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经济学论文

我国闲置场馆再利用现状、问题及效益提升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20 共5181字
论文摘要

  1 研究目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承办国际性大型事件的机会越来越多.然而,大型事件结束后,便凸显出闲置场馆问题;高校大型体育场馆在满足了其自身教学与训练要求之后,在诸如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内虽然仍可为校内外人士提供运动场所.但是这种利用没有形成明确的机制,不利于投入的建设资本的有效回收.

  研究的闲置场馆既包括诸如奥运会等赛事结束后遗留的新建体育场馆,也包括诸如上海世博会等大型会展结束后遗留的展览场馆等,还包括高校在满足其自身教学与训练需求之后空闲时间之内的体育场馆,研究这部分闲置场馆的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找出影响其利用效率的因素并试图控制这些因素以找到更好的利用途径,并运用切实可操作的评价机制来进行评价,从而为我国闲置场馆的再利用提供一些合理的参考.

  2 我国闲置场馆再利用现状研究

  2.1 大型事件后临建场馆再利用与经营的现状

  2.1.1 北京奥运会新场馆后续利用模式

  北京奥运会新建的12个场馆赛后利用大体分为三种模式:

  (1)利用奥运场馆开发主题旅游的模式.奥运会结束以后,北京市政府为了弘扬奥运期间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国家形象和荣誉的拼搏精神,规定奥林匹克公园、奥运场馆,从2008年9月25日起必须向社会全面开放.发展主题旅游的模式,既可弘扬中华精神,又有效地实现了奥运场馆的高效再利用.

  (2)在奥运场馆举办大型主题活动的模式.北京奥运会三个标志性场馆在实施其赛后再利用方案的时候,成功地运用了大型活动的开发运作,这些大型活动的举办为奥运新建场馆的后期再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场馆的闲置问题.

  (3)开发奥运场馆无形资产的模式.历届奥运会经营管理的实践和经验证明,奥运会凭借其独有的无形资产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奥运会结束后,以鸟巢元素开发设计了8大类,近50余款纪念品,由于其有着特殊的内涵与意义,因而销售火爆.此外,特许经营的销售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水立方就和15个特许产品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游泳用品系列、贵金属系列、烟具系列、非贵金属系列等;奥运会结束后,水立方也大大拓展了旅游项目,在实现丰厚的商业利润的同时,也为水立方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2.1.2 上海世博场馆的后续利用情况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后续利用模式是将世博园区打造成城市体育休闲中心和国际品牌会展场馆.世博会、上海浦江两岸将成为城市景观区的新地标,几十公顷的超大面积园林绿化,营造出水与绿交融的新城市轮廓线,向公众常年开放,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将提升上海整个城市的环境水平;上海世博会土地划拨面积大约为5.28平方公里,预计其中40%的土地将会根据城市总体发展的需要进行安排,包括地铁和地面交通、远程交通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在逐步实施;世博会期间的建筑,由于永久建筑占了20%到25%,因此这部分建筑的再利用也备受关注,计划将其用作会展场馆.根据城市功能所需的必要条件,将世博园的核心区域保留下来作为国际文化、商业、沟通与合作的场所,为了满足文化名城和作为东南经济中心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地区也将被改造成为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城市滨江高尚居住区的生活环境开发的.

  2.2 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自身教学与训练后闲置时间内的利用与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对国民身体素质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力抓体育教育质量放在了重要位置,因此,高校体育场馆与设施的兴建成为了许多省市的一大特色.然而,在此热潮的背后有着引人深思的问题,即这些新建起的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了其自身教学与训练要求之后便处于闲置状态,如何高效利用这段闲置期内的场馆成为投资方以及高校能否收回投资并获取可观收益的关键.大学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免费和付费的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付费开放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满足学校自身教学与训练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体育运动和体育场馆的需求实施开放,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弥补体育大学的部分资金,实现资金的回笼.

