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网络流行语和热词对社交媒体报道的影响(4)

时间:2017-03-17 来源:重庆社会科学 作者:乔雪玮 本文字数:13387字
  三、中外新媒体新闻报道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对比分析
  
  (一)中外新媒体新闻报道中网络流行语使用的共通性分析
  
  第一,从整体来看,中外新媒体平台中的新闻报道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在新闻语言中都会使用这些新词、热词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语言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产生,又在交际中使用,因此语言和社会共同变化,于是新闻语言也同社会变革一起产生创新变革。大众传媒经历了从“泛媒体时代”到“混合媒体时代”再到“媒介融合时代”的变革,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和互动,全民娱乐和大众流行文化的推波助澜使得流行语在网络上出现爆炸式、病毒式的传播。在新闻报道中,这些流行语又反哺于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凸显轻松活泼又新奇易受大众追捧的优势。以中文中的“洪荒之力”和英文中的“post-truth”为例,“洪荒之力”在《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凤凰新闻、《光明日报》等 6家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中都出现了, “post -truth” 在Washington Post、TheEconomist、Bloomberg、CNN、The New YorkTimes、Guardian news 这6 家媒体的新闻中也均有出现。网络流行语、热词和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均处在语言活跃的领域,是“语言特区”的两大平台,创新性的融合也是语言在社会中演变的必然趋势。
  
  第二,由独白向对话的传播样态转变。传播的动因机制可以大体分为独白和对话两种样态,独白也包括意识独白(Soliloquy)和阐述独白(Monologue)。 独白式的传播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单向的信息输出和传递。[8]对话的传播会考虑假设的受众群体,双向的互动则是以信息的分享为主。新闻媒体自产生以来,为保持其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需要刻意与受众保持一定的距离,多以独白式的传播方式发布新闻,在语言表达上体现为用词简练、语法严谨,以陈述句为主。而 21 世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媒体的权威地位不断受到挑战,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在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的当下,新的媒体发展环境又促进了个人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刺激下的大众传媒适时作出变革。因此,在社交媒体网站中的新闻报道开始追求亲民化,使用网络流行语和新词新语就是一种改变,在修辞和语气类型的选择上也更加多元化,其目的是依托于社交网站这一平台吸引更多受众的参与(转发、点赞和评论),这一过程便是向对话式的传播样态转变。 “定个小目标”和“post-truth”这两个词都是在一定的新闻事件中脱颖而出,虽然是不是新造词,但是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和报道,在网络中不断发酵才促使其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网络流行语,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模仿。在中外的社交媒体新闻中再二次使用这些流行语,使得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通过这样的语言形式达到新闻信息和新闻观念的互动沟通。中外新闻媒体在社交网站上的竞争都呈现出这样的倾向和表现。
  
  第三,面对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以何种形式进行融入是中英世界中均显露出的困惑和混乱。因其本身在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中具有较大的争议性,网络流行语究竟是直接使用将其动词化、名词化、形容词化还是用引号标出表示特殊用法和提醒读者,两种语言的新闻报道中都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也都存在很大的讨论空间。 “正因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新鲜的语言现象,一时间传播速度惊人,被复制率极高,所以规范性较差。 ”[9]它的历史寿命到底有多长,只是稍纵即逝、昙花一现,还是能被流传下来,是很多学者争论的一个方向。它究竟是只能生存于网络,还是可以进入人们的日常表达之中又是另外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对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和功能评价褒贬不一和认识模糊是人类语言在当今社会共同面临的困惑。在新浪微博和 Twitter 网的中英文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例如“a meh story”、“杭州也发出了洪荒之力”等不加引号直接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融入句子表达中的背后是一种更开放和包容的价值倾向,而例如“中国航天’老司机‘景海鹏”、“fights the 'meh' factor”等将其加引号再使用则是一种较为保守的态度倾向,为的是让读者注意到该用法的独特性和异质性。这一焦虑和困惑的思维状态不会一时消退,中英文都需要语言组成成分在随着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前行才会显现端倪,并且给出答案。
  
  (二)中外新媒体新闻报道中网络流行语使用的差异性分析
  
  作为“第四权力”的西方新闻媒体和中国的新闻媒体受不同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社会深层结构的影响在新闻理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的新闻媒体总体来说一直以报道及时信息、宣传和引导大众思想为主,是由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舆论调控,一直以来有党的“耳目喉舌”的形象。而西方的新闻报道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受经济利益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承担传递信息和娱乐的功能,其社会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参与社会变革和民主政治运动中,西方有学者把大众传媒称为“社会的排气阀”. “语言是新闻的载体”[10],这种内在的差异表现在外部形式便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不同方式上。因此,中外社交媒体的新闻报道虽然都会把流行语融入新闻语言表达中,在程度和频率、类型选择、来源领域等方面却仍有不同之处。
  
