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建立学校社工的必要性及开展策略(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1 共5879字
  题目:建立学校社工的必要性及开展策略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建立学校社工的必要性 
  1、学生问题日趋复杂与多元
  2、学校原有心理辅导体系功能的有限性
  3、学校社工与心理辅导员需要相互配合 
  
  三、学校社会工作的实施 
  (一)实施方法 
  (二)实施对象及相关问题 
  
  四、学校社会工作开展中的困境
  
  五、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策略 
  (一)国外和香港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及启示
  (二)探索自身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学校社会工作是透过运用社会工作中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在校园环境中协助青少年成长、发挥潜能及面对并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本文就将以学校社工的发展历程为起点,对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困境和出路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并对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的本土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化 
  
  在青少年成长历程中,学校教育对每个人的个性品格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随之而来的青少年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社会工作是由专职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学校辅导人员配合,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全新学校工作模式。经国外近一百年的发展与完善,这一模式己成为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港澳台地区广泛运用,并正在向我国内地传统的学生工作和单一的学生人格培养模式发起挑战。
  
  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学校社会工作源于二十世纪初一美国东海岸的大都会纽约、波士顿和哈福地区。最初是由校外民间福利机构或市政单位的工作员以访问教师的形态提供服务, 加强家庭和学校间的相互配合, 以使学校方面能尽到照顾学生整体福利的责任。这项工作逐渐引起各地学校董事会的认可, 年罗切斯特城的学校率先建立访问教师制度, 随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学校也群起效仿。配合当时义务教育的实施, 在注重学生个体化差异及教育生活化的呼吁声中, 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日益确立, 并最终成立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协会。  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也出现过, 二十世纪早期主要由基督教青年会在一些中学建立青年会组织, 协助青少年更好地处理个人生活与社会适应等问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社会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但是相关工作仍由一些其他措施所取代。时至2002年, 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支持下, 国内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始从事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服务, 再次揭开了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序幕。 
  
  二、建立学校社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复杂,当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问题的发生。单纯依靠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劝导已经得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心理咨询员起到的作用也并不全面。因此,尽快开展中小学社会工作对于解决青少年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1、学生问题日趋复杂与多元 
  
  由于社会的急速变迁, 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伦理价值的无情颠覆, 学生的成长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而其问题也呈现出复杂与多元的趋势。单一的心理辅导人员已无法满足学生需要, 而社工则可发挥其专长, 整合各个领域的专家与资源, 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2、学校原有心理辅导体系功能的有限性 
  
  首先, 许多学校目前并未具备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而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具备心理辅导体系,但老师任务繁重, 无心全力辅导工作。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老师通常仍需兼任教学任务, 每周近二十节的心理辅导课已令其身心疲惫。若要其再全力辅导学生, 恐怕有所勉强。其次,心理辅导老师受制于学校的氛围与教师的角色。心理辅导老师由于受制于学校的氛围, 其处理学生的问题必然以学校角度出发, 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在学校外的情况, 无法领会“ 人在情景中”的理念, 找出问题症结。加之其教师的角色使得其与学生的关系往往限于师生的传统关系之中, 难以建立专业的辅导关系。最后,心理辅导老师少有专业出身, 且 无社工相关知识,通常只是在大学师范教育中修过心理学课程而已。专业技能的缺乏, 使其在心理辅导工作中达不到预期效果。通常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工作仅限于运用校内资源,对于家庭、社区等社会资源则无法做到有效的调配整合,而学校社工的出现则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缺点。 
  
