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国内国外会话分析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17 共5041字
摘要

  一、会话分析的社会学溯源

  会 话 分 析 (conversation analysis,缩 写 为CA),也称谈话分析,是研究人类语言互动交际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日常生活会话以及机构会话,所谓“机构性会话”,是指会话中至少有一方是一个正式机构中的成员,并且谈话具有任务取向,如课堂中的师生之间、医院里的医患之间以及法庭中控辩双方之间的会话。

  会话分析的概念由美国的社会学家HarveySacks和E.A.Schegloff在美国洛杉矶的自杀预防中心研究求助者的电话录音时共同提出。一般认为,这 一 研 究 领 域 的 理 论 源 头 是 社 会 学 家Garfinkel[1]所提出的民俗学方法论(ethonometh-odology)和社会学家Goffman所提出的互动交际理论。[2](P287)会话分析把会话看成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关注会话行为建构的方法,强调会话的本地意义(local meaning)和语境的重要性,这些都与民俗学方法论所持的观点一致。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两者的研究范围都包括研究“常识的不可见性”(invisibility of common-sense);(2)会话分析的话语序列组织(sequenceorganization)与民俗学方法论研究的指示性表达(indexical expressions)在一定程度上是同质的;(3)会话分析的过程很好地解释了民俗学方法论所关注的日常行为的“体验性产出”(embodiedproduction)这一问题,所谓体验性产出是指日常行为由行为双方在行动过程中逐步构建,这一构建过程基于双方在行动过程中的即时理解和认知。[3](P385-418)另一位对会话分析研究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Erving Goffman.Goffman的研究关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际活动(face-to-face interaction),他认为对日常行为的恰当描述意义重大但极为困难。[4]

  Goffman的互动交谈研究强调语境的作用,关注个体的心理,并从日常仪式(ritual)和面子(face)的功能出发来解释日常交际。Goffman的观点对Schegloff的会话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会话分析研究的创始人之一,Schegloff在Goffman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分析研究的新视角。

  Schegloff认为Goffman有关礼貌和面子的概念是用来描述社会是如何运行的,但并不能描述社会行动的组成。[4](P98-99)相对于仪式,面子等概念而言,话轮转换,话语序列及修正这些概念是社会行为(social action)的组成部分,并使社会行为的协调(coordination)变为可能。此外,虽然Goffman也发现了日常会话中的序列结构,但他强调从功能方面研究日常行为和维持面子活动的规律,拒绝从形式化的角度去分析社会行动之间存在的“句法关系”.与Goff-man不同,Schegloff在会话分析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会话行为之间“句法关系”的研究与探索。[5](P89-134)与Schegloff相比较而言,另一位会话分析研究的创始人Sacks早期的演讲、着作表现出的倾向较为接近民俗学方法论的观点,而Schegloff对会话研究的成果更多表现为抽象的、形式化的分析,后者研究往往受到民俗学方法论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会话分析对机构会话的研究更具有社会学价值。关于这一点,Schegloff认为,关注会话本身的组织结构,如话轮转换的组织和话语序列的组织,研究话轮中完成的行为以及行为完成的方式以及研究修正的机制,这样的研究本身就是在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只是术语的表述不同。

  Schegloff认为会话分析可以继续关注会话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结构的关系,但这只是它的社会学职责的扩展,而不是它的基础。[6]从上述针对会话分析与社会学关系的分析,特别是其中针对Schegloff的批评以及他的回应可以看出,无论会话分析采用的是传统的民俗学方法论,还是Schegloff所走的“形式化”的路子,其研究都强调通过对会话的分析来揭示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强调会话分析具有社会学的职责,这从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国外会话分析的发展情况也可见一斑。

