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男性新词汇的弊端及建议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时间:2017-07-10 来源:未知 作者:李编辑 本文字数:781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有关男性新兴的语言探究
绪论:新兴的男性词汇研究绪论
第一章:男性新词语范围的界定
第二章:男性新词语的分类
第三章:男性新词语的特点分析
第四章:男性新词语传递的语义信息分析
第五章:男性新词语与社会文化
第六章:男性新词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男性新词汇的弊端及建议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本文在对新词语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吸收的前提下,以男性新词语为研究对象,采取大量收集语料并深入解读的方式,综合运用社会语言学、词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
  
  在对男性新词语做了时间和语义范围上的界定之后,本文首先从构词形式上对男性新词语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出男性新词语虽数量众多,表意多样,在形式上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部分是以共同语素(词)为基础,利用类推的手段构成的词群,如“X+哥/男/叔/爷/帝”或“中国好+X”词群;还有一部分是以个别词的形式出现并独立存在的,如“小鲜肉”“高富帅”“中山司机”等。
  
  男性新词语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即性别标记的普遍性、构词形式以类化为主、语音形式以三音节为主和用字类型的多样化。其传递出的语义信息涵盖了现代男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职业信息、外在形象、性格特点、家庭教育观念、婚恋观念等。而且,这些词语背后还折射出了各种传统和现实社会文化的印记,如既反映出男性对英雄主义一如既往的追求,也映射出现代社会下男性阳刚之气一定程度的陨落等。
  
  在研究中也发现,这些词语揭示的内容方面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歧视现象、表意模糊、使用不当和用字粗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从使用者和男性新词语本身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如接受“异己思维”,尊重少数群体;尊重语言规律,追求表意明确;使用须规范,避免滥用混用;“拉黑”粗俗化,治理语言污染等。
  
  总体上看,本文以现有之力对男性新词语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上述的研究结果。从整个的研究过程看,也存在很多不足,如论文第三章中对男性新词语传递的语义信息的分析,由于汉字表义的多样性和搜集语料的有限性,对这类语言现象语义信息的挖掘存在不尽之处。而且,对男性新词语的分析和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间,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个开始,还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可以做很多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2]白解红,陈忠平:《20 世纪中期以来英汉新词语的来源及其语义认知机制》,《外国语文》,2011 年第 5 期。  
  [3]布隆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  
  [4]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5]陈建民:《口语里的新词新语与社会生活》,《语文建设》,1991 年第 9 期。  
  [6]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7]陈婷:《现代汉语词根的词缀化倾向研究》,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年 6 月。(硕、博论文)。
        [8]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  
  [9]程辰:《从犀利哥和凤姐看哥、姐背后文化义的嬗变》,《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 3 期。  
  [10]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  
  [11]杜福强,赵则玲:《浅说“X 哥”的形成、发展及其原因》,《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第 9 期。  
  [12]Florian Coulmas: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3]方刚:《男人解放》,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年版。  
  [14]方华:《新词语规范问题的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 年第 1 期。 
  [15]方清明,彭小川:《从认知-心理视角研究新词语》,《语言文字应用》,2013 年第 3 期。  
  [16]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7]付欣晴,袁仁瑜:《网络流行语的文化价值取向--基于对“X 帝”族新词语的分析》,《探索与争鸣》,2011 年第 9 期。  
  [18]葛本仪主编:《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9]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年版。 
  [20]耿彦秋:《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13 年 6 月。(硕、博论文)。  
  [21]顾江萍:《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7 年 6 月。(硕、博论文)。  
  [22]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3]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 年第 2 期。  
  [24]韩卓异:《从修辞视角看 X 男、X 女类网络新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年第4 期。 
  [25]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2005 年第 6 期。  
  [26]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27]侯敏:《2010 年度新词语解读》,《语言文字应用》,2011 年第 4 期。  
  [28]侯友兰:《网络语言中的“X 男”与“X 女”》,《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 年第 2 期。  
  [29]胡习之:《“蓝领”与“蓝颜知己”:“蓝”族新词语二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 1 期。  
  [3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  
  [31]黄娟:《“X 男”、“X 女”新词群研究》,扬州:扬州大学,2011 年 6 月。(硕、博论文)。  
  [32]霍晶晶:《“X 哥”背后的语言、文化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 年第 5 期。  
  [33]June Statham: Daughters and sons: Experience of Nonsexist Childraising[M],Oxford:Blackwell,1986.  
  [34]蒋向勇,白解红:《从“高富帅”看网络拼缀词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  
  [35]姜礼立:《“X 爷”词族中“爷”的衍生变异及其语用功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 4 期。  
  [36]金廷显:《模因论视角看“XX 哥”类网络语言生成机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  
  [37]亢世勇:《现代汉语新词语计量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  
  [38]李进玉:《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年 6 月。(硕、博论文)。  
  [39]李蓓:《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研究》,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年 6 月。(硕、博论文)。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