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乌孙民族体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形式、交流与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30 共4023字
论文摘要

  “乌孙”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西汉时,乌孙是天山以北最大游牧部族,从《史记》到《元史》中均有乌孙的相关记载,从西汉至辽代的一千多年间乌孙始终活跃于中国历史的舞台。由于乌孙远居西域,中原对其了解甚少,史籍多一笔带过,我们只能在十分有限的史料中整理出乌孙民族体育。

  1 乌孙民族体育产生的背景

  1.1 自然环境与乌孙民族体育
  所有民族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和该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自然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形制各异的民族体育。“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樠。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我国境内现存的乌孙遗迹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脉和伊犁河流域之间的草原地带,如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等地。其中昭苏、新源、特克斯三县有规模巨大的乌孙墓葬群,这些地区山多松林、水草丰美、气温较低,符合《汉书·西域传》的记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乌孙提供了天然的优良牧场,为马匹等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饲料。马既可以作为食物来源,同时也可以作为交通工具,马上民族体育也随之产生,马上体育是游牧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民族体育。

  1.2 生产生活方式与乌孙民族体育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是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

  乌孙从其部族形成伊始就和匈奴一样作为游牧民族出现在历史舞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乌孙的游牧生产方式得以持续壮大,大规模的畜牧养殖使得乌孙摆脱了原始的直接由大自然获取食物的生产方式,逐渐进入阶级社会。“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

  由于游牧生产方式的特殊性,马成为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资料。

  马可以作为载人、载物的交通工具,可以为牧民提供肉类和奶制品等食物来源,战争中可以为战士提供坐骑,狩猎时可以快速追逐猎物和逃避猛兽追击,还可以作为日常生活娱乐的一种载体,丰富生活,马上体育是乌孙民族体育的主要形式。

  1.3 历史环境与乌孙民族体育
  古代游牧部族逐水草而居,四处游牧。但随着部族群体的不断增多和扩大,生存空间始终未变,部族与部族之间的牧场和领地越来越接近甚至交叉,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和生产资料,部族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周边环境直接影响到部族生存质量。为了生存,乌孙从来没有停止过与周边部族的军事斗争。“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於野。……昆莫收养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数万,习攻战”。到南北朝时期,乌孙国力日趋衰落,中国北方新兴游牧部族开始崛起,势力范围逐渐触及乌孙领地。“乌孙国,居赤谷城,在龟兹西北,去代一万八十里。其国数为蠕蠕所侵,西徙葱岭山中。无城郭,随畜牧逐水草。”

  蠕蠕的入侵迫使乌孙放弃了水草丰美的牧地迁至环境恶劣的帕米尔高原地区。历史上乌孙周边环境十分恶劣,侵略征伐频繁,为了部族的生存,自身必须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 ,军事组织与训练作为部族日常生活的一项首要任务。骑马、射箭是乌孙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骑射也是冷兵器时代最具特色的体育文化。

  2 乌孙民族体育形式

  2.1 劳动生产中的民族体育———骑马、马术
  乌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伊犁河南岸至天山山麓以及山间的草场是乌孙的牧业基地。“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富有的人一户就有马四五千匹之多。骑马作为游牧民族必备的技能贯穿于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始终,放牧这么大规模的马不但要会骑马,还要具有高超的马术技能才能驯服、控制如此多的马匹。骑马等马上体育活动是马背民族的最主要民族体育形式。

  2.2 狩猎中的民族体育———射箭
  在原始社会人们获取食物主要手段为采集、渔猎等方式。

  随着投枪、弓箭等狩猎工具的使用和普及,原始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捕获猎物越来越多,食用不完的猎物人们开始尝试饲养,生产方式逐渐由原始的生产方式过渡为游牧的生产方式。在游牧生产方式初期,狩猎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史记》和《汉书》均提到:“乌孙……与匈奴同俗”。也就是说,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射猎活动也是乌孙的重要生产方式之一和食物来源途径。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和火气对于文明时代一样,是决定是的武器”。乌孙何时开始掌握使用弓箭还需进一步考证,但弓箭一直作为乌孙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武器伴随其民族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射箭也逐渐由射猎转化为民族体育的一种形式。

  2.3 军事体育

  乌孙从游牧部落到建立行国,从鼎盛到衰亡,军事斗争从未终止,军事组织与训练贯穿民族发展始终。乌孙强化自己的军事力量是与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汉初乌孙曾被匈奴灭亡,凭借顽强的民族精神和毅力,乌孙再次崛起。虽然从《史记》到《元史》对乌孙军事组织与训练以及战争的细节描述都是只言片语,但是我们还是不难看出军事体育的重要意义。

  2.3.1 骑射
  骑射是冷兵器时代最具攻击性的军事手段,“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

