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男性新词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时间:2017-07-10 来源:未知 作者:李编辑 本文字数:9459字
  男性新词语大多产生于网络语境中,网络语言特有的鲜活性使得男性新词语增强了现代汉语中基本词汇的表现力、丰富了民众的语言生活,但是男性新词语这一新的语言现象并非完美无瑕,部分词语中存在的失范现象也亟待关注和规范。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男性新词语在产生或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思考和规范建议。
  
  一、男性新词语存在的问题。
  
  按照本文对“男性新词语”这一概念划定的时间范围来看,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男性新词语的数量急剧增加,民众造词的随意性和媒体不加选择的广泛传播,使得部分男性新词语在产生和使用过程中,伴随着歧视现象、表意模糊、使用不当和用字粗俗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部分男性新词语存在歧视现象。
  
  语言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社会歧视现象,比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等等,部分男性新词语中也存在着语言歧视现象,具体包括社会对男性的隐性性别歧视、对男同性恋者的人格歧视、对大龄单身男青年的歧视和对“丑男”的容貌歧视等现象。
  
  1、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中的性别主要是指社会性别,既社会身份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性别歧视实际上就是要求男人应该有男人的样子,女人应该有女人的样子,当你不那么“男人”或不那么“女人”的时候,就会被歧视,比如社会文化的贬低、大众心理的贬损等。
  
  生活中有很多人会习惯性地贬低女性的阴柔气质,认为“婆婆妈妈”,比较认同男性的阳刚气质,所以个别男性新词语,特别是那些描写偏女性化男性的词,如“娘炮”、“伪娘”、“妖男”等,其中不仅包含着对部分男性的歧视,也包含着对女性的歧视。
  
  “伪娘”一词起源于日本,起初只是作为一种男扮女装的男性角色出现在一些 ACG 作品之中,但近年来,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长相清秀的男生也喜欢穿上女性化的服装拍摄各类照片、视频。2010 年“快乐男声”比赛中,画着烟熏妆、穿着丝袜和高跟鞋的男选手刘着,以女性化的表演引起了网友和社会关注,受到了较大的争议,网友称他为“伪娘刘着”或“着姐”.“娘炮”一词来自台湾,原本用来形容那些生性软弱、胆小怕事的男性,属形容词,后引申为名词,指行为举止女性化的男性。
  
  语言的性别歧视,“既包括男性对女性的语言歧视,也包括女性对男性的语言歧视”[1].男性对女性的语言歧视是显性歧视,从过去的“母老虎”、“母夜叉”、“丫头片子”到现如今的“绿茶婊”、“脏蜜”、“白莲花”,女性一直承受着性别歧视语言暴力。相反,社会对男性的歧视往往是隐性歧视,如“赚钱养家是男人的事”、“斤斤计较不如个女人”等性别歧视语言对男性的伤害并不比女性少。同样是遭遇性别歧视,女性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关注和谴责,而男性却往往被忽略,因此,有学者提出了“男性解放”的思想。
  
  2015 年 4 月,上海市妇联、新闻晨报、网易新闻客户端联合发起了一项“你最不能忍受的性别歧视语言 Top10”网络评选。[2]在网友选出的 Top20 中,有六句性别歧视语言是针对男性的:
  
  (1)挣钱养家是男人的事,男人就应该买房!
  
  (2)这点事都斤斤计较,还不如个女人。
  
  (3)你是小男子汉,不要像小姑娘一样哭。
  
  (4)是不是个男人?是男人就把酒干了!
  
  (5)亏你是个男人,不知道让着点女人啊!
  
  (6)男做女工,越做越穷。
  
  这一网络投票结果表明:虽然女性仍旧遭受着性别歧视的语言暴力,但性别歧视同样压迫着男性。自从父系制取代了母系制,男性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强者,对于社会和家庭,男性应担负更多地责任,社会性别角色要求男性要刚强、要不计小节、要事业有成等等,而那些性格软弱、收入不高的男性,便成了世人眼中的“失败者”.
  
  2、对男同性恋的人格歧视。
  
  长期以来,同性恋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不少人会将“同性恋”同“变态、恶心”一类的形容词联系在一起,同性恋者一直承受着大众的歧视和世俗伦理的围困。近年来,虽然同性恋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他们仍属于边缘群体,公众的接受程度仍然有限,大多数人只是在口头上表示支持同性恋,实际上接受程度低。
  
  词汇与我们的生活变化息息相关,因此透过个别词语我们可以察觉到大众对同性恋者性取向的歧视,甚至是对同性恋者的人格歧视。较早的如“酷儿”一词,它来自英语“Queer”,是一个音译词,其本意指古怪的,与通常的不同的,甚至有变态、怪物、怪胎的意思。20 世纪这个词成为一个带有贬损意味的、同性恋的代名词,带有很浓的歧视色彩。90 年代起,一批学者为对抗主流故意以“Queer”自称,就是为了改变主流价值观对该词的负面解释。
  
  在男性新词语中,性取向歧视主要表现为对男同性恋者的歧视。80 年代香港电影中最先出现了“基佬”一词,是指喜欢男人的一类男性,即男同性恋。在粤语中“基”的发音与英语“gay”的发音相似,所以书面上往往用“基”来代替“gay”.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佬”字的释义为:成年的男子(含轻视意),这种轻视的意味在粤语区更严重,人们多用“佬”字来指称那些社会地位低、认同性较差的男性。同性恋群体一直属于边缘群体、少数群体,不少人将同性恋当作是一种精神疾患、甚至是变态行为,所以“基佬”一词带有很严重的歧视意味。随着同性恋概念的传播,“基佬”一词的使用范围从港澳台地区扩大至全国,并衍生出“搞基”、“搅基”一类描述男同性恋之间关系的词,都带有讽刺或调侃的意味。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