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M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研究

来源:社会与公益 作者:王诗雨;李如春
发布于:2020-02-28 共6451字

企业社工论文第四篇:M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研究

  摘要:针对民办社工机构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人才流失严重、机构运营模式僵化等问题, 结合西部地区成都市M社会服务中心由民办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案例, 深入描述该机构转型的过程, 并对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及原因进行剖析, 结合本地社会文化和政策基础探寻解决之策, 以期为民办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民办社工机构; 社会企业; 转型; 困境;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也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更加多发。社会工作在改革的春风中重建、成长和发展,在解决基本民生问题、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社工机构作为承载社工人才的主体,随着社工教育和职业的发展而蓬勃发展,但也面临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人才流失严重、管理不规范且低效等发展困境[1,2]。为破解阻碍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的障碍问题,我国从西方引入了社会企业这一新的机构运行模式。社会企业因其商业化模式与社会化目标相融合的特色、盈利与公益相结合的路径受到民办社工机构的青睐,然而,社会企业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各类型的社会企业均存在阶段性的发展困境[3],不同情境中的社会企业发展具有不同的实际需求。本文以西部地区成都市M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为例,通过深入描述该社工机构转型过程及其困境,探讨优化转型的措施,以期为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一、M社会服务中心转型结构与功能

  (一)M社会服务中心转型前结构与功能

  1. 转型前组织结构

  成都市M社会服务中心成立于2008年,服务领域为青少年和社区。机构在成都市武侯区、高新区、锦江区、金牛区注册,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开展社区活动,同时开展青少年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社区发展相融合,运用专业理念与方法为机构服务对象提供多元化的专业服务,坚持尊重、学习、责任、创新原则,将专业服务、用心陪伴、助力成长作为机构发展的愿景。具体来说,机构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组织结构。

 

  图1 M社会服务中心转型前组织结构  

  2. 转型前各部门功能

  青少年发展中心主要打造青少年活动空间,分为7个不同的功能室,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开展各类活动,旨在帮助青少年融入社会,健康快乐地成长;积极打造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寓教于乐,促进青少年积极学习;以19个独具特色的活动室开展各种活动,积极探讨青少年一体化教育模式。

  社区发展中心主要开展社区营造项目,同时,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充分利用中心场地优势,带动区域内的各种组织发展,打造专业与独具特色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与此同时,该机构在社区、科普、城市融入、城市管理、党建引领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与社会效应。

  矫正发展中心主要针对犯罪青少年开展矫正社会工作,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给予建议及意见,进行帮教与监督考察;运用社工专业技巧开展个案和小组工作,并为家庭开展亲职教育活动。

  (二)M社会服务中心转型后结构与功能

  1. 现阶段组织结构

  因为政府提供的资金日益缺乏,机构的运营资金难以支撑机构继续运营,所以M社会服务中心从2017年3月开始探讨转型的方法,并于2017年6月正式确定向社会企业化转型,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组织结构,即将本机构分为社会服务部与商业运营部。其中,社会服务部按照原组织模式运转,原青少年发展中心更名为青少年服务部,原社区发展中心更名为社区服务部,同时取消了矫正发展中心。而又将商业运营部分为有偿服务部、就业培训部、公益创投部三个部门,在每一个部门里又分了两个部门用于打造各自的品牌。

 

  图2 M社会服务中心现阶段组织结构  

  2. 现阶段各部门功能

  社会服务部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维持运转;商业运营部依托社会服务部里的青少年部和社区服务部,在青少年服务中心内以及社区内成立咨询台,并利用社会服务场所进行宣传,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项目,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商业运营部的运转。现将商业运营部下各部门功能介绍如下。

  (1)有偿服务部。有偿服务部主要分为面对企业、机构等组织的文化打造的企业发展部以及面对青少年等个体问题解决的个人发展部。企业发展部主要是打造企业团建等企业文化建设的品牌,企业通过购买合适的品牌,与机构协定相关事项,从而为企业提供服务,以实现发展的目标。个人发展部主要是为自愿求助的个人解决问题,同时针对青少年打造青少年托管、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等成长性小组、户外扩展活动等青少年发展性品牌项目。

  (2)就业培训部。就业培训部主要分为面对残疾人就业培训及心理疏导的睦邻合作部、面对流动儿童发展及融入的边缘之花部。睦邻合作部主要是以残疾人、家境困难的妇女为对象,通过就业培训与产品帮销的方式打造品牌。具体内容如下:将有意愿的残疾人及妇女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手工的学习与制作,机构协助进行售卖,售卖所得用以给组员发工资或用作成本;对组员开展就业培训,寻找各方资源,为组员提供就业机会;寻找外来资金援助成立由组员组成的互助小家(书店、咖啡厅),互助小家盈利用于支付组员工资及股东股份;开办特殊学校课后辅导班。边缘之花部主要是面对流动儿童开展的,打造为流动儿童开展入校咨询与帮助、课后托管、课后辅导、心理健康发展等品牌项目。