  3 当前我国闲置场馆再利用与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3.1 场馆初建时规划与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奥运临建场馆、世博场馆的规划与选材方面.奥运临建场馆在整体规划方面过分注重其临时功能和美观程度,而忽视了其长期再利用需求以及与整个承办城市环境的契合度,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环境破坏和场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同时,在临建场馆的选材方面,未能重视其环保性、可再生性、轻便性,从而使其后期的移动变得困难.

  第二,在高校体育场馆的规划与选材方面,许多高校只是注意到了其体育教学与训练需求,却忽视了其对外开放的需求.因此,在场馆整体规划方面,过多的学生适用性场馆与设施使其不具备满足社会人士运动的需求(如游泳馆、网球场、健身健美馆等),从而失去了很多的市场,致使高校体育场馆与设施的部分时间闲置,造成浪费.

  3.2 场馆筹融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体育部门是一个特殊的部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国家财政支持其发展,因此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体育产业发展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其社会集资程度较小,投资主体比较单一,社会赞助多为零星的,良性循环的机制尚未形成,而已有的合作资金在运作上也不够理想,客观上也造成了体育场馆投资来源的缺乏.这对场馆后期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即管理缺乏市场机制的动力影响,效率较低.

  3.3 场馆再利用与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3.1 奥运村赛后再利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奥运村的赛后再利用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也看到了各承办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与思考.然而,尽管被给予了充分重视,但是奥运村的赛后再利用都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

  就历届奥运后奥运村的不同再利用类型而言,各种类型也都有其存在的问题需要改善.奥运村的四种再利用模式为军队用房、学生宿舍及学生公寓、城市旅馆、住宅或公寓.作为军队用房是一种早期的、不常见的利用模式,1936年的德国柏林奥运村由于其参赛人员数量有限而采取临时运用军队用房招待各国运动员而赛后恢复其原始用途的模式,但这种模式仅限于奥运会举办初期;作为学生宿舍及学生公寓的模式是指前期投入较大资金进行奥运村的建设,在奥运结束后将其用作学生宿舍和公寓.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对于投资方而言,由于学校向学生收取的住宿费用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因此,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将奥运村用作城市旅馆的模式是比较明智的一种选择,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奥运期间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流量会在奥运之后骤减,这对于城市旅馆而言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有可能造成投资回收的困难甚至亏损;最后一种模式,即作为住宅或公寓,是一种较为常见和普遍的赛后利用模式,这也是效率较高的一种模式,但是奥运村赛中赛后的功能转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建筑部分改造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各国需要谨慎考虑的一个问题.

  3.3.2 奥运后、世博后场馆复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在诸如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大型事件后对场馆的复用模式主要是以下几种:

  向公众开放,变成公益性质的场馆或园地;原有功能基础上发展商业和娱乐功能;转变为旅游景点,收取门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性发展.然而,用作公益场所虽然可以改善民生,使中国老百姓充分享受实惠,但是对于投资方而言,其资金回收则遥遥无期;考虑到事件结束后游客数量减少,那么将其改造成旅游景点的模式势必会在运作过程中受到节制,收益情况也会表现出不稳定的状况.当然,一个较为受欢迎的方法是进行多元化发展,增加商业和娱乐功能,这是一种利用市场机制充分且高效再利用场馆的模式,但也不得不考虑到期间功能转换所需付出的代价,同时这种多元化的模式需要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管理人员和恰当的管理模式,这对于我国而言都是较大的挑战.

  3.3.3 高校体育场馆闲置时间内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体育场馆,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开发性的经营管理活动,目的是要实现高校体育场馆与设施在闲置时间内的高效利用并实现增值.但是,在高校注意到其场馆限制问题并采取有偿开放之后,突出问题是要协调好学生使用与对外有偿开放之间的关系,否则将会造成学生的怨愤,有偿开放也就失去了初始的目的.并且,高校体育场馆一般由各学校的体育部或者体育系代为管理,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高水平的经营人才,更谈不上产业化运营的手段和方法,经济效益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以及场馆使用者利益分配不均,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4 场馆再利用与经营效益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在闲置场馆的再利用与经营效益的评价上,我国现如今更多采用的评价因素是场馆的盈利额,即经济效益的评价.这样的机制虽然有利于投资者清晰地把握场馆的经营现状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早收回投资,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即场馆的再利用与经营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是否有益,也就是说社会效益如何.忽视了这方面的评价,我们就无法将社会各利益相关群体纳入评价机制,也就无法得知场馆的再利用是否真正达到了拉动社会体育消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4 提高我国闲置场馆再利用与经营效益的建议

