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6 共6907字

  题目: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引言   
  
  一、请求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二、英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
  (一)直接请求策略  
  (二)规约性间接策略 
  (三)非规约性间接策略
  
  三、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 
  (一) 直接请求策略
  (二)规约性间接策略      
  (三)非规约性间接策略 
  
  四、汉语请求言语与英语的差异   
  
  五、造成中英请求言语差别的文化原因   
  
  结  语  
  
  致谢语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请求”言语行为是言 语行为经常涉及的论题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交际失败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请求言语的策略进行分析和对比,并通过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比较,揭示两种不同的语言的请求策略背后的不同文化内涵。通过文章的分析与阐述,以期不仅使处在两种文化下的人们了解对方的文化,同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 请求策略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引言   
  
  请求语言行为的基本结构具有普遍特征,但由于社会、文化以及其所形成的价值观的不同,中英两语请求言语行为在直接和间接方式上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的交际风格。是不是在西方直接、东方内敛的思维定式下,英语中的请求方式一定直截了当,而汉语中的请求方式则一定委婉迂回?这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同时,没有掌握好英汉两种语言请求言语的差异,以及对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的必要了解,通常是造成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就有必要对言语方式的差别以及其不同的潜在文化准则进行探究,通过我们的研究得出结论,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效用。
  
  一、请求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请求言语,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一方提出要求,希望另一方的做为或是不做为达到自己的期望,而另一方有权利拒绝或服从时所说的话语。言语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们称为起始行为语(alerters) :其功能是吸引受话人注意,如我们在对受话人发话时对其的称呼,或是对陌生提问时先说的“你好”,英文中的“hello”或“excuse me”都是起始行为语中的一部分。第二部分为辅助行为语(supportive moves) :其功能是为了说服受话人答应说话人的请求而外加的言语成分,如最常见的“请”“拜托”,英文中的“please”等都是典型的辅助语。第三部分是请求的中心行为语(head acts) :其功能是表述说话人所期望受话人完成的行为。中心行为语是请求言语的核心部分,在一个请求言语行为的过程中,超始行为可有可无,但中心行为不可或缺,否则就无法完成请求过程。请求言语中的第一部分起始行为语和第二部分辅助行为语统称为请求修饰语,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第三部分中心行为语的前或后。请求言语行为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在工作中,上司对员工的要求,生活中长辈对晚辈的要求,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等等。   
  
  二、英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   
  
  总体来说,请求言语行为分为接与间接两大类别,而英美诸多语言学家如Searle, Ervin-Tripp, House将请求言语行为将间接请求方式又分为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两个部分。在此次的研究中,我们以Ervin-Tripp于1977年提出的请求语三大策略为基础,以请求语言用词搭配标志为依据,将三大类别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别进行论述:   
  
  (一)直接请求策略     
  
  在运用此策略的请求言语中不附加任何请求修饰语,多为陈述句和祈使句,直接请求又分为需求陈述和祈使语句。其中需求陈述常用于工作环境中上级对下级的要求,下级便具有完成些项工作的义务,应无条件地遵从上级所提出的请求,如:“I want this report to be done before tomorrow nine.”,“Be there at 10, no matter how you make it.”在请求的过程中,上级的口吻不需要委婉,较少附加成分,只是直接陈述自己需要下级员工所完成的工作。而祈使语句则多用于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请求或同辈之间的请求,并且在祈使语句中多用“please”以使请求更能达到被满足的目的。如,妈妈对儿子说,“Put your clothes into the basket if you w ant them laundry.”爸爸对女儿说“pass me the salt beside you sweetheart .please”或是妻子对丈夫说“come home as soon as you finish your work, we are having dinner with our neighbors this evening.”提出请求者和受话者在这一请求行为中处于平等关系,没有地位等级的差别,与需求陈述中最大的区别是受话人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在认为自己不情愿或是做不到的时候可以拒绝提出请求人的要求。  
  
