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物理论文 > 物理教学论文

初一物理论文(专业推荐范文10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19-11-05 共8906字

  物理论文是对于物理知识,物理实验及物理教学中遇到种种问题的探讨与解惑,而且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行物理教学,本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初一物理论文,来探讨一下初一物理教学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吧!

初一物理论文专业推荐范文10篇之第一篇:初一物理活动课的探讨--以"欹器的秘密"教学设计为例

  摘 要:本文以"高空独轮车表演"的演示实验为引入, 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中国古人已经发现这一规律并利用这项规律制作出计量的器具--欹器。接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让学生逐步了解欹器的工作原理。实验中, 学生会经历实验失败、寻找原因、再次实验、实验成功等完整的物理探究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 学生不仅能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 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满则覆、谦受益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物理活动课; 欹器; 重心;

  2015年9月, 北京市所有的新初一学生都会增加物理活动课, 每周一节, 以小制作、科学演示的方式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为初二物理课程的学习做好兴趣和知识上的铺垫。由于初一物理活动课是一门新型的课程, 对于如何讲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讲解到何种程度还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物理

  本文以"欹器的秘密"为例, 希望能够对物理教师有所启发。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APEC假期中, 老师看了一场非常精彩的高空独轮车表演, 这场表演不仅精彩, 而且十分惊险。有没有同学看过独轮车表演?没看过的也无所谓,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个独轮车, 让你们一饱眼福。只不过今天表演的不是人, 而是这个小玩偶。 (如图1) 实验装置:直径为30cm的轮子, 下坠质量为2kg的重物。

  图1 独轮车  

  师:独轮车演员在高空表演已经很危险了, 下面还挂一个花篮, 我们把这个花篮取下来, 帮他减轻点负担吧。

  当把花篮摘下时, 车子立刻翻倒, 十分震撼。

  设问:为什么独轮车下面坠重物稳定, 想给它减轻点负担反倒不稳定了?

  师:这个现象现在看来都很有趣, 其实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见过类似的现象, 并且利用其中的道理制作了一件非常神奇的器具, 它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 --- 欹器。

  2 观察实验收获新知

  师:欹, 顾名思义是倾斜之意, 欹器指的就是自由放置时处于倾斜状态的器具。

  设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吗?

  (让学生大胆猜测)

  师:欹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量器皿, 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那么它又是如何计量的呢?老师制作了一个欹器的模型, 请观察下面的实验。

  这是一个可以绕固定轴转动的盛水杯, 当通电以后, 水泵将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盛水杯内, 观察它的变化。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水多到一定程度就翻倒了。

  追问:是不是水足够多盛水杯就会翻倒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制作这样一个盛水杯, 尝试让它翻倒。

  图2 盛水杯  

  2.1 实验制作欹器

  实验器材:矿泉水瓶、吸管、螺丝、盛水杯支架。

  制作方法:利用小螺丝打孔, 大螺丝扩孔;在此孔对称的另一个位置利用同样方法打孔, 将吸管穿过;将制作完成的盛水杯放在支撑架上, 倒水观察能够翻倒。

  实践一:制作一个盛水杯, 放在架子上, 试试能否翻倒?

  学生制作完毕, 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大部分学生都能观察到由于孔打得过高, 盛水杯不能翻倒。

  设问:如何能让盛水杯翻倒呢?

  学生意识到, 应该将孔打得低一些。

  实践二:根据实践一总结的经验, 再制作一个盛水杯, 观察使盛水杯翻倒的水量。

  实验完毕。大部分学生的盛水杯都能翻倒。但是有的同学的盛水杯盛一点水就翻倒, 而有的同学的盛水杯能够盛更多的水才翻倒。

  提问:两种盛水杯, 哪种更实用呢?

  按照我们计量的目的, 肯定是盛多点水再翻倒更好。

  总结:通过第一个实验了解到, 孔应该打低一些盛水杯才能翻倒。通过第二个实验了解到, 为了达到计量的目的, 孔不能打得太低。由此我们发现, 孔的位置决定了盛水杯是否能翻倒。以图3为例。

  图3  

  以孔的位置为界限, 将水分为上下两部分。当上面比下面轻时, 盛水杯稳定。当盛水杯上面比下面重时, 盛水杯不稳定, 翻倒了。

  实践三:总结实践一和实践二的经验, 你能制作出一个装尽量多的水才翻倒的盛水杯吗?

