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经济学论文

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06 共489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建设困境探析
  【第一章】郑州地区健身俱乐部发展制约因素研究前言
  【第二章】郑州健身俱乐部发展情况的研究方法
  【3.1.1】郑州市健身俱乐部基本情况分析
  【3.1.2】商业健身俱乐部会员基本情况分析
  【3.1.3  3.1.4】健身俱乐部教练员情况与会员需求
  【3.2  3.4】郑州商业健身俱乐部问题与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郑州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为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兴起和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俱乐部反过来又为提升郑州市运动形象,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且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逐渐向着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转变,投入资金十分可观。俱乐部大多聘用专业的经理人执掌管理权,对健身器材的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注重专业队伍的培养,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练员队伍,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健身的行列中来。

  4.1.2 参与和加入商业健身俱乐部会员人群男性较多,且 20 至 50 岁为主要会员,其中 20 至 30 岁会员最多,消费群体具有工作相对稳定,有稳定的工作收入来源,个人或者家庭收入水平高于郑州市城镇居民月收入,具有较高教育背景的学生、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健身消费的主力军。

  4.1.3 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同全国商业性健身俱乐部一样,长期接受政府多部门管理,导致政府相关政策管理方式和条例多样,个别政府部门仅仅收入相应的管理费用,并不对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相关管理进行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引导和监督。

  4.1.4 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导向和政策倾斜对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倾斜,可以发挥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但从当前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与政府宏观调控方面来看,两者没有能够协调统一。

  4.1.5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很少能够主动的进行市场调查,不能准确摸清楚当前的市场定位,根据消费人群的需求锁定他们,并根据其消费要求退出具有针对性人群的健身套餐,市场上大部分商业健身俱乐部都属于盲目的发展状态中,导致其发展状态和盈利情况不稳定。

  4.1.6 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环境质量以及员工的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1.7 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中拥有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学历的教练员占总人数的 65%,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练员占总人数的 8%,但是,真正持有教练员资格证书的教练并不多,而且证件批复组织不尽相同,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以经验教学,缺乏理论性、科学性支持的指导现象非常普遍。

  4.2  建议

  4.2.1 郑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健身俱乐部审批机制,规范俱乐部日常经营的行为,出台俱乐部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针对于俱乐部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建立完善的筛选制度,制定统一的从业资格考试办法。

  4.2.2 体育市场管理部门应与物价部门、工商部门一起对健身娱乐市场劳务价格体系进行调研,根据健身俱乐部的规格、档次、服务质量进行星级评定和合理的价格政策。另一方面,俱乐部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建立、维持和促进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一种营销策略。

  4.2.3 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同全国商业性健身俱乐部一样,长期接受政府多部门管理,导致政府相关政策管理方式和条例多样,个别政府部门仅仅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并不对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相关管理进行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引导和监督。

  4.2.4 通过高质量的社会群体调研活动,可以让管理者更准确的得到反馈意见,结合自身不足,制定出更符合当前需求的营销策略,用创新性的思维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个性,争取做到各有所长和各有千秋,促进商业健身俱乐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4.2.5 加强教练员的岗前培训,在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中设置体能评估、运动营养搭配、运动处方制订、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完善健身教练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定期聘请著名健身教练前来授课,让俱乐部教练掌握科学训练方法,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健身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5 参考文献:
  