  (二)规约性间接策略 
  
  请求言语中多用请求修饰语,可细分为内嵌式祈使、允许式请求、非明晰问句式指示。每一种形式下的请求方式都有其特殊的语言标致。  首先内嵌试祈使,以“can you……?”或“Could you……”与“please”搭配使用为代表,相对起运用直接请求策略时所提出的请求,内嵌试祈使适用于更难于完成的请求事项,因此多用“please”此因敬语,以帮助最大限度的达到请求目的,例如,“Can you hold the boots for a while please? I gonna clean the shoe rack first.”或 “Could you make sure that the exit is available all the time through the conference.”   其次允许试请求,以提出请求者为出发点,希望自己提出的请求或是自己将要做出的行为得到受话者的认可,以“ May I……”或“ Can/Could I ……”与“excuse me”搭配为标志,相对起内嵌式祈使句,此类请求有更大的完成难度,提出请求者对请求被完成所具有的期望会餐更高,所以提出请求者的所承受的思想压力更大,在请求语气的处理上则更加含蓄委婉,有小心翼翼之感。例如,“excuse me, May I come in?”或“ Can I keep the dress after the photograph shooting done? ” “May we possibly get the outward bound training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s?” 
  
  最后,非明晰问句式指示是相对起之前我们所叙述的四种请求方式最难以达到的,多用于社会分工、辈分等相差悬殊中地位低的一方,因为此类请求多数未能得到完成,所用的请求语气多为陈述句后附加疑问成分,使受话人感到的是一种陈述,一个选项,措词较于模糊,而不是一个明显的要求,因此在受话人看来没有任何思想压力去完成提出请求者的要求,可做可不做的同时,给提出请求者留出足够的后路,就算请求未必达成,提出请求的一方和受话的一方都不至于处于尴尬的境地。例如,“I think we should re-negotiate the contracts with our partner when they come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ill we?”或“ we both think we should ask professor Humpleby to arrange another course about how to pick the right test subject , should we make this proposal?”这样的要求因为需动用较大的人力物力,应给受话者足够的思想空间去完成思考,即便受话者给于适当的理由,提出请求得到是否定答案,也不能认为此次交际是失败的。  
  
  (三)非规约性间接策略 
  
  此策略中请求言语不直接出现请求的内容,而是描述客观事实,请求圈内的人都知道提出请求者的意愿,也都清楚受话者是谁,受话者应做出怎样的回应,如“You know the your shoes are leaning on the couch right?”以表达希望受话者把鞋从沙发上拿开,“It’s too hot in the room”以表达希望打开窗(或空调)使室内空气流通,“there is someone knocking on our door.”期望受话者去开门等等。   
  
  三、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   
  
  参照一项对汉语请求的DCT(话语补全测试)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对日常用语语料的收集,我们同样把汉语请求言语行为按三种不同策略进行分析。   
  
  (一) 直接请求策略    
  
  是汉语请求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没有任何的附加成分,提出要求时简明扼要,言少意明。这一类的请求在汉语中最为常见,且不因为言语中缺少了客套话而减少交际成功率。如长辈对晚辈:妈妈对儿子说,“水开了,去把水灌上。”、同辈之间:丈夫对妻子说“把外套递给我。”、同事之间“把刚才做好的报表发给我。” 朋友之间“明天别忘了把我的雨伞拿来过。”、主人客人之间“多吃点。” “再吃点。”、即便是陌生人之间,如出乘客与出租车机会之间的对话:  “到哪儿?” “机场。”  其次,有的直接请求策略在表达完请求内容后在句尾会加上“行吗?”“好吗?”“怎么样?”“可以吗?”等附加用语,如“把你的复习材料借给我下,行吗?”“明天我们一起去交申请材料怎么样?”“跟您换个硬币,可以吗?”等。相对于这一类的请求行为,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请求行为的提出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规约性间接策略 
  
