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介入九龙中学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实践(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1 共14389字
  题目:社会工作介入九龙中学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实践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的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 九龙中学青少年厌学问题概况
  2.1 青少年厌学问题的现状
  2.2 青少年厌学问题的特征 
  
  3 九龙中学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原因
  
  4 社会工作者介入青少年厌学问题的方式   
  
  5 结论与思考
  
  谢辞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提出九龙中学青少年普遍厌学这一现象,从个体、朋辈群体、家庭、学校、环境等角度浅析其对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影响,并致力于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来提出对厌学问题的一些策略;本论文以文献研究为主,调查研究(访谈法)为辅。资料的分析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本论文更多的是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来对厌学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在务实专业基础之余,希望能够对学校社工的工作有些帮助,更希望能够为更多的厌学青少年提供实质性的服务。
  
  关键词:厌学;青少年;社会工作者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生理快速发展、心理逐渐成熟、社会能力全面发展,表现出与其他年龄层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相应的需求。同时在该阶段青少年不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表现出不稳定的发展特性,容易出现逃学、早恋、适应不良、犯罪等发展障碍,而厌学现象在九龙中学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更为突出,九龙是藏汉彝三个民族聚居的一个小县城, 90%的人口都居住在农村,九龙中学是当地唯一一所中学,初中和高中都办在一起,当地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家庭教育缺失,厌学青少年越来越多,让家长和老师头疼不已,这些青少年的厌学行为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校风,而且也使许多青少年学生因为厌学行为的长期存在最终主动或被迫退学,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厌学而冲动的离开了校园,却再也没有再次进校的机会,有的回家务农,有的则成了犯罪分子。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当地中学青少年厌学问题,分析并有效解决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厌学造成的直接危害是影响青少年的自身成长。正值发育成长期的青少年是社会化的最佳期,个体成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失去了这一时期,几乎可以说失去了整个一生。由厌学引起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辍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1.2 相关研究的综述 
  
  1.2.1 厌学原因相关文献综述  从众多调查研究资料可以了解到,在已有厌学问题的研究中,主要研究了厌学的行为表现,厌学产生的原因,厌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尤其关注个体的学生身心发展;关注个体间的不同发展,还要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变化。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从个体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厌学原因:从生理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时期,虽然他们的大脑皮层神经活动和发展已接近于成人,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兴奋仍然大于抑制。另外,青少年时期即是长知识的时期,也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经过发育,身体迅速长,精力旺盛。这两方面都告拆我们青少年好动不好静,但是现在我们的教学大多数都是“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形中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从心理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时期,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源”,教师应该珍惜、爱护,并且很好的引导。但是,目前的教学的情况却并不乐观,教材脱离实际,空洞枯操,教师教学无新颖性,教学方法呆板,没有吸引力,有的教师知识面窄,素质不高,还有的教师不安心工作,教学不认真等等。这些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没有愉快的情绪体验。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综合矛盾的时期,他们明显地感到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发展,并从这里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他们觉得自己已是个“大人”,不再是“小孩”了。希望教师不要把他们当小孩看。但是,部分教师奉行“家长制”作风,不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立情绪,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
  
  第二、从个体心理缺失的表现及特征方面来看厌学原因:自卑性心理人格,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以升学为唯一目标,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这种教育体系的特征是以选拔考试为指挥棒,以智育为中心,以高难度的课程为基本内容,以选拔成绩优秀学生并淘汰落后学为目的,因而使学生从上学第一天起就面临无形又紧张的学习压力,并由此产生大量学业失败的学生。学业失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伤害,莫过于自尊和自信的动摇,这时来自教师、家长乃至同伴的非议与冷遇会使他们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自卑感与日俱增。由于经历了多次学业失败,当他们再次碰到学习困难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同时自尊又一次受到威胁,担心又一次受到批评或嘲笑,于是内心世界就会竖起一道消极防御的栅栏,逃避学习,逃避考试,以此来避免自尊再次受到威胁和打击。
  