  学生实验。

  总结:通过刚才3个实验, 相信同学们能看到盛水杯的3个状态。当没有盛水时, 盛水杯倾斜。盛适量水时, 盛水杯端正。当盛有较多水, 使上面的水比下面的水重时, 盛水杯翻倒。后来, 人们根据这3个状态总结出"虚则欹, 中则正, 满则覆"[1].

  设问:你们从中得到哪些体会呢?

  学生:做人要谦虚, 不能骄傲自满。

  相信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其中蕴含的"满招损, 谦受益"的人生哲理。

  图4  

  2.2 座右铭

  古代帝王亦将欹器作为警戒之器置于座位的右侧, 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谦虚, 切勿骄傲自满。由于帝王的这种举动, 欹器又称为右坐之器, 这正是"座右铭"一词的由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欹器, 欹器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失传。清光绪年间人们制作了一架铜质鎏金的欹器,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去参观一下。

  3 拓展提高

  欹器的原理不仅在中国古代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现代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炎热的夏天, 同学们都喜欢去水上乐园游玩, 你们见过这样的大水桶 (图5) 吗?当水桶内水量足够多时便会翻倒。这时在下面的人们就能体会到飞驰而下的水流给人们带来的凉爽和刺激。

  图5 大水桶  

  除了生活中的应用, 利用达到固定量就翻倒的道理在生产上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 例如翻斗式雨量计量器和油井计量器等。 (图6和图7)

  图6翻斗式雨量计量器

  图7油井计量器等

  4 课程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不仅认识了欹器和欹器的原理, 还了解到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 我们来回答课程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独轮车下面要坠一个花篮?

  学生:让下面比上面重, 独轮车在高空稳定。

  师:一个普通的花篮能达到让独轮车稳定的效果吗?咱们看看花篮中蕴含的奥秘。原来花篮里面装了一个大秤砣 (图8) .

  图8 秤砣  

  5 教学体会

  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 初一年级增设了物理活动课程, 给初一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动手、探究、带着乐趣接触科学知识的平台。在此背景之下, 北京市初一年级的物理活动课开展了起来。在活动课上, 孩子们了解了很多新奇的物理知识, 活动课的侧重点在于动手实践, 而不是理论学习, 这无形中减少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从兴趣的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物理概念和知识。

  "欹器"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器皿。欹, 原本是倾斜之意。欹器之名来源于该器皿自由放置时呈现倾斜状态。随着欹器内部水量的增加, 它又出现"中则正, 满则覆"的现象, 这正是物理中重心的知识。当欹器作为人们借以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或行为标准时, 人们又称它为"宥坐之器", 或"右坐"器, 或劝诫之器[2].在现代, 欹器满则覆的原理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从水上乐园的大水桶到雨量计量器, 再到油井计量器等。

  本节活动课不仅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的神奇, 还能让学生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实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物理实验探究过程, 培养了学生实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树勇, 白欣, 著。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4
  [2] 郭书春, 李家明,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423

初一物理论文专业推荐范文10篇之第二篇: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科学课设计与实践

  摘要:当前, 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经从知识的获得上升到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核心素养中, 科学素养是重要内容, 而基础教育领域的科学类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使命。为此, 我校在初一开设了物理科学课。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开发课程、组织课堂教学及评价, 以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也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科学课; 课程设计与实践; 做中学; 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

  1 初一物理科学课开设背景及意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1].为了加强科学教育, 推进科学类学科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在2014年北京市颁布的《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指出, 北京市改变初二才开设物理、化学课的现状, 在初一年级整合校本课程, 每周1课时比较系统的科学活动, 渗透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初一物理科学课的开设是中学开设科学课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要力图解决长期以来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学习"断档"的问题, 解决科学类学科教学方式单一、实验教学薄弱、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深层次问题, 也要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物理

  2 初一物理科学课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 "做中学"即从生活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活动中进行学习, 在情景化的教学场所中,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究、创作中解决真实问题。物理科学课课程设计的思想, 也正符合杜威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小实验、小制作等具体的科学活动为载体, 教学方式上,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学习方式上, 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这种"教与学"的方式恰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3].

