》六君子汤,乃专为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而设,故夏老首诊方选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红藤煎加减治疗。药用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益气补血,茯苓、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白芷排脓疗痈,红藤活血散肿,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甘草调和缓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涤痰祛瘀、益气养血、补托生肌之功。二诊气血渐复,故睡眠转好;热毒势挫,故脓液不黄;新血渐生,故脓少杂血。考虑新增之脘腹胀痛,肠中气窜,为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而渴喜饮水,体重减轻,则系气血两虚,阴液不足造成。因主症仍是切口不愈,所以夏老于首诊处方去白芷、红藤、金银花、连翘而加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增白芍缓急止痛,添桔梗排脓。三诊之咽喉干涩,隐隐作痛,为胃火上沸所致,主症仍是创口难敛。

  败酱草含败酱苷、马钱苷、败酱烯等成分,对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及抗病毒作用[2].《大明本草》记载其可以排脓,补瘘;《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薏苡附子败酱散,即败酱草与薏苡仁、附子组合之方,用治“此为肠内有痈脓”的肠痈病,故三诊予人参、白术、当归益气养血,茯苓、半夏、陈皮燥湿化痰,黄芪补托生肌,败酱草、薏苡仁、桔梗排脓散结,连翘清热解毒,甘草甘缓和中。肠痈切口难愈获得良效,除六君子汤[3]之效外,夏老认为黄芪、桔梗、败酱草、薏苡仁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5-259.

  [2]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5-106.

  [3]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40-84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