  二、国外会话分析研究的发展阶段及最新进展

  会话分析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源地是美国,两位领军人物是Harvey Sacks和Em-anuel A.Schegloff.Sacks的主要研究成果收录在Lectures On Conversation[7]这本论文集中,该论文集分七个阶段收集整理了Sacks的演讲材料和论文。另一位领军任务Schegloff着述颇丰,发表了近九十篇论文,内容涉及会话结构、会话修正、机构会话、会话分析的应用、会话分析与语法、会话分析与民俗学方法论等各个方面。

  除了Schegloff和Sacks的 着 作 之 外,Drew& Herit-age[9]是会话分析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一本论文集。该论文集包括四卷,收录了该领域从开创以来最主要的且已出版的研究成果。第一卷收录了早期与话轮转换和修正相关的论文;第二、三卷收录了中期会话分析研究相关进展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研究日常会话中所包含的复杂社会行为;最后一卷收录的是把会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其他研究领域的论文。

  综合分析上述研究成果,会话分析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0](P70-71):

  第一阶段主要以Sacks为代表;他的研究致力于通过会话来分析日常活动的实践理性和社会认知的准则。这一阶段可看作是从民俗学方法论向会话分析的过渡阶段;第二阶段主要集中于谈话轮次和话序的研究,即所谓的“标准会话分析”,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形式化特点;第三阶段是近年兴起的“机构性会话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已成为会话分析研究的主流。

  总体来看,会话分析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其一是以Schegloff的研究为代表,这类研究以形式化为特点,认为会话中存在自足的系统和规则;其二以机构性会话研究为代表,通过会话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分析组织和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和其中的权利机制。

  为了近距离观察国外会话分析研究的发展近况,我们收集了ProQuest博士论文数据库中美国高校20余年(1993年至今)以会话分析为关键词的博士学位论文(共计12篇)。从研究取向来看,这些博士论文仍属上述两种取向的研究,但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比早期和中期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从内容来看,这些研究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会话分析视角的社会学研究。这一类研究以会话分析为研究方法,以日常言语交际或机构会话为研究对象,探讨身份、机构等社会问题,研究内容的时代气息浓厚,如He[11]以美国大学里学业咨询中心的会话为语料,利用会话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常人方法学分析了会话语料,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会话语境和会话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认为,学业咨询中心这一语境中的参与者身份、他们之间的不平等和协作关系,他们所感知的真理和事实、态度和立场、场景的机构性(institutionality)都是基于会话双方的交际构建的,因此语境不是存在与交际活动之外,而是包含在交际活动之内。Tobias[12]以会话分析为研究框架,研究德国商业会议中的交际行为,重点是“老板”和“员工”的话语角色是如何在交际中得以体现的。论文的第二章研究话语标记语“ok”,作者认为这个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与老板的角色紧密相关。Fearson[13]运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机构会话,研究所采用的语料来源于机构会议场景中的会话,作者对这些会话进行了录像,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机构是如何在成员的即席谈话中得到理解和描述的。

  第二类研究是以会话为本体的研究,与早期研究相比,这类研究的内容已从早期研究中的话轮、序列这些基本概念拓展到了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语音、语法和语篇层面的问题。如Curl[14]研究的问题是实际会话中语音结构和话语序列之间的关系,研究的切入点是他者启动修正中词语重复的语音特征,作者认为语音在会话双方合作解决会话障碍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同的语音特征与不同的话轮掌控和话语序列结构之间存在系统的联系。Yong-Yae[15]在会话分析的框架内具体分析了“但是”这个表对比的连接词在英语、韩语和日语当中的分布。论文所用的语料是三种语言的三段会话,每段会话时长20分钟。该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探讨交际与语法的互动关系。

  第三类研究是把会话分析的方法运用于其他语言研究领域的研究,这类研究在早期研究中较为少见。如Lazaraton[16]的博士论文在会话分析的框架 内 分 析 口 语 测 试 中 的 问 答 形 式 (inter-view),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问答形式中的会话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这种测试形式所测试的交际能力的本质。

  Huth[17]研究了学习德语的美国学生利用德语进行电话交谈的话语序列情况。作者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外语学习者是否能够以及如何习得另一种文化背景中的目标语的话语序列。作者认为这个研究为CA语料进入外语课程铺平了道路。

