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

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3 共764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适合高职学生特质的培养模式研究
【第2部分】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培养模式分析导论
【第3部分】 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4部分】四川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第5部分】四川高职学生特质及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6部分】高职学生特质与培养模式构建结论与参考文献

  2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相关概念界定

  (1)特质的界定

  “特质”一词原为心理学术语,它是我们描述个人人格特点的描述词。“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元,一种特质就是以某种特定方式做出的一种反应倾向。一种特质导致反应上的一致性,它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并把许多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形式聚合在一起。特质说明了人类行为的恒常性,每个人所生存的环境和所获得的经验都不相同,因而不会具备完全相同的特质。

  鉴于个体发展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集合,这个主体集合又有共性。从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角度看,他们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企业需求的角度看,企业不仅要求全面的人才,而且要细化和强化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某些”特别“的能力和特点。

  本研究的高职学生特质指区别于其他教育层次(本科、中职等)的学生特质,它是专指三年制高职学生、针对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能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取得优秀业绩特征的概括。

  (2)素质和能力的界定

  高职学生特质要通过高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体现,”素“指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如元素、因素。”素质“源于”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能力“通常是指达成某种目标的本领,其中广泛涵盖了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培养、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职学生的能力必须以高职学生的素质为基础,高职学生素质的特点是”内凝“,是高职学生在其活动过程中非对象化的结晶。高职学生能力是”外显“的,是高职学生在其活动过程中对象化的呈现,高职学生特质是只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的、适应企业需求的学生的人格特征(内凝),以及由此人格特征而培养的学生能力(外显)。高职学生素质、能力和特质,都是在高职学生的活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强调高职学生特质,就是侧重研究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独特性,它们的核心含义是关联的、相通的,在阐述中不作专门区别。

  (3)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釆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从系统论角度看,任何系统与其构成要素都是密不可分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同样与其构成要素--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休戚相关。其中,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师资力量和保障机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保障。这六个要素共存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这,系统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览相关文献,高职学生的素质首先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而更重要的是反映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也就是说,高职学生特质培养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这是由我国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目前,国内外对于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或素质等相关内容研究较多,但是尚未提到高职学生特质的高度,鲜见”特质“的研究文献。

  2.2.1国外研究现状

  2.2.1.1特质研究

  国外对高职学生特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总体研究职业教育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研究生的差异,职业教育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的细化研究方面,国外主要研究涉及了高职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或素质。

  (1)整体研究职业教育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研究生的素质差异

  学者 Gary Echtemach( 1976 年)在《Characteristics Distinguishing VocationalEducation Students from Generaland Academic students》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区别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和一般大学生、研究生的不同。①他选择了 16409位学生作为样本并分为5组,然后进行测试和分析。最后对得出的结果进行交叉验证。这些结果显示,职业教育学生在学术能力方面比研究生低,尽管职业教育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一般大学生一样低,但职业教育学生获得了更高的技能等级,更多地关注实际工作方面的问题。Gary Echtemacht详细地分析了职业教育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研究生的特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价值观、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该学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特质的职业教育学生是必需的。

  (2)整体研究高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

  学者HansHeitke、MiekeKoeslag等比较了荷兰教育两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地位。他们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高职学生不同于大学生,前者主要是职业技能的学习,后者更多的是人力资本的聚集。②学者Harkin、Joe等通过对1996年10月在德国召开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前景“研讨会的介绍,阐述了职业教育学生对技术变革等会产生影响。③(3)具体研究职业教育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或能力。

  学者BetsyStevens认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交流能力(包括使用词汇和自我表达)应该改进,因为学生的交流技巧和能力并不是总能与工作中所执行的任务相适应。学生需要加强写作能力培养,需要更多的关于专业使用电子邮件的培训,更多的关于自我表达的教育以及加强形象管理。学者Diammid De Faoite、Colette Henry、Kate Johnston、Peter van der Sijde 等阐述了职业教育和培训应该注重对培训企业家的研究,关注企业家教育和培训的特殊价值。②Bermel KPaul、Mukyanuzi、Faustin、Kasogela、Maurice、Mutashubirwa、Francis、Klim等对坦桑尼亚两个培训中心进行了跟踪调研。他们调研的主要结论是:两个培训中心所提供的五门核心工匠培训课程中,没有一门是节约成本的。所以,本研究认为,依据坦桑尼亚的具体情况,培训和教育职业学生应充分考虑成本等问题。③学者HansHeitke、MiekeKoeslag等提出了荷兰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学生应该采取的措施。学者Chich-JenShieh也对中国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学生提出了建议和对策。④以上这几个方面是国外在高职学生特质方面的研究概况。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对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是对高职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并没有完全论述清楚。

