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硕士论文

广西省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与提升措施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作者:韩娜
发布于:2020-08-27 共17642字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来自 51 个国家、在江西七所高校(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学 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井冈山大学、南昌大学和宜春学院)就读 的 873 名外籍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并分析这群来赣留学生的个人基 本情况、来华包括来赣留学动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情况以及影响来赣留 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因素等,以期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一定 的实证依据。为更好地了解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情况,我们确定了本文的文 化认同分为三个因子,即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

  我们利用统计软件 SPSS24.0 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1)中华文化 认同与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三因子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2)来赣留学生中 华文化认同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这一群体中,认同低的有 35.91%,比较认同 的有 59.64%,非常认同的仅有 4.45%;(3)影响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因 素有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来华和来赣动机、来赣时长、就读学校、就读专业、 年级、汉语学习时长、HSK 等级、与中国人交往的意愿、学校举办中华文化活动 的频率、学生参加中华文化活动的频率、生活幸福感等。

  此外,我们还发现留学生虽在江西学习和生活,但对江西地区文化的了解却 很少,可能的原因有学生个人对此不感兴趣、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对地域 文化的不重视或者没有安排赣文化相关文化课程。

  我们依据影响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因素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层次 提出了以下策略:(1)政府方面,加大活动推广力度,宣传江西形象;建立海 外留学服务中心,打造江西留学品牌;积极建立文化体验基地,助力中华文化传 播。(2)学校方面,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调整优化培养方案;细化留学生管 理工作,充分了解留学生需求;凸显地域文化,创建特色校园。(3)教师方面, 树立文化教学意识和多边文化意识;发掘创造性,激发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兴趣的 持久性;因材施教,抓住学生关键期;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提高汉语水平。

  关键词:江西;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文化认同;调查研究

中华文化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conducted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with 873 overseas students from 51 countries studied in seven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Nanchang University and Yichun College)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basic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these students, the motivation of studying in China and Jiangxi,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of overseas students. We hope to provide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Jiangxi, we determined that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is articl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factors, namely cognition, affective attitude and behavior.

  After analyzing the questionnaire data using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24.0, we found that: (1)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factors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cognition, affective attitude and behavior; (2)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Jiangxi is in the medium level. Among this group, 35.91% have low identification, 59.64% have more identification, and only 4.45% have strong identification; (3)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Jiangxi include gender, age, religious belief, the motivation of studying in China and Jiangxi, the duration in Jiangxi, school, major, grade, the duration of learning Chinese, HSK level, willingness to interact with Chinese, frequency of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ies held by schools, frequency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life happiness.

  In addition, we also found that although overseas students study and live in Jiangxi, they have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Jiangxi culture. Possible reasons are the personal interests, the lack of attention of teachers or the lack of arrange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from three levels of government, schools, and teachers based on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Jiangxi: (1) Government. Strengthen the activities and promote the image of Jiangxi; establish overseas study service centers and build the brand of studying in Jiangxi; actively establish a cultural experience base to help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2) Schools. Each university adjusts its training plan according its own reality; refines the management of overseas students and fully understands the needs of overseas students; emphasizes local culture and creates distinctive campuses. (3) Teachers. Establish teachers 'cultural teaching consciousness and multilatera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explore teachers' creativity and inspire the persistence of overseas students 'interest in Chinese culture;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and seize the critical period of students; inspire the motivation of overseas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and improve their Chinese level.

  Key words: Jiangxi; Overseas students;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目 录