  除上述博士论文的研究外,Have[18](P42-64)探讨了会话分析在民俗学方法论、语言学、话语心理学、批判话语分析、女性研究等研究领域的应用。

  Richards & Seedhouse[19]收录了15篇把会话分析方法运用于其他研究领域的论文,这些领域包括医学领域的言语错乱(speech disorders)研究、不同场景的社会身份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成人二语习得研究。Bhatia,Flowerdew &Jones[20]中介绍了会话分析在语言韵律、语法和副语言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国外会话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继续拓展和深化了对会话本体的研究,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会话分析对语言现象的研究逐步拓展至语音、语法和语篇层面。(2)除研究语言现象外,会话分析的研究还引入了多模态的视角。(3)继续加大了与其他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融合力度,如把会话分析的视角引入至语言测试、二语习得等领域的研究当中;(4)把会话分析的方法更加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如身份构建的研究,女性研究、与批判话语分析的结合等。需指出的是,在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中,通过对机构会话的研究来揭示机构的运行以及其中社会人之间的关系仍是会话分析研究的热点。

  三、国内会话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局限

  按照内容来看,国内研究可分为如下3类:

  (1)综 述、介 绍 类 的 研 究:如 张 荣 建[22]、沈蔚[23]、刘运同[6],和于国栋[24]等。其中,刘运同[6]和于国栋[24]的专着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在会话分析领域的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综述。

  (2)会话中的语言现象研究,如张廷国[25]研究话轮转换;马文[26]研究指称问题;李悦娥[27]研究重复结构;陈新仁[28]研究会话修辞等。这些研究主要以揭示汉语会话及其中的现象为特点,如刘虹[29]的专着从语言学角度,批判吸收美国会话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日常会话的结构和交际规则。该研究的特点在于:(1)专门研究汉语的会话结构;(2)区分了非程式化会话的结尾和程式化会话的结尾不同结构。马文[30]的专着采用汉语戏剧会话语料,探讨会话者为了纠正会话交际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回指指代不清或误解而采取的指称修正行为。这两本专着运用会话分析的理论研究汉语会话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语会话分析研究领域的空白,但类似研究在国内相对较少。

  (3)机构会话研究,如廖美珍[31]研究法庭会话;徐尔清、应惠兰[32]研究课堂会话。李祥云[33]的博士论文利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内离婚诉讼案中女性话语的特征,以解释诉讼中性别权力的不平等现象。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会话分析领域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1)总体而言,国内会话分析研究中涉及机构会话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社会学视角的会话分析研究还亟须加强。目前国内机构会话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学习课堂和法庭会话两个方面,而对于国外关注的性别会话、媒体会话、工作场所会话、人机会话等方面鲜有研究。

  (2)部分国内会话分析研究的语料仍采用自英语语料。此外,对汉语会话语料中现象的挖掘也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如目前我们还尚未看到国内多模态视角的会话分析研究。与国外的会话分析研究相比较,国内的研究视野较窄,对具体社会问题的关注还不够。作为微观社会学的研究工具,会话分析对语言的考察本身就是反思,通过理解语言的使用来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从这个意义出发,语言研究涉及所有社会科学,在社会学研究正在经历“语言转向”的背景下,国内会话分析领域的研究应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Garfinkel,Harold.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M].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ing Ltd,1967.

  [2]Goodwin,Charles & Heritage,John.Conversation A-nalysis[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0,(19)。

  [3]Maynard,Douglas W.&Steven E.Clayman.The Di-versity of Ethnomethodology[J].Annual Review ofSociology,1991,(17)。

  [4]Goffman,Erving.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 toFace Behaviour[M].NewYork:Anchor Books,1967.

  [5]Schegloff,Emanuel A.Goffman and the Analysis ofConversation[M]//Paul Drew & Anthony Wootton.Erving Goffman.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Order.London:Polity Press,198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