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外科学论文

痔病常见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26 共5278字
论文摘要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对痔的概念界定是:“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局部团块”[1]。这是目前对于痔的概念认同度较高的一种说法。临床上中医药物保守疗法与西医外科疗法各有所长,疗效亦不尽相同。西医外科手术治疗能根除病源以解病患痛苦,但具一定创伤性且多伴有后遗症,大多患者较难接受此种疗法;中医药保守疗法具有多靶点治疗的特点,尽管起效较慢但是几乎无创伤且后遗症少,故临床上多数患者会选择中医保守治疗痔病。目前,临床上中西医治疗痔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内服、注射、熏洗、外敷、针灸、外科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合运用;但临床上较少采用单一的诊疗方法,多采用联合运用,疗效更为显着。本文提及病因病机均为临床上痔病较为常见的几种病因病机,旨在探讨不同病因病机与其相应治法间的联系,为临床上辨治痔病提供理论参考。

  1痔病考

  1.1痔的概念

  《山海经》最早提出痔这一病名。杨卫红[2]认为“痔”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包含三种不同概念。
  
  (1)把人体孔窍中凡是有小肉突出的疾病均统称为痔,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峙。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日痔,不独于肛门边也,有鼻痔、眼痔、牙痔等”。这是我们祖先对于痔这一概念最原始的定义,这是在对生理病理缺乏基本认识的基础下得出的结论,参考意义小。

  (2)所有肛肠类疾病的总称,历代医籍中关于痔的论述多指下窍之病,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均统称为“痔”。这是在前人的观点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将所有肛门直肠疾病归统于痔这一概念,较为笼统。(3)现代医学上的痔。《诸病源候论·诸痔证候》里列举的“血痔”;《外台秘要》中引用许仁则论痔之说;《外科启玄》所述翻花痔及《外科大成》中对痔的症状详细的描述基本接近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痔病。

  综上所述,祖国医学上所说的痔是一个广义、笼统的概念,将现代医学肛肠类病如肛屡、肛裂、直肠脱垂、直肠癌、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等均纳入痔的概念之中,缺乏系统的认识。但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实践的深入,古人对痔的认识不断演变发展,逐步接近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痔病。

  1.2痔的病因病机

  《血证论》云:“魂门之病,有由中气下陷,湿热下注者;有由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者;有由肾经阴虚,不能润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漏魄门者,乃大肠之滞与各脏腑相连之义也”。这是《血证论》中对痔病病机的论述,条文所述病机为目前临床上痔病最常见的几个病因病机之一。此外,中医还认为痔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脏腑本虚、房室不慎、六淫致病及其他病因如久站久坐、负重远行、久泻久痢久咳、便秘、妊娠、分娩、月经不调或察受胎毒所致[3]。总的来说,痔病是由于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等各种原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症,不外乎气虚、湿热、瘀血所致。现代医学则认为:痔的发病与肛门直肠的生理解剖位置、静脉回流阻力、炎症刺激、生活作息及饮食、年龄职业、遗传等因素相关,对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2痔病常见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

  2.1健脾益气、升陷固脱法

  本法适用于因中气下陷、肺气虚所致的痔疮。气虚是肛门直肠疾病中的一个致病因素。《疮疡经验全书·痔漏症篇》云:“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肺蕴热则肛门闭结,肺脏虚则肛脱出,此至当之论。又有妇人产育过多,力尽血枯,气虚下陷,及小儿久痢,皆能使肛门突出”。这说明痔疮的发病除了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脾虚中气下陷有关之外,亦与肺气虚相关,临床以脾虚升举无力较为多见,久病脾虚或素体脾胃虚弱为中气下陷无力升举的主要诱因。再如某些慢性疾病,病久耗伤气血致气血两虚,归根结底,气血互根互存,密不可分。

  一方面,“血为气之母”,久病耗伤阴血,血虚则不能养气,不能载气;另一方面,“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生血,无力行血,更无力摄血。对于素体脾胃虚弱,脾胃功能失常者,升降失序,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无力摄纳,瘀血留驻,筋脉松懈致直肠脱垂不收,内痔脱出不纳。症见内痔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便血鲜红或淡。初期症状不明显,溃后脓水稀薄,久不敛口。伴面色少华、头昏乏力、少气懒言或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升陷固脱;方以补中益气汤化裁。方中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当归补血;白术、甘草健脾和中;升麻、柴胡、枳壳升阳举陷;陈皮行气。
  