  4.1 场馆规划与选材方面的建议

  不管是大型事件场馆的投资者还是建设高校体育场馆的校方,其出资构建场馆的目的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大型事件期内的收益或者满足校方自身需要,因此,在场馆建设之初建造方就应该根据投资方的后期利用设想与需求进行设计与规划.

  比如奥运临建场馆的建造,假如预期后期将会将其用作高档住宅楼,那么规划中就应凸显出高档住宅的品味与格调,用以吸引购房者前来购买.

  当然,用于建设场馆的建筑材料对后期能够高效再利用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为了实现简便的场馆功能转换、方位移动和多元化重复使用,场馆的选材应按照可再生、环境友好、低资源消耗、方便轻巧的基本要求和标准选用.

  4.2 场馆融资模式与融资主体方面的建议

  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增强人民体质的必要硬件,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这一投资主体.政府加大体育场馆建设投入的同时,要提供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体育产业,建立健全多种融资渠道.要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地域的局限,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内资、外资一起上,造就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良好的投资机制,形成明晰的产权结构,这将会在后续的经营管理中给以极大的灵活性与操作性.

  4.3 场馆再利用与经营模式方面的建议

  目前在我国体育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应该按照市场规律有序地开发体育市场,走出一条体育产业化健康发展之路.例如,有偿开放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厅等场馆,以服务全民健身,以良好的硬件设施、优质的服务争取各类体育竞技比赛、展览会、娱乐演出在场馆举办;开办民间体育俱乐部,并配合各类主题活动开办餐饮、住宿、小摊位亭等其他经营活动,让闲置的设施活起来,使其用途多样化.这样的多样化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场馆的保值增值获取收益的最大化,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居民的体育锻炼需要,提高全民运动热情和健康素质,从而保证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长期的旺盛需求.

  4.4 场馆常规管理方面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不管是诸如奥运、世博这样的大型事件后期场馆的再利用,还是高校体育场馆在闲置期内的开放经营,都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场馆经营管理人员或者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或者难以将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场馆实际情况相结合,因而造成了场馆再利用与经营效率低下.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人员的招聘入手,面向全社会聘任高素质、有一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这是提高闲置场馆再利用效率的基础;其次,应该定期向管理人员提供培训,使之能熟悉不同阶段场馆现状从而有效地运用其经验或理论进行管理;再次,应该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并定期进行管理人员的评价,使其明确自己的责任与完成任务的状况,从而更好地开展下阶段的场馆经营与管理.

  4.5 场馆管理效益评价方面的建议

  闲置场馆再利用与经营效益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投资方、从事于场馆管理的专业经理人员、消费者、专业评审人员,因此形成评价机制要求我们首先在开展经营活动前就组织相应的调查,紧扣周边人群的体育消费需求,收集相关信息,从而作出相应的经营决策;其次,经营者对各个服务项目的经营与收益情况要做好每日的记录;再次,在此基础上,根据最初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影响因素考察本期实际经营效益情况;最后,向各利益相关者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本期场馆经营状况的评价并进行汇总整理,以为下一期的经营提供改进建议.如此形成一个滚动评价机制,可以使闲置场馆的利用与经营变得灵活且高效,同时由于在评价中有各利益方的参与,也会使得此评价机制公正合理实用.

  参考文献:

  [1]白跃世,田启.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50-153.

  [2]南保行,周燕.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5):55-60.

  [3]王丽思.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后续利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3).

  [4]郁漪漪.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对学生和社会人员开放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0.

  [5]刘成云.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3(4):101-10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