  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物理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交流展示与评价中, 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体会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

  3 初一物理科学课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3.1 课程设计整体规划

  3.1.1 选择合理的素材为主题, 形成单元式课程

  课程内容选择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 求"量少而精准"比"量大而杂乱", 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更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3].为此, 本课程的设计是单元式的课程, 内容主要由物理中声、光、力、热、电几个大单元组成, 每一单元为一个探究主题, 每一主题需几节课来完成。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空, 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把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 把学习的过程同这个过程的体验可能性结合起来。

  3.1.2 设计导学案为学生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提供支撑

  基于学本中心的课堂,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深度思维参与, 有序进行探究学习, 需要教师的引导, 而导学案的设计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方式。因此, 每一主题, 教师都精心设计一份导学案供学生在课堂使用。

  3.2 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核心素养的渗透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 我们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科学课的基本流程:创设任务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课外延展和创新---交流和评价。在各个环节中, 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使学生在科学课中真正有所收获。

  3.2.1 创设真实的情境, 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中培养核心素养

  从"为迁移而教"的观点来看, 包括创新素养在内的整个核心素养的教学, 都应该高度重视情境学习, 将学生置于真正的情境中, 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任务进行学习, 让他们把知识与真实的、现实的情境连接起来, 有效解决真实任务[4].

  例如, 在"制作排箫"为主题的课程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教师设计了如下情境:观看"音乐遇上物理学"的一段小视频, 让学生思考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音乐引起了物体有规律的振动。教师引导学生, 从物理学角度讲, 音乐是一种声波, 由振动发声, 乐器是一种人们制造的或为人们所用的产生音乐声的仪器。今天的主题是, 同学们有机会作为"乐器制作家", 利用所给器材自制乐器, 并用它来演奏曲子。

  面对这样一个小制作类任务, 为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问题的方法, 教师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式。

  师:我们的科学课主要是以小制作和小实验为主, 老师有两种上课方式供大家选择。第一种上课方式:老师告诉大家制作过程, 你们来实践;第二种上课方式:老师只给大家任务, 大家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提出你的问题和猜想, 设计解决方案, 再去动手实践。现在征求大家意见, 你们喜欢哪种方式, 为什么?

  学生几乎都选择了第二种, 他们讲了很多原因, 比如这样更有趣, 更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更有挑战性, 结果更多样, 等等。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 那我们就用第二种上课方式。接下来, 要制作简易排箫, 请同学们思考要解决哪些问题?把你提出的问题写在学案上, 一会来分享。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制作排箫, 并有逻辑的思考和提出问题:排箫是什么?排箫如何发声?排箫怎么来演奏音乐, 如何实现音的高低、大小?并在交流过程中梳理这些问题的先后顺序及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引导, 渗透对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后面的制作课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例如, 在"制作倍力桥"主题的课堂上, 任务是学生作为"桥梁设计师", 用所给的器材来设计一座便桥。要求:桥梁稳定性好, 能作为便桥搭在"河岸"两侧, 且桥的跨度越长越好!在此任务面前, 学生顺利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出问题:如何解决桥的稳定性?如何增加桥的跨度?等等。再根据对实验器材的观察, 提出猜想, 设计方案。

  3.2.2 在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及合理的猜想中培养核心素养

  面对现实情景, 学生对某一些事实的观察或分析之后, 会提出很多问题, 提出一系列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 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但有些问题的提法并非都能解决或适合探究, 教师需多次师范、引导学生把疑问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例如, 在"制作排箫"的问题分析中, 学生提出:排箫是如何实现它的功能?教师进行如下的引导。

  师:这是多个问题组成的, 我们一起来分解一下问题。排箫的功能是什么?

  生:吹奏乐曲。

  师:乐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

  生: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

  师:能否把刚刚的问题提得再具体一点?

  生:排箫如何实现音的高低、高低、强弱、长短、音色这几个基本特征呢?

  师:很好, 同学们发现这是多个问题了吧。那面对这多个问题怎么办?

  生:先来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 排箫如何实现音的强弱。

  师:很好, 这个问题有同学知道么?

  生:排箫是由不同长度的管子组成的, 管子长度不同, 吹出来的音的强弱也就是音调就不同。

  师: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了解到这一点, 但确实是这样么?该如何证实你的猜想呢?

  生:做实验。

  师:对, 那么我们再次明确一下, 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生:音的强弱 (音调) 与箫管长短的关系是什么?

  师:没问题, 到这里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问题。在此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一下, 刚刚关于箫如何发出强弱不同的音的问题, 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但这样的提法不是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因素太泛泛了, 我们还有细化问题, 比如先有一些猜想, 可能与箫管的长度、箫管的口径等等, 然后先来探究一个影响因素, 比如箫发出音调的高低与箫管的长度有关么?只有问题具体到这里时, 才是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才能通过实验去探究。大家能体会到可探究科学问题的提法或者特点么?

  生:老师, 我觉得就是要单一的影响因素, 对么?

