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误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6 共287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研究 
【第一章】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融合探究绪论 
【第二章】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章】小学教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调查 
【第四章】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误区 
【第五章】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误区

  在访谈和观察中,我了解到旭升小学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方面,教师不能放手实施教学生活化,使教学生活化流于形式。一方面,过于重视生活化的教学,忽视了数学本质。归其原因在于,在长期应试制度的影响和家长、学校的压力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相信学生,不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实践机会,数学教学中包办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的培训,教师在理论上对“生活化”的理解有误区,在实践中,没有可供教师借鉴的成功案例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把生活等同于数学,忽视数学本质

  一个完整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双向建构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意义。数学生活化是让学生能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理解数学,但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是数学。事实上,如果绝对的将数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反而取得相反的作用。在实践中,部分教师为生活化而生活化,忽视数学化,过于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使数学课堂变成了单纯地讲故事、做游戏等。如讲正负数时,老师经常从“买东西”或者“卖东西”开始,教学看似结合了现实,却不能给学生带来智力的挑战,而且对学生初中学习正负数造成干扰。我认为在教学正负数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各地气温的情境,在学生充分理解负数的意义后,可以用市场上的买卖、海拔的高低等生活中的正负数进行巩固。又如在教“分类”时,老师布置一个漂亮的大货物架,每层都摆上各种食物、玩具、文具等,整节课教师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分类,并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总结,这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情绪,但在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会被逼真的道具分散,甚至忽略学习的重点。

  以下是解老师《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时也初步认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而且孩子在平时有丰富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但是我以超市的情境导入时,花了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感受价格中的小数,从而缩减了小数的读法和小数意义的教学。

  在感知小数时,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设计了让学生用米尺测量绳子的实践活动,在操作的同时,旨在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分数和小数的联系,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操作时间不够充分,理解不够深刻。

  此外,在教学中,我受教案的约束比较大,对于生成性的问题处理不当,思路不流畅。解老师教学反思中出现的问题在其他老师的身上也经常出现。为了追求表面的生活化,教学长时间不能进入主题,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教学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当的小结,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再完美的情境设置只是热闹的形式。因此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入,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活动和思考,内化数学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实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问题空泛、模糊,分散学生注意力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应该使学生通过学习,深刻了解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设计切合学生和客观实际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许多老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设计出的问题流于形式,使教学效果与实际预测相差甚远。还有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空泛、模糊,使学生的思维偏离数学教学。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习惯依次拿出一元、两元、五元、十元,问同学们这是多少钱?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正确,但却是教师预设之外的答案。其实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已经具备认识人民币的能力,这种问题略显重复和累赘。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观察不同面值的钱币在颜色、图案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例如,还有些教师在以游乐场的情境进行导入时,先给同学们呈现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再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由于教师的提问太过于宽泛,导致同学们会产生和数学无关的思考,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答案,使教学效率低下。

  如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片段教材中呈现了游乐场的情境图,老师运用情境图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 1:我看到了好多气球。

  生 2:我看到了许多树木。

  师:还有吗?

  生 3:我看到了有摩天轮。

  生 4:我看到许多小朋友在玩。

  师:还有吗?

  ……由于教师导入时的问题太模糊,导致了学生思维脱离数学,教师也不能及时的将学生的思维引至正常的教学轨道。教师不能用准确的、数学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将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问学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如有几个小朋友玩摩天轮,有几个小朋友玩木马等,进而引导学生观察价格表,就会很容易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重点。

  又如,在教学“低年级加法”时,教师有时会问学生“你昨天吃了 5 个苹果,今天吃了 4 个苹果,两天一共吃了多少苹果?”这种问题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游离,使学生纠结于我没有吃那么多苹果,或者我喜欢吃梨,不喜欢吃苹果这种非本质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发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相联系,就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三、情境过于牵强,阻碍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数学知识有其逻辑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无论设计多么完整的生活情境,都不能完全包含数学知识。如在生活中找不到数学意义下的点、直线、平面等。学生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方式获取知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并不能完全寄托在生活情境中,如果教师希望让学生完全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获取数学知识是片面的、不现实的。例如教学“射线的认识”,教师为了体现生活化,将“直线”、“射线”、“线段”分别比作“线爸爸”、“线妈妈”和“线宝宝”,牵强的编出一家三口的故事。其实对于射线的认识,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或形象的语言就能将射线的基本特征讲清楚,然后将射线与直线和线段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思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多的用非数学语言教学,使学生数学理解的发展限制在特殊的物质符号的低级水平,反而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于小兔子、小熊等可爱、明亮的动物形象创设情境和导入,并用数宝宝、图形宝宝等形象的语言教学,但在小学高年级,这种情境设置略显幼稚。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运用竞赛、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创设叠衣服的情境,通过让学生展示叠衣服的方法,引出轴对称图形。然后出示教材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并交流自己的发现。这种导入方式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知识,再进行画一画、剪一剪的实际操作后,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