  通常以使用情态动词“能”、“能不能”、“可以”、“可不可以”为标志,或者运用礼貌标记语“请”、“麻烦”、“拜托”词语,或者用句法结构如“正反问”、“选择问”等来表示间接言语行为,同样也分为内嵌式祈使、允许式请求、非明晰问句式指示。如崔永元: “大妈, 能不能谈一下你跟大叔最近的生活?” ;“别这么大声好不好? 作普通朋友可以, 但有个前提, 咱们约法三章, 你同意不同意? !”属于内嵌式祈使;“我能进来了吗?”“我能不能明天再把名单交过来?”属于从提出请求者一方出发的允许式请求;“母亲说好久不见您。您不愿意一齐坐一坐, 谈谈么?” “您看我在这公司也待了几年了,这么下来做得也还可以,您能不能考虑适当低提高我的待遇?”则属于地位较低者向地位高者提出的非明晰问名式指示。因在前面的英语请求规约性间接策略中我们已做了详细分析,在此就不展开说明。   
  
  (三)非规约性间接策略 
  
  在汉语中分为强暗示与弱暗示,强暗示比弱暗示使用频繁,使受话者能更容易地理解提出请求者的意思,如“不知道您考虑过某职位的人选问题没有,我想我可以胜任。”“最近业务不错啊,员工们都希望能给点儿鼓励,至于怎么鼓励,老板您决定吧!”“妈,最近手头有点儿紧了,你要赞助下吗?”弱暗示语意思模糊,受话人经常误解发话人真实的言语意图,如:  鲁豫:你的丈夫是个很包容你的人吧? 张树新: 应该讲是。  鲁豫是想让张树新谈一谈自己的丈夫的情况,但张树新没有意识到鲁豫的意图,只回答了“应该讲是。”, 在这种情况下,鲁豫不得不重新从另一个角度去问张树新。   
  
  四、汉语请求言语与英语的差异   
  
  中英文请求言语行为这间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在请求言语行为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不仅仅是提出要求、达到目的这一方式,其背后有时也隐含亲密和友好,发话方向受话方提出请求是亲密友好的表现。同时,从需求陈述到暗示方式,请求方式的间接性和委婉程度逐渐增大, 提出请求得到完成的难度起来越大,从而给受话者留有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但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两种语言的实际的运用中仍存在着诸多差别。  首先我们从请求言语的直接和间接方式讨论。根据Blum Kulka 等学者实施的一项国际间的合作研究计划------跨文化言语行为表现方式计划( CCSARP) 表明, 英语中间接策略所占比例高达82. 4% ,而汉语的直接策略使用频率则远远高于英语组。 
  
  上文中我们提到英文间接策略通常只有在工作环境中,上司对员工提出的要求不附加任何间接成分,而长辈对晚辈、同辈之间所提出的要求通常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即便有的请求言语属于直接策略中的祈使语句,但在表达过程中仍多用“please”。而在汉语中,日常生活用语中的请求直接策略占大多数,简明扼要,没有任何的附加内容,一语便可知提出请求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其次,从语言表面的角度上来说,英汉请求中敬语的使用显现出了很大的不同,很明显我们发现汉语中除了十分正式场合,在日常生活中极少用“请”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思想———清晰地表达话语。孔子认为日常生活用语要清楚且直截了当,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话语要符合当时的环境,恰如其分地表达,不要太多的客套和附加敬语,否则不但使人觉得累赘,而且造成的生疏之感会减少交际的成功率。相反,英语中则多用“please”。英文中的“please”使用频率出奇的高是因英语文化中“please”的使用与请求双方的亲疏关系没有任何瓜葛,更不是反映请求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或距离的标志。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便要求将“please”常挂嘴边,只是为了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并无它意。 
  
