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vi设计论文

电影节品牌形象vi设计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7 共335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电影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电影节品牌VI设计的创新研究导论
【第二章】国内外电影节VI设计案例解析
【3.1 3.2】电影节VI设计创新思维
【3.3 3.4】电影节VI设计与视觉传达载体表现形式研究
【结论/参考文献】 电影节品牌形象vi设计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论

  目前我国电影节的整体局面是"质"的发展跟不上"数"的发展,而电影节的品牌形象设计也停留在"美观"的层面上,VI 设计在应用中缺乏"生命力",大众认可度不够高。笔者结合国内外电影节的案例,从以下几点对我国电影节VI 设计目前现状及未来趋势的看法。

  电影节 VI 的设计理念方面,我国的电影节的 VI 设计与品牌的理念处于脱节的状态。各电影节想要在本土甚至是世界范围提高知名度,必须要立足于电影节经营的核心理念上。首先明确自身的定位,是偏向商业性质还是偏向艺术性质,在电影节品牌定位精准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令人具有鲜明特征与个性化的标识。否则,电影节定位的模糊会造成 VI 设计的偏差,这不利于电影节品牌的传播与推广。

  电影节 VI 设计的创意思维方面,国内电影节 VI 设计的创作思维上形成了固定模式,大部分 VI 设计局限于具象思维的联想,抽象思维的运用很少,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容易造成图形创意的程式化,也会给大众造成视觉疲劳。

  电影节 VI 设计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与取材方面,中国大陆电影节的标识试图表现的内涵过多,反而难以突出最为电影节品牌中最为核心的价值。在取材方面,具象思维带来的大多是有关于电影及中国传统文化图形的元素,分为几种:

  以电影节奖项名称为主的图形,是最为常见的;以中国传统纹样为主的图形;两者结合的图形;以电影题材为主的图形。中国传统纹样的表面化使得标识设计的图形与内容呈现出牵强的感觉。以及传统纹样图形的处理手法应更为符合现代审美观点。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电影节的核心思想紧密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标识。

  从电影节 VI 设计传播手段上看,传播渠道的单一化与传播力度的缺乏是品牌国际知名度的因素之一。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网络媒体,并拓展 VI 设计在网络多媒体平台中的动态化应用。

  从电影节 VI 设计与地方文化、经济的相互作用上看,国内电影节品牌视觉形象一方面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地方文化,为地方文化注入新的生命。电影节的品牌形象不仅是电影节自身的,更是城市新文化的组成部分。电影节的号召力从它的视觉形象与各文化产业合作的密切程度便可得知。

  从电影节 VI 设计的未来趋势上看,电影节品牌明确的定位将带来品牌视觉形象与推广等一系列战略的明确。VI 设计将从理性化的设计走向个性化、感性化的道路;VI 设计的重点将在于其设计在各个媒介中的延伸应用,数字多媒体的普及也对电影节 VI 设计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认为,随着国内电影节对自身定位逐渐地清晰,设计出具有鲜明特征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视觉形象,从而成为电影节品牌传播与推广策略中强有力的"形象发言人".为我国电影节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素蓉。图形符号特征与企业形象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P53.
  [2]引自百度百科
  [3]李兆新。植入式广告传播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P77.
  [4]杨平。房地产企业品牌塑造模式研究
  [5]许云斐。品牌广告浅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P63-66
  [6]许嘉璐。什么是文化---个不能不思考的问题[N]中国社会报。2006 年 6 月 2日第 2 版
  [7]黄贵军。高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多层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P71
  [8]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 月
  [9]金达。影视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探析[D]湖南:中南大学,2010,P58
  [10]尹婷。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年
  [11]埃德娜·多斯桑托斯。2008 创意经济报告:创意经济评估的挑战,面向科学合理的决策[M].张晓明,周建钢等译。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08:4.
  [12]李冬,陈红兵。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动力[M].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3]霍步刚。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东北:东北财经大学。2009 年
  [14]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年。第 33 页
  [15]大卫·科罗。视觉符号[M]李琪,程晓婷。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10.10
  [16]皮尔士。文集 (Collected Paper)[M].哈特雄主编。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第二卷。1931 年。P135
  [17]丁尔苏。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
  [18]张红雨。写作美学[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
  [19]郑丽。影视节庆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0]杨晓娟。我国电影节管理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0.
  [21]吴鑫丰。国际节展与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2]曾佳。圣丹斯电影节[D].西南大学。2014.
  [23]刘成杰。创新与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4 吕奇莹,李宗禧,晏妮。国际电影节主席专访[J].电影艺术。2002.01:4-16+27.
  [25]李娜。关于国际电影节的多元价值分析[J].媒体时代。2012.04:17-20.
  [26]李庆阳。 国际电影节运作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1:167-168.
  [27]朱宁。从视觉符号谈现代城市品牌形象设计[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8]高震。 现代 VI 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人性化表现形式[D].青岛科技大学。2012.
  [29]姚云鹤。 VI 设计延展性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5.
  [30]夏坤。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 VI 设计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0.
  [31]沈栩竹。 论中国元素在现代 VI 设计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李慧。 吉祥图案在企业 VI 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
  [33]王欣铨。论色彩在 VI 设计中的作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0,04:67-68.
  [34]刘宝成。郑颖。VI 设计在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3.22:6-8.
  [35]高震。现代 VI 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人性化表现形式[D].青岛科技大学,2012.
  [36]姚云鹤。 VI 设计延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
  [37]夏坤。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 VI 设计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0.
  [38]沈栩竹。论中国元素在现代 VI 设计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9]李慧。吉祥图案在企业 VI 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
  [40]王欣铨。论色彩在 VI 设计中的作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7-68.
  [41]王太利。 信息时代下 VI 设计的新变化[J].包装工程。2010.24:120-123.
  [42]刘宝成。郑颖。VI 设计在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3,22:6-8.
  [43]朱娜。 企业 VI 设计的特色化与同一性[J]. 中国集体经济。2009,12:92-93.
  [44]毛峰。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 VI 设计中的表达[J].包装工程。2012,20:140-143.
  [45]张赛娟。 VI 设计延展性研究[J].艺术百家。2012.S1:165-167.
  [46]周灵云。 VI 设计之统一与变化[J].大众科技。2008.04:194-195.
  [47]张良林。 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8]王铭玉。 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J].外语学刊。2007.01:105-112.
  [49]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1-10.
  [50]海军。 平面设计的符号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4.
  [51]廖秋林。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
  [52]姚云鹤。 VI 设计延展性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5.
  [53]王铭玉。从符号学看语言符号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1:1-9.
  [54]郭鸿。 对符号学的回顾和展望:论符号学的性质、范围和研究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5:9-12.
  [55]王铭玉,宋尧。 中国符号学研究 20 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报),2003,01:13-21.
  [56]朱娜。 企业 VI 设计的特色化与同一性[J]. 中国集体经济,2009,12:92-93.
  [57]赵毅衡。 符号学文化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2:169-172.
  [58]王铭玉。语言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观照[J].中国社会科学,2011,03:157-169+223.
  [59]郭鸿。文化符号学评介--文化符号学的符号学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03:3-9.
  [60]陈惠玲。皮尔士符号学与西方美学[D].江西师范大学,2013.
  [61]李慧。吉祥图案在企业 VI 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
  [62]高震。现代 VI 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人性化表现形式[D].青岛科技大学,2012.
  [63]夏坤。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 VI 设计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0.
  [64]沈栩竹。论中国元素在现代 VI 设计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4]王欣铨。论色彩在 VI 设计中的作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7-6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