  其结果是学生对上课、考试采取无所谓、麻木不仁的心态,在学习上彻底自暴自弃。这类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很低,自认为无法改变自己的现状,失败是因为自己能力低,而能力不会改变,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冲动型心理人格:厌学学生群体其行为表现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曝十寒,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易受诱惑干扰,使学习缺乏应有的坚韧性。由于其自我约束、自我表现控制能力缺失,如果用来自外部监控、强迫的方式来促其自制,就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对立情绪。同时,这类学生因学业不良使自己在班级中处于不利地位,为维护其敏感的自尊,特别在乎和关注来自教师、同伴的评价,其行为更多受到外部环境的控制而缺乏自主性。一旦面临外部情境诱惑时,常常不假思索立即做出决定和行为,但这种快速反应或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与其良好的愿望相去甚远,必然又陷入被批评、嘲笑及更强烈的敌视和逆反心理的恶性循环。依赖型心理人格:目前在校学生大多是从小受到家庭过分宠爱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与家长的溺爱对其性格和能力的培养带来负面作用,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凡事依赖父母,在学业追求方面缺乏主见。因此,当他们在现实的学习情境或生活情境中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畏难情绪严重,缺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这类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存在更多情意障碍,自我成就期望很低,学习上缺乏胜任感,面对学业的失败总是归因于学校、教师及其他外部因素,没有认真分析失败的内部因素,没有坚持为达到目标而不断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
  
  第三、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厌学原因:厌学是忽视政治思想教育直接后果: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逐渐摆脱幼年的童稚,学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然而他们缺乏一定的辩别是非的能力。如今中学生处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他们所接触的社会息远远比以往的中学生要广阔得多,所处的社会环境要复杂得多。青少年又很容易接受一些“新”的思想,一些偏激的观点,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很难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很难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是,在一个时期内,我们的部分学校只重升学率,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有的人认对中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调子唱得太高,脱离中学生的实际。有的人认为,学只要学习成绩好,能够顺利升学就行,思想政治纯属多余等这种种错误看法的后果只能,既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能产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因而学习就没有动力,马克思曾说“只有远大的理想,才能产生巨大的动力”。没有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成一句空话。没有理想,没有动力,学习成绩差,学生自然就厌学,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厌学是我国当前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随着改革的深入,迅猛展的活跃的商品经济对社会各个领域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是一种很大的冲击。
  
  在教育领域内,伴随着竞争意识,信息观念和效益观念的引进,“拜金主义”和“新的读书无用论”也逐渐蔓延,目前中学生中普遍有这种看法,人要活下去就得挣钱,而晚挣钱不如早挣钱,早钱可挣大钱,晚挣钱就挣小钱。所谓“小学生挣大钱,大学生挣小钱”正是我国现阶段脑体倒挂,分配不公现象的反映,我国经济政策条件紧密相联的另一个厌学原因,就是目前知识分子待遇普遍偏低。知识分子的经济状况不仅影响到知识分子本身“潜能”的发挥,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接受教育积极性。许多资料表明,多数国家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的高低成正比例,而我国却恰恰相反。“脑体倒挂”的反常现象,使得从事复杂劳动的知识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所谓“从学路黑洞洞,从商之路金灿灿”,在黄道经商面前,上学读书显得黯然失色。 
  
  1.2.2 厌学对策相关文献综述  从研究的视角来看,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分析学生个体的研究。已有研究对厌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主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与解决。 
  
  相关文献综述:建构厌学学生群体心理缺失的关怀体系。
  
  第一、精神关怀:教师应对厌学学生抱有积极期望的态度,所谓期望效应就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从而激起学习动力的一个过程,老师应坚信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成功的期望,都有成功的潜能,有希望得到全面发展的期望并实现这一愿望的潜能。在具体的关怀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学生努力后能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注重精神鼓励与有效的学习策略相结合,帮助厌学学生摆脱学习失败的自卑阴影。从精神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信念,通过ABC理论,我们知道在刺激环境下,我们头脑中不理性的信念会通过刺激物极其容易导致不健康的心态,所以构建积极,理性的核心信念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潜力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心的确立,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要有自信心。老师要强调努力程度对成功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不畏惧失败,才能获得成功体验。强调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学习策略的辅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以尽快获得成功体验,进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的自尊能力建设。
  