  2.2.1.2培养模式研究

  在对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研究方面,国外较有代表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英国的CBE模式。

  这三种培养模式由于产生的背景不同,它们相应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培养途径也不尽相同。这三种模式也存在相同之处:

  (1)注重实践

  双元制模式,是指在理论授课方面更加倾向于实践中能用到的理论知识,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整个课程设置方面实践与理论比值为7/3或8/2.

  CBE更是将课程移到实践中,整个课堂就是实习车间。政府的支持无疑为TAFE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校内实习、校外实训,硬件设备比较先进,师资力量雄厚。

  (2)重视校企合作

  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企业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则可成就职业教育的新动力。CBE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现阶段周边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开设了这些企事业单位相对比较需要的专业;这些专业的课程由本专业的教授和专家进行开发,最终目的是明确企业所需人才的种类,包括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在州政府的支持下,TAFE成立了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团队;正是由于侧重点不同的两方面专家都投身于教育工作中,使得学校能及时与其他大学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也能确保教授知识的实用;TAFE文凭因此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

  2. 2.2国内研究现状

  2.2.2.1国内高职学生特质研究

  国内虽没有明确提出”高职学生特质“这一概念,但”高职学生特质“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同时,特质、要素和能力等词都源于心理学术语。为了聚焦论文研究的核心思想和特色,本文将”特质“的一般含义移植到高职学生质量的研究当中,探索高职学生的独特性、稳定性及其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殊素养模式。同时,高职学生特质的内涵必须通过高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表征和体现,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们之间是关联的、相通的,也是必须涉及的,(1)高职学生特质的内涵方面。人才素质,”它涵盖学习能力、做事和继续发展的能力、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及时反映和适应的能力。“ 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内在素质与外线能力的统一,而能力本位思想具有重要的地位。赵阿华(2008)指出:”高职学生的素质包括:对人的全面发展终身起作用的基本素质;与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并对人的职业发展终身起作用的基本素质;所学专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2)高职学生特质的基本构成方面。大量文献从不同能力或素质方面进行了阐述,学者们认为高职学生素质或者能力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素质等方面,这为本研究对高职学生特质的提出和蹄选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等是规范学生个人行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理想等。楼锡锦等(2005)认为:”良好的个人思想道德品质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基本条件。“苏国阵(2007)认为思想政治素质对于高职学生最为重要。它要求高职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而维护社会主义公共秩序,遵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为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奋斗终身。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素质也体现在学生群体对于法律的遵守程度层面。③张成武(2006)认为道德有低层和高层之分。从较低层次说,它包括”人才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的伦理道德,具体表现为热情专注、认真坦诚、坚忍勇敢、不怕失敗、敬业自强,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从较高层次说,它主要是指人才的政治品德,包括理想信念、政治敏感性、政治立场和思想作风,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④针对道德的高低层次学说,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企业人才道德观。

  纵观现有文献,企业人才道德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集中于某一道德特质的研究。如钟扬(2007)认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中,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一方面可以形成有效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会体现出更加深层次的人格魅力。⑤只有那些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谋求发展。林苑(2007)认为:“敬业精神是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要求,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是个人事业成功必备的重要综合素质之一。”:是集中于综合道德素质的研究。如刘明星、曾萍(2007)认为,用人单位招聘高职毕业生时最看重的道德品质前五项依次为:“责任心、诚信、正直、热情、好学”.