  3、学校社工与心理辅导员需要相互配合 
  
  通常学校辅导工作体系需要三类专业人员:心理辅导人员, 教育协商人员、学校社会工作者。当我们强调学校社工与心理辅导人员之间差异性的同时,亦不能忘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性。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专业。  学校社工擅长整合全部的资源,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虑;而心理辅导老师擅长针对学生个人问题, 做深度的心理辅导。两者若相互孤立, 则会出现纰漏;若相互弥补, 则可以产生巨大的功效。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预防功能的发挥,如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 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其预防功能是学校辅导工作体系的重要目的。由于学校社工的职业敏锐性, 使之可以比其他老师更容易体会学生的变化。学生问题在轻度时发现及补救, 既可提高辅导的功效, 减少人力物力支出, 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对学生的伤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人格成长, 降低问题的发生率。
  
  三、学校社会工作的实施 
  
  (一)实施方法 
  
  学校社会工作的实施随学校的性质及政策的不同,其偏重点也各有不同。学校社会工作按实施的方式可分为三种模式:传统治疗式、学校变迁式和社区学校式。 
  
  1、 传统治疗式:这种模式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为学校的问题学生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和咨询。 “问题学生”是指心理及行为上有些失常,并进而出现适应困难的学生。传统治疗模式的重点在于治疗这些“问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并找出问题的成因。 
  
  2、 学校变迁式:这种模式下的学校社会工作把学校理解为一个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辅 导,除了个案辅导法以外,更多的是采用群体辅导的方法。群体辅导借助团体竞赛、集体讨论、群体治疗等方法,打破学生自我封闭的防线,培养学生学习的朝气和遵纪守法、 互助合作的精神,为全体学生提供各种辅导,主要包括生活辅导、学业辅导与职业辅导三个方面。 
  
  3、 社区学校式:社区学校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是社区教育制度下必然采用的方法,它有 利于启发学生的服务精神,协助社区建设,改善教育环境。这一模式强调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在这一模式中,学校社会工作者也是社区组织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者不仅在学校协助学生,而且通过协助社区影响学校的政策,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实施对象及相关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应当包括学生本人、学校教师,又包括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的相关工作人员。  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文化变迁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身心成长造成很大影响,譬如父母婚姻问题、家庭教育方式、独生子女问题、价值迷失、学校教育自身的不足、大众传播媒体的负面影响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对以上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就要发挥作用,积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对青少年进行帮助,尤其要注意已经存在问题的学生个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另一方面,在各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中,针对教师群体的工作也是不能被忽略的。教师面临的不仅仅是行业的竞争,还有来自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排解,就必然会影响学生及教学质量。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为学生群体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应该为教师群体提供一个舒缓压力的空间以及心理上的支持,缓解其紧张的情绪,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建立起高水平、高素质、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对青少 年身心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并且,将教师作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点,拓宽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面也未尝不是打开学校社会工作目前发展缓慢状态的新思路。
  
  四、学校社会工作开展中的困境
  
  由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建立历史短暂, 社会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同这几年才有所好转, 所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仍遭遇到不少困境。 
  
  1、我国学校辅导工作体系建立时间短暂  自20世纪80年代, 我国的一些大中小学便开展了心理健康辅导, 但仅限于个别发达城市与重点学校。其模式通常仅限于课堂教育, 即心理辅导课的开设, 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辅导工作模式相去甚远。直至1999年, 我国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正式对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任务、途径、原则、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意见。至此, 专业学生辅导工作体系才算初步建立, 但文件却丝毫未提及学校社会工作。由于学生辅导工作体系的建立,是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基石,所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仍困难重重。
  
  2、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地位未受重视  在我国,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与专业形象都未获得社会的认可, 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也是如此。其原因,主要有:一, 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历史很短, 仅十五年时间;二, 本土化遭遇困难, 社会参与、社会融合仍有间隙;三, 职业资格未获确立, 既无香港的社工注册制度, 又无台湾的社会工作师法给予保障, 且国家目前仍未将社会工作列为一种职业;四,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与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因此要说服教育体系、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接纳学校社工进入学校存在一定的困难。 
  