  绪 论 …… …… ……  …… …… ……1
  0.1 研究缘由 …… …… ……  …… …… …… 1
  0.2 研究对象 …… …… ……  …… …… …… 2
  0.3 研究现状 …… …… ……  …… …… …… 3
  0.3.1 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 …… ……  …… …… …… 3
  0.3.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 …… ……  …… …… …… 4
  0.4 研究意义 …… …… ……  …… …… …… 6
  0.5 创新之处 …… …… ……  …… …… …… 7
  0.6 相关概念的厘定 …… …… ……  …… …… …… 7
  0.6.1"文化"与"中华文化" …… …… ……  …… …… …… 7
  0.6.2"文化认同"与"文化符号" …… …… ……  …… …… …… 9
  第 1 章 来赣留学生情况调查与教学现状 …… …… ……  …… …… ……11
  1.1 来赣留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 ……  …… …… …… 11
  1.1.1 样本背景信息统计分析 …… …… ……  …… …… …… 11
  1.1.2 来华动机分析 …… …… ……  …… …… …… 14
  1.1.3 来赣动机分析 …… …… ……  …… …… …… 15
  1.1.4 样本行为分析 …… …… ……  …… …… …… 16
  小结 …… …… ……  …… …… …… 17
  1.2 调查问卷设计和分析 …… …… ……  …… …… …… 17
  1.2.1 调查问卷设计 …… …… ……  …… …… …… 17
  1.2.2 调查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 ……  …… …… …… 19
  1.2.3 信度分析 …… …… ……  …… …… …… 21
  1.2.4 效度分析 …… …… ……  …… …… …… 22
  1.3 江西高校中华文化教学现状 …… …… ……  …… …… …… 22
  第 2 章 来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情况 …… …… ……  …… …… ……26
  2.1 文化认同与三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 …… …… ……  …… …… …… 26
  2.2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态度情况 …… …… ……  …… …… …… 26
  2.3 来赣留学生对各中华文化要素的了解和认同情况 …… …… ……  …… …… …… 27
  2.3.1 来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物化形式的了解和认同情况 …… …… ……  …… …… …… 28
  2.3.2 来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情况 …… …… ……  …… …… …… 33
  2.3.3 来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播渠道的了解和认同情况 …… …… ……  …… …… …… 34
  2.3.4 来赣留学生对中国制度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情况 …… …… ……  …… …… …… 36
  小结 …… …… ……  …… …… …… 38
  第 3 章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 ……  …… …… ……40
  3.1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性别上的差异 …… …… ……  …… …… …… 40
  3.2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年龄上的差异 …… …… ……  …… …… …… 41
  3.3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是否为华裔上的差异 …… …… ……  …… …… …… 42
  3.4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 …… ……  …… …… …… 42
  3.5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来华、来赣动机上的差异 …… …… ……  …… …… …… 44
  3.6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来赣时长上的差异 …… …… ……  …… …… …… 45
  3.7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就读学校上的差异 …… …… ……  …… …… …… 47
  3.8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就读专业上的差异 …… …… ……  …… …… …… 48
  3.9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 …… …… ……  …… …… …… 50
  3.10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汉语学习时长上的差异 …… …… ……  …… …… …… 51
  3.11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 HSK 等级上的差异 …… …… ……  …… …… …… 52
  3.12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在与中国人交往意愿上的差异 …… …… ……  …… …… …… 53
  3.13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学校举办中华文化活动频率的相关性 …… …… ……  …… …… …… 54
  3.14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参加中华文化活动频率的相关性 …… …… ……  …… …… …… 55
  3.15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生活幸福感的相关性 …… …… ……  …… …… …… 55
  小结 …… …… ……  …… …… …… 56
  第 4 章 提高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策略 …… …… ……  …… …… ……58
  4.1 政府层面 …… …… ……  …… …… …… 58
  4.1.1 加大活动推广力度,宣传江西形象 …… …… ……  …… …… …… 58
  4.1.2 建立海外留学服务中心,打造江西留学品牌 …… …… ……  …… …… …… 59
  4.1.3 积极建立文化体验基地,助力中华文化传播 …… …… ……  …… …… …… 59
  4.2 学校层面 …… …… ……  …… …… …… 60
  4.2.1 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调整优化培养方案 …… …… ……  …… …… …… 60
  4.2.2 细化留学生管理工作,充分了解留学生需求 …… …… ……  …… …… …… 60
  4.2.3 凸显地域文化,创建特色校园 …… …… ……  …… …… …… 61
  4.3 教师层面 …… …… ……  …… …… …… 62
  4.3.1 树立文化教学意识和多边文化意识 …… …… ……  …… …… …… 62
  4.3.2 发掘创造性,激发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兴趣的持久性 …… …… ……  …… …… …… 63
  4.3.3 因材施教,抓住学生关键期 …… …… ……  …… …… …… 63
  4.3.4 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提高汉语水平 …… …… ……  …… …… …… 64 结 语 …… …… ……  …… …… ……65
  参考文献 …… …… ……  …… …… ……67
  附 录 …… …… ……  …… …… ……72
  致 谢 …… …… ……  …… …… ……79

绪 论

  0.1 研究缘由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 国学生来中国留学,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2018 年共有来自 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 49.22 万名外国留学生在全国各地 1004 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和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研修、培训,其中,"一带一路"沿线 64 国来华留学生 人数共计 26.06 万人,占总数的 52.95%①。按地域分布,在华留学生主要在北京、 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学习,北京则以超过 8 万名外国留学生遥遥 领先。而据江西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江西地区各类外国留学生人数只有 7000② 余人,虽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预计 2020 年年底将破万,但总体来讲仍然处于 弱势。留学生来华后,其生活、学习、社交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有多方面 的不适应,甚至发生"文化休克".而要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 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认同程度。很多学者也意识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并针对这 一课题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在 CNKI 知网 6.0 上,我们以"文化认同"为关键 词检索发现从 1971 年至 2019 年共有 6085 篇相关文献,整体上从 2003 年逐年递 增,2019 年发表文献数最多,为 623 篇,如图 0-1 所示。