  第二、情境关怀: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以宽容的心接纳学生,让其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感受集体的温暖,在潜移默化中自悟、自觉、自醒、自强。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关怀方式,注重适时适地的情境的营造。要避免以训问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而应选择一个适当的对双方都适合的时间和地点,谈话时要和蔼、专注、准确,与学生沟通要予以关切的表示,给学生以信任感,要求教师要听懂学生思想流露所表示的准确含义,又要准确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可以给学生一种尊严感、平等感,从而达到沟通、引导、帮助、提高的目的。教师在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友爱的集体氛围中应使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赞赏和认可,引导他们在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轨迹,确认自己的价值、地位和作用,然后树立自己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要防止和避免他们在班级中继续受到歧视、冷遇和批评,从而产生对同学、教师的反感或敌对情绪而摆脱集体去结交不良团伙。
  
  第三、理性关怀:成功心理的培养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心理发展规律。面对学生实际,应理性选择有效的关怀方式引导、帮助学生成功。教师对学生理性定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对各个学生建立适当的期望与不同的评价标准,给予各个学生不同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体验成功。教师对自身的理性定位。教师应注重教育和行为的自我监控,注意他们的教育工具和已经实施的审查和评估,认真反思,寻找差距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维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灵敏度。如果老师不认真思考自己的言行,不考虑学生心理感受,那么居高临下的说教将产生不利的教育效果。老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老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有着较大区别,所以老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水平这个客观事实出发,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教师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使之获得成功体验,通过反复强化,促进学生基本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心理的形成,从而实现学生对教育、教学的主动内化,使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他律走向自律,最终取得学生获得成功,教育也获得成功的的教育结果。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概念界定  青少年:青少年的起始年龄为14岁左右,终止年龄为25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动机需求、活动空间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厌学: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  厌学症:指厌学行为主体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 
  
  1.3.2 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文献法和个案访谈法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探讨九龙中学青少年厌学的主要原因,从原因出发,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希望借此能为甘孜州众多和九龙中学在厌学方面有较多相似特征的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提供一些参考。 
  
  1.3.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试图通过对九龙中学厌学青少年的个案访谈、从厌学青少年家长,老师处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厌学原因进行分析,并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策略,同时尝试进行一部分描述和解释。因此,采用的主要研究方式是调查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资料的分析方式主要是定性分析。 
  
  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国内有关青少年厌学问题的研究已有成果和理论动态,以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
  
  访谈法: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设计,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拟好访谈提纲。设计到的个案将以九龙中学高2009级厌学青少年为例,选取访谈对象为10人。进行结构式访谈,做好相应记录,从中收集具体信息,进行详尽的访谈。 
  
  2 九龙中学青少年厌学问题概况 
  
  2.1 青少年厌学问题的现状 
  
  在校的大部分厌学青少年表现出抽烟,喝酒,逃课,旷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扰乱课堂秩序,经常和老师起矛盾冲突,不听老师的劝告等行为,他们这些行为让老师素手无策,终究只有放任其为所欲为,这样的现象在有害于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这些厌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厌学青少年的厌学意识的存在,厌学青少年群体很少意识到自己厌学行为的危害性,对自己的厌学行为并无客观,全面的认识,在主观方面也并没有对厌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并采取行动来加以矫正。一开始时的厌学反应是潜意识的,没有思想支持的厌学行为。但是,它一般不会持续很久,渐渐演变成一种有思想支持的厌学思想。就厌学行为来说,本人在认识上、观念上没有厌学的思想,却由于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导致其表现出厌学行为,即非意志性厌学行为。此类厌学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当前努力学习与自己未来前途、命运等方面的关系,有的甚至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正如以上所述的那样,典型的潜意识条件性厌学行为不仅仅是非意志性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它还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意志的倾向。它表现出不符合本人的意志、意愿,也不符合本人的思维逻辑并与本人的思想、意愿互相对抗。过敏性的厌学行为是一种在学习情境刺激下产生的下意识的较强烈痛苦的情绪反应行为。当许多家长、老师听说学生逃学、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自杀时,觉得难以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种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老师、家长不能理解过敏性痛苦是怎样一种痛苦。打个比方说,别人用铅笔碰你的手臂一下,并不会导致你大叫一声,这是因为这个刺激并不大;如果碰在你手臂上的伤口上,你会痛得大叫起来。这是因为伤口处的痛觉是敏感的。有过敏性厌学的学生对上学、接触老师、提问、父母唠叨等等,常常是过敏的。 
  