  第二,身心素质。良好、健全的身心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楼锡锦等(2005)提出身体素质包括生活行为、体能、身体健康状况、活动爱好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生理基础。

  心理素质通常涵盖情绪状态、气质与意志品质等,进而构成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基础,会影响人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因此,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状况、出众的形象气质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是就业过程中外在气质吸引用人单位的一种体现。苏国阵(2007)认为一个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应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

  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自觉意识,包括自立、自爱、自强、自尊、自信、自律的意识;能够从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维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增加自身的抗压能力;这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从象牙塔到社会、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环境和身份的转变都是有益的。纵览相关文献,以上的两项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带有共性,是否列入特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第三,专业知识与技能。在理论界的研究当中,通常将这一概念界定为相关从业人员所掌握的实际能力,并通过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完成某种任务。这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界定为某一固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并在1胜任基本工作,并通过有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一方面维护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目前,学者们在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主要集中于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价值肯定和成分剖析。肖云等(2008)基于重庆市272家用人单位的调研发现,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宽泛的知识面是职校学生的核心素质之一,这也正是用人单位需求的重点。马文美(2004)认为职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具备三种知识:

  “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技术知识(包括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和同类技术的安装、使用、维护、维修及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包括法律知识、人文知识、:管理知识、营销和公共礼仪知识等)。”钟一彪(2006)对552家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要求13个因素的排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③在人才招聘方面,用人单位首先注意的是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等。

  关冬梅(2007)认为,1职院校应该使学生具备硬技能和软技能两种技能,职业岗位技能属于硬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则属于软技能。软技能包括“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④王任达(2005)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基本的语言、判断等能力和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能力(特定行业的专业能力、高技术含量的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汤向玲(2006)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应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开展某项社会活动所应当具备的实际能力,并且具有广泛性、可推广性和实用性等基本特点)与综合职业能力(与传统的某项职业技能不能完全等同,甚至可以说己经超越了具体职业技能的范围,进而形成了一种可以达成基本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的飞跃提升)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则指上述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对于具体能力的概括与总结,进而使得在具体的岗位职责发生变化时,相关从业人员依然能够及时适应岗位调整。综合职业能力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局和扩展。

  第四,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是以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胡军等,2001)。其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前提,即对未知的领域与知识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勇于尝试与实践的创造性思维。朱玉春(2008;)认为,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包括”独立性、批判性和探索性“.①创新能力是创新行为发生的有效载体,并广泛涵盖了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水平,进而应当从认知、思想、意识和心理以及身体素质等诸多层面来进行全面提升。②

    2.2.2.2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除了对高职学生特质进行研究外,我国各高职院校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出一系列的培养模式。多样化模式的呈现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1)主导模式

  主导模式是控制学生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成长朝一定方向、变化的模式,它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增强了毕业生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李亚民(2006)提出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特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银领“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以思想品德系列、文化修养系列、职业技能系列、身心健康系列为框架的人才培养方案。③习洪斌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五个核心环节…-”双师型“教师培养环节、校内理论教学环节、校内实践教学环节、校外顶岗实习环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环节,并将每个环节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形成了 ”五位一体“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④学者余华认为,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应当对于新晋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进而加大实习力度,使其与具体的岗位职责紧密联系。四人才培养阶段则应当结合职业素质要求深入入开展,进而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教学模式,形成立体化的培训体系,最终在实际操作技能与管理素质层面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特征模式

  特征模式着眼于学生的特定行业职业技能,有利于学生培养对某个特殊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如袭声蓉等(2006)针对部分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困惑,提多模式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给出了多模式的定义与实施策略。‘刘淑艳(2006)通过对辽宁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和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从目标、专业、课程、教学、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适应社会需求。③唐成海(2006)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素质教育’的我国高职教育的模式架构。④魏东新(2007)认为高职院校应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胜任岗位要求的人才素质,再经过社会工作实践成长为高技能人才。金昭认为我国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以市场为办学导向“以应用为根本特点的幵放式、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办学体系。培养模式的”三层多元“是指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客观存存的高等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和研究生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多元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⑤赵浩兴、刘晓明(2005)在有效借鉴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最终构架起结合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即通过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整合互动来深入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⑥

    (3)综合性模式

  综合性模式是主导模式和特征模式优化组合的产物,它既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关注毕业生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又围绕不同的产学合作形式,构建具有灵活应变性的特征模式。在学者周锡的观点论述中,将双证融通、产学协作的模式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在保证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在根本上提升了整体的学生能力培养,进而为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学者陈琳则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入手,深入查找学校培养模式与当前社会实践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并在根本上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重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准确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实施双证融通,打通高职学生职业准入通道,探索深层次多渠道的产学合作,缩短高职学生就业适应期,探索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本章分别介绍了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首先界定了特质、素质和能力及培养模式等概念;可以看到国外对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是对高职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并没有完全论述清楚。同时本章详细阐述了国内有关高职学生特质内涵及构成方面、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为下一章的基于四川高、教育的学生特质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