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网络交际中干预的语用特征、效果及理据

时间:2017-06-12 来源:外语教学 作者:陈倩,薛媛. 本文字数:11413字
  摘 要: 基于多人参与的网络动态交际,本文以百度贴吧中的公共话题讨论为语料,以“干预”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行为所体现的语用特征,探讨它对人际关系进行解构的趋异取向; 同时,借助 Spencer-Oatey 提出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阐释干预行为所体现的负面语用效果,旨在揭示其人际语用理据,为网络语境下人际冲突和危机管理等的语用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网络互动; 干预; 语用效果; 关系取向。
  
  1. 引言。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干预就是对他人事务进行过问和参与,插手存在分歧或矛盾对立双方的交际过程。在非面对面的网络交际语境中,由于参与者身份的匿名性、言语行为选择的随意性、交际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等,干预呈现出不同于面对面交际的直接性和复杂性。对此,国外相关研究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进行探讨( Latané & Darley 1970; Nickerson et al. 2014) ,而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面对面交际中的旁观者干预,对网络论坛中第三方及多方干预的情况鲜有触及,因此网络语境下的类似言语行为值得深入探究( Kádár & Márquez-Reiter2015; Kádár & de la Cruz 2016) .相比之下,国内的语用学研究相对滞后,目前还未有专门研究对此进行语言学分析。本研究选取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百度贴吧,以多人参与的公共话题讨论为动态语料,关注所出现的干预现象,探究其人际语用特征及语用取效,并借助 Spencer-Oatey 的关系管理理论,分析干预行为的趋异取向及其产生人际关系负面效应的语用理据。
  
  2. 干预的界定及其研究背景。
  
  2. 1 网络交际中的干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2010 第五版) ,“干”就是冒犯,“预”同“与”,意为参与,由此“干预”是一种冒犯性行为。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而言,它是一种不礼貌行为网络论坛中,交际常常表现为多方之间的言语互动,参与者角色丰富多样,且难以识别。因此,界定干预需要明晰参与者角色。
  
  从话语产出角度,Goffman( 1981) 最早区分说话人角色,提出参与框架,让研究者意识到细分参与者角色的重要性。Haugh 等( 2015: 77) 指出,参与者角色要根据具体交际实践活动,结合参与者对话语的解读和回应来定位。基于干预实践活动类型和所收集语料,我们归纳出了四种主要参与者角色: 干预者、被干预者、被支持者、第三方参与者。网络交际中,第三方参与者介入存在冲突的双方,转变为干预者,对被干预者实施冒犯,旨在实现与其之间的关系分离,以及与被支持者之间的关系结盟。干预中的参与者角色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图 1. 干预中参与者的角色和关系
  
  图 1 中的细线箭头表示最初冲突的双方,粗线箭头表示干预者和被干预者之间的冲突,双线箭头表示第三方参与者和干预者、被干预者以及被支持者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虚线表示参与者之间的结盟关系。当第三方参与者介入最初冲突的双方时,就转变为干预实施者,与被干预者形成对立,同时与被支持者产生结盟关系。在此情况下,新的第三方有可能介入,新的干预行为会引发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可见,参与者角色会伴随交际进程,可能出现新的动态变化,即新的第三方干预,因此我们需要从不断推进的话语层面展开,才能厘清交际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干预现象的特征和本质。
  
  2. 2 研究背景。
  
  话语冲突是不可忽视的言语事件,对其探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赵英玲 2008: 1-5) ,然而,目前的国内外研究,都未系统分析冲突环境下第三方介入后引发或加剧人际危机的情况,因此有必要从干预现象入手,予以深入探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干预研究,主要关注旁观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旁观者效应也称责任分散效应,在某一事件中旁观者越多,出面实施干预的个体越少( Dovidio etal. 2006) .Markey( 2000) 发现,网络聊天群组中的旁观者干预和非网络环境下的干预存在某些类似特征,但旁观者效应有所降低。Wong-Lo & Bullock( 2014:420) 研究显示,网络中干预者会利用技术手段,比如匿名性,实施一系列的攻击行为。Brody & Vangelisti( 2016) 对影响干预行为的因素考察后发现虽然网络交际具有匿名性,但干预者更容易帮助“内群体”( ingroup) 的交际者。
  
  现有研究表明,网络论坛中的干预行为存在一些显着表现。首先,网络言谈互动的异步性为干预实施提供充足时间。网络论坛的参与者有充足时间进行内容编辑和文字修改,不必及时回应,因此干预者可经深思熟虑后再表达观点,充分彰显干预目的与动机。其次,网络交际参与者身份的匿名性可帮助干预者避免为其言语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干预会体现出语用上的冒犯性和不礼貌性。网络交际中,参与者可以分离自我行为和真实身份,不用担心粗鲁无理等不当的言语行为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可以暂时脱离道德层面约束,表达恶意情绪等( Suler 2004: 323) .最后,交际主体之间的平等性致使干预者采用多种冒犯性手段,维护自我权益或表达自我观点。Brown et al. ( 2007) 指出,不断增强的平等身份意识使网民在交流时体现出更多的随意性,甚至出现反社会性和攻击性。总之,现实生活和网络语境中的交际就像 Goffman( 1971) 所区分的“前台”和“后台”表演一样,“前台的表演更为小心翼翼,受制于无处不在的礼貌规范,而后台的表演相对随意,可以自由表达思想”( Coates 1999: 67) .
  