  西汉初年乌孙能拉弓射箭的士兵就有数万之众。到东汉时期乌孙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了鼎盛时期,“乌孙国……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按照当时的人口计算,平均每户有 1.6名军人,每 3人中就有一名军人,可谓是全民皆兵。骑射是这些士兵最基本的军事技能。

  2.3.2 兵器
  从公元前两千年起,新疆地区已陆续进入青铜时代。1958年在新疆伊犁哈萨克在自治州新源县发现了两柄乌孙青铜刀,大的长23.3厘米,小的长 19.8厘米,1961年春在新疆伊犁哈萨克在自治州特克斯县发现了一件乌孙铜斧。由此可以推测,乌孙的兵器除了弓箭之外还有刀和斧等。

  3 乌孙与中原王朝的体育交流

  3.1 军事体育交流
  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农耕文明,与北方的游牧文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从黄帝到满清,彪悍的游牧民族时常会入侵农耕民族劫掠人口、财富,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训练骑兵北击匈奴……。

  由于军事斗争需要,中原王朝迫切需要西域的良马来充实壮大自己的骑兵部队,乌孙与汉朝的联姻使乌孙的良马源源不断的输入到中原。“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

  汉武帝为了得到良马还曾两次派遣二师将军远征大宛,得到了乌孙优良马种,马匹的改良对于战争的获胜起到了重要作用,乌孙不但将良马输入中原,同时也参加了汉朝对匈奴和西域诸国的军事斗争。“校尉常惠与乌孙兵至右谷蠡庭”“乌孙大国,控弦十万,故武帝妻以公主,至孝宣皇帝,卒得其用。今可遣使招慰,与共合力。”

  随着乌孙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增多,乌孙良马进入中原,与之同来的还有驾驭、训练马匹的马术,骑马、射箭等军事技能,游牧民族的骑射文化对中原王朝的军事发展进程起到了推动与促进作用。

  3.2 兵器制造交流
  “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由于乌孙的冶铁等技术远落后与汉朝,因此乌孙的铁质兵器也相对较为落后,通过学习汉朝的先进的加工技术,乌孙的兵器制造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3 角抵(摔跤)交流
  角抵是一种类似于摔跤的竞技体育。秦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由于民间没有兵器,因此角抵等徒手搏斗项目随之兴起,汉代已非常盛行。汉武帝为了向周围小国炫耀帝国的富庶与强大,在接待外国友人和使者时经常举行角抵表演,《汉书》和《汉书》均有记载。“大角氐(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名各仓库府臧之积,欲以见汉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天子自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遣之。”

  汉代的角抵作为一项对抗性的表演项目,具有观赏、竞技、健身等多项功能,在传入匈奴、乌孙和西域等国家的同时也吸收西北游牧民族摔跤的长处,逐渐演化为现代的摔跤。

  4 乌孙民族体育的特征

  乌孙民族体育广泛存在于狩猎活动、牧业生产和军事组织与训练中。受生产力、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4.1 劳动生产为主要形式的民族体育
  公元前1世纪以前,乌孙生产力较为低下,以获得生产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射猎和游牧是其民族体育的主要形式。公元前 1世纪以后,乌孙得益于伊犁大草原和天山山谷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加之比河西走廊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乌孙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牧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射猎逐渐被游牧所取代,游牧过程中的马上体育活动成为乌孙民族体育的主要形式。

  4.2 骑射为主要形式的军事体育
  乌孙在河西走廊游牧时有强邻大月氏,在天山和伊犁河流域游牧时有强邻匈奴,到南北朝时有强邻蠕蠕等部族,乌孙必须要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御敌自保,同时乌孙也发动对周边部族的军事袭击,劫掠财富、人口。公元前1世纪以后,乌孙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学习中原王朝的先进文化技术,生产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冶铁等技术的掌握和使用使军事装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控弦者数万,敢战”。到东汉时期乌孙的军事力量达到了民族历史的顶峰,“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之多。军事体育,尤其是骑射体育文化是乌孙民族体育的特色与标志。

  5 结语

  乌孙起源于何时史料未见记载,“八月戊子,女直来贡。庚子,吐谷浑、乌孙、靺鞨皆来贡。”这是史书对乌孙国存在的最后描述。“处罗可汗居无恒处,终多在乌孙故地。”“贾塔刺浑,冀州人……师还,驻谦谦州,即古乌孙国也。”由于连年征战,民族迁徙、民族融合等因素,乌孙民族最终消失在历史舞台,乌孙民族体育也仅能见于有限的史料。

  参考文献:

  [1] [西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 [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3] [南朝]范晔《后汉书·班超列传》,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4] [唐]李延寿《北史·西域传》,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5] [元]脱脱等《辽史·太宗本纪》,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6] [明]宋濂《元史·贾塔刺浑传》,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7] 王炳华《西域考古文存》[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8]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9] 余太山《西域文化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
  [10] 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