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体育留学生在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14-08-21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5865字
论文摘要

  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是西方体育文化向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不断吸收西方体育文明成果的过程。在中国近代体育的演变进程中,许多历史人物起了一定作用。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外国人(如外国传教士、商人等)和中国人(如出国留学生、华侨等)2类。分析相关文献后发现,国内学者对外国传教士、教会学校及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近代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对中国人自己的努力论及不够。

  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李喜所指出:“在中国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那些顶尖级的学术大家,基本上是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中国现代学科的创建,例如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地理、建筑、桥梁、矿冶、水利、工程等,多由归国留学生一手创办。”“只有理清中国留学生的发展轨迹,才能真正弄明白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历程……留学生是探讨中国学术史的一把钥匙……。”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清末至解放前(1903-1949)出国学习的115位影响较大的中国体育专业留学生(以下简称“体育留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体育留学生在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揭示中国人自己对西方体育的探索及“本土化”的努力与创造,为当代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1 体育留学生出国学习的历史背景

  清朝后期,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中国逐渐失去封建社会前期的辉煌,日益从中心社会沦为边陲社会。在这样一种世界格局中,欧美等中心社会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逐渐落后的中国只得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一方面给闭关自守的清政府以极大震慑,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的仁人志士不得不思考救亡图存的道路。于是,出国留学成为一条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

  1872年8月11日,首批30名晚清幼童从上海乘船驶向美国旧金山,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国外的先河。自此以后,出国留学云蒸霞蔚,连绵不绝,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大地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学浪潮。数据显示:1850-1949年的100年间,中国共有1万8 600人赴美留学;1896-1937年间,中国赴日留学人数不少于5万人;清末至1949年,中国前往欧洲的留学人员约为2万人;1949-1965年,中国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1万678人。这些莘莘学子在不断汲取西方先进文化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充当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排头兵。他们学成归国后,在中国的政治革命、教育科技、思想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辛勤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近代以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动者和教育科技制度的开创者。

  在中国向国外派遣的留学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体育生。

  资料显示:清政府时期,仅1901-1907年,留日学生已达1万5 000余人,其中学习体育专业的有近百人。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出国学习体育专业的留学生约有70多人(其中以留美者最多,约50人);1927-1937年间出国学习体育专业的留学生约有20多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我国派往苏联学习体育的留学生有30多人。这些留学生积极吸取国外体育的“合理内核”,在传播国外先进体育文化、发展中国学校体育、组织运动竞赛、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及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等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体育留学生在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值得学习和研究。本文主要对体育留学生在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2 体育留学生与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的形成

  运动竞赛体制是关于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的机构设置、制度安排、组织运行等一整套体系和机制,具体包括管理机构的建立、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竞赛的组织等内容。体育留学生回国后主要参与体育运动社团的建立,各级赛事的组织等活动,为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摆脱外国人的控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运动竞赛体制作了一定的贡献。

  2.1 体育留学生与体育运动社团
  体育社团是开展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保证。体育社团是指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具有发展体育事业的价值,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代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一些体育运动社团。其中,留学生回国后,有的发起、创建了体育运动社团,有的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

  2.1.1 参与、创建体育运动社团
  表1列举了近代以来留学生回国后参与、创建的体育社团。在旧中国,1911年以前建立的体育社团是以体育练习为形式,主要目的是为培养、训练反清革命力量服务,但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体育的发展;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体育社团,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体育运动,为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服务。体育留学生建立的体育社团属于第2类情况。【表1】
论文摘要

  2.1.2 在体育运动社团中的任职
  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回国后的社会任职大体分为行政职务、体育团体兼职、学术团体兼职、政治团体兼职等4种情况。

  在这4种任职类别中,体育留学生任职最多的是体育运动社团。体育留学生在体育运动社团筹备、组织、管理及运行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下面以近代史上有名的体育社团———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例,说明体育留学生及体育社团在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中的影响。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24年8月正式成立于南京,是当时全国性体育运动的领导组织,也是正式的国家奥委会组织。它在推动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筹办第4至7届全国运动会;选拔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的中国选手;审定各项运动的规则和全国田径、游泳最高纪录;解答各地有关比赛和裁判方面的疑难问题;出版体育科学研究刊物;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等。