  最后,请求者在发出请求时对受话者的称呼也是中英两语请求言语中的一大不同之处,这属于请求言语中的起始行为语。在汉语的称呼中,我们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一个社会关系中,就应以受话者的身份地位加以称呼。如政府官员中的“处长”“科长”“主席”“主任”等,商务环境中的“王董(董事长)”“李总(总经理)”“总监”“主管”等,家庭环境中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校园环境中的“校长”“教授”等。而在英文中,人们处于一个平行对等的模式中,无论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崇尚直呼其名,公司里的员工、在校学生、子女在称呼他们的上司、教授、父母时都可以直接用他们的名字。   
  
  五、造成中英请求言语差别的文化原因   
  
  首先,汉语的高语境文化影响。语言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在20世纪五十年代 ,确立了“高语境(HC)文化”与“低语境(LC)文化”的概念。高语境文化的语言特征是在沟通过程中,注重建立社会信任,高度评价关系和友谊,关系的维持比较长久、密切。汉语正处于高语境文化中,汉语中请求言语中少用“请”正是受此影响,中国人认为一句话中用了“请”写显得十分见外,是提出请求者与受话者之间人际距离的标志。一个请求的提出与得到满足的过程用不用“请”字,就可以说明两人之间的关系密切与否。不用那些不必要的客套,这也是中国人融入一个团体、融入社会的“亲近原则”的具体表现。 
  
  其次,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西方国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个人主义来源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力量的伟大,尊重人至高无上的精神能量。认为人所做的一切应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受外界思想、环境、舆论等的干扰。从这个层面出发,这也就造成了西国家的民众与人相处时表现出对他人足够的尊重。所以在发出请求时,间接的方式使受话者在思考如何应对提出请求者要求时不受任何思想压力的束缚,所做出的回应能完成尊重自己的内心想法,所以即使在非常亲密的家庭成员之前,也强调完全的个人权利,从而多使用间接请求。  而中国以集体主义为代表的价值取向使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几乎以集体的和谐为出发点,以个人适应集体为准则,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我们上文已论述到,多用“请”等敬语在人们看来是疏远的标志,在集体主义为纲的大背景下,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说话越随意,代表两个人的关系越密切,越依赖对方,越多的敬语反而使他人感到更不安,因此,中国人选用较多的直接请求,这是与他人亲近的一种表示言语层面上的外化形式。  第三,人在中西不同社会中地位的心理差距。人与人在社会中地位的不平等我们称之为权利差距,不同的文化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权利地位,不同的国家处理这种人与人之间权利关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距霍夫斯泰德的社会地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权利差距指数较高的国家有中国、新加坡、香港、菲律宾、印度等地区,权利差距指数较低的国家有英国、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由此可见,中英不同的文化圈在权利分配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文化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 英语文化属于平行的社会结构。 
  
  在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等级观念的浓郁使得受伦理支配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准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自己固定的位置,在行事言谈中都应遵守自己所处地位的义务,这一点在请求语的称谓中尤为明显。而与此大为不同的是西方平等的意识,我们从独立宣言中也可读书,西方国家的人们“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植于心,主张自由发展,个性解放。每个人都是一个与他人平等的个体,在上帝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公司员工,直呼其名是这一观念的最突出表现。
  
  结  语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请求言语有普遍的共通性,如都是由三个部分、三种策略组成等等,然而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不同文化下不同的请求策略有时表达相同的要求,相反,不同文化下的相同请求策略有时刚表达截然相反的意思。这就提醒我们请求方式的差异不仅仅是用不用“请”或“please”这么简单,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敬语及其它请求语言附加成分所表达意义的不同很多时候是造成请求交际失败的一大原因。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请求言语应用中,重要是看清请求背后的社会层因,选用正确、适当的请求策略,才能在实际交际中尽量减少语用失误, 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致谢语  
  
  本篇论文通过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董于雯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董老师的不断鼓励是我完成论文的一大动力。  
  
  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诸多外国友人,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语料素材,还有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朋友们。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7. 
  [2] 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3] 殷珍泉.礼仪有学问[M].北京:北京台海出版社,2002.                             
  [4] 安静.解读美国[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5] 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相关标签:跨文化交际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