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杜威与李普曼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1 共571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杜威与李普曼关于公众的论战探究 
【第一章】杜威参与式民主理论探析引言 
【第二章】杜威与李普曼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杜威与李普曼公众之争的背景与经过 
【第四章】杜威与李普曼公共之争90年代再度引起关注 
【第五章】杜威与李普曼之争在自媒体时代的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杜威与李普曼对公众参与民主的思想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杜威与李普曼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

  2.1 杜威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最伟大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美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威不仅仅是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还是美国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倡导民主自由的政治理想,他毕生都在致力于民主主义教育的实践。杜威的着作涉及政治、教育、经济、历史、宗教伦理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美国乃至世界,杜威的影响都是无人匹敌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还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9 年,杜威与夫人受邀来到中国,在中国为期两年的时间里杜威做了 78 次讲座,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河北、山东、辽宁、江苏、福建等地。杜威先生在华讲学期间胡适先生担任其翻译,他的演讲内容被整理成稿发表在各地的报纸上广泛传播,将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传播到中国。

  2.1.1 杜威生平简介

  1859 年 10 月 20 日,杜威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普通家庭。杜威的父亲是一个清教徒,在他一岁半时,年近五十的父亲就积极响应林肯的号召离家参军,杜威的母亲露西娜一人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杜威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福基督教徒,杜威在母亲的宗教熏陶中长大。1875 年,15 岁的杜威考入佛蒙特大学,大学毕业后的杜威有几年的中学教学经历,但杜威不擅长课堂管理,于是开始考虑转行做学术研究。1882 年 9月,杜威开始了在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学习,在那里他深入地钻研了黑格尔的思想体系,成了黑格尔的重视信徒。1884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杜威先后在三所大学任教:1884 年至 1894 年在密执安大学哲学系任教十年,1894 年至 1904 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十年,创立了芝加哥学派,1904 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杜威学术研究大丰收时期。在大学任教期间,杜威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扩大了研究领域,在学术上逐渐走向成熟。杜威的思想先是受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然后受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影响,启发杜威产生了新的思想模式,将达尔文主义的科学精神引入哲学领域,后期向威廉 詹姆士的机能主义转变。1894 年,杜威应邀到芝加哥大学担任首席哲学教授,在芝加哥的十年是杜威哲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他开始对教育理论产生兴趣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和着作,同时也让杜威的地位在哲学界如日中天。1919 年 1 月,杜威与夫人开启了去日本的旅程,开展了关于哲学的系列讲座。同年 4 月,杜威夫妇抵达上海,在中国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游历和讲学。1924年,杜威受邀访问了土耳其,为土耳其政府制定教育改革方案。1926 年夏,杜威赴墨西哥大学讲学。回到美国后,杜威将这些国家的见闻撰文,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和建议。

  杜威的一生都致力于民主与教育事业,着作颇丰。1911 年,杜威出版了产生广泛影响的《我们如何思维》一书,该书成为进步主义教育改革的经典之作;1916 年,杜威完成了他的哲学巨着《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阐述了一个民主社会的基本观念,并应用与教育问题的解决;1922 年出版了《人性与人的行为》一书,探讨了人的社会属性;1925年出版了《经验与自然》一书,该书是杜威对他的实验自然主义最系统、最全面的陈述;1927 年就李普曼的《幻影公众》出版了《公众及其问题》一书,在书中他认为重建美国的民主政治根本途径就是拯救已经消逝的公众。1930 年,离开教学岗位后杜威已年过70,他依旧致力于公共事务和发展教育,用自己的行动扞卫着他的民主思想。1939 年,杜威出版了《自由与文化》一书,为了扞卫自己一贯主张的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思想。

  1952 年 6 月 1 日,杜威因肺炎在纽约去世,结束了他不懈追求民主理想的社会活动生涯。正如美国学者伯恩斯坦所评价的:“杜威的一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力求将智慧与理性用于解决最严峻的社会问题,即民主问题”.