  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发挥其重要作用的过程中,体育留学生作出了积极努力。在旧中国,自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至1948年,历届协会主要负责人多为留学生(以体育留学生为主)。如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正式成立时,王正廷(日、美留学生)为名誉会长,张伯苓(日、美留学生)为董事长,沈嗣良(留美体育生)为名誉主任干事,郝伯阳、宋如海(2人均为留美体育生)为名誉干事,蒋湘青为干事;1927年郝更生(留美体育生)继任会长;1933年中华全国体协改选新董事9人,张伯苓当选会长、王正廷为主席董事、沈嗣良为名誉主任干事,其余董事有袁敦礼、郝更生、高梓、吴蕴瑞、马约翰(5人均为留美体育生)等。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开展的各项工作,体育留学生发挥了骨干作用。

  2.2 体育留学生与国内运动竞赛
  国内运动竞赛主要包括学校(校内、校际)运动竞赛、地区性(大区、省、市)运动竞赛和全国运动会。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曾在国内的重要比赛中担任筹备、组织、竞赛、裁判等工作,为中国近代运动竞赛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下面以影响较大的地区性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为例进行说明。

  2.2.1 参与国内地区运动竞赛
  近代以来,我国各大区和各省先后举行过运动会。大区以华北区运动会、华中区运动会、西北区运动会影响较大。湖南、广东、四川、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先后举行过规模较大的全省运动会。另外,部分市、县也举行过运动会。下面以华中区运动会(1923-1936年)为例,考察体育留学生在近代地区性运动会中的作用。

  1923年3月华中区4省代表在武昌开会,成立华中体育联合会,并议定1923年5月在武昌举行第1届华中运动会,以后在各省轮流举行。运动会的经费由承办省负担,华中体育联合会的维持费用由4省共同负责。会址设在汉口中山公园,由汉口青年会总干事宋如海(后赴美国春田学院学习体育)主持日常会务。

  华中区从1923—1936年,共举办了6届运动会,反映了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区性体育赛事的情况。华中区运动会的具体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大会的会长等名誉性职位多由各省行政长官兼任,而运动会的具体筹备、组织、竞赛、裁判等业务,除前两届由外国人主持外,其余各届主要是由体育留学生主导的。【表2】
论文摘要

  2.2.2 参与全国运动会在解放前,我国共举行过7届全国运动会。下面以解放前举办的7届全运会为例,分析体育留学生在全国性运动竞赛中的作用,见表3。【表3】

论文摘要  
  2.3 体育留学生与国际运动竞赛
  体育留学生在参与、主导地区性和全国性体育赛事的同时,也担负起参与、组织国际体育赛事的任务。清末以来至解放前,中国参与的综合性国际运动竞赛主要是远东运动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

  2.3.1 体育留学生与远东运动会
  远东运动会原名“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是20世纪初菲律宾、中国、日本发起和参加的一个地区性国际比赛。该运动会从1913年至1934年共举行了10届,见表4。最后2届又先后有印度、印尼和越南参加。远东运动会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洲际国际竞赛,被看作是后来“亚运会”前身。

  由表4可以看出,前6届远东运动会主要由基督教青年会干事主持,其中,美国青年会干事柯乐克、麦克乐、葛雷等人操办了大会主要事务。从第7届远东运动会开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持远东运动会的组织工作,远东运动会从此由中国人自主办理,不再依靠外国人。从第8届远东运动会开始,大会全体职员全由华人担任。【表4】
论文摘要

  参与、组织国际体育赛事的人员,必须具备2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熟悉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掌握熟练的外语。在中国近代早期参与国际体育活动中,由于人才的缺乏,运动员选拔、大会组织、比赛安排等均由外国人帮办。随着争取体育主权斗争的开展,外国人逐渐淡出中国体育的舞台,而体育留学生(包括部分非体育专业留学生)回国后,由于其具备外语和专业技能,理所当然地扛起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参与国际赛事的重任。如第7届远东运动会后,董守义、沈嗣良、马约翰、郝更生等经过了艰巨、复杂、多变的参赛和组织过程的锻炼,逐步成为中国体育界的骨干力量。因此,远东运动会的组织和参赛过程,是中国近代体育的话语权逐渐由传教士转给留学生、由外国人交给中国人的过程。另外,远东运动会也为下一步参与更大规模的国际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奠定一定的经验和人才基础。