  1.在使用程度和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从初步的统计和搜索中,我们发现中文新媒体新闻中使用流行语的频率要比英语新媒体新闻中频率更高一些。 “吃瓜群众”、“套路”等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较为新潮和活跃的语言现象在中文新媒体新闻报道中能以如此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突破了“硬新闻”的僵化,不再局限于严肃严谨、遣词造句机械呆板的模式化。以“洪荒之力”为例,自 2016 年8 月8 日傅园慧在奥运会赛场接受采访时以幽默和搞笑的表情和姿态说出这个词以来,该词在网络上爆火。 《光明日报》微博公众号从 8月8 日到10 月11 日的新闻报道中共出现 9次“洪荒之力”,新浪微博 8次,《人民日报》19 次,凤凰新闻 2次,澎湃新闻 5次。相比 Twitter 网中各大外国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使用,大多只出现 1次或者两次,唯有 Brexit 作为2016 年的年度最热词,在新闻中出现的频率比其他流行词语的频率略微高一些。总体看来,以新媒体平台为契机,中文新闻报道能灵活运用一些网络流行语也未尝不是一种创新和变化。英文社交媒体中的新闻报道虽然也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和新词新语,但是还有很多以短语的首字母为组合形式流行缩略词,例如 Jomo (joy of missingout)、ICYMI (in case you missed it)、TBH (to behonest)、FWIW (for what it's worth)、 RO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网友在社交网站上创造并广为传播的流行语,例如 Dat Boi、Jordan Cry Face 等,在新媒体新闻语言中的使用频率不如其他流行语的频率高。可见,虽然受流行语言的影响,国外社交网站中的新闻会有所创新和变革,但缩略词、太过调侃、娱乐、无厘头、粗俗的流行语仍然不会大量出现,以保持新闻媒体的应该保留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2.在使用类型选择上的差异
  
  从语言结构的类型划分,网络流行语分为词汇类和短语、句式类。在中文新闻表达中既选用流行词汇也套用流行句式,2016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有“洪荒之力”“套路”“老司机”“蓝瘦香菇”等 6个词语和“厉害了我的……”“一言不合就……”等 4个句式、短语,均在社交媒体新闻中有所体现。而英语新闻表达中绝大多数选用词汇,例如 Brexit、meh、Hygge,很少使用短语和句式,在词汇的选择中,虽然有一些缩略词在网络上使用普遍,但在新媒体新闻中少有提及。
  
  在网络流行语类别的区分中,还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由社会生活的现实新闻和事件的发生产生的和由网民在社交网络中自创的频繁使用而广泛流行的。在中文的网络流行语中,“定个小目标”、“洪荒之力”、“老司机”“闺蜜门”之类的算是第一类,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厉害了我的……”“一言不合就……”算是第二类。在英文中,“Brexit”“post-truth”“Trumpism”属于第一类,而“meh”“Sharenting”“JOMO”“JordanCry Face”等属于第二类。在我们的语料搜集中,发现中文的社交网站新闻报道中两种类别的网络流行语均有涉及,二者的使用比例相差无几。而在国外的社交网站新闻报道中第一种类别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第二类别的使用比例,两种类别的网络流行语在国外新闻语言中相差悬殊的使用情况与中文媒体的无明显差别的使用情况形成较大的差异。
  
  3.在使用来源选择上的差异
  
  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划分,包括社会娱乐生活语汇和政治历史语汇。在中文的新媒体新闻报道中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大多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幽默表达或者某一事件的关键词,在使用中更多地体现出活泼、幽默和潮流的风格。 “洪荒之力”最初来源于电视剧,后又出自奥运会中采访视频;“老司机”“套路”“蓝瘦香菇”等又是来源于网民的娱乐和幽默表达。这更多地得益于近些年来国内的文化娱乐传播事业飞速发展,全民娱乐化的趋势伴随着网民和歌迷、乐迷的消费需求而促发了广播电视文化和娱乐事业的发展。虽然国外的社交网站新闻报道中使用的网络热词也会出现来自娱乐、影视、喜剧表演等领域的词,例如“meh”产生于《辛普森一家》,但大多都是和政治事件、人权运动、社会现实事件密切相关的,例如 post-truth、Brexit 等词均来自于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之类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glass-cliff 代表女性在颇具挑战性的工作中面临的危机和风险,mic drop 也是由许多政治名人的效仿而流行于网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政治参与在西方社会中更加深入人民生活,对政治和国际大事件的敏锐关注度促使了一批与政治事件、政治名人有关的流行语、热词的产生。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首要的是在网络时代,人人充当自媒体的资格使得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宣泄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这一语言形式得以传播和扩散,西方社会中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人力量的展现,在这里就体现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自我表达,而寻求自我的呐喊,另一方面也体现其反叛权威和参与社会政治的诉求,这一趋势和心理特征使得社会政治类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在英文新媒体新闻报道中也不足为奇。
  