  案例陈述:小刚(化名)高2009级的高二一班学生,经常和他的几个朋友一起去网吧上网,打游戏,根本就没有上学的时间观念,玩游戏玩得起劲,干脆连课也懒得去上了,也懒得回家吃饭,甚至玩到通宵达旦,也有时候是这样的情况:呆在网吧,玩到天亮后,匆匆忙忙的跑去上课,在课堂上呼呼大睡。起初,父母还会去网吧找他,把他强制性的带回来管教,说理教育,惩罚教育,奖励教育也都实施了,但就是不见其有好转的迹象,小刚喜欢和他的朋友一起去喝酒,有时候没钱就以父母的的名义向老板赊账,喝醉了后,第二天不去上课是常事,平时还有偷家里父母钱的习惯,父母追问他偷钱的原因,他也是敷衍塞责,编了很多谎,父母也不能准确的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小刚平时在家里和家人的谈话很少,但是在朋友面前却表现得很开朗,最令父母头疼的是他和他那几个朋友的交往活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无视父母的管教,老师的劝告,旁人鄙夷的目光。也有老师和家长这样形容他们——只要他们几个人聚在一起便没好事发生。小刚的父母无奈的说道:他和他那几个朋友断不了关系,喝酒,逃课,通宵的玩游戏,夜不归宿,这些也都算了,就怕孩子哪天染上毒品或者醉酒后做出犯罪性质的事情来,那孩子的未来就彻底的毁了。 
  
  2.2 青少年厌学问题的特征 
  
  厌学青少年主要有以下一些普遍特征:第一、心智活动差—厌学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知识脱落,即使当时学懂的知识也不能巩固,更不能形成技能、技巧。第二、动力不足—厌学学生在学习目的上具有随意性、多变性的特点。他们兴趣分散,志向不定,缺乏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顽强力。第三、学习成绩差—他们的知识基础十分薄弱,随着学科知识学习的深入,他们很难理解,成绩越来越差,也就跟着不爱学习,形成恶性循环。第四、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由于成绩不好,厌学生很少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他们寻找别的途径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开始不守纪律、爱出风头,喜欢与老师对着干。  案例陈述:小红(化名)为该中学高2009级一班学生,小红看上去是一位很文静的女孩,然而她说自己因为厌学情绪而感觉很失落与烦恼,询问她厌学的原因时,她说自己的成绩一向不太好,随着高二各学科难度的增加,作业的增多,自己对学习的兴趣更是呈直线式下降,平日里她就不爱参加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也较少和老师,同学,朋友,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问及她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时,她沉默了好一会儿,说道:我没有幻想过未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没有认真去想过。小红坦言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一点都不上进,自己也想变得积极一点,过得充实一些,但是不知道该从那里做起,也曾经强迫自己很努力的去学很不喜欢的科目,但是没有坚持几天便放弃了,由于学科的枯燥性,缺乏别人的鼓励与支持,个体自身较低动机水平影响因素,小红始终没有能够克服厌学情绪。
  
  3 九龙中学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原因 
  
  3.1 个体因素 
  
  厌学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提不起兴趣,缺乏内在动机,在学业方面时常伴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一旦迷惑感产生,他们就容易被游戏、网络等吸引,从而偏离学习的轨道;有些学生觉得自己智力水平高,觉得课本上内容简单无需认真掌握,等考试时再突击也来得及的侥幸心理,长期下去,因缺少闹固的基础知识就难以应付新的学习内容,从而导致厌学;懒惰、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自卑感重等也会使学习的积极性下降,进而引发厌学情绪。 
  
  3.2 同辈群体因素 
  
  九龙中学普遍存在班风不正的现象,一个班上厌学的学生几乎占一半,很多学生对自己前途、未来一片茫然,看到别人不爱学习,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不好,再加上自己意志力又不坚定,这样很多学生便自然、主动的加入厌学的队伍中,并且意识不到厌学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因为周围厌学的同学也很多,自己厌学似乎也是一件正常事。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成绩好的学生形成一个团体,而那些老师眼中的差生或调皮孩子形成另一个团体,很多时候这些团体之间也充满着矛盾,彼此看不顺眼,这极大的削弱了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很多学生坦言当自己的朋友叫自己去做那些本不该做的事情时,自己也曾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顺从朋友的意愿去做那些违反纪律,道德的事情,最终犯下错误时却又不能担起那份责任,累及家里的父母,自己也背负来自家里、老师、同学的责骂。这种不良风气在班上、整个校园里蔓延,它就像是一个毒瘤,慢慢扩散开来。 
  