  (3)公益创投部。公益创投部分为运营部与市场部。运营部主要是通过发现有利于社会问题解决的运营方式,寻找合资人成立小店,如成立逐梦栖息屋,为外地来参加考试、寻找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低价住宿。市场部主要是管理运营部融资成立的小店,同时将所获盈利投资到其余项目与企业中,以实现资金的增值及循环。

  二、民办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化转型的困境

  M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转型期间,通过商业运营部的运营,获得了一定的收益,资金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仍然难以维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民办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缺乏合法性,目前并未有完整的法律及政策出台鼓励,导致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例如:社会企业的定义与认证不规范,社会企业在进行缴纳税费及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福利上的界限不清晰。

  (二)社会认同度低

  “到现在感觉机构终于要有点成型了,结果内部问题一解决,外部问题又源源不断来了,一方面项目评估的时候,购买方又觉得我们钱没搞对,这样会影响成效,另一方面,服务对象又觉得搞公益嘛收什么钱,又觉得我们在骗钱。”(李女士,2019年2月)

  由于民办社工机构一开始因非营利性深入人心,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活动以公益活动的形象传播甚广,若转为有偿服务容易引起社会质疑。M社会服务中心自转型一开始就受到了“公益活动凭什么收费”的质疑。政府虽然开始鼓励建立社会企业,但是还未能将民办社工机构与社会企业联系起来,民办社工机构依托社会服务开展商业活动常常引起政府部门的质疑,认为其以职谋私,并且质疑其服务效果。

  (三)社会企业文化难以营造

  “营造什么企业文化啊,一个人做一堆事情,哪有时间去考虑文化这些东西。”(李女士,2019年2月)社会企业文化的营造是影响企业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转型期的机构因为内部组织结构较为紊乱、人员流动性较大难以营造企业文化。同时,因为转型期间缺乏专业人才,会导致一些机构出现一人当多人用的现象,很多工作人员既在社会服务部又在商业部,导致工作人员职责混乱,文化氛围更加难以营造。

  (四)机构内部的管理界限模糊

  “我们第一次开始进行尝试商业化运营,以前简直是不敢相信社工机构还可以走这条路,但是想得很好啊,一旦开始转型发现问题很多,最关键的一个就是,我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管理人士,经常会把两个部门的资金和管理弄得乱糟糟的。”(杨女士,2018年12月)

  首先,民办社工机构在向社会企业转型期间,因为初次接触将社会部门的非营利性和商业部门的商业性融合在一起进行社会活动,所以往往措手不及,难以找到平衡点。其次,民办社工机构的管理人员常常缺乏商业管理能力,难以对症下药,即不能针对不同的部门制定适宜发展的规章制度,导致内部制度混乱。再次,商业部主要以商业手段进行运营,所取得的商业收入与社会服务部购买政府服务所获得的资金收入难以合理区分,并有效将盈利用于社会服务,导致两部门的矛盾激化,财务紊乱。最后,机构会因为商业部门初次的高盈利而沾沾自喜,重心对商业部偏移,导致商业部和社会部的平衡失调,机构的社会使命实现程度降低。

  (五)缺乏适合本土化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直都在想怎么能让机构继续很好地运转,但是找不到方向啊,后来出去学习了找到方向了,又发现出现问题。一是政府不支持,找政府寻求帮助政府也没办法有时还质疑一个非营利组织要商业化干什么;另一个是上海、香港等地方的经验在我们成都又走不通啊,要发展又没钱又没方法的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看到太阳。”(李女士,2018年12月)

  目前,对于转型,很多理论均来自西方国家以及经济发达地区,加之鲜少有社会企业是由民办社工机构转型的,所能得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少之又少。于是,大部分的民办社工机构有转型的心却找不到转型的方法,缺乏转型的能力;而另一部分自己探究转型的机构经常面临各种压力与困境,也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因为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认同度不高等,转型期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常常难以保障,有时获得一些资金支持却难以得到合理利用,更不用说通过商业手段来实现所获资金的增值。

  (六)缺乏绩效评估标准,绩效评估执行难度大

  社会企业在属性上是一家混合型组织,而民办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情况更加复杂。没有现成的考核办法可以使用、执行难度很大、涉及面宽,这些都增加了评估绩效的难度。社会企业有自身运转可持续的商业目标以及完成社会使命的社会目标,这种双重目标要求社会企业内在平衡,同时绩效评估需要一定的开支,这对转型期本就资金匮乏的机构而言,成本压力更大,从而忽视了绩效评估,抑或单单以经济指标或者社会指标来进行绩效评估,使评估结果不具有实际意义。

  (七)缺乏稳定的专业人才,一线人员执行能力较弱

  “社工这行就是留不住人,没有钱哪里有专业人愿意留下来,这个专业性很成问题,留下来的人有些不专业、有些经验不足,喊他们执行个什么方案,总是和预想的不一样,还总抱怨难。”(胡女士,2019年2月)

  由于民办社工机构一直存在人才流失过快的问题,在转型期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大部分正处于转型期的机构都是在摸索前进,而摸索前进最重要的就是能将设想最大程度地变为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并改善前行。转型期要经历大量的探索,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社工机构所能支付的工资与待遇难以吸引专业人才,而很多社工机构的工作者专业性不够,在转型时常常力不从心,导致转型难以成功。