  我们又以"中华文化 认同"为关键词检索发现从 2006 年至 2019 年共有 179 篇相关文献,整体上从 2009 年逐年递增,2019 年发表数量最多,为 44 篇,如图 0-2 所示。我们再以"文 化认同"和"留学生"为关键词检索发现从 2007 年至 2019 年共有 31 篇相关文 献,整体上波动幅度较大,2017 年发表数量最多,但仅有 7 篇,如图 0-3 所示。 我们发现,文化认同研究虽有一定数量的文献问世,但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 的关注较少,针对来赣留学生群体进行研究的文章更少。因此我们带着以下几个 问题对来赣留学生这一群体进行研究。一是留学生为什么来中国、来江西留学? 二是来赣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情况如何?三是来赣留学生群体之间对中华文化认同是否有差异?若有,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四是如何提高来赣留学 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以便他们更快地适应在华生活。

  0.2 研究对象

  本文以来自 51 个国家、在江西七所高校(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井冈山大学、南昌大学和宜春学院)就读的 873 名外籍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探究来赣留学生中 华文化认同的情况。

  0.3 研究现状

  0.3.1 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当前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家间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贺彦凤 2007),对当代 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中华文化认同也产生了危机。秦宣(2010)、郑海霞(2015) 等认为中华文化认同在增强国家安全、文化安全、民族认同等方面非常有价值。 冯大彪(2017)认为中华文化认同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很多学者就文化认同对国内的不同群体进行了研究调查。五十六个民族汇 聚成一家的中华民族,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在数量和文化上占据绝对优势,因此 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刘 和鸣(2010)在研究新疆地区问题时,提出要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 这样才能维护新疆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杨海萍(2013)认为 新疆地区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有关新疆的长治久安,事关国家的安全与统一。

  冯大彪(2015)通过调查发现蒙古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整体水平偏低,存在 着认知与行为相分离的特点,其中华文化认同还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张增勇 (2016)则总结了影响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因素有交通通讯不便、 特殊的地理位置、跨国同源文化认同度高、宗教信仰等。崔榕(2016)认为少数 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受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 西方多元价值观念的渗透等因素影响。尹旦萍(2017)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维度不平衡的问题,即认知维度表现较好,但情感和行为维度 表现较差。 还有学者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进行了研究。高莉君(2010)认为高校英 语专业学生经过长期的英语浸染,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一定程度地西化,从 而影响中华文化认同。金薇(2018)以通辽市四所中学的初中生为样本,调查其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以及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刘静亚 (2018)发现当前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受到客观环境、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华 文化教育的内容以及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在学科教学上,王晓红(2015)认为高中语文课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曾鹏飞(2017)在教 学中发现目前我国青少年极度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历史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教育。 就如何构建中华文化认同,学者们有以下探讨。贺彦凤(2007)认为可以调 整文化心态,加强文化自觉意识;继承文化传统,实现文化创新;保持文化张力,进行文化整合。杨洪新(2013)认为通过电视节目可以有效地帮助构建中华文化 认同。周留征(2014)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三个策略:加强文化体系建设, 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文化以人为本,积极融入世界潮流;建立文化交流机制, 实现国际合作共赢。

  0.3.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1)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研究

  阮炜(2000)认为虽然许多华人生活在国外或已取得了所在国的国籍,但他 们身上的中华性是不能取消的。郭玉聪(2001)调查研究发现,日本神户地区的 华侨华人二三代居然是因为日本社会的歧视或不平等对待而认同中国文化。鞠玉 华(2013)发现日本新华侨华人子女的中华文化传承受家庭教育和父辈的重视影 响较大。杨刚(2013)认为泰国华裔留学生在文化认同上有文化背景具有差异性、 文化适应相对快速、文化认同上保持一致性和文化休克期反应同一性等特点,接 触人群如家庭成员、班级成员、社会成员等是华裔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影响 因素。陈文(2013)通过对比发现东南亚来华留学生中华裔留学生比非华裔留学 生有更高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李云(2014)认为海外移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表现 在承认、接受、融合和发展三个维度,可以通过对祖籍地的建设,从而共筑海外 移民的精神家园。而沈珊玲(2018)对印尼泗水华人调查研究发现,祖籍地和月 收入不是影响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文化认同三因子上,其情感高于 认知和行为,且行为认同最弱。不同的代际对中华文化认同度有很大的影响,代 数越高对中华文化认同越低。 关于构建海外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认同,沈爱君(2011)认为可以有效利用 海外华文媒体。丁和根(2017)认为海外华文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使用,不仅可 以在空间上消除距离感,也符合当今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观念。 他建议海外华文媒体可以和国内优秀媒体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汉语学习者国别化研究

