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A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2 共438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探讨
  【第一章】社会工作角度下留守儿童救助研究绪论
  【第二章  第三章】A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A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状况及问题
  【第五章】A县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的社会救助研究
  【总结/参考文献】留守儿童社会救助中社工介入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概念界定。

  (一)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而"农村留守儿童",则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一条规定:"儿童系指 18 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 18 岁。本文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是 18 周岁及以下。以往大多是对学龄前(3-5 岁)儿童教育状况的研究,而本文则侧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6 岁)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和救助,这是一个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但又远未成熟、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的群体,远离父母的生活状况,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他们予以特别的关注。

  (二)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它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救助对象的划分,可分为以贫困个人或贫困家庭为对象的救助,和以贫困地区为对象的扶助。按救助对象的身份划分,可分为儿童救助项目、妇女救助项目、老人救助项目、教育救助项目、青少年救助项目、残疾人救助项目等。

  (三)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指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帮助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在其获得物质方面社会救助的同时,得到精神方面的提升和社会功能的恢复,直至摆脱生活困境,或减轻生活困境的负面影响,过正常社会生活的专业服务活动28.

  二、 研究问题。

  (一)通过分析 A 县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现状,寻找留守儿童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二)思考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问题三、 理论工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情)、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长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才会产生,再要求得到满足.尽管我国当前的留守儿童救助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但是救助工作的首要的任务肯定是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安全归属需要,使他们摆脱寄人篱下的物质尴尬。对留守儿童的救助还应该上升到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度,让他们不要因为缺少爱就不自爱,产生错误的思想意识,产生越轨行为。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首先通过学校内图书馆和网络平台,查阅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相关的优秀论文,尽可能多的查阅有关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政策、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救助状况等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研究状况。其次随时关注国家政府、民政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妇女儿童联合委员会和关爱留守儿童相关网站及信息的发布。以此为基础,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现状,以及留守儿童救助在实施和管理监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掌握一些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鉴其他学者有益的研究思路和观点,寻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实地调查与半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 A 县的经济状况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了抽样调查。其次事先拟好半结构性的提纲,而不是结构性的问卷,主要收集县、乡、村干部对留守儿童具体人数和情况的掌握、以及对留守儿童生活等各方面问题的理解,再从与村民的访谈中以及与村委会相关人员的交流中,了解该村的社会救助运行的主要内容以及救助的方式和存在的一些困难,并积极的听取他们对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想法。在实地的考察中,积极寻求社工介入的有效途径,把社会工作个案方法运用到对留守儿童的日常服务当中,为留守儿童所出现的困难或问题,经过详细系统的分析,拟定解决的行动计划,综合运用社会资源,给予留守儿童适当的指导、教育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五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留守儿童是近几年社会和理论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学者们提出的观点及各地的实践并没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越轨和受侵害的问题,这说明这些做法存在着弊端,没有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局限性,也没有切实的关注留守儿童。试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采取"三位一体"的综合救助来改变政府把生存物质作为救助主体的格局。在实施主体方面,既包括政府机构,又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广泛介入;在实施策略上,强调根据我国国情和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建构"助人自助的"救助体系,走专业化、社会化的救助道路。

  (二)难点。

  "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综合救助,首先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物质和确保安全为基础;其次重点是积极的心理救助和教育帮助,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意识,预防越轨思想和行为;最后是助人自助的社会救助、技能培训,培养其自尊、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保障他们健康地融入社会,以及定期的跟踪回访,并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做出一些适时的调整。"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综合救助类似与很多学者提出的"生活上扶困、身体上扶康、精神上扶志、智力上扶学、就业上扶技"的五扶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三位一体"更侧重与积极的心里救助,把社会救助与专业社会工作融合。要突出对"三位一体" 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的研究,就必须紧密结合留守儿童的现状和特殊情况,例如对留守女童性侵的预防和心理治愈,从国家对留守儿童没有专门的社会救助政策上着手,提倡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的介入,特别是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对留守儿童心理层面的治愈和效能的实际作用。

  第三章 A 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A 县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一直制约着我国的农村的发展,二元分割社会制度是留守儿童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农民工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他们无法承担暂住地子女高昂的借读费用,简陋的居住环境也不允许他们把子女带在身边,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空间都是有限更不要说社会资源的享用。农民工子女入学、升学问题都因为户籍制度难上加难,所以说让孩子留守也是农民工的无奈之举。

  人地矛盾和城乡发展的不协调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我国土面积庞大,但是耕地面积有限且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功能已经开始严重退化。

  随着土地的减少人口却在增加,这种地少人多的经济矛盾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留守儿童相伴而生。

  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农民工自身的文化观念也是留守儿童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民"看天吃饭"收入增长缓慢,在家务农经济基础不稳定,所以他们选择外出打工获取收入,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进城打工主要是为了挣钱,农村依然是他们的最终归宿。

  所以他们多数把老人、孩子留在家中继续农业生产,看管房屋。其次还有,留守儿童有些从一出生就由爷爷奶奶照顾,同父母没有浓厚的感情,自身根本意识不到被留守,不会要求父母带他在身边。留守儿童年纪小,没有话语权和自立能力,也是被留守的重要原因。

  二、 A 县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童年时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逐渐转变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特殊阶段,父母外出给留守儿童带来的是家庭环境的改变和不健全的成长环境,致使留守儿童产生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

  (一)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自身正处在社会化的初始阶段,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本来就很薄弱加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些人还可能同时照顾好几个小孩,使其受监护质量大打折扣。由于监护人的精力有限,留守儿童自身又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和保护能力以及对危险事情的判断能力。因得不到良好的监护,留守儿童被伤害案件经常发生,留守儿童被拐卖人数略次于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意外车祸、溺水等生命安全问题也日益剧增。

  (二)生活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不能得到更好的照顾。特别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开始发育,出现第二性特征,隔代监护更不不能满足其身体发育所需的各项营养。由于农村人的封建保守,监护人常常疏忽了留守儿童身体发育,心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致使大多留守儿童无法有效获得相应的生理卫生知识,不能正确对待身体发育状况,于此给成长过程带来极大困惑。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教导,也使得他们的卫生状况和习惯较差。

  (三)道德行为问题。

  家庭教育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管教和约束,更多的是隔代监护溺爱下的自私和任性。

  学校追求升学率忽视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加上留守儿童自制力差,往往容易受到周围不良因素的影响,做出打架斗殴、盗窃、诈骗等违规违法行为。而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经济来源相对宽裕,留守儿童可支付能力较强,这就使得确少完整家庭正确引导的他们接受社会诱惑的机率提高,被不良风气污化,特别是留守儿童吸烟酗酒问题。

  (四)学习问题。

  在学校留守儿童成绩优异者少之又少。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都文化水平低下,没有能力辅导功课,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甚少。再加上为了弥补孩子亲情的缺失,往往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采取放任态度,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还需要说明的是有部分留守儿童在家成为主要劳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

  学校老师也有可能因为家庭的不重视及自身的放弃,而降低对留守儿童的要求,学校也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和专门负责管理留守儿童的人员,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留守儿童的散漫学习态度,造成了留守儿童的"破罐子破摔".

  (五)心理问题。

  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等各种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各方面都会遇到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心里困惑,因而极其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帮助。但是父母的外出使他们感受不到关爱,无法及时的缓解问题就容易使他们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心里障碍以及逆反心里。主要表现为,爱发脾气、好冲动,与人不能够友好相处充满敌意。严重的甚至表现为自残、自杀等轻生念头。

相关标签:留守儿童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