  2.3.2 体育留学生与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现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赛事和文化盛会。在奥林匹运动会上的比赛成绩及能否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参与奥运会、承办奥运会也是近代以来包括体育界在内的广大中国人的美好愿望,许多人士为之进行了苦苦追索和不懈奋斗。在中国人奥运参与史上,体育留学生也作出了种种努力与奉献,见表5。从1932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国正式参赛以来,体育留学生是赛事组织的主要参与者。在奥运会比赛组织工作中,体育留学生一般负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工作,担任代表团的教练、领队等职务。【表5】
论文摘要

  从民国时期2届奥运会体育留学生的任职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在国际大赛中所起的作用。表6列举了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和1948年第14届伦敦奥运会体育留学生的具体任职情况565-577。【表6】
论文摘要

  特别是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体育留学生还参与了2次重要国际体育交流活动。第1次是在本届奥运会期间,他们代表国家参加了各种国际体育协会召开的会议,如马约翰、沈嗣良参加了国际田径协会会议,董守义、舒鸿参加了国际篮球协会会议,宋君复、许民辉参加了国际游泳协会会议。早期国际体育组织召开的会议多由西方人垄断,很少有中国人的身影。这些体育留学生参加国际会议,较早地在国际体育组织上宣告了中国人及中国体育的存在。第2次是在该届奥运会期间,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组织了一个由42人组成的庞大体育考察团,对欧洲7个体育发达国家的体育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最大的一次赴国外体育考察活动。这42名成员分别来自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社会体育团体和军界。其中体育留学生身份的有19人,具体情况见表7。【表7】
论文摘要

  奥运会是中国近代参加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体育比赛。虽然成绩不尽人意,但中国毕竟较早地加入了奥运会大家庭。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解放前在中国奥运会代表队的选拔、训练等专业技术领域,以及国际体育交流方面,体育留学生发挥着主导作用。

  3 体育留学生在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形成中的作用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衰退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蓬勃兴起,中、西文化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过程。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先进的近代体育因子,使得近代中外体育文化交流过程,必然表现出中国学习、借鉴西方先进体育文化的发展特征。在西方体育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外国传教士较早地在中国开展体育竞赛活动,起了首开中国运动竞赛风气之作用。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具有精神侵略和文化渗透的性质,目的是通过引介西方近代体育,传播基督“福音”,实现中国的“基督化”。

  鸦片战争以后,在备受西方侵略和凌辱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展“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始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大约在20世纪初开始出现一批又一批体育留学生。这些体育留学生背负“东亚病夫”之屈辱,以“体育强国”为己任,奔赴海外,远离家乡,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他们回国后,以自己所掌握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组建了体育运动团体,建立了中国本土的体育建制,培养了体育人才,为近代中国运动竞赛体制的形成准备了组织和人才基础。体育留学生参照国外开展运动竞赛的形式,在中国组织了早期的地区性、全国性运动会,把西方运动竞赛形式、竞争观念与精神传到中国。他们通过自身积极努力,逐渐摆脱了西方人对中国运动竞赛的控制,实现了半殖民地背景下中国运动竞赛的独立化、自主化。体育留学生以自己所具备的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组织、参加国际性体育运动竞赛,并从事国际体育交流活动,较早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体育面貌和中国人的参与精神,为中国较早地融入世界体育文化大家庭作出了积极努力。

  4 结束语

  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以自己所具备的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在创办体育运动社团、开展国内运动竞赛、参与国际运动竞赛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成为中国近代体育赛事活动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辛勤工作,为近代中国运动竞赛摆脱外国人的控制、走向自主化和专业化,并逐步形成地区、全国、国际3级运动竞赛体制作出重要贡献。体育留学生是中国运动竞赛发展的先驱。他们在近代极为艰苦的国内外环境下积极进取,奉献所学,为我们当前推进运动竞赛体制改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发展中西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喜所.学术文化事业下的中国留学生研究[J].史学月刊,2005(8):6-8.
  [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出国留学工作20年[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4-256.
  [3]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76.
  [4]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组.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122.
  [5]郝世昌,李亚晨.留苏教育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353-370.
  [6]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1):1-7.
  [7]张宝强.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研究1903—1963[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相近分类: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