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北京服装生产服务性产业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03 共2330字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逐渐从制造业变为服务业。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统计,当前全球服务业平均产值比重已超过 60%,部分发达国家超过75%,金融、信息、保险、房地产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均超过了 1/3。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领跑首都经济发展,总量占首都经济比重接近半壁江山,成为带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彰显首都服务功能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北京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为生产性服务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北京市服装产业为基础,探讨了北京市服装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两者间的产业关联性,进一步分析了基于服装产业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效益,最后,对北京市基于服装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1.2 研究意义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逐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生产性服务业仍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之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北京及我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战略选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实现北京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完善首都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需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扩充首都经济规模、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推进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明确促进了北京市服装产业升级、高端化、国际化,这不仅要依靠服装业自身的进步,同时还有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只有与相关联的产业互动发展,才能更好的发挥它本身的作用,提升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本文从产业关联及产业结构效益的角度对北京市服装产业及与其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分析,对它们的互动发展、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服装产业研究综述

  国外对纺织业进行的产业分析和战略实践研究比较零散。从现有文献看,一是对各国纺织业产业结构、产业特征、政府的产业政策研究,二是对主要纺织生产国纺织企业竞争力和竞争战略的研究。主要有:1964 年,美国学者思兰德研究了 1947-1959 年间美国纺织业的结构变化。1980 年,加拿大学者桑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了加拿大纺织服装业的结构、市场与产业之间的联系。1985 年,美国学者本德研究了新英格兰地区棉纺织业的衰落与技术、工人熟练程度的关系。

  1987 年,美国学者泰玛兹研究了巴基斯坦棉纺织业的贸易模型和贸易政策的效果。1989 年,美国学者扬格用 1973-1982 年 30 个国家的数据,对纺织业生产率和替代投入品作了一项国际化的比较研究;2001 年,美国密执安州大学的李研究了密执安州服装和纺织业的特征,并评估了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

  国内关于纺织业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结构调整问题、进出口问题和后 WTO 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由于中国纺织业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其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进入 21 世纪后,迎来了第二次研究高潮,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通过相对优势指数、劳动工资成本、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产品价格和出口排序等指标。加入 WTO 后各个亚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以及相应的对策上,“国际竞争力分析—机遇—挑战—对策”模型基本上成为这一研究的通用范式[1]。

  1.3.2 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研究。科菲和贝利(Coffev &. Baillv,1991)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和区位间关系,以及弹性生产方式的兴起。哈林顿(Harrington,1995)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2)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研究。希列斯波和格林(Gillespie&.Green,1987)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布局行为的逆大都市化趋势。莱森和思单夫特(Leyshon &. Thrift,1989)研究表明 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省会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胜过了伦敦。希南(Heenan,1997)首先关注到跨国企业总部的区位决策倾向于在少数一些世界城市,如巴黎、纽约;(3)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研究。首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以 Dilek CetindamentKaraomeriogln 和 Bo Carlaaon(1999)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对制造业的补充和支持,应该与制造业一体化视为一个整体。另外,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业的关系也逐渐受到了关注,J. E. Jnleffn Tranter(1996)指出,哥伦比亚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有 67%来源于服务部门,只有 16%来源于制造业和资源部门。

  国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程大中在《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中,从经济效应、经济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服务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阎小培等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从经济贡献率和就业贡献度,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展,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内外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国外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时间较早,研究领域及成果也远远多于国内。而国内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领域比较狭窄,还有很大的研究与探索空间。此外,主要集中在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性研究,与服装产业的关联研究较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