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小组筹备阶段的困境及经验反思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0 共236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学小组工作筹备经验探讨
【第一章】大学小组工作实务模式研究引言
【第二章】高校学生小组工作实践教学现状
【第三章】小组筹备阶段的重要性分析
【第四章】小组筹备阶段的具体工作
【第五章】小组工作筹备阶段的危机处理
【第六章】 小组筹备阶段的困境及经验反思
【结论/参考文献】S大学小组工作筹备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小组筹备阶段的困境及经验反思

  一、小组筹备阶段的困境。

  1.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小组的筹备是开展小组的第一个步骤,筹备阶段的诸多任务都需要工作者熟悉并掌握小组的相关知识和理念。但 S 大学的小组工作者是在刚刚学习了小组的理论知识后便开展了实践,很多学生对小组的理解还不够,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设计小组时目的不明确,环节衔接不恰当等现象。也有很多学生对小组计划书的内容和格式不甚了解,许多学生督导反映工作者提交的计划书初稿不仅漏洞百出而且千奇百怪。在小组相关知识的理论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并深化小组的概念,让小组的理念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印记。

  2.组员招募的困境。

  由于课程设置的紧凑,学生开展的小组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每学期约有 30 个左右的小组同时进行宣传和招募,其中困难有二:一是部分工作者由于不是学生干部或在学院里不够活跃,相对狭窄的人际圈子使得这类组员往往只能在同一届同学中招募到组员;二是学生们都有本身的学习任务和社团活动安排,因此愿意或可以参加小组活动的同学非常有限。这两方面的困难使得很多小组招募不到合适的组员,甚至有些小组组员的数量也是不满足的。笔者认为,小组的学习和体会需要一定时间的体验和尝试,如果能将原本一个学期的课程计划调整为一个学年,或许会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小组的开展有所帮助。

  3.工作者和督导的被动主义。

  前文反复提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带领小组,也不是每个研究生都有能力做小组的督导,因而就出现了"混"的现象。有时候,个别态度不太认真的工作者恰好遇到了不太负责的督导,二者都是被动参与小组实践,就会导致他们互相推诿,工作者制定的小组计划零散甚至意义肤浅,而督导也不予以适当的引导,最终会导致小组的效果平淡,这样的结果于工作者、督导和组员三方面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已。毕竟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有个体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

  4.大部分学生对小组并不关注。

  S 大学的小组工作实践是集中进行的实践,正式开展小组前会将写满各个小组名称、目的和工作者联系方式的宣传板置于人流较多的广场或教学楼前,宣传时间为一到两周。但纵观多年来开展的数十小组,有九成组员都是本院的学生,鲜有其他专业同学加入小组,这并不是我们宣传的不到位,而是他们对小组的关注度不够,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这些小组是干什么的,他们也不愿意花费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参加。对小组的宣传,实质上就是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仅仅靠平面媒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该专业的学生们深入其他群体中,以语言和行动加以宣传和引导。

  二、小组筹备阶段的经验与启示。

  1.巩固了专业知识,增强了服务理念。

  S 大学的《小组工作》实践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集中开展的,工作者独立完成小组筹备阶段的各项任务是对其专业知识的及时巩固和加深。工作者在确定小组主题的需求评估过程实际上是在观察和探寻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或困惑,很多小组都是建立在缓解某方面压力的基础上的,这是对社会工作者服务理念的增强。

  2.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小组是通过群体内部的互动来帮助个体缓解困境的过程,个体可以在彼此的互动中实现精神的对话和思想的碰撞。S 大学的小组成员多以同龄群体为主,他们思维方式类似,但对社会的期待和生命的认识却各有不同,彼此的互动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生活理想和态度,从而加深了其对社会的理解和人生的思考。

  3.提升了工作者的策划和组织能力。

  小组的方案设计彰显着工作者的智慧和才华,计划书的撰写往往渗透着工作者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工作者在设计小组活动和反复修改计划书的过程中提升了策划和组织能力。

  4.锻炼了参与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小组筹备阶段,工作者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组员的招募和筛选,小组开始前的面谈是工作者识人的过程,也是工作者展示个人魅力的过程,工作者的性格、优势、应变能力等内在特征都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对于组员来说,与工作者的面谈其实也是对小组的"面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员可以探寻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一致和有出入的部分,可以为自己争取满足更多需求。因此,面谈的过程是工作者与组员的交往能力相互促进的过程。

  5.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谊。

  学生们带领的小组以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兴趣或困惑为主,很多小组以同学间的情谊为主题,如"友谊地久天长"小组、"男闺蜜女闺蜜"小组、"将爱情进行到底"小组等等,这些小组的设计最初的目的都是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实践也证明,在小组的互动过程中,组员与组员、组员与工作者、工作者与工作者以及与学生督导之间的情谊却有增进,个别小组甚至促成了两位组员的情侣关系。

  其实,在小组正式开始前的这个阶段都可以成为小组筹备阶段。纵观学者们对小组工作的相关研究,探究小组的功能、小组工作者的工作技巧的讨论很多,但鲜少有人关注到小组工作的筹备阶段,而这一阶段却是小组最关键的环节,只有万事具备,小组才能顺利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实质上是一门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实践又是当下社会工作教育的薄弱环节,S 大学的《小组工作》实践课程让每一个同学亲自带领带领一次完整的小组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有一次亲身体验的经历,并没有要求每一个小组的效果都必须是成功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是通过助人活动使人与社会摆脱困境而获得发展,《小组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使得学生从理论学习与实践的体验中所收获的知识和经验已经内化成他们的思想,这恰恰吻合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发展的目标。

  S 大学《小组工作实务》教学多年来的不断尝试和创新,有诸多经验值得借鉴,诸多问题也需要及时纠正,而《小组工作》的教学乃至《社会工作》的教育恰恰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