  3.3 家庭因素 
  
  九龙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家庭以务农为生。大多数父母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有很多是文盲,所以很多家庭基本上没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有些家境殷实的家庭虽然在物质方面能够为子女提供较好满足,但是在他们思想观念里根本就没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注重家庭教育的意识,只是简单的从物质方面对孩子给予满足。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吃饱穿暖在学校读书就会没事了,较少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也不会意识到青春期孩子生理心理各种特征,因为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发展特征没有很好的认识,所以往往忽视了青春期青少年的需求,未能较好的满足青春期孩子需求并使其顺利度过青春期。中学的很多孩子都坦言与父母有距离感,普遍感觉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受当地经济、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家庭教育这一板块出现许多问题,孩子从小在家庭社会化过程中就缺少父母在学业方面积极、正向的引导,大多数家长仍习惯于用粗暴方式管教孩子,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连贯性和长期性,经常是小事不过问,出大事了才引起重视,而家庭环境、家长的态度对子女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某些父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观念更是像一个毒瘤,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开来,这样的思想观念导致的结果是更多的人不想学习,抱着蒙混过关的想法度过自己的中学时代,蹉跎了黄金岁月。而各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厌学行为起推波助澜作用。 
  
  3.4 学校因素 
  
  学校偏重于应试教育,大部分老师将学生的成绩视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这位同学成绩好,那么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如果这位同学成绩很糟糕又不听话,那么老师会在班上将他过往做错的和现在做错的一并搬出来并告诫班里其他同学要引以为戒,有的老师与学习差的学生几乎没什么交流和沟通,老师的这些行为拉长了学生与老师间距离感,学生感觉老师很陌生,老师也不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所以当师生间产生矛盾时老师往往扮演权威角色来训斥学生,学生感觉委屈又不能找到有效的沟通方式便容易对老师产生厌恶情绪,学生一旦讨厌某个老师就会反感老师教的那门课,长时期紧张的师生关系会加重学生的厌学行为。所以老师在处理师生间矛盾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情理并重,简单的惩罚式教育不仅让学生反感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对老师刻板印象。如果老师留给学生不好的印象,那么学生日后面对老师时,刻板印象极易被激活,这会强化学生的厌学行为。有时候学生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便对某一门课产生抵触情绪,相反如果学生喜欢某个老师,那么他就会努力学好这门课,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有时候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学很多老师对厌学的学生一味采取处罚或不理睬的教育方式,不善运用鼓励、提供支持,对学生充满期待的教育方式,对厌学青少年一棒子打死的思维,缺乏相信问题学生拥有改变、发展的潜能的信心。有些老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无休止的考试,上课,强化练习让学生感觉到强大压力,感觉到学习无趣,而学习上的无价值、意义感极易导致厌学情绪产生。 
  
  3.5 社会环境因素 
  
  当地经济落后,蕴含积极思想公共娱乐、文化场所较少,那些调皮学生主要的娱乐方式有喝酒、上网。因为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所以极容易被外因所诱惑而引发厌学情绪,当地喝酒风气比较普遍,中学生喝酒的现象较为常见,喝醉了不能够按时去上课,被老师批评,次数多了更是成习惯,逃课反成习惯了,有的迷恋于网络,在网络中得到暂时的满足感,因而发生连续旷课逃学的厌学行为。 
  
  此外,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很少通过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对教育相关主题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的报道,并没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因此在当地并没有形成一种崇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德育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统一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观。  案例陈述:小强(化名)为该中学高2009级一班学生,小强说自己初中时的成绩还可以,不用很努力就轻松的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为此,自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得意感,虽然平时没有在老师,同学,朋友面前表露出这种得意,但是心里对自己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觉得自己的智商高,但是上了高中以后,成绩慢慢的就变差了,特别在高二,随着各科目难度的大幅度增加,自己的成绩更是落到了低谷,再也没有感受到初中时曾因为成绩优异被老师,同学欣赏的目光,自己在得过且过中一天天的度过,日子过得很平淡,起初也感受到高中课程不再像初中那么容易理解,但是报着侥幸的心理,心想到考试时再突击也不迟的想法,这样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看着一大堆的课本,一大堆的卷子,后来是彻底的放弃了。
  