  四、总结及思考
  
  网络流行语在如今社交新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中形成、发展、传播和使用,受合乎语法性的束缚非常小,力求经济简约、幽默有趣、创新滑稽、陌生化、符号化、潮流化,形成现代社会语言的独特风景。这些网络流行语无论是否产生于热点新闻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经过新闻报道的使用而加速了传播速度,促进了其流行程度,因此才慢慢地成为人们竞相模仿使用的网络流行语。这些网络流行热词在融入新闻报道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二次创作,推动了它们的创新和变化过程。而西方社会中的多元文化孕育出的创新意识和中国近些年在全球化和国际化中的开放意识使得网络流行语在社交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迸发出新的活力,为新闻信息的传播和参与互动又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网络流行语是中外共有的社会文化现象”[7],从上文的例证 和对比分析中,我们能看到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在社交新媒体平台中,网络流行语渗入新闻报道中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呈现出一些相同的特点和趋势。同时,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大众心理文化的不同、中外新闻理念的分歧,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存在使用频率、使用类型、使用来源三方面的差异。我们认为网络流行语在新媒体新闻中的影响存在其积极方面,一方面促进语言的活跃发展和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增强新闻传播的“对话”优势,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但在如何使用和使用到何种程度上,中外媒体的方式和理念各不相同,如果过多地被娱乐化和低俗化的流行词渗入新闻报道中容易丧失新闻媒体应有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其新闻信息的传播和新闻价值的功能亦将大打折扣。
  
  网络流行语作为人类社会变革到互联网时代的普遍语言现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界对其褒贬不一。着名语言学家周有光曾说:“新的东西还没有成熟,你就批评它、压制它,这不好。你让它发展,发展到一定时候,它自己会调整的。假如它有生命力,那么就进入词汇里去了,没有生命力,自然就会被淘汰。 ”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善于从网络语言中撷取优秀的语言成果”[11],筛选出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并且向大众引导积极、有活力的舆论倾向。
  
  这里以网络流行语和新词新语在中外社交网站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情况作为对比分析的微观点,通过对新浪微博和 Twitter 网站中中英新闻媒体的搜索收集所需语料进行例证,以此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在全球化的今天,这对中外新闻报道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有些许促进作用。我们旨在立足于语言表达在中英社交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对比分析,本文选取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和渗透情况只是其中的一个微观体现,在修辞手段、语气语调、信息结构、语用文化等方面还存在值得对比研究的价值,希望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诺 姆·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24 页
  [2]徐 杰 覃业位:《“语言特区”的性质与类型》,《当代修辞学》2015 年第4 期,第 20~31 页
  [3]鲁科颖 杨文全:《当代汉语流行语再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 年第3期,第 239 页[4] 李 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 1500~200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5页
  [5]李 建伟 刘英翠:《媒介变迁促动下的新闻语言变化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 年第1期,第 86~87 页
  [6]周瑞英:《语言模因特点探讨》,《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2 期,第 71 页
  [7]黄 玉 荣 吴 楠: 《中 外 网 络 流 行 语 的 对 比 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 年第7 期,第44~46 页
  [8]刘滢:《用“互联网思维”开启全球传播之门》,《对外传播》2015 年第1 期,第 19~21 页
  [9]刁 晏斌:《当 代的语言和语言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 年第1 期,第 120 页
  [10]麻争旗 李忆南:《中外媒体英语新闻语言学对比研究》,《现代传播》2013 年第8 期,第 67~72 页
  [11]司罗红:《网络语言对新闻标题的影响》,《新闻爱好者》2016 年第8 期,第 77 页
  [12]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6 期,第 125 页
乔雪玮. 网络流行语风格发凡[J]. 重庆社会科学,2017,01:81-90.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