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苏州近代学校体育的出现、发展及其评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30 共4455字
论文摘要

  本世纪初,在军国民主义思想的鼓荡下,朝野各界意识到孱弱军队是孱弱民族形象的集中表现,意识到劣败的武器、落后的营制及古老的号衣、多余的辫子与现代世界民族竞争形势不相适应。吴县(即苏州)的学校体育正是随着清末教会学校及新学堂的创办而逐步兴起的。1871 年起,基督教传教士在吴县陆续办起大、中、小教会学校 10 余所。这些教会学校,开设体操课,在课外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还经常开展校内、校际间比赛。

  1 苏州近代学校体育的出现

  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处于一种被压迫被奴役的状态,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侵略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侵略也在日渐演变。苏州近代学校体育及体育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异军突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开展体育教育最典型的代表之一。苏州近代体育主要以学校的体育教育为主要内容而开展。

  1903 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体操为各类公立学堂的必修课。1905 年,废科举,停办书院,兴办学堂,苏州紫阳书院改为江苏省师范学堂,聘请日本体育教师,开设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同时,创办体育专修科,培养中小学及师范院校的体操教师。1909 年秋,举办了城区第一次运动会。江苏师范学堂、江苏高等学堂、武备学堂及公立中学等参加比赛,项目有武术、器械操、田径等。

  苏州地区的田径运动会最早是在教会学校中开展的。1904 年,东吴大学就出现了实力较强的田径运动队,同年参加首届全国校际田径运动会。1912 年,部分中小学先后推行田径运动。从此,田径运动不断在各个学校展开,并逐步发展。除了田径,球类项目也是苏州地区开展较早的运动项目之一。1903 年东吴大学成立篮球队,随后教会办的晏成、桃坞、萃英等中学以及各县立、私立中小学相继兴起篮球运动。

  归纳起来,苏州近代体育最开始的状态除了学校开展的体育课和课余活动之外,大部分运动项目的兴起,都是以小型的学校之间的比赛或者校内比赛的形式展开的。在不断的实践与发展中,苏州近代的学校体育发展已经走上正轨。各个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大多做出明确规定:体育课每周2-3 课时,中学各学期,高中一、二年级都作为必修课程,并且给予学分。

  2 苏州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学校体育逐渐向欧美学习,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田径、球类逐渐代替兵操。教会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早于国人自办的新学堂,他们有充裕的经验设备,校内外比赛频繁,成绩颇多领先。如桃坞中学几乎各年级都组织球队,在 1923 年、1924 年连获苏州中学生运动会团体冠军,1925 年得苏州中学足球联赛锦标;1926年荣膺华东中学联合运动会田径总分第一。当时的课内外盛行球类活动,参加田径、体操、游泳等项目竞赛的不多。学校以多得锦标为荣。争相延揽少数优秀选手而忽略学生体质的普遍提高,对小学体育尤为忽视。

  1922 年、1923 年东吴大学在华东八大学体育联合会举办的田径赛中连夺两届冠军。东吴大学田径实力雄厚,人才济济,有 10 名学生相继参加了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如卢颂恩获第 2 届远东运动会田径五项全能第 2 名,张信孚在第 2 届、第 3 届远东运动会 120 码高栏中得第 2 名。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东吴大学、私立成烈体专、中山体专学校也相继将体操列为学生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徒手体操、器械体操、列队体操以及结合我国民间特点的传统体操。东吴大学教瑞点式体操,中山体专教德国、日本式,成烈体专教丹麦式。器械操三校均教的项目有单杠、双杠、木马、跳箱、哑铃和大棍棒等。

  “五四”运动后,苏州市内举办各类中小型或单项田径运动会。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州田径运动会向社会推广普及,各类民间田径团体相继创建。较着名的有:白虹、健美、业余、未名、银星、苏光、坚毅、燕青、红狮等。1930 年晏成中学程金冠、成烈体专龙泽咸被选为国家田径选手,参加 1930 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 9 届运动会,打破了以前苏州参加国际比赛由东吴大学田径队包办的局面。1936 年柏林奥运会上,程金冠参加比赛,成为苏州体育史上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选手。

  以苏州中学为例,其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已经初具规模。有了比较规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活动等,甚至对场地设施、活动标准也已有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如下:

  1. 职责:苏州中学体育学科由体育主任负全责,其职责为:(1)实行体育会议决案;(2)处理全校体育行政事务;(3)对外代表本校处理有关体育事宜;(4)支配各职员进行一切工作。其余教员则各负其责:(1)体育教员教授普通体育、早操、健身操和指导课外运动;(2)军事教员掌握全校军事训练;(3)童子军教练教授童子军一切课程,管理童子军一切用具和率领参加会操等;(4)运动指导员指导全校课外运动,协助体育主任教员选定各种代表学校之球队和指导各队长之任务;(5)国术教员则教授全校学生国术。

  2. 教学内容:初中部:全体学生均实施童子军训练,教授悉遵中国童子军司令部所规定之目按时进行。初中三年级学生将近毕业,改授军事训练。1930 年开始组织童子军特别训练班,一中队共 24 人,每周练习一次。其活动内容为露宿、参加检阅。1930 年 4 月,童子军特别训练班参加中国第 1 次全国童子军总检阅及大露营并获奖。高中部:体育正课。每周每班教授课 2 小时,教材规定为走步、柔软操、器械操、游戏、球类、田径等,务使学生生兴趣而有实效,至普及为止。师范科加授小学体育教法,为试教作准备。