  与此同时,小强与班里其他几位比较调皮的学生走到了一起,他觉得和他们在一起不会谈论到学习,玩耍的时候特别放得开,能够得到一种轻松的感觉,慢慢的自己就离不开这个小团体了,大家都沉浸在一种对未来没有理想,对现实麻木的的状态中。而且会对老师和成绩好的学生有种莫名的抵触感,总觉得他们似乎看不起自己,所以与老师,成绩好的同学基本上没有交流。小强对任课老师的印象都不太好,他觉得老师些都是在以分数评判一个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便关爱有加,对那些差生便是横眉冷眼相对,所以小强平时就算遇见自己的老师也都会绕道而走。小强父母对儿子在学习生活中的这种状态很生气,他们认为自己在农村辛辛苦苦的劳动,攒钱,是为了给儿子凑学费,想尽力供他读完大学,找个好工作,想想自己的辛苦和儿子的不争气,很快便对儿子失去了信心,觉得小强都已经形成这样的行为了,也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小强父母平日里和孩子的交流不多,偶尔很气愤的时候便把积累的所有怨气一下子爆发出来,吐完了心中的不快,却并没有换得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这种及时突然的爆发方式反而让小强觉得连父母都已经放弃自己了,好像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自己了。 
  
  4 社会工作者介入青少年厌学问题的方式 
  
  4.1 社会工作者介入目标 
  
  社工在对青少年厌学行为矫正过程中应注重改善青少年和父母的亲子关系,通过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习的价值、意义感;以小组方式对厌学青少年提供辅导,让小组成员意识到厌学的危害性,并尝试做出改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帮助厌学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4.2 社会工作者介入策略 
  
  4.2.1 加强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秋季新学期报名时期为契机(这时候大部分从农村来的家长都会送子女到县上来办理入学手续),精心策划以现代新型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大型校园活动,有效链接学校人力,物力资源,组织动员一批有思想,高素质的优秀老师参与大会,通过老师对现场广大家长们进行一系列家庭教育知识的提问方式,一方面,明确此次校园大会的目的—加强父母对现代新型家庭教育观的认识,掌握一些改善亲子关系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家长的与会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大会中,社工可以将很多家庭普遍性的,典型的教养方式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如,家长对孩子粗放式的教育,即不注重平时生活中细节教育,小事不了了之,出大事了才猛然觉得孩子怎么变那么坏了,这时方才慌张起来,对孩子大打出手,如果孩子在某一时期连续犯错,那么家长对孩子会改变的信心几乎为零,因为很多父母认为孩子都成这样了,家里经济条件又不容许客观环境有什么变化,只能是让其自身自灭。在呈现具体的事例后,再告诉家长们这样的教养方式的弊端与如何改进的科学策略,这样的方式对受教育水平偏低的广大学生家长而言将显现更好的效果。在向家长们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改善亲子关系的基本技巧时,首先要让家长们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个科学,客观,全面的认识,要让他们意识到青春期是孩子独立意识和叛逆心理不断滋生和膨胀的时期,在青春期时,家长和教师在孩子心中逐渐失去权威,他们更注重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愿意和同龄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并且与异性交往的愿望更加强烈的特点。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后,重点要告诉父母,他们应怎样做。社工可以建议学生家长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践家庭教育。
  
  第一、促进并发挥父母双方的主体作用、改变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的现状,父母要拥有相信孩子有改变、发展的潜能信念。
  
  第二、多和孩子交流,问问孩子内心的想法及感受,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父母应树立民主平等的亲子观,摒弃权威式和放任式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武断,粗暴的,以惩罚教育为主来消除那些厌恶刺激。
  
  4.2.2 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校园环境方面:社工应向教育相关部门积极反应学校的硬件,软件设备情况,促使上级教育部门加大教育投入,促使本校教育领导班子加强教学管理,促使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社工通过挖掘,链接这些教育资源,联合,团结本校的老师,充分发挥协调者,使能者,宣传者的角色功能,目的是为了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在促使老师改革教学方法时,可事先积极的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和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应发扬民主教育精神的科学态度方面达成共识,和老师共同探讨和讨论,形成以下一些共识,在教育教学中要多关心、爱护、认识并满足学生在青春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理性思维;此外,社工可以建议学校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团体辅导课或心理辅导课,使学生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健全人格发展。 
  