  师:说的非常好, 单一因素是可探究科学问题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以后的课程中我们会逐渐让大家领会可探究科学问题的特点。

  反思:学生的疑问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的, 一定会提出很多类型质疑。有些知识方面的疑问教师可以简要介绍, 或鼓励学生自己用手机查询, 自主学习习得 (科学课堂上手机是允许带的工具) .有些疑问是不需要实验探究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逻辑的分析解决真实问题的途径, 并非都需要生搬硬套的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有些疑问需要实验探究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疑问, 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这不仅为后续设计实验和探究实验提供基础, 更渗透了物理学的研究思想, 为以后学习物理学奠定基础。

  3.2.3 在设计实验及实验探究中培养核心素养

  设计实验及实验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选择仪器、制定步骤、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等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采用适当方式引导、点拨, 如精心设计导学案使学生思维有序, 为自主学习探究提供支撑。例如, 在上述"制作排箫"的活动中, 学生提出了"箫发出音调的高低与箫管的长度有关么?"的科学问题。

  通过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串引领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中涉及了几个量?如何观察或测量这些量呢 (事先布置了学生在手机上下载安装测音调高低的软件) ?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其他可能影响音调高低的量怎么处理?根据实验器材简述实验步骤?可能的现象及结论是什么?等等。学生自主设计完后,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设计思路, 师生共同交流解决其中疑难问题, 教师适当点拨、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设计完成后,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交流评价等。

  反思:科学探究中, 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获得真实、全面而深刻的体验, 实验操作技能逐步提高[5].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开阔了思路, 学习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 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渐进式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实验观察、收集实验数据及对实验数据和事实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中, 培养学生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 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核心素养。

  3.2.4 在课外延展和创新中培养核心素养

  科学课的制作或实验探究除了课堂上完成外, 还延伸到课外, 鼓励学生课外大胆创新实验、自己制作与本单元相关的作品。例如, 在"制作排箫"的主题活动中, 鼓励学生课外自己制作其他乐器并向同学们展示。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初步发明创造的意识。

  3.2.5 在交流与评价中培养核心素养

  科学课重视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如何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或者存在的问题和认知缺陷展示出来, 就需要课堂的交流和评价。在国家课程的教学中受课时和课堂任务的限制, 有时候展示和交流很难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交流。那么, 校本课程的科学课恰好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 在科学课中交流与评价环节是本课程很显著的特点。交流的内容比较灵活, 可以是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心得或发现, 可以是制作中每次试错和改进过程的体会, 也可以是创新设计的作品等等。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生生间的互评等方式。

  事实证明, 学生非常喜欢这个环节, 总会迸发出很多精彩的瞬间, 给老师和同伴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 在"制作倍力桥"主题单元的交流与评价中, 学生表现很精彩, 有制作桥技术方面的体会, 他们把自己如何一次次尝试, 一次次改进, 又如何一步步达到目标的思维过程和实验过程展示出来, 并有一些新的发现, 如, 倍力桥在达到一定跨度后, 再增加器材不仅无法增加跨度, 稳定性也变差等。有制作桥过程中体会的科学探究精神, 如, 设计桥梁时利用很多数学知识, 还要考虑器材和要满足的实际条件, 所以工程师在综合考虑那么多因素的情况下设计出较完美的作品是相当不容易的;做事情要先思考, 而且要有耐心,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改进, 不放弃方能取得成功;要团队合作, 像他人学习等等。

  在这个展示与评价过程中, 无形中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交流, 体会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交流展示过程中, 老师的点拨、学生的互相评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主动认知的激情和喜悦, 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也能让他们在一种竞争的氛围中勇于表现自我、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

  4 反思与展望

  综合整个科学课的设计流程及教学实践, 以实验为基, 架构单位设计脉络;以探究为本, 基于"探究行为"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构建自由平等的交流展示平台, 以评价促进学习。毋庸置疑, 这样的课程实现了"学"与"做"的高度统一, 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学习。这样的教与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到物理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及解决实际问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等。这些素养正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要求, 也是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必备品格。

  当然,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涉及多种因素,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对于一个人来说应从学生时代开始养成教育, 对全民族来说应广泛展开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初中科学课程作为一门校本课程, 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理应依据核心素养, 立足学科特点。由于该课程还处在探索和萌芽阶段, 此方面可借鉴的经验也少之又少, 笔者仅仅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 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10
  [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国教育报, 2014
  [3] 褚宏启。核心素养是否过时:关键能力能否取代核心素养。中小学管理, 2017 (10)
  [4] 师保国。核心素养的"教"与"评"--以创新素养为例。人民教育, 2017 (Z1) :47~50
  [5] 陶本友。基于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活动与思考。教育科学论坛, 2016 (10) :45~47

初一物理论文推荐范文10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