  2.1.2 杜威与新闻传播的渊源

  学界对于杜威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哲学和教育学思想方面,对于杜威与新闻界接触层面的研究着墨甚少。其实,杜威的一生与新闻多有接触。他对传播本质和功能的论述启发了一批早期的传播思想家,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写道:“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传播而得以存在,而且完全可以说是在传递、传播之中存在着”.②19 世纪 90 年代初期,杜威厌倦了陈腐的学院气氛渴望走出课堂,传播自己的民主思想。富兰克林 福特是纽约一家商业报纸的编辑,因为无法忍受报社对广告商利益的屈从,他辞去工作,计划创办一份“具有社会学特征的 报纸”,这份报纸将彻底摆脱利益集团的支配,只服从于事实、真理和公众的利益。它不同于其他只是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普通报纸,意在能够展示事件本身深入分析社会潮流,从而使事实更具思想性更有意义。福特找到了正在密歇根大学任教的杜威,他的设想与这一时期杜威的思想不谋而合,杜威对他的计划感到非常兴奋,他认为福特的计划是一个为参与式民主创造条件的切实的计划。1892 年 3月,杜威与福特对外宣告一份名为《思想新闻》的报纸即将公开出版发行:本报将致力于报道思想而不是单纯的新闻事件本身,用哲学的观念阐释思想的流变。《思想新闻》

  将不拘泥于形式,根据新闻的多少,有无来确定报纸的版面大小,不会因为日期等原因缩减新闻,也不会为了版面而随意添加新闻。在《思想新闻》中,记者对新闻事实给予科学的报道,熟悉理论的学者将成为记者。这样就永远弥补了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理想与事实之间的差距。[1]

  公告发出后,立即在新闻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杜威和福特受到了当地媒体毫不客气的批判。《底特律论坛报》的记者讽刺道:“每当杜威先生有了思想,就会出一份‘号外',如此一来,订阅者若想读新闻,还要看杜威先生的领悟能力是否发挥正常了”“杜威先生将成为又一位本杰明 富兰克林了,《思想新闻》就是一只’风筝‘,通过这只风筝杜威希望把哲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如同闪电一般,推动社会的车轮。”[2]

  这突如其来的恶评让杜威深受打击,杜威说他无意引起一场新闻革命,只是想把哲学思想融入社会机体,表明哲学具有某种社会作用。在舆论的压力下杜威选择了退出,《思想新闻》最终也没能出版发行,成了昙花一现新闻。多年后,杜威在给威廉 詹姆士的信中曾表明自己从福特那里受到启发,认为唯心主义的理想必须在客观世界中来实现。虽然杜威的第一次办报活动以失败告终,但是杜威在筹办《思想新闻》的过程中,促使他的哲学思想走向了民主的方向,为杜威的大共同体式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

  除了这次失败的办报经历,在其社会活动生涯中杜威还与新闻多有接触。1917 年,他在《日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教授案与公众利益》为维护教师的权利而斗争。

  他一直关注并参与报刊上的政治讨论,还频频接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的采访,1918 年,杜威在《日晷》上撰写文章来支持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的新外交政策。自 1914 年至 1937 年长达 20 多年的时间,杜威还曾为具有进步主义色彩的杂志《新共和》撰稿,他参与政治讨论,宣传其教育思想,提出战争非法化的倡议,与此同时杜威开始构想一种符合自己民主思想的政治主张。1919 年 5 月,杜威夫妇应邀来到中国讲学,适逢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大受推崇,杜威讲座的讲稿被翻译成中文刊登在全国的重要期刊上,传达给了数十万的中国人。1928 年,杜威走访苏联,回国后在《新共和》上发表了 6 篇访苏印象系列文章。可见,杜威与新闻界多有接触,最有名的就是他与李普曼的那场论战。

  2.2 李普曼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是 20 世纪蜚声美国及世界的新闻记者、评论家和作家,他还是一位思想大师,他的传播理论影响了几代新闻人,是传播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不仅是一名新闻记者,还是一位政治评论家。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美国民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实现美国民主化进程的道路。

  他一生撰写了 30 余部着作,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新闻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1922 年出版的《公共舆论》,被施拉姆称为传播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其影响力经久不衰。李普曼还曾于 1958 年、1962 年两次获得普利策奖。

  李普曼于 1889 年 9 月 23 日生于纽约,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李普曼年少时不同于一般孩童喜欢棒球和体育明星,他总是被那些力量强大、意志坚定的人所吸引。他的卧室里挂着一张拿破仑的半身像和一幅拿破仑作战场面的油画。

  1906 年,李普曼进入哈佛大学,进入大学他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自主选课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哲学以及历史书籍。那时杜威是他的哲学老师,所以李普曼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杜威的影响。在校期间,他热爱写作,在《哈佛月刊》和《哈佛月报》等校刊上发表多篇文章,他反驳温德尔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已经 66 岁的哲学系教授威廉 詹姆斯的赞赏,并亲自登门致意,自此二人经常一起探讨政治、宗教和伦理等问题,成了忘年交。詹姆斯的反对教条、追求新思想主义对李普曼初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李普曼在大学三年级当做志愿者参加了难民救助活动,真切的感受到了现实的贫困世界,他鼓动弱势群体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思想向费边社会主义转移,费边主义的发起人沃拉斯成为了继詹姆斯之后对李普曼影响至深的学者,他在《公众舆论》中提到的“虚拟环境”和“刻板成见”正是受沃拉斯的影响。