  2.2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法

  本法适用于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而致的痔疮。《血证论》[4]指出:“气血中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瘀亦是肛肠病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痔疮多因气滞血瘀而成。肝失疏泄,情志郁结,气机失调,气滞血瘀不畅,经络阻滞,造成肛周血脉不通,血凝成团,排便时受压迫出血所致。

  寒为阴邪,寒性凝滞,寒邪侵入人体,迫使气血津液、经脉凝滞,致气血不畅,血瘀因寒相结于下,阻滞不通,日久肛周瘀血凝滞,可发为痔疮。气滞瘀血阻络、寒致血凝均可发为痔疮,但临床以气滞血瘀为多见。现代医学证明[5]:“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静脉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瘀血团”,故治疗需从解决静脉血管病变入手,这与中医活血化瘀法殊途同归,瘀去血止痔则消。临床症见肛门肿胀、内痔脱出肛外,甚者嵌顿,不能还纳,肛门紧缩,胀疼或坠疼,局部肛缘可有水肿,触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气滞血瘀方以活血散瘀汤加减。方中以当归尾、赤芍、桃仁、牡丹皮、红花活血化瘀止痛;枳壳、槟榔行气导滞,理气宽肠;延胡索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寒凝血瘀方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方中小茴香、肉桂、干姜味辛而性温热,归脾,理气活血,温通血脉;当归、赤芍行瘀活血;蒲黄、五灵脂、川芎、元胡、没药活血理气,气行则血活。

  寒甚者加附子干姜增强温阳之力,瘀重者加桃仁、红花增祛瘀活血之功。

  2.3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法

  本法适用于因湿热下注而引起的痔疮。湿为阴邪,重着黏滞,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湿有内湿与外湿之分,临床上,痔疮大多由内湿而发,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厚腻,消化不良而饮食积滞,久而化湿化热,损伤脾胃而生。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如《素问·太阴阳明论》
[6]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一方面,湿热蕴积相结于下,气血凝滞,致魄门筋脉纵横,经络阻隔交错,肛门直肠周围形成血瘀脓肿,经脉受伤则下血。另一方面,湿热下注大肠引起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凝聚于肛周,亦可发为痔疮。临床症见痔核脱出难收,肛门胀痛,肛外下血污浊,大便秘结,小便不利,常伴肛门灼热,潮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方用内疏黄连汤加减。方中黄连、黄芩、栀子、苍术清热燥湿;大黄泻热通便;槐花、地榆凉血止血;天花粉、白芍养阴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加蒲公英、金银花增清热之力;加木通、泽泻利尿化湿;加赤芍、延胡索活血止痛。

  2.4清热润燥、凉血止血法

  本法适用于血热肠燥而引起的痔疮。《医宗金鉴·卷六十九》[7]云:“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侵入人体最易损伤津液,进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病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云:“燥胜则干”。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致肺津耗伤,无以下润大肠,肠道失润,主津功能失常,故见大便干结。因为肠道失润,大便干结难出,排便时不慎用力过猛,所以引起肛门裂伤或擦伤痔核而引发便血。症见大便秘结,便中带血,色泽鲜红,滴血或射血,常伴肛门瘙痒,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润燥,凉血止血;方以凉血地黄汤加减。方中生地、地榆、槐花、赤芍、黄芩清热凉血止血;防风专治肠风便血;生地、当归尾、天花粉润肠通便;枳壳理气宽肠;甘草调和诸药。大便干结排便不爽甚者加郁李仁、火麻仁增强润肠之功。

  案刘某,男,46岁,2012年7月24日初诊,发病节气:大暑。便血半月余,加重2d。患者自述有痔疮病史2年,两年来病情反复不稳定,时好时坏,寻医多次,疗效甚微。每逢过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发病,多与病发前的饮食相关。近日病发,便血,影响生活工作,前来就诊。患者自述4d前因饮酒及过食辛辣食物致大便秘结,排便困难,便血且血色鲜艳,呈滴出状。排便时痔核脱出,便后可自行复位,伴有疼痛,坐卧不安,口干口苦,尿黄赤短不畅,舌红苔黄燥,脉洪。肛门检查可见齿线上方截石位7、11点内痔突起,其中7点充血明显。中医诊断为血热肠燥型内痔,治宜凉血止血、润肠通便。处方:槐花15g,地榆15g,黄芩10g,佩兰12g,防风12g,侧柏叶15g,紫珠草25g,蒲公英15g,生地黄15g,当归尾9g,天花粉12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枳壳12g,甘草6g,日1剂,共6剂。配合熏洗坐浴外治法:明矾20g,芒硝35g,五倍子30g,蒲公英40g,毛冬青30g,两面针30g,薄荷(后下)20g,水煎熏蒸,每天2次,每次20~30min,连用6g。