  李骋(2013)对菲律宾华校的华文学习者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华文学习和 中华文化、华族节日、华族代表人物、华族代表事物、中华艺术、华族观念的认 知认同关系。钟瑞萍(2016)发现不同性别、性格、年龄、母语背景和专业背景 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有影响。曾照瑶(2017)对菲律宾汉语师范专业的 学生调查研究后认为本土汉语教师师资的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培养中华文化情感 和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3)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

  王爱平(2000)认为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卢帆(2008)分析了东南亚华裔青少年来华留学的动机,发现留学生除了对中国经济、社会、 文化这三方面的考量,还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素。朱莉(2012)发现文化认同 与汉语学习动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刘明(2012)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亚留 学生学习的不同的中华文化教材特点入手,提出了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理 论文化三个阶梯文化教学模式。吴雪虹(2014)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来华二语习得 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随着在华学习时长、汉语学习时长的提高而提高,同时中 华文化认同感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成就感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反作用 于汉语学习。翟雪华(2016)发现来华留学生情感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与中华文 化认同呈正相关关系。曲如晓(2016)用数据证明文化认同对来华留学生规模有 明显的促进作用,文化认同每提高 1%,来华留学生人数约增加 0.116%.郭银辉 (2017)得出文化认同与 HSK 成绩无相关关系。闫丽(2017)认为不同的文化背 景和基础汉语水平是影响华裔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两大因素。

  在媒介使用方面,也有学者进行探讨。张国良(2011)认为媒介接触作为文 化认同过程中的关键性变量,有助于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和加深中华文化认同。 黄雪梅(2015)在汉字教学中,依据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对汉字进行意义分类,并 加入文化因素,用适当的大众媒介呈现出来,帮助学习者构建汉字认知结构,从 而获得文化认同。汤晓山(2018)发现中国功夫电影对东盟国家留学生有很大的 促进作用,汉语的实用性以及中国文化在东盟文化圈的地位也是学习的动力。大 众媒介除了对教学有所帮助,对留学生管理者也有很大的用处。刘宇涵(2018) 认为提升媒介使用水平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华留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有助于 留学生构建在华社会关系网络,这为学校管理者做好留学生工作、提升其社会融 入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帮助来华留学生提高媒介使用水平,可以帮助其更快地融 入社会,从而促进其提高中华文化认同。

  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袁慧玲(2009)认为把江西文化运用到来赣留学生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具备理论基础、物质载体和学生构成这三方面的可行性。吕小蓬 (2015)认为在京留学生可以以跨文化的视角对北京文化做出评价,为北京文化 的国际推广提供参照。庄欣(2016)发现留学生对杭州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对 杭州文化的识别度不高。 如何让受众更好地理解、认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韩景云 (2018)认为应把看不见、摸不着、不易理解的中华民族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具 体化,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李玢(2018)则以 "舞龙"为具体实例,客观地分析了在国际学生中推广、传播中华文化的困难和 挑战,并从克服文化差异、创新活动形式、加强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了可行的对 策,增强舞龙运动的系统性、持续性和国际性,提高国际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认同近年来被广大学者所关注,主要的关注点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华文化认同受到了哪些挑战,应如何应对并构建中华文化认同, 其认同的内容应是什么?中华文化的认同研究主要是内部和外部的认同研究。内 部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边疆少数民族以及当代大学生,研究的领域 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英语教学。外部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主要有华侨华人研 究、汉语学习者国别化研究以及来华留学生研究。但相比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 对于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关注较少,针对来赣留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则更 少。

  我们以"江西"和 "留学生"作为主题在 CNKI 知网 6.0 上检索发现从 1988 年至 2019 年共有 95 篇文献,文献数量从 2008 年才开始有所增加,但波动较大, 而且数量只有个位数,2016 年相关文献数量最多,为 14 篇,如图 0-4 所示。研 究的内容主要有来赣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自我认同研究、对留学生的管理研究、 赣文化与留学生教育的研究、跨文化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留学生各语言要素 和技能的教学研究等,但并没有发现江西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因此来赣 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还需丰富补充。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来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情况,并描述其基 本特征,如性别、专业分布、来华动机等,分析研究影响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 同的因素,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地可以提高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