  1910 年春,李普曼加入到《波士顿平民报》任记者,第一份记者工作令李普曼感到非常乏味,因为该报不允许记者发表任何观点。两个月后李普曼成为着名的“扒粪记者”林肯 斯蒂芬斯的助手,帮助斯蒂芬斯做了很多的揭黑报道。(受到斯蒂芬斯的影响,李普曼开始怀疑人性本善,进而相信社会制度的腐败与生俱来。李普曼还学到了终身受用的报道原则:一切言论必须严格基于事实,在动笔评说之前一定要成竹在胸。

  自此李普曼逐渐形成了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报道方式。同时,李普曼还兼职给《国际》、《大众》等杂志撰写政治专栏,在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因此积累了一些政治的经验,他还结识了许多政界的大人物,以获得更高的知名度与更广泛的人际交往圈。

  1912 年,李普曼辞去记者职务,专心写作。1913 年春,李普曼的第一本书《政治序论》出版。该书杂糅了杜威的实用主义,詹姆斯的经验主义,还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1914 年,李普曼接收《新共和》杂志的邀请,任副总编,以哲学的眼光为《新共和》撰写新闻评论。借助《新共和》这个平台,李普曼真正进入了名流社交圈。在《新共和》的两年间所发表的文章中,李普曼对事物的看法一直在发生改变,他一边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的态度一边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在抨击与调和之间保持着暧昧的态度,这也是李普曼思想形成的最初时期。李普曼还有两年的直接从政经历,1917 年,李普曼任美国陆军部部长贝克的文职助理。1918 年任驻巴黎陆军情报处上尉。1919 年再次回到《新共和》杂志社,他的这段从政经历使他对社会不再持有乐观的态度,并逐渐形成了深入批判的社论风格。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时的宣传经历使李普曼认识到,舆论是可以支配的,大众的头脑也是可以操纵的。

  1920 年李普曼决定写一篇长文,全面地探讨思想和言论自由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并且发现舆论是可以被左右的。他写了三篇文章,合在一起出版了《自由与新闻》单行本,他标新立异地指出,有关政治的传统理论已经过时了,因为这些理论未能考虑到舆论的力量。他认为规定更严格和专业性更强的标准是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可靠的新闻、真实的资料、公正的报道和不偏不倚的事实”可以使公众得到所需的消息,并对公共事务做出明确的判断。①在此基础上 1922 年李普曼出版了《舆论》一书,他在仔细研究了民主理论的中心问题下,认为新闻界的任务是客观地提供这些事实。他在书中提出了“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观点,他把普通公众称为“局外人”,把专家学者称为“局内人”.

  并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此书研究了民主与舆论,新闻与大众的关系,还提出两个概念:一是虚拟环境,即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二是刻板成见,即人们对事物所持有的简单的、固定的观念和印象。这是一部以哲学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的经典巨着,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1922 年至 1931 年的十年间,李普曼任《世界报》的主编及社论专栏作家。1930 年,随着股市的崩盘《世界报》被并购,李普曼离开《世界报》接受了《先驱论坛导报》的邀请,开辟了阐述自己政治观点的专栏,命名为“今日与明日”.此后的 36 年,“今日与明日”成了李普曼的标志,使得李普曼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同时使李普曼有了一大批拥护者。那时的人们早餐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咖啡和李普曼的专栏,李普曼的专栏评论成了人们生活每日所需罗纳德 斯蒂尔在《李普曼传》中是这样形容李普曼的影响力的:“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力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今日与明日”是美国言论史上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专栏,李普曼也因此两次站在报人最高领奖台上--普利策奖。1960年,李普曼首次接受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采访,录制了一个小时的谈话节目,节目播出后轰动远超想象。此后李普曼每年接受一次采访,直至 1965 年最后一次谈话播出,共六次。1963 年,肯尼迪遇刺后,新上任的总统约翰逊亟需舆论支持,李普曼助其一臂之力。约翰逊曾在一次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用胳膊搂住李普曼向大家宣布:“这一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他是我的朋友!”1964 年,约翰逊总统授予李普曼总统自由勋章。

  1967 年春天,李普曼宣布停止“今日与明日”专栏写作。但他仍给一些报刊继续撰稿,1971 年 1 月,李普曼为《新闻周刊》撰写最后一篇文章。1974 年 12 月 14 日,李普曼死于心肌梗塞。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