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大学小组工作实务模式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0 共452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学小组工作筹备经验探讨
【第一章】 大学小组工作实务模式研究引言
【第二章】高校学生小组工作实践教学现状
【第三章】小组筹备阶段的重要性分析
【第四章】小组筹备阶段的具体工作
【第五章】小组工作筹备阶段的危机处理
【第六章】小组筹备阶段的困境及经验反思
【结论/参考文献】S大学小组工作筹备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它以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为基础,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增加个人信心、激发个人潜能,从而达到改善现状的目的。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为个人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小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成员在情绪、行为、态度等方面发生改变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也可以帮助成员提升自信心、增加能力建设,还可以帮助成员认识并矫正自身的越轨或不恰当的行为。

  社会工作教育非常重视专业性和实践性,其专业性是对实践顺利开展的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对专业性的具体理解和反馈,因而在社会工作专业的课堂上,往往采取边讲授理论知识边开展实践的模式。在 S 大学开设的《小组工作理论与实务》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带领一次完整的小组活动,并采取了以有着带领小组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为督导,为其在带领小组工作过程中进行现场督导和评估的实践教学方式。

  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小组工作的相关实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笔者纵观学者们目前对小组工作的研究,其侧重点大多停留在小组工作的发展或小组工作的应用上,而在实务方面更多也是关注在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工作者的带领技巧或总结小组的开展经验,无论是研究还是实务在小组工作筹备阶段的任务和技巧的关注力度都远远不够。从经验来看,小组的成功与否与小组的每个阶段都息息相关,尤其是小组筹备阶段的一系列安排,直接关乎到小组形式能否完整以及小组力量能否形成,是小组活动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笔者希望能够以对 S 大学的小组工作实践以及自身经验的总结,探索到一套有效的小组工作筹备阶段的任务表,从而为小组的成功打下基础,也为以后的小组实践提供一个范本。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对小组工作过程的相关研究。

  小组工作缘起于解决 19 世纪 40 年代工业革命中涌现的大量社会问题,从 1851 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到 1873 年伦敦的"汤恩比馆",从 20 世纪 20 年代的小组工作课程正式在美国讲授,到 20 世纪 40 年代小组社会工作研究协会把小组工作推向专业化,小组工作作为一种以团体为服务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为彼此提供支持、解决困难的一种专业的工作方法,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成为第二个社会工作方法。

  卡兰德等人(James A.Garland,Huber E.Jones & Ralph L.Kolodny)提出,小组工作可以分为前属期阶段、权力和控制期、亲密期、分辨期、分离期五个阶段。罗纳德·W·特斯兰(Ronald W.Toseland)和罗伯特·F·里瓦斯(Robert F.Rivas)(2010)将小组工作理解为在小组生命周期中,由工作者主持的一系列活动,小组可以归纳为策划期、初期、形成性评估期、中期、评估期和结束期六个阶段。

  2.对小组工作筹备的相关研究。

  对小组工作筹备阶段的具体任务,学者们的描述有很多的相似的因素。卡兰德等人(James A.Garland,Huber E.Jones & Ralph L.Kolodny)认为前属期是小组的开始,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组员尽快熟悉彼此、尽快熟悉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者对成员的鼓励有助于成员考察、改善外部条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罗纳德·W·特斯兰(Ronald W.Toseland)、罗伯特·F·里瓦斯(Robert F.Rivas)总结在小组策划过程中,主要有确定小组目标、评估潜在的赞助方和小组组员、招募组员、组建小组、将组员导入小组、协约、准备活动场所、策划虚拟小组、准备书面计划书九个步骤。

  (二)国内相关研究。

  1.对小组工作过程的相关研究。

  小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王思斌等(2010)将小组工作过程划分为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转折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张洪英(2012)将小组工作分为小组筹备阶段、小组开始阶段、小组形成阶段、小组冲突阶段、小组成熟发展阶段、小组结束阶段六个阶段。魏爽(2003)依托于《自我成长小组》课程的特殊性,将小组划分成了相识期、探索期、磨合期、成熟期及结束期五个阶段。很显然魏爽对于小组阶段的划分忽略了小组的筹备阶段,而是依据小组活动实施的过程划分的。

  2.对小组工作筹备的相关研究。

  小组前的工作准备阶段称为小组的筹备(刘梦,2003)。刘梦和王思斌等都认为在小组筹备阶段工作者的任务是进行需求评估、目标设定以及方案设计,不同的是刘梦(2003)认为在小组工作筹备过程中工作者处于中心位置,扮演着基本角色;王思斌等(2010)则提出,小组工作准备阶段属于制定计划阶段,工作者需要精心遴选组员,并协调好各方资源,安排好小组活动的设施和场地。张洪英(2012)在研究中将小组筹备阶段的资源准备概况为物质准备、人力准备和心理准备,其中物质准备包括环境准备、设施准备和资金准备。芮洋(2010)将小组工作在中国的实用性进行探讨的过程中谈到,因为中国人缺乏主动求助的强烈愿望与动机,因此在小组筹备阶段我国不能像西方小组工作的操作流程一样招收和挑选小组成员。

  3.对小组工作实践的相关研究。

  刘梦和朱凯(2013)对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以来的小组工作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发现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已经在大学得到了广泛采用,这种工作方法被高校教师运用到了不同的社会服务领域,涉及妇女服务、老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其他人群服务等多个方面。小组工作未来的发展是对研究、教学和实务三个环节的深化和提高。肖小霞(2006)也认为实践是社会工作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无法替代的学习形式,而小组工作因为具有社会化、预防、解决问题、建立能力、体验社会工作价值观等功能非常实用与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

