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推广古诗韵律操的探索结论及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21 共363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古诗韵律操在农村小学的开展研究
  【第一章】村小大课间古诗韵律操的推行调研前言
  【第二章】海淀区农村小学古诗韵律操开展的研究方法
  【3.1  3.2】农村小学古诗韵律操开展的现状分析
  【3.3】促进古诗韵律操活动有效开展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农村小学推广古诗韵律操的探索结论及参考文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由于农村小学对体育教学没有多加重视,使体育教师师资匮乏,虽然是学历达到了要求,但是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师资配备应达到更合理、优化的水平。

  4.1.2 农村小学学生有充足的场地资源,但是室外活动时间较少,学校安排的体育活动时间不能满足学生所期许的体育锻炼活动时间。

  4.1.3 学生们得不到充足的时间锻炼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大课间的改革是近几年来为学生在校期间加强体育锻炼而提出的方案,但在各农村小学的实行上不容乐观。

  4.1.4 古诗韵律操作为大课间改革的自编操形式,是一种新兴的活动形式,部分学校有引进的想法,但对于进一步的普及与开展实施还未能有一套较为全面的实施方案,因而不能实际进行开展。

  4.1.5 在古诗韵律自编操的编排上,音乐韵律与节奏的创作、古诗词的摘取与选用、体操动作的合理编排。都需要相关专业师资给予指导与教授。

  4.4.6 农村小学古诗韵律自编操的开展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提高。虽然教授自编操的师资配备、自编操组织实施与比赛、学校对自编操的重视程度,都是在古诗韵律自编操实施开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学校师生对于自编操的开展实施还是同意的态度,并且意义显着。这说明古诗韵律操在农村小学的实施开展是可行的。

  4.2 建议

  4.2.1 对农村小学师资提高教学要求,安排其在固定时间进行集体培训学习,尤其是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

  4.2.2 农村小学应利用好拥有大量活动场地资源的优势,满足学生的期望,多安排室外活动课,让学生有充足的室外活动时间。

  4.2.3 学校应继续加大对大课间的改革力度,一般广播体操和古诗韵律操的双管齐下,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达到体育锻炼活动的目的。

  4.2.4 古诗韵律自编操的音乐的创作与体操动作的编排是自编操实施开展的重要前提,但是这方面正是严重缺失的地方。相关部门应配备专业师资对音乐以及体操动作进行专门研究与创作。

  4.2.5 古诗韵律自编操在走进农村小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大量师生的重视,这使专业老师对学生的教学产生一定的阻碍。学校应对此情况多加重视,使古诗韵律自编操这个大课间的改革新兴活动项目深入人心。在自编操的实施中也要制定相关的纪律规定,规范学生学操的质量。按时举办相关的比赛活动,对好的给予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2- 33.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2)。
  [4]魏丕勇。于 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02(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着,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02.(5)。
  [10]霍华德。加德纳着,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03:1-23.
  [12]霍华德。加德纳着,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2001.21(7):29-32
  [16]余新。多元智能在世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2
  [17]周祝瑛,张雅美。多元智能理论在台湾中小学之实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18]郭福昌 , 王长沛 .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 [M]? 北京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20
  [19]王艳荣 .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校体育观念的创新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8):68-71
  [20]袁国强 . 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91):78-82
  [21]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2]王朝阵。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改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 179-180.
  [23]王国凤。多元智力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2):127-130.
  [24]陈武。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原因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28)。
  [25]吕会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须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
  [26]王桂江。广州市南武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特色[J].中国学校体育,2010(7)。
  [27]刁亚芳。推动阳光体育,创新校园大课间活动[J].文理导航(上旬),2010(12)。
  [28]陈东红。搞好大课间的几点经验[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7)。
  [29]熊亚红,等。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体操类综合课程的构想[J].榆林学院学报,2005,15,(2)。
  [30]董青。高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探析[J].体育博览, 2011,(2):63.
  [31]董克宇。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 2011,(7):6.
  [32]殷春华。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内江科技,2009,(05):199.
  [33]郭雯婧。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理念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09,(05):213.
  [34]杨艳。小组合作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魅力中国, 2009,(09):39.
  [35]梁 青,等。我国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
  [36]周凤施。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11)714-716.
  [37]殷志江。开展大课间要注意的八个方面[J].中国学校体育,2002(6):50.
  [38]纪成周,钟声。影响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六大因素及对策研究[J].运动 2010.10(14):95.
  [39]陈理伟。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0,5(51):102-103.
  [40]李彩秋。 对唐山市“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与效果的调研[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06-108.
  [41] 王 瑞 元 , 孙 学 川 , 熊 开 宇 , 等 . 运 动 生 理 学 [M]. 北 京 : 人 民 体 育 出 版社,2002:366-380.
  [42]周凤施。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6):713-716.
  [43]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103-105.
  [44]毛振明,吴键,马铮。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5-8.
  [45] 张 蕾 . 关 于 构 建 大 课 间 体 育 活 动 课 程 的 若 干 思 考 [J]. 安 徽 体 育 科技,2003,24(2):55-58.
  [46]李彩秋。对唐山市/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 0 的实施与效果的调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06-107.
  [47]黄显良。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J].体育教学,2006(5):56.
  [48]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1.
  [49]贾齐。主客体二重性视野中的体育课程。体育与科学。2005(4)。
  [50 毛振明着。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0.
  [51]赵承福。我的教育观。赵承福,陈泽河主编。创造教育研究新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52]艾克柔,余国源。试论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素质目标。教育与经济。1999(3):55
  [53]冉学东等.“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普及的两种不同形态[J].上海体育学院,2003(4)
  [54] 卢元镇 .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M]. 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005
  [55]陈俊钦等。新中国体育科技 50 年回顾与前瞻[J].体育科学,2000,(5)。
  [56]乔建中 . 课堂教学心理学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123-141.
  [57]于涛 . 娱乐体育中快乐体育之内涵 [M].上海体育出版社,1998:86-92.
  [58]王剑兰,曾智昌 . 教育学 [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9]郜立春 .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验学习的探索 [ J ]. 体育教学,2003(3)。
  [60]吴凤炜。探索发展式体育教学模式[ J ].体育教学,2001(5)。
  [61]周传凤。健美操与女子终身体育锻炼[J].安徽体育科技,1996(4):25-27.
  [62]姜维萍。试论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的地位与作用[J].四川体育科技,1997(2):51-54.
  [63]林红,田鲁岩。普通高校开设健美操课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0(1):32-33.
  [64]纪秋云。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362-364.
  [65]熊萍。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普修课教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技,2003(8):40-4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