  0.4 研究意义

  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文化和国情的差异碰到文化认 同问题。虽然国内学者对文化认同开始重视且有一定数量的文献贡献,但是针对 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偏少,实证调查方面的研究则更少。

  本 调查研究可以使文化认同理论研究更加充实,一方面可以验证文化认同相关文献 的结论,比如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会随着学习时长的提高而提高(吴雪虹, 2014),文化认同度越高并不代表 HSK 成绩越好(郭银辉,2017);另一方面也 可以丰富文化认同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中,我们发现国内文化认同研究对象主 要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国内其他高校大学生,且研究领域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 英语教学,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关注较少,针对来赣留学生群体的文章几乎没有。因此本研究不仅可以验证文化认同相关文献的结论,还可以丰富 文化认同研究的对象。

  在实用价值上,本研究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一方面,本研究呈现出的 来赣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都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教 学和留学生管理者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本研究还呈现了来赣留学生对 中华文化的关注点和盲点,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教学的一个方向,比如对留学 生关注点较高的中华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讲解,对留学生了解较弱的中华文化可 以进行补充。另外,希望通过本研究能让来赣留学生尽快地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 以适应在华留学生活和学习,增强其归属感。

  0.5 创新之处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将问卷结果数据化,并使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 SPSS24.0,采用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帮助我们得到客观的数值,弄 清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真实情况。 在研究内容上,我们在梳理相关文献时发现针对来赣留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 较少,对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更少,而本研究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憾。 我们立足于北京大学关世杰教授已出版图书《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 (2016)中的调查问卷,研究的内容较为全面丰富,不同于以往学者自制的简单 调查问卷。此外,我们还专门设置了江西文化的相关题项以研究来赣留学生对地 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这也是以往学者在研究中华文化认同时较少关注的 点。

  0.6 相关概念的厘定

  0.6.1"文化"与"中华文化"

  (1)"文化" 至今为止,不同学科领域对"文化"一词的定义达上百多种。 在西方,"文化"一词英语是 Culture,源于拉丁文 Cultura,其原义是指 耕作和动植物养殖,后引申为对人类知识、性格、品德、灵魂的培育。 英国人类学家 Edward Burnett Tylor(1865,1871)给"文化"下过两个 定义,一是"文化"是一个社会现象,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 俗等;二是"文化"是人类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

  Raymond Williams(1977)认为"文化"主要用于三个范畴,一是用以描述 知识、精神、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二是表示一种生活方式,不论是一个民族、 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三是用以描述智力,特别是艺术活 动的实践和成果。 A.L.Kroeber 和 Clyde Kluckhohn(1984)对当时近 300 条文化的定义进行 总结分析,最终将这些定义分为六类:①列举描述性的;②历史性的;③规范性 的;④心理性的;⑤结构性的;⑥遗传性的。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从纹理一义演化而来,"化"则是改易、 生成、造化。第 7 版《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释义为:"①人类在社会历史 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 教育、科学等;②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③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 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 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2012)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胡文仲(2012:28)认为学界对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 果和精神成果;从狭义来讲,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 文化在不同的角度下,其内涵也不同。从时间角度上,文化可以分为原始文 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从宗教上,可以分为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等;从文化自身的层 次上,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次,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 文化三个层次,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

  (2)"中华文化" 顾伟列(2005:1)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华 文化的内涵。具体内容如下:制度文化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官职制度、宗 法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物质文化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 建筑文化、交通文化、科技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学术、宗教、文学、艺术、节日。 他认为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经济制度以及以血缘为纽带 形成的社会结构,使中华文化具有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和务实精神 的基本特征。 邓天杰(2012:1)认为中华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思维、伦理道德、传统民俗、 礼仪文化、神秘文化、古代宗教、古代休闲文化、语言文字、古代教育、古代学 术、古代文学、古代艺术、古代史学、古代科技、古代建筑、古代交通文化、饮 食文化和服饰文化。

  我们采用胡文仲先生对"文化"的广义界定,即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 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在谈及中华 文化的具体内容时,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进行论述,因此本研究中的文化内容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考察,调查问卷中涉及 的中华文化内容也将从这三个方面设计。

  0.6.2"文化认同"与"文化符号"