  近年来国内国内关于小组工作实践的研究比较丰富,张曙(2002)试以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针对弱能儿童家长所做的一个小组工作为案例,介绍了小组工作的方法及成效,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王志英等人(2009)将小组工作与医护工作制度相结合,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实验研究,最终发现小组工作制对患者的康复、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和提高患者家属的应对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小组工作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高校中被广泛应用,大致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从思政教育方面,如高校党建工作(魏爽,2006)、思想政治教育(曹晨,2012)、构建高校和谐心理氛围(卢玲,2010);二是从素质能力提升方面,如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莫济榕、易敏,2009)、大学生恋爱心理辅导(杨婉秋、张河川,2007)、大学生就业能力(祝坤、安丽霞、赵欣,2007)等;三是大学生成长方面,如人际关系改善(李玲,2013)、大学生专业学习(李薇,2010)、新生入学适应(高梅书、高松燕,2010)、新生个人评价(利爱娟、李振鑫、方香廷,2012)等。

  (三)文献述评。

  纵观学者们对小组工作的研究,其侧重点大多是以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小组工作实务为例,或是以小组工作的形式介入某一群体,或是采用先成立小组再招募组员的形式,描述了小组工作的过程、解释了小组的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并在这些小组过程中提出反思,这些反思集中在工作者的角色、小组的功能等方面。

  而国内外关于小组工作筹备过程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大都体现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者们针对小组活动的每个阶段工作者的角色、任务、技巧等做以阐述和说明,但只是泛泛的谈,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张宇莲副教授在 2010 年出版专着,总结了其十年来在讲授《小组工作》课程的经验和体会,然而其对小组实务的总结也是来源于对小组工作过程中组员的表现、变化以及小组所达成的效果为主,所列举的较为完整的小组计划与评估报告中也多为工作者对自身以及小组的总结,纵观全书并没有针对小组筹备过程的具体工作任务作以详细阐述和分析。

  国内的小组工作和小组工作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这些研究可以对小组工作实务的开展起到良性的作用,但并不能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因此笔者以自己多年来学习和参与小组工作实践的经验为研究基础,重点探讨和研究小组工作在筹备阶段的具体任务,希望可以为更好的开展小组工作实务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模板。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性研究方法,对 S 大学 2011 年-2014 年以来的近 50 个小组活动案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直接和简介的方式搜集研究所需理论与案例,采取文献法、参与观察与个案研究并行的方式开展研究。

  1.文献法。笔者首先通过馆藏与网络资源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梳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参与观察。一是笔者对所经历过的小组活动进行回顾,包括参与和带领过的小组;二是笔者作为小组督导,观察工作者在小组活动筹备过程和小组开展过程的表现,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三是笔者作为旁观者,通过对小组活动的影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工作者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3.个案研究。笔者有目的的对工作者、组员、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进行结构式访谈,了解并共同讨论他们对小组筹备阶段的任务与技巧的理解。

  四、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小组活动筹备期的任务进行描述、归纳和总结,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小组工作筹备模式,为小组的成立和顺利展开打下基础,为以后的小组工作实务的顺利开展提供范本。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对小组筹备阶段的工作的细化,确定小组筹备阶段的具体工作步骤;二是通过对成功的小组活动在小组筹备阶段,如小组招募、小组目标的确立、小组的宣传等方面的描述,探寻一种有效的小组工作筹备模式;三是通过具体的经验描述减轻工作者因经验不足造成的压力,帮助其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成功建立起小组;四是为小组工作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经验和范本。

  五、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笔者学习小组工作理论和技巧的过程中,参与、带领和督导小组的直接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直接性、实践性和经验性。除笔者自身经历的小组外,本文还总结了 2011 年-2014 年以来 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同学基于《小组工作》的实务课程建设所带领的小组活动,这些小组基本属于正式的、封闭的、组成小组,它们的目的性较强,针对的群体主要是本校大一至研二的学生,且这些小组的主题大多是关于某种兴趣的激发、解决某种常见问题或新生适应探究等,无论是工作者和组员,还是督导,身份的相似使得他们有着相似的心理特征,对这些小组的描述和归纳展现了高校小组的模式和特征。

  其理论意义在于,小组活动的开展是将资源共享和人际交往理论的有机运用,组员通过小组的互动来改善目前困顿的状态,而对小组筹备阶段的研究,可以强化工作者的自身魅力与能力建设。同时,工作者在筹备阶段对小组的宣传、招募以及筛选组员过程中与组员的互动,是对社会认知理论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等的灵活运用,这也是对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应用领域的丰富。

  其现实意义在于,归纳和总结小组筹备阶段的问题调研、需求评估、目标确立、组员招募等环节的任务和注意事项,并将这些任务细化成具体的操作步骤,进而形成一种既定的小组工作筹备模式;同时,将笔者的直接和间接经验植入到小组实践当中,并穿插丰富的案例为缺乏经验的工作者提供范本,可以为其提供精神支持,引导和帮助其成功的组建小组,进而促进小组的成功;第三,对 S 大学小组工作实务模式的描述和归纳,扩大了其小组工作教育的社会影响,并扩展了小组工作的服务领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