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28 共5122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最早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的是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他认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即“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严重影响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由此引起了学界的关注[1]。许多外语教育学者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张为民、朱红梅采用测试法证明了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本民族的文化;魏宏君在《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研究述评》

  中认为应强化学生母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更要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显而易见,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已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种障碍。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民族地区大学生外语教学问题现状,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国外学者对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已有过一些论述,Kim(1991)、Gudykuns(t1992)认为,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的适应能力(adaptabil-ity)。[2]Fantini从多个侧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描述,帮助我们认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其中4个层面:(知识(knowledge);态度(positive attitudes);技能(skills)和意识(awareness)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所在。

  [3]张红玲(2007) 在借鉴Samovar& Porter(1995)、Byram(1997)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态度层面、知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态度层面的首要目标是增强自我意识,认识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和成见的存在,清除偏见。[3]知识层面的首要内容是积累本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异同。而行为层面的内容包括经常反思本民族文化,反思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杨盈、庄恩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全球意识应包含对自身、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感知的跨文化意识,和对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进行比较、归纳异同的跨文化思维及能力。

  因此,了解异国交际文化知识的同时亦要重视对本民族文化体系的学习,是一名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所应具备的素养。正所谓“知己知彼”,对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的了解无疑能帮助人们理解异族文化。[4]
  
  由此我们认为,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方面。因为一个对本民族文化都一无所知的人,无法对本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异同,更谈不上建立文化自我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持恰当的态度并有效地自我展示。而缺乏民族自我文化的交际,只能是不平等的一边倒的跨文化交际。鉴于此,本文将从跨文化意识层面、知识层面及行为层面对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三、民族地区大学外语教学文化缺失现状

  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及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都做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其中就包括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审美观点、道德理念、世界观、人生观等的学习,强调掌握英语的交际能力,而忽略了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功能及能力培养。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既有全国普通教育的共性,又具有受地区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习俗等因素影响的特性,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教育、生活环境和语言思维模式,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及复杂性。而传承并传播民族本土文化又是这类高校当仁不让的职责,这就给新时期下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现实的民族地区外语教学给我们呈现的是严峻的态势。笔者在《壮语文化表达现状及态度调查1调查,得出了以下数据:(1)对壮族文化的兴趣(49%的学生比较有兴趣;30%的学生兴趣不大;14%的学生有浓厚兴趣;7%的学生不感兴趣)。(2)对外语表达壮族文化的态度(43%较有兴趣;41%的学生兴趣不大;10%的学生有浓厚兴趣;6%的学生不感兴趣)。(3)外语表达壮族文化的能力(62%的学生不太熟悉;33%的学生不了解;5%的学生比较熟悉;0%的学生很熟悉)。(4)课堂补充壮族文化(72%学生认为不太多;16%的学生认为比较多;12%的学生认为没有;0%的学生认为经常)。(5)课堂介绍壮族传统文化的途径(50%与相关的外国文化对比教学;30%结合教材;15%其他;5%单独教学)。(6)外语教材涉及壮族文化的信息(60%认为很少;22%认为一般;18%认为没有)。(7)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壮族文化知识(59%比较重要;32%认为不太重要;5%认为很重要;4%认为不重要)。(8)学生与外国人交际的频率(83%觉得不太多;12%觉得比较多;1%经常;4%没有)。(9)与外国人交际产生困难的原因(51%认为外语知识及能力低;43%认为文化知识缺乏导致交流不畅;6%认为其他原因)。(10)获取相关壮族文化的外语资料途径(60%来自有关书籍、报刊、杂志;30%来自网络;7%来自电视、广播;3%来自其他)。(11)教学过程中适合的壮族文化介绍方式(50%的学生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开设第二课堂;24%为讲解词汇、展示文化意蕴;22%为外国文化与壮族文化现象对比;4%情景对话)。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发现,对壮族文化关注及对外语表达壮族文化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人数几乎是一半对一半;而对于用外语表达壮族文化的能力则普遍缺乏;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获取壮族文化,然而现实中外语教材涉及壮族文化的信息太少,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极少涉及壮族文化,学生只能从非常有限的书籍、报刊、杂志及互联网上获取相关知识。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壮族文化最好的介绍形式是开设第二课堂。然而,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是,民族地区因为长期处在经济落后、物质生活水平较低的环境中,其英语教学相对于东中部地区来说,各方面条件都相差甚远,如对外交际的环境与频率较少,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语言运用环境,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在实践中反思的土壤,等等;同时,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如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还相对比较单一及网络自主学习和教学资源不足等。这些无疑成为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客观因素。