  (1)"文化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个体或者群体通过辨别或取舍,从精神、心 理和行动上将自身或他人归于某一特定客体的过程,通常又被称为承认或认可。 当认同被应用到具体领域时,可以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 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文化认同作为一个热点名词被许多学科领域探讨研究, 诸如民族问题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社会问题研究、哲学研究等。 Collier 和 Thomas(1988)将文化认同定义为"群体之间或者个人与群体之 间对共有文化的确认,他们之间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拥有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 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①。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1998)认为,文化认同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有意义 的东西。郑晓云(1992:4)编著的《文化认同论》作为国内最早研究文化认同的学 术论著,指出文化认同是文化的核心,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是 一个与人类文化发展相伴随的动态概念。 《中华文化辞典》(2010)把文化认同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指 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 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 播。关于认同的阶段,郭为藩(1975)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即 个人觉得自己属于某一团体,并了解此团体的特性;二是情感阶段,即个人不仅 对认同团体或对象有归属感,并且在情感上有团体内与团体外的划分;三是知觉, 即除了认同对象团体外,还能产生喜好的感觉,在其中自得其乐;四是行为阶段, 即表现出认同团体的行为特性。张国良(2011)将前者的第二、三阶段合并为一 个阶段,把文化认同分为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情感阶段、行为阶段。

  我们对文化认同的定义为对文化的了解、喜爱与接纳表现程度。来赣留学生 中华文化认同体现为对中华文化赞同的态度。

  (2)"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代表特定文化形态及其鲜明特征的凝练、独特的形象形式系统 (黄伟林,2012),是指那些被某一文化群体的成员承认,带有复杂意义的语言 符号、图案和物体等(王丽雅,2013)。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里, 中国产生了很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符号,有风景名胜符号如长城、大熊猫,生 活符号如太极、乒乓球,艺术符号如中国画、书法,思想符号如道教、风水,语 言文学符号如汉语、汉字、诗歌等,看到它们就能联想到中国。 从纵向上看,文化符号主体是传统文化符号,辅以现当代文化符号;从横向 上看,文化符号可以以任何载体存在,它既可以是巍峨雄壮的长城、吃竹子玩耍 的憨厚大熊猫,还可以是春节每家每户窗户上贴的"福"字,也可以是脍炙人口 的诗句、字正腔圆的京剧,又或许是无所不能的淘宝、领跑世界的中国高铁……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

结 语

  本文通过对来自 51 个国家、在江西七所高校(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学 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井冈山大学、南昌大学和宜春学院)就读 的 873 名外籍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物化形式、文化价值观、文化传播 渠道以及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来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情况。 在中华文化物化形式中,来赣留学生对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的认同度要高 于其他传统节日;对长城、淘宝和支付宝这三个中华文化符号的认同度要高于其 他中华文化符号;对《论语》《道德经》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三本文 学著作的认同度要高于其他著作。

  在中华文化价值观上,来赣留学生对"仁"的 认同度最高,处于高等水平。在中华文化传播渠道中,来赣留学生对影星成龙的 认同度最高,处于高等水平,而对其他行业的名人认同度很低,处于低等水平; 对中文电影和中文歌曲的认同度最高,处于中高等水平,而对中文电视和中文网 站的认同度很低,处于低等水平;对中国企业代表华为的认同度很高,处于高等 水平。在制度文化上,近八成来赣留学生尚未明确中国现行的社会制度,但是对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外交工作都持有中等偏上的认同度;对中国的教育代表认同都 很低,处于低等水平。

  我们使用 SPSS24.0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到来赣留学生在 性别、年龄、是否华裔、宗教信仰、来华和来赣动机、来赣时间、就读学校、就 读专业、年级、汉语学习时长、HSK 等级、与中国人交往的意愿、学校举办中华 文化活动的频率、学生参加中华文化活动的频率、生活幸福感等会对其中华文化 认同有影响这一结果,而是否为华裔对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没有影响,这有 可能是因为调查样本中华裔人群较少导致了这一结果。

  中华文化认同较低的留学生群体特征具体表现为:女生比男生的认同度低; 年龄在 20 岁以下的留学生认同度较低;信仰印度教的留学生认同度较低;以"中 国提供奖学金""中国的学费低""中国留学经历对我日后的工作有帮助"等外 部来华动机为主的留学生认同度较低;以"父母、亲戚朋友介绍"和"中介介绍" 来赣动机为主的留学生认同度较低;在来赣时长在 0~6 个月的留学生认同度较 低;江西中医药大学、井冈山大学和江西科技学业的留学生认同度较低;非汉语 专业的留学生认同度较低;年级越低,认同度越低;汉语学习时长越短,认同度 越低;HSK 等级越低,认同度越低;与中国人交往意愿越低,认同度越低;学校举办中华文化活动频率越低,认同度越低;留学生参与中华文化活动频率越低, 认同度越低。以上是来赣留学生中对中华文化认同较低的群体特征,也是我们需 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我们依据影响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因素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层次 提出了以下策略:

  (1)政府方面,加大活动推广力度,宣传江西形象;建立海 外留学服务中心,打造江西留学品牌;积极建立文化体验基地,助力中华文化传 播。

  (2)学校方面,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调整优化培养方案;细化留学生管 理工作,充分了解留学生需求;凸显地域文化,创建特色校园。

  (3)教师方面, 树立文化教学意识和多边文化意识;发掘创造性,激发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兴趣的 持久性;因材施教,抓住学生关键期;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提高汉语水平。

  我们借助统计软件 SPSS24.0 科学地统计分析了调查问卷数据,较为客观地 呈现了来赣留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有效地发现了留学生中 华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助力对外汉语文化 教学。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较少,资料 搜集不够全面,不能完整地反映各高校中华文化教学情况。在影响来赣留学生文 化认同的因素上,我们认为还可以再实证探究对汉语的学习态度、汉语学习兴趣 等是否对来赣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有影响。这两部分我们希望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完 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期刊文献:
  [1] 曹 德 本 , 方 妍 . 关 于 文 化 价 值 观 的 宏 观 思 考 [J]. 社 会 科 学 战 线,2001(05):75-78.
  [2] 陈文,李钊,邓禹。东南亚华裔青少年来华留学的动因分析--基于两广地区 15 所院校的抽样调查数据与田野观察[J].世界民族,2013(04):56-62.
  [3] 崔榕。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16,36(03):27-31.
  [4] 丁和根。海外华语传播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兼论华文媒体的特殊 作用与发展进路[J].新闻界,2017(09):73-80.
  [5] 冯大彪。中华文化认同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社 会科学学报,2017,29(09):11-14+31.
  [6] 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2):91-94.
  [7] 高莉君。创新中国主流文化消除文化认同危机--提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 国文化认同的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7):69-72.
  [8] 郭玉聪。神户华 侨华人二 三代的中 华文化认 同[J]. 华侨华 人历史研 究,2001(03):33-40.
  [9] 韩景云。如何让西方受众更好理解认同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 以对外文化交流为例[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2):93-97+41.
  [10]贺彦凤,赵继伦。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1):202-204.
  [11]黄光国,胡先缙。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J].领导文萃, 2005(07):163-167.
  [12]黄伟林,张俊显,彭鹏,唐迎欣,李逊。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J].广西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04):35-44.
  [13]黄雪梅。留学生汉字文化认同机制及教学模式阐释[J].国际汉语学 报,2015,6(01):249-258.
  [14]鞠玉华。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文化传承状况论析--以日本新华侨华人子女为中心[J].东南亚研究,2013(01):54-58+72.
  [15]李玢,熊峰,孙东平。促进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新途径--以民俗文化 " 舞 龙 运 动 " 为 例 [J].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18,31(03):89-92.
  [16]李云。海外移民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 科学社会主义, 2014(2):78-81.
  [17]刘和鸣。对新疆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石河 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02):1-4.
  [18]刘明,姚勇。论"中华文化"课程设置与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J].昌吉学院 学报,2012(02):61-65.
  [19]刘文辉,宗世海。华文学习者华文水平及其与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关系研究 [J].东南亚研究,2015(01):84-93.
  [20]卢帆。理性的逻辑选择:对东南亚华裔青少年来华留学的动因分析[J].海外 华文教育,2008(01):60-64.
  [21]吕小蓬。跨文化视野下的北京文化国际推广--在京留学生的北京文化认同 调查[J].中华文化论坛,2015(03):11-18+191.
  [22]秦宣。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 究,2010(06):18-23.
  [23]曲如晓,李婧,杨修。文化认同对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影响[J].经济经 纬,2016,33(03):48-53.
  [24]阮炜。多元语境中的中华文化认同[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0(02):52-55.
  [25]沈爱君,梅琼林。华文媒体与中华文化认同之建构--以《世界日报》为例[J]. 学术交流,2011(07):198-202.
  [26]汤晓山,罗奕,雷盛廷。东盟国家青年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探析[J].新闻 研究导刊,2018,9(17):14-15+17.
  [27]王爱平。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动机[J].华侨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0(3):67-71.
  [28]王丽雅。中国文化符号在海外传播现状初探[J].国际新闻界,2013,35(05): 74-83
  .
  [29]王学成,郭金英。关于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的思考[J].国际贸易,2007(12): 29-35.
  [30]闫丽。华裔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报,2017,36(09):1-3.
  [31]杨刚,朱珠。对海外华裔青年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调查分析--以泰国华裔学生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2):54-56.
  [32]杨海萍。全球化背景下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 丛刊,2013(05):10-15.
  [33]杨洪新。电视节目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构[J].当代传播,2013(04):29-31.
  [34]尹旦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以 Z 民族大学为例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6):41-45.
  [35]袁慧玲,侯桃。江西文化资源与来赣留学生教育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 学报,2009,22(04):79-82.
  [36]曾鹏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7,30(03):153-155.
  [37]张春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内容选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 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2(01):5-9.
  [38]张国良,陈青文,姚君喜。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以外籍汉语学习者为对象 的实证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5):176-179.
  [39]张增勇,朱丽,贺松兰,SU Zi-cheng.云南各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3(05):12-15.
  [40]郑海霞。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认同危机表征与重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2):18-21.
  [41]周留征,刘江宁。博弈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建构[J].北京社会科 学,2014(02):114-119.
  [42]庄 欣 , 贾 爱 武 . 在 杭 留 学 生 跨 文 化 认 同 的 调 查 与 思 考 [J]. 杭 州 学 刊,2016(01):152-163.
  学位论文:
  [1] 冯大彪。蒙古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
  [2] 郭银辉。泰国华裔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2017.
  [3] 金薇。初中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 学,2018.
  [4] 李骋。菲律宾华校学生华文学习与中华文化认知认同状况调查[D].暨南大 学,2013.
  [5] 刘静亚。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6] 刘宇涵。发展中国家在华留学生媒介使用与社会融入度研究[D].南昌大 学,2018.
  [7] 沈珊玲。印尼泗水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大学,2018.
  [8] 宋琰。东南亚华裔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D].华侨大学,2015.
  [9] 王晓红。论高中语文课对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研究[D].齐齐哈尔大 学,2015.
  [10]吴晓宇。中华文化认同对菲律宾华族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 学,2018.
  [11]吴雪虹。来华二语习得者的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其汉语学习的相关性研究[D]. 暨南大学,2014
  [12]曾照瑶。菲律宾汉语师范专业建设中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 学,2017.
  [13]翟雪华。中亚东干族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与汉语情感学习策略相关性调查分 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6.
  [14]钟瑞萍。泰国高校汉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6.
  [15]朱莉。文化认同对留学生学习汉语动机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
  著作:
  [1]Williams, Raymond. Keywords :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 Rev. ed[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p87.
  [2](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 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8.
  [3](英)泰勒著;蔡江浓编译。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陈青文。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汉语的全球传播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13.
  [5]邓天杰。中国文化概论[M]. 2012.
  [6]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7]冯天瑜著。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8]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9]关世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0]郭为藩。教育基础全球视野的文化政策第 2 版[M].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 司。2009.
  [11]韩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13]贾益民,张禹东,庄国土主编;陈文寿,游国龙副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 201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4]刘海平。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东亚视角[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5]刘士红。文化、语言与教学问题散论[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四 辑)[C].学苑出版社,2009.
  [16]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商务印书馆, 2003.
  [17]余秋雨著。何谓文化[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18]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9]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致 谢