  二诊,出血止,大便变软,原方去火麻仁、郁李仁、枳壳,加生地至16g、加熟地15g、白芍15g滋阴养血,防清热太过耗伤阴液。拟共6剂以善后,巩固疗效,随访服药后诸症皆愈。嘱患者平时晨起喝一杯温开水,并养成餐后排便的习惯,平日需忌口,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燥热等强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纤维食物,避免久坐,同时注意肛门会阴部清洁,每天定时用热水擦洗患处。

  本案是典型的津亏肠燥型内痔,采用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表里同治,治则:凉血止血、补阴生津、润肠通便。方中槐花、地榆、黄芩清热凉血止血;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防风专治肠风便血;紫珠草止血消炎;生地黄、当归尾、天花粉、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枳壳理气宽肠;加侧柏叶增强凉血止血功效;黄芩、佩兰化湿醒脾除夏季湿邪;甘草调和诸药。二诊,诸症瘥,原方去火麻仁、郁李仁、枳壳避免黏腻通润过度,加生地、加熟地、白芍共奏滋阴养血之功,防清热太过耗伤阴液。

  2.5其他

  临床上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病因病机外,还有情志内伤、饮食不洁以及房事过度等其他诱发痔病的病因病机。七情内伤,忧思郁怒而发病较为多见,如大怒伤肝,肝气郁结。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湿热相结,下注大肠,继而发生肛门疾病。诊疗时应让患者从自身情志调控做起,嘱患者平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其次,过食肥甘厚腻、辛辣等刺激性食品,致脾胃运化失职,生湿生热,气血不和,湿热瘀血壅结肠道,引起肛门痈疽。应嘱患者清淡饮食,忌烟酒。再者,亦可因房事不节,纵欲过度,肾精亏损,冲任失调,精失所养造成身体羸弱,无力抗邪,毒邪入侵下注肛门而引发痔疮。应嘱患者保精节欲,房事有节,忌纵欲过度。

  3讨论

  当前,痔疮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之势,已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的生活起居、工作学习,甚者影响患者家庭和睦,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如何摆脱痔疮的困扰成了患者们所关注的热点。中医认为,痔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脏腑本虚、房室不慎、六淫致病等有关。究其源不外乎气虚、湿热、瘀血所致,但临床上较少见由单一的致病因素引起痔病,多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因相携来袭,合而致病;如湿热瘀血夹杂亦或气虚瘀血相合而来,故诊治需细细辨证,区别对待,以防误诊漏诊。本文列举了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四种病因病机,中气下陷、肺气虚对应治则健脾益气、升陷固脱;多因久病脾虚或素体脾胃虚弱,再者因慢性疾病耗伤气血所致,故此需补益中气,让气得摄血防痔核脱漏下垂。

  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对应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多因肝失疏泄,经络阻滞,肛周血凝成团,排便时痔核受损,治疗应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辅以疏肝行气通络之药。此外,寒迫使经脉凝滞,血瘀阻滞于下,日久肛周瘀血发为痔疮,治疗首应温经散寒,寒去经络通,气血行则瘀自散。湿热下注对应治则为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多因湿热蕴积或下注大肠,气血凝滞,肛周经脉受伤而下血。治疗主要以清热利湿为主,凉血止血为辅。血热肠燥对应治则清热润燥、凉血止血;多因燥伤肺津,肠道失润,故见大便干结难出,排便不慎而致肛门痔核受损而便血,治以滋阴润燥,通润肠道,再辅之以凉血止血。痔病有长短寒热虚实之分,错综复杂,临床表现不一,故临证需审证求因,遵循整体观念,顾全大局,辨证论治。今笔者糅合各家学说再统一梳理,抒己拙见,今斗胆呈上拙作,望能为各位所纳,恕笔者才疏学浅,拙作幼稚,恳请各位斧正,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宋维亮,王振军.痔的现代治疗评价[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2):116.
  [2]杨卫红.痔病的体质及辨证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2-4.
  [3]谢敏,何芳,袁绚丽.《血证论》对肛肠科的学术贡献[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5):27-28.
  [4]唐宗海.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98.
  [5]唐淑敏.痔病因学说的讨论[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119.
  [6]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4-88.
  [7]吴谦.医宗金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19.
  [8]曹吉勋.中国痔瘘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73.
  [9]江杰.痔瘘病[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20-141.
  [10]寇玉明,张广兰,罗敏.中医肛肠科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9-125.
  [11]田振国.古代肛肠疾病中医文献集粹[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7:34-24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