  三、民办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化转型的建议

  (一)社会层面

  1. 营造友邻互助社会氛围

  营造社会互帮互助的友爱社会氛围,鼓励社会居民积极参与到对身边弱势群体的帮助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社会居民提升社会荣誉感。通过各种社区营造、社会营造活动,促使居民形成社会互助的观念,推动社会友好氛围的营造。社会具有良好的互助友爱氛围,能更好地促使社会接受以社会使命为目的进行商业化运营的社会企业,并给予其更高的接受度与认可度。

  2. 增强对社会企业的支持与监督

  通过活动宣传等方式鼓励居民参与机构的社会企业品牌项目,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居民对社会企业的认可度;同时,居民对社会企业认识度的增加,能促使社会企业更好地完成社会使命,从而达到社会监督的目的,促进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也能保证其企业发展质量。

  (二)政府层面

  1. 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建构支持体系

  首先,政府应该转换观念,鼓励民办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并适当地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进行项目指标设定时,应该注意考虑自身管理的开支和人员开支,允许民办社工机构自由分配一部分盈余,以吸引更多机构转型,并促使其转型成功;同时,优化政策环境,给予优惠支持,但也应该及时出台相关法律,规定社会企业的运营程序等,确保其有法可依。最后,构建合理的监督机制,促使其完成社会使命。

  2. 打造社会企业转型孵化园,创新社会企业模式

  政府应该鼓励建立孵化园,引进一些颇有经验的督导等专业人才为民办社工机构转型提供支持,保证很多有想法却无从下手的社工机构有理可依,为正在转型但困难重重的社工机构解决燃眉之急,促使其成功转型。同时,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归纳总结、积累经验,寻找最适合本土发展的创新道路,达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目的,使人们享受更好的福利待遇。

  (三)机构层面

  1. 明确界定社会使命,平衡社会部门和商业部门

  对于机构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开始要进行SWOT分析,运用5W1H方法思考机构的社会使命是什么、想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同时结合社会使命不断发展适合本土发展的商业运营模式,确保机构正常运转。可以制定完整的运营制度,将商业运营部的项目与社会服务部项目有机结合。例如:在商业运营部开展酷跑活动,对于盈利按照事先规定的百分比投入自己社会运营部的贫困地区儿童保护项目上,促进项目顺利进行,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保持机构良好运营。

  2. 增强领导管理能力,深化组织框架与管理体制

  探索最适合机构发展的组织框架,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并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机构管理,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制度。同时,机构的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新型管理方法与能力,并根据机构自身能力聘用具有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保证机构两个部门的协调统一以及机构有条不紊地运营。

  3. 打造机构特色品牌,提高专业性与社会认同度

  在转型期要着重于打造机构的品牌项目,并通过媒体、微博和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发挥链接资源的专业能力,利用树立口碑等方法将品牌宣传出去。同时,注重提高质量与效果,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培训与实操演练,增强专业能力,在人员招聘时应避免鱼龙混杂,尽量寻找符合岗位职能的专业人才,实实在在地打造机构特色品牌,提升社会认同度,促进机构可持续发展。

  4. 建构绩效评估体系,营造企业文化与强化人文关怀

  不断完善本机构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满足社会目标和商业目标的双重评估标准。例如:依据卡普兰提出的平衡记分卡评估模式,结合本机构的特点进行评估;及时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对员工进行常规团建,对于临时有需要的员工,可提供小金额贷款等内部关怀活动,提高员工对机构的认同度,提升关怀感。合理利用评估体系提高工资,扩大提升空间,将机构的使命与所从事的活动密切结合,提升员工的成就感,从而营造企业文化、强化人文关怀,避免人才过快流失,促使其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查询大量文献以及深入成都市M社会服务中心调查了解,再结合中国国情,了解到目前转型期的机构常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分析其形成原因与社会企业的特点与内涵提出走出困境的对策。但本研究主要采取个案研究,加之调查者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因此,研究所得可能适合成都市现状,但缺乏较强的推广性,还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但毋庸置疑的是,只有机构、政府、社会三方联动,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企业运营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机构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实现助人自助,并优化公众的社会福利。民办社工机构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结合国内外的探索经验以及相关文献,向社会企业转型是目前看来最可行的办法。但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困难,民办社工机构在转型期间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如何创新社会企业发展模式,使其适合中国道路也适应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是相关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卢磊, 郭甜甜.民办社工机构研究文献综述 (2006—2016) [J].社会福利 (理论版) , 2017 (10) :30-34.
  [2]徐止芳.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现状与困境研究——以济南市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 2018.
  [3]罗杰·斯皮尔, 梁鹤.论社会企业的外部支持生态系统[J].江海学刊, 2018 (3) :33-38.

点击查看>>企业社工论文(精选论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原文出处:王诗雨,李如春.民办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困境与出路——以成都市M社会服务中心为例[J].社会与公益,2019(07):16-2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