  3. 教学目标:本校体育与德、智两育同时并重,以增进全校学生之健康,锻炼其体魄,学习各种应用之技能,并养成坚毅、勇敢、进取、奋斗、忍耐、互助守纪诸美德,注重卫生习惯。教授以体育上必需之知识,务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并注意全体之普遍发展。

  4. 体育场地设备:初中部有大足球场 1 个、篮球场 5 个、网球场 3 个、木球场 3 个、排球场 1个、400 米跑圈 1 个、跳坑 2 个、浪木 2 个、吊环2 个。高中部一院有操场 1 个、足球场 1 个、网球场 1 个、篮球场 1 个。

  5. 五项运动标准:为普及体育,本校组建时即订定五项运动标准。根据天然活动之跑、跳、掷、攀、悬为原则,项目不求其多,务使全校学生,依此标准练习,五项均须及格。每于学期之始,各给五项运动标准一纸,注明号数、科别、年级、姓名、体重、组别,自动练习,按次记载。于学期将终,由教员考查,依其成绩而计算其分数。五项运动标准表中涉及到的项目有:百米赛跑、跳高、跳远、掷铅球、引体向上。分别设置甲、乙、丙、丁、戊组,以及及格评分标准。

  6. 其他项目:(1)早操。凡本校学生均于每晨 6 时 30 分举行早操,时间 15 分钟。学生一律参加,由训育员按级点名列队操演。教材每周更换一次,以增进学生兴趣。雨天或冰雪天气停止举行。学生缺席须先期向训务处请假,有 5 次不到,即记大过一次,惩戒极严。因本校对早操特别注意,学生早起亦成习惯。(2)健身操。每日上午第二节课后行之。由训育员点名计算缺席,矫正不良姿势,使身体健康发育,养成良好之运动习惯。(3)体格检查。(4)国术。本校国术为高、初中两部学生选习,均在课外运动时间练习。高中部每晨早操时间请教员指导。1930 年春,全省中等学校第 3 届联合运动会上,本校国术表演名列第一,获得教育经费管理处大银盾一座。高、初中二部之国术练习者各分团体及选手两组,参加人数共 120 人。(5)级际球类锦标比赛。为提高学生兴趣,分部举行各级级际锦标比赛。由学校绣成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四种缎质大锦标。每年按季分部举行,将得标之年级绣上,并摄影以留纪念。每一锦标可记载 8 次,悬挂体育室。学生兴趣浓厚,成绩亦甚优良。(6)各种球队及其活动。(7)举行运动会。本校运动会有:①分级运动会,由各级学生自行组织,课余后进行,记录成绩,以定个人优胜。举行不限日期。②分部运动会,由各部分别举行,各项运动,悉照省校联合运动会之规则组织,各部以班为单位,定期于每年春季举行。③全校运动会,联合初中部、高中部、乡师部,于总部(三元坊)举行,柬请外宾,规模较大。会中一切组织,同省校联合运动会。最前二名,即为参加省校联合运动会之代表。(8)诊断疾病。(9)清洁卫生。(10)旅行与远足。本校为调剂学生精神,增加学生见闻,藉以锻炼其体魄,规定每年于春季有旅行,于秋季有远足。按年级之高下,分地点之远近。旅行地点为杭州、镇江、常熟、无锡,远足地点为灵岩、天平、虎丘、寒山寺等。(11)教职员运动。本校教职员对于运动颇有兴趣,然因职务关系,练习较少。为提倡体育,引起学生兴趣起见,于 1928年秋,与高中学生比赛足球,与初中学生比赛篮球。1929 年春,本校运动会上校长、教职员加入轮流赛跑,秋与锡中教职员比赛篮球、足球。

  1930 年秋,与初中学生比赛足球。教职员运动之目的,不仅在于锻炼身体,而且在于以身作则。但是,随着田径赛事的日渐频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部分学校走进了体育师资及体育资源偏重于体育比赛,重视锦标运动员,而忽视大部分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当中。随后,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苏州田径竞赛活动减少,一度趋于低调。学校体育也中断于战火硝烟之中。

  3 苏州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评述

  苏州近代发展史上的学校体育,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童子军的体育、教会学校的体育、体育专门院校的体育以及其他学校的体育等。在近代近百年的历史中,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思想不断深入人心,苏州的童子军教育一直延续和发展着,对于青少年体制状况的改善有了很大的促进,这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但是军国民主义思想的残骸,也迫使原本活泼的体育课,变得僵硬死板,难以有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对于后期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教会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课对于苏州地区乃至全国的近代体育课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正是这样一大批教会学校及新学堂的近代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及其大量校际比赛、运动会的开展,才使得近代的国人意识到,体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国民体质状况改善的积极性,也才使得日本侵华前二、三十年间的学校体育出现了短暂的历史性辉煌。

  而部分专门体育学校的体育教育更是为苏州地区的体育人才培养奉献了极大的力量,同时也使苏州的体育专业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下,大量的旧式教师被淘汰,大量新式学校出现,体育师资的紧缺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提高,这些新兴的地方体育专门学校贡献了最大的力量。

  无论怎样理解,苏州近代的学校体育都在近代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痕迹。体育课已经作为任何类型学校的必修课程,这是国民在意识形态上最大的转变;并且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已经初步规范,出现了近代以来也沿用的“三段式”教学。但是各类学校比赛活动兴起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出现了选手体育、“放羊式”教学的情况。这是到现在也应引起思考的历史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30-76.
  [2] 苏州体育志编纂委员会.苏州体育志[M].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003:12-36.
  [3] 金德门.苏州中学校史[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20.
  [4] 金德门.苏州中学校史(1035-1949)[M].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9:24-42.
  [5] 余云德.辛亥革命前夕体育学校的兴起[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 1990(7)4:65-6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