  3、“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二者观念上的混淆  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两者虽有关联,互相配合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功效, 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心理辅导工作注重“人的本体” , 而社会工作则注重“ 人在情景”, 导致了两者的最终差异。然而, 我国教育界却普遍存在对二者观念上的混淆, 认为学校社会工作仅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简单重复, 既然已有学校心理辅导老师, 则无需学校社工的存在。 
  
  4、我国民间社会服务团体严重缺乏  近些年来, 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 原因之一便是第三部门的严重缺乏及其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香港、台湾的学校社会工作历史中, 最先的倡导者与推动者便是民间社会服务团体,它们有着特别的敏锐性、灵活性与奉献精神, 这是政府机构无法替代的。然而在我国, 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 民间团体严重困乏, 少量的现有机构也能力有限。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之服务提供的缺乏, 就成了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关键性因素。 
  
  五、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策略 
  
  (一)国外和香港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及启示
  
  1、美国学校社工概况  美国社会福利体系较为完善。其社会工作较发达,而作为社会工作事务之一的学校社会工作也走在世界的前列。200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简称NASW)公布一个对全国学校社会工作都有指导意义的服务标准——《学校社会工作者服务标准》。该标准指出,学校社会工作是“由经过认证和许可的社会工作者在教育组织中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中的这一专业(指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帮助学生成功地适应和调整,影响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努力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标”。可见,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来协调、调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力量。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在法律、政策、机构、人员安排、资源协调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政府机构。负责提供政策、法律和经费等支持;2)社会服务机构,如非政府组织(NGO)和非盈利组织(NPO)等,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如资源的协调、社工的分配、指导和监督,与学校协商等;3)社工教育与学术界,负责培养未来的社工并对社会工作进行理论上的研究;4)基础教育合作体系,基础教育部门有相应的机构设置.可以及时、多渠道地与社工合作。同时,美国学校社会工作拥有多种实践模式,并综合运用,不仅注意学生、家庭和社区的综合作用,还注重与相关工作领域,如心理咨询员的合作。
  
  2、 香港学校社工发展概况  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首先由社会服务机构开始推行。1971年, 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香港明爱、圣雅各福群会、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等机构, 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学校社会工作。1974年, 香港政府在部分学校开展另一项实验计划, 由社会福利署辖下的家庭服务中心将个案工作服务延伸至学校。政府在1977年进行评估, 肯定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同年,制定了“ 青少年个人辅导社会工作程序计划” , 对学校社会工作给予政策和经费上的承担, 确立了学校社会工作制度。1982年, 全港中学都获得了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香港政府于1979年发表的《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进入80年代的社会福利》和1991年发表的《跨越90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都充分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持续需要, 并制定了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 表明应由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所有的学校提供服务。香港政府在1991年的白皮书中承诺, 在1995至1996年要达到为每2000个学生提供1名学校社工服务的目标, 且已提前一年达到。到2000年, 全港已完全实现了“ 一校一社工” 的目标。 
  
  3、 对大陆地区开展学校社工的启示  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事业在开展的十几年取得了很大进步, 特别是近年来, 社工事业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重视。在社区、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社会工作渐人佳境, 但是, 学校社会工作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展, 专业的社工在学校难觅踪迹。学校的心理辅导体系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初成体系, 学校社会工作似乎根本还未成为人们的一般观念。我国在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 必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障碍。其他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制度成功推行中的许多经验,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探索自身发展策略 
  
  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真正的建构与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 寻求政府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2、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专业素养;  3、 积极探索发展道路,通过部分试点学校进行推广,主动争取社会各界认可。  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社会工作者提供青少年服务的重要载体。通过驻校服 务,学校社工可以深入且即时地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服务,避免因为延误或不了解实际情况而错过了助人的最佳时机。综观世界各地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结合我国本土的教育体制,可以看到学校社工在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关乎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建立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黄德祥.青少年发展与辅导[M].第1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4版。 
  [2]樊富氓, 陈启芳, 何镜炜.香港高等学生辅导[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版.
  [3]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