  四、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1.提高自我文化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跨文化意识是人们对自身、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感知。也就是说认识自己是跨文化交流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外语教学中突显的民族文化缺失现象是自我文化意识缺乏的表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其首要前提应该是文化的自觉,要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如若对自己民族文化不明就里或一知半解,就无法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及在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中拥有话语权。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是跨文化意识即态度层面的问题。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桂西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贸易区和泛北部湾开发区的特殊边疆地理和经济位置,承担着在跨文化交流中对外树立中国形象的重任。然而,身处民族地区的壮族学生不清楚壮族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其发展方向,对壮族文化缺乏整体的有历史纵深度的感知。[5]

  壮族祖先来自何处?壮族文化的根在哪里?许多壮族学生对此没有认知,甚是茫然。除了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歌节及壮族祖先“布洛陀”,大部分壮族学生对壮族灿烂的文化,如花山崖壁画、壮族铜鼓等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认同,更谈不上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向外宣传瑰丽丰富的壮族文化了。因此,作为壮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学,应该自觉承担起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从意识出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民族本土文化的积累,培养文化传承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的知识层面的首要内容是,在积累本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异同。因此,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应该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和”意味着全球化,而“不同”指民族/本土文化的个性和独特性,指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此语境下的“对话”预设着平等和差异。平等“对话”应该是以“倾听”导引的“对话”。不是放弃自我而是立足于自身文化,开阔视野、扩大共识,是在不失去自己群体文化取向基础上的个人、性别、地区、宗教、民族、国家、区域以及国际等不同文化层面上的互动互惠、超越异同、扩大共识、延伸自我、扩大文化认同。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不同文化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壮族文化,是由不同区域的本土文化所构成的我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瑰丽多姿。针对外语教材涉及壮族文化的信息太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极少涉及壮族文化的现实,有必要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贯穿于日常的英语教学,将壮英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并领会本土文化和本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得以培育,对民族自我文化有认同,而非妄自菲薄。[7]

  从而对优秀的民族本土文化进行自觉而积极地积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深入认识了解,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此而自豪。[8]最终实现真正的“input”和“output”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3.结合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创设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态度和知识上的目标只有转换成行为技能才具有实际意义,只停留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的目标顶多只达到了扩大知识面和转变了态度的目的,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毫无意义可言。[9]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语言知识比较丰富但用语失误和文化性问题严重。而由于地域问题,民族地区相对落后地区较为封闭,对外交流的窗口比较有限,所以民族地区英语师生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体验的机会相对而言少之又少,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和交际能力相对较弱。虽然外语教学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但外语教学对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潜力和优势。[9]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本土文化元素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如何在有限的现实条件中创设更多的实践活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同时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可以尝试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民族文化选修课程的设置。教学上充分利用本地区历史悠久的、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并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情景式、渗透式等方法,在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的渗透。在外语课堂中建构“外语语言基础教学—中西文化教学—本土文化教学”的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三向文化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桂西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贸易区和泛北部湾开发区的特殊边疆地理和经济位置的优势,结合地区实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虚拟的专业学习环境,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习得民族特色文化及经验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习得、传承并弘扬民族文化的能力。从而实现“在实践中锻炼人,在锻炼中培养人”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五、结语

  随着文化全球化、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崭新的中国形象开始重新树立在新世纪的国际化平台上。

  中共中央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传承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界近几年提出来的教学目标,而文化传承是跨文化教学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是新时期对外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外语教学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培养也应遵循此方向。从跨文化交际出发,以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民族地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的特征及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规律,对拓宽民族地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丰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创新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模式,提供可行性依据及改革思路,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19.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8-73.
  [4]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5-17).
  [5] 杨丽萍. 从文化认知、文化自信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与整合———壮族认同教育新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26).

相关标签:跨文化交际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