  迎新会上詹院长的话语还在耳边萦绕,转眼就搭上了研究生生涯的末班 车。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心存感恩。 首先要感谢的是最亲爱的导师--吴慧老师。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 课后,他一直都很温柔地教导我们。在成为"吴门"一员之初,老师就告诉我 们对论文要上心、多看书多思考、要求真务实、坚持"打磨".在论文写作的 这一年里对我论文的指导更是殚精竭虑。

  近三年跟随吴慧老师,我觉得我也变 得更温柔了,真的超级好!当然还要感谢李小军老师、魏玲老师、饶思中老师、 龚岚老师、卢普玲老师、刘衍军老师、杨拓老师、张阳老师的倾囊相授。还要 感谢的是朝夕相处的室友:性格开朗的小月月、让我爱上螺蛳粉的徐喵喵、陪 我一起逛街的小芳芳,还有超级无敌小可爱小刘的陪伴。感谢大家的包容,希 望我们以后还可以继续"相爱相杀".

  在美丽的师大生活三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和"第一次".第一次生活在 植物园,海棠、紫藤、石榴、木芙蓉、泡桐还有说不出名字的植被,真的太好 看了;第一次拥有能吃五个食堂的快乐,每天都可以吃到各地的美食是最开心 的事情;第一次在校园里看到梅花鹿和黑天鹅;第一次观看留学生国际文化节; 第一次享受到出校门就是地铁的待遇;也第一次感受到瑶湖的妖风……在这里 的生活真的很美好,让人舍不得离开。 2020,爱你爱你。

  虽然 2020 年的伊始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国内外疫情 肆虐,但让我也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见证了中国力量,为作为一名中国人 深感自豪与骄傲。最后,再一次感谢吴慧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教诲,还有家人的 理解与支持。希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越来越好!母校更加辉煌!我会常回家看 看的!

原文出处:韩娜.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