  [1]张连民,丁冬云,卫喆,梁平。北京市商业体育俱乐部消费者行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2]王永红,程向阳。南京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曲辉,陈铁英。沈阳市健身俱乐部消费者构成及消费行为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
  [4]曲宗湖。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明。对我国体育产业指标体系设置的初步设想[J].体育科学,2006.
  [6]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李荣日。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8]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周兵、蔡理。体育市场营销与策划[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金宗强。休闲体育产业的产业特性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1)。
  [11]陈新蕊,陈品。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5)。
  [1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3]鲍明晓。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4)。
  [14]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5]孟刚等。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J].体育科学,2004(1) :42-4.
  [16]宁波体育局课题组,宁波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的研究 [J].体育文化导刊,2003(1)。
  [17]罗乔欣。与健身业亲密接触[J].文体用 CIRA 与科技,2003 (1 )。
  [18]田里等。营业性健身房经营与促销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19]朱汉义。从我国体育消费看体育产业结构的现实选择[J].中国体育科技,2006(1)。
  [19]王勇。体育市场调查与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1]李荣日。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2]赵猛。佳木斯市民体育健身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5(5)。
  [23]肖焕禹,翁志强,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体育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4]王慧琳,阎伟。体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5]江平。英派斯健身俱乐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03(1)。
  [26]谢惠蓉,王必琪等。山东省主要城市健身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3) .
  [27] 李相如。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
  [28]臧连明。珠江三角洲体育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6(2)。
  [29]辛利。关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0]刁在箴,马更娣,张莹,张继晶。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31]宁波体育局、体育总会、宁波大学体育学院联合课题组。宁波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32]唐春芳。中国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
  [33]饶远,张云钢,田世昌。我国西部体育产业状况与发展模式探索--以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为例[J].体育科学,2006(3)。
  [34]王子朴。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相关理论创新问题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
  [35]程武。对南京市健身俱乐部大众健身操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 .
  [36]杨再淮,项贤林,曹福毅,余询等。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7]王丽秀,马纯锋。健身俱乐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38]余万斌,黄开国。我国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管理机制研究[J].体育经济,2007,(2)。
  [39] 李小芬。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特征与经营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0]刁在箴等。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41] 李小芬。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特征与经营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2]舒为平。北京奥运会与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43]王波,陈梅。西安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环境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44]黄卓,蔡学俊。体育健身娱乐产业项目投资开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45]连桂红,刘建刚。中国健身娱乐市场需求法则失灵的博弈分析[J].体育科学,2005(10)。
  [46]唐小英。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方法[J].体育科学研究,2007(2)。
  [47]刘次琴。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3)。
  [48]陈雪梅等。山东体育健身俱乐部消费者人口学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3)。
  [49]越红艳。山东省沿海三城市健身俱乐部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4)。
  [50]黄梅,兰兰。健身俱会员体育健身需求的动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8)。
  [51]李洛。服务多级模型在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探险,2005(6)。
  [52]刘兵。基于战略性思考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0)。
  [53]刘兵。影响体育健身娱乐业员工满意指标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
  [54]刘兵等。加强我国健身娱乐业服务的理性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3)。
  [55]刘兵。上海市体育健身娱乐业服务质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
  [56]张连民,体育俱乐部的经营之道[N].中国体育报,2003 一 11 一 17(7)。
  [57]周毅,辛利。广东省民营体育健身服务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制度建设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
  [58]舒为平。北京奥运会与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59]王波,陈梅。西安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环境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60]黄卓,蔡学俊。体育健身娱乐产业项目投资开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61]连桂红,刘建刚。中国健身娱乐市场需求法则失灵的博弈分析[J].体育科学,2005(10)。
  [62]唐小英。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方法[J].体育科学研究,2007(2)。
  [63]张雪飞。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定价与经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64]史国才。对我国体育健身服务价格的经济学研究[J].体育学刊,2001(2):35.
  [65]田里。营业性健身房经营与促销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66]韩勇。我国体育俱乐部研究状况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9)。
  [67]肖文,曾光。我国体育服务业的供需结构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4)。
  [68]孙辉,陈海波。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
  [69]梁利民,孔祥华。全民健身市场网络的运行机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70]李洪坤。中日美三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3)。
  [71]苏连勇。日本地域性体育俱乐部概观。天津体育学院学报[J],1993(3)。
  [72]张连民。北京市商业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2003(4)。
  [73]宋晓琳。我国健身俱乐部现状及发展思路的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院学报,2001(4)。
  [74]何培森,等。杭州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供需结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1)。
  [75]刘建刚。现代商业银行十大经营理念[J].广西金融研究,2003(1)。
  [76]麦仲山。浅谈"以人为本"经营管理理念与银行案件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01(2)。
  [77]李伟明。体育营销导论[M].龙门书局出版社,1998.
  [78]谢丽娜,胡鸿。宁波市健身俱乐部现状调查与分析[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3)。
  [79]李林,林萍。论体验经济与健身俱乐部经营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4)。
  [80]程武,等。对南京市健身俱乐部大众健身操幵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81]王玉芬。经营性健身房硬件投资与盈利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