  针对网络语境下的干预等言语行为,语用学视角下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近两年来出现了部分代表性成果,值 得 读 者 关 注。比 如,Kádár & Márquez-Reiter( 2015) 从社会-语用视角,指出旁观者实施干预时,其道德考量会超越礼貌诉求,而被干预者通常从( 不) 礼貌出发作出回应。网络论坛中,对某一特定事件或行为的考察难以用道德来衡量; 另外,第三方参与者不同于旁观者,他们是交际的主体对象,所以该语境下的干预会体现不同的语用动机,本文将着力讨论。此外,Kádár &de la Cruz( 2016) 探究了干预者仪式化的直言行为,认为任何干预都是一种侵犯行为,会引发各种体现情感疏离的显性或隐性冲突。由此可见,冲突和干预之间紧密关联( Vuchinich 1990; Bolander 2013) ,同时针对交际中的二元冲突,第三方的介入对冲突的走向影响很大 ( Sifi-anou 2012: 1558) .总之,现有文献显示,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还未充分关注干预所引发的人际冲突,及其对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且鲜有学者探讨网络语境下干预的语用特征及其人际语用理据,这正是本研究试图探究的问题。
  
  3. 网络交际中干预的语用特征。
  
  3. 1 蓄意冒犯性。
  
  Levinson( 2006) 认为,意图,即 Grice 所指的“意向性”,是人类交际的关键。Haugh ( 2008) 也持相同观点。在网络贴吧中,干预者会刻意利用某一言语行为,实现对被干预者的冒犯等语用目的,其蓄意性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采用直接的负面言语行为,无任何缓和策略运用; 二是通过间接影射,清晰地传递攻击性意图。例如:
  
  ( 1) ( A 和 B 争论过期疫苗有没有毒)。
  
  01 A: 实话实说,有错?.
  
  02 B: 过期的药能吃吗?.
  
  ( 省略了 A 和 B 之间的两个话轮)。
  
  →03 C to A: 你说的是实话? 我看是傻 X 话①。
  
  04 A to C: 什么是疫苗,你回去看看高中生物书就知道了,贻笑大方。
  
  05 C to A: 把你煮了照样能吃?
  
  ( 2) ( A 和 B 对于一些医学常识发生争执)。
  
  01 A to B: 看你这么积极的反驳我,可以想象你全家……02 B to A: ……你成功颠覆了我十五年学医生涯。
  
  ( 省略 A 和 B 之间的两个话轮)。
  
  →05 C to B: 有的人就是 5 毛,没必要跟他们多费口舌。
  
  06 A to C: 6666,允许你主人散布谣言还不允许我骂他了,……例( 1) 中,C 采用极为不礼貌的直接言语行为,对 A进行蓄意冒犯,如“你说的是实话?”( 03) 虽为问句,但其用意却是否定和批评,后续回答进一步增强了交际者C 对 A 的冒犯性 ( 05) .例( 2) 中,C 选择被支持者为话语的接收者,故意使用人称指示语“有的人”、“他们”
  
  ( 05) 影射被干预者,A 的反驳性回复 ( 06) 则表明他识别了 C 的蓄意冒犯意图。
  
  3. 2 面子威胁性。
  
  面子威胁性是网络语境中干预言语行为所体现的另一显着特征。面子威胁程度是影响说话人选用抱怨策略的重要因素( 周树江 2016: 56) .这里的面子是一种广义概念,指公共的自我形象( 周凌 2015) ,面子威胁涉及对身份、地位、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质疑与挑战。正如 Ting-Toomey( 2005: 81) 所言,面子作为一种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认可”、“信赖”、“胜任”、“道德面子”等,个体实施面子威胁时可选择不同层面进行攻击,具体来讲,干预者在言辞上会使用强势否定、反对甚至侮辱,实现对被干预者的贬损。例如:
  
  ( 3) ( A 和 B 对于药物的副作用意见不同)。
  
  01 A to B: 喷子,我只是个大学生,读过书而已。
  
  02 B to A: 我也是大学生,……→03 C to B: 你是哪个美利坚的大学毕业的? 只听谣言是吗? 还有,要是上这样的学校,那就不要侮辱大学生这样的称号了。
  
  04 B to C: 我是上哪个学校关你什么事,你是哪个挑粪工……例( 3) 中,C ( 03) 进行干预时对 B 的大学生身份提出了质疑,怀疑其应有的知识素养,从而威胁对方的素质面子。为此,B 在面子受损后,随即进行回应 ( 04) ,意在挽救自我面子,维护自我形象。
  
  3. 3 冲突对撞性。
  
  冉永平( 2010: 151) 认为,冲突引发语是说话人直接引发听话人的反对、不满、否定等的话语,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网络论坛中的干预言语行为会引发冲突,导致被干预者的对撞性回应。对撞性是一种非合作性的言语行为,多是一方的言辞冲撞对方而引发另一方在言辞上的对立( 冉永平、杨巍 2011: 51) .我们看下例。
  
  ( 4) ( A 和 B 对于空气污染,出现了激烈争论)。
  
  ( 省略了 A 和 B 之间的两个话轮)。
  
  03 A to B: 呵呵,谁才是捣蛋分子你我心知肚明,环境被破坏成这样居然还能洗地,……→04 C to B: 爱国贼真是恶心到不行,我快吐了,奴量惊人!
  
  05 B to C: 叛国贼,你好。爱国贼一词用得好,……积极不礼貌的体现形成有负面评价、漫骂语等( 周树江 2016: 58) .上述例( 4) 情况属于积极不礼貌情形。
  
  话语不礼貌受制于互惠原则( Tayebi 2016: 9) ,也即,当面对攻击性言语行为时,人们多会采用攻击性回应。例( 4) 中,C 用“爱国贼”( 04) 对 B 进行辱骂,且附带网络表情符“ ”( 吐) 来增强表达效果,B 即刻用“叛国贼”( 05) 进行反击,网络交际双方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在言辞上体现出高度的冲突对撞性。
  
 
陈倩,薛媛. 网络互动语境中干预及其关系取向的语用研究[J]. 外语教学,2017,(01):61-66.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