  社会环境方面:社工可以向政府,教育部门积极推荐利用大众传媒的正向功能,链接政府资源,如整合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广播局等有效的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策划一系列具连续性,长期性,科学性的教育主题对广大的居民进行传播和宣传。提升广大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促进广大老师形成民主教育的教学风格。以期能净化社会环境,在当地全面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以酗酒、抽烟、上网成瘾等不良行为为耻的道德标准。 
  
  4.2.3 从学生个人层面改善 
  
  4.2.3.1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对于那些形成消极思维定势,面对苦难极易放弃,把成绩归因于我太笨的的学生,社工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概念,如告诉他们做不出题不是因为笨,很多学生都做不出来,他们后来有的做出来是因为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社工应通过训练让学生将失败归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不是因为能力问题,不要让他们过于自责,让学生掌握将成功归因于自我努力,体会到成功是可控的,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4.2.3.2 强化学生积极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经典实验表明强化是一种操作,其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物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有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之分,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过程即正强化,取消严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最终都是提高反应概率,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强化可以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所以社工可以在厌学青少年学习生活中适当运用强化行为,矫正其厌学行为。具体方法是社工制定适当的小目标,一旦某个小目标实现,立即予以强化,强化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适当的物质奖励。如当学生作对某道题,可以赞扬他“你真棒,恭喜你” 。但是运用物质奖励时,社工应意识到奖励的运用必须得当,否则会强化不良行为。
  
  4.2.3.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在动机理论中指出强化可以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期待,成为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前者是指个人对自我某一行为将会导致的结果的期待。如果某一结果受到学生的期待,那么与这一结果相对应的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选择。例如,学生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期望的成绩时,他就有可能会认真听课。后者是指个人对于完成特别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当一个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项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认真听讲会带来理想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将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所以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社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增强厌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第一、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不断的成功经验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拥有较高自尊,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内化到类似环境中去,从而使学生远离厌学。第二、增加学生的替代性成功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也取得了成功,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成功的客服厌学情绪。 
  
  5 结论与思考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习是他们第一位重要任务。然而,目前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现象:即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并成为当前学生中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我们知道,学生的成长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学生学业发展既受生理条件与心理条件的制约,又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且存在着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因此,青少年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多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本论文主要从分析当地中学青少年厌学各种原因角度出发并尝试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对当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建议,通过老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希望厌学青少年的各种不良行为能够得到减少并消失,最终在学校里形成一种以健康学习,快乐学习为荣的校园风貌。同时本论文研究重点:主要对九龙中学青少年厌学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原因入手来提出社会工作者介入厌学行为的策略。研究难点:第一、由于本文是一篇基于个案访谈之上的探索性研究,对于调查中无结构访谈的控制力和访谈技巧要求较高。第二、访谈对象选择为非概率抽取,主观行较强;(随机性在调查中指概率抽样)对访谈后资料汇总、归纳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个考察。研究创新点:第一、目前国内同类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很少有研究提及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厌学问题及相关有效措施。第二、目前国内同类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很少有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对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厌学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对策。  
  
  谢辞 
  
  此次论文能够得以按时圆满的完成,最要感谢的是我尊敬的论文指导教师—杨世箐老师。杨老师的认真与负责,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深厚的学术功底,让我受益匪浅,这都将是我今后工作学习的榜样。从论文题目的确定,到论文框架的完成,以及论文的写作构思以及资料的搜集,我都得到了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指正。所以称她为我这篇论文写作中的大功臣是无可厚非的。同时也非常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受访者以及之前做过这些方面研究的学者们,是他们的帮助,我才能有新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也非常感谢文法学院的各位老师,在学习期间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 最后,向我的家人、同学、朋友以及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深深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龙智基.农村中学生厌学心态探讨.基础教育研究 . 2007. (01)
  [2] 黄伟奇.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 2005. (00)
  [3]陆校彬 .厌学问题研究现状分析.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04)
  [4] 滕文荣.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与对策.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2.(S2)
  [5] 王德凤,魏华忠. 初中厌学学生厌学行为的归因研究 教育科学 . 1991. (01) 
  [6] 石齐峰.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的思考. 当代教育论坛 .2006.(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