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邢侗坚守传统书法的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5-16 共2700字

论文摘要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历了由追新求异到回复传统的曲折过程。如今的书坛,开始普遍重视对传统法帖的临习和研究,教育部也适时在全国推行“书法进课堂”的政策,从娃娃抓起,让这门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的艺术发扬光大。

  与之相应,上溯魏晋,回归传统,成为人们的共识。研习“书圣”王羲之的作品成为书法学习者的必经之途。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距今已经有 1600 多年,在此期间,无数痴迷于书法艺术的书家、学者对王羲之法书心摹手追,矻矻以求,不断传承着二王一系,发展着中国这门优秀的传统艺术。在这个“学王”的队伍中,晚明的邢侗因其身体力行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邢侗( 1551 - 1612) ,字子愿,号知吾,自号啖面生,别称“来禽济源山主”,晚号方山道民,世尊称“来禽夫子”。齐鲁文化的熏染与浓厚的儒家传统的影响,使其自幼即知发奋,一生致力于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在政治风云中急流勇退后,于乡筑“来禽馆”修身自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书迹,同时也为后人呈现了其以传统为根基的书学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最为引人注目:

  一、“书为六艺之首,庸可苟焉”———对待书法的态度

  邢侗明确表示: “齐匠斫轮,绵驹擪籥,人巧泯矣,天则具焉。矧夫书为六艺之首,庸可苟焉! ”作为儒家六艺之一,书法一直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的书法教育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大事,所以邢侗认为千万不可草率对待书法,他对文房用具都颇为看重,甚为讲究。

  因为书法之“不可苟”,当然就要遵循一定的法度和规范。这种观点也导源于儒家思想,邢侗在日常生活及审美理念上都不尚“奇”,认为“奇生怪,怪生无常,是产祸也”,应遵循“常”轨,是为正道,主张“无法则无物也”。这自然就决定了邢侗对古代法帖的推崇。

  二、“平生最爱来禽帖”———学书的明确指向

  邢侗认为,“晋自渡江以来,则右将军王羲之,穷微入妙,卓然为千古书家之冠。后此虽有佳者,终不及也。隋唐五代,几乎扫地矣。宋兴,诸君子不能无辽璞之叹。下此吾不欲观之矣。”他主张以王羲之的书法为法,才是正道,二王法帖是学书的极则。

  除了日日临池之外,邢侗对王羲之的痴迷还表现在 36 岁辞官归乡后,所建泲园内设的二十六景中,竟有多处与王羲之有关:来禽馆: 以《十七帖》中“来禽”二字命名自己的读书处,表明他对传统的推崇,对右军法帖的痴情。

  畅叙亭: 借用《兰亭序》字句,抒发笔墨幽情。

  亦山阴: 表明“接武山阴,追迹逸少”之心愿。

  鹅群榭: 以右军故事来激勉自己勤学苦练。

  他还不忘把这种思想渗透给友人,在《送来禽与李观察》诗中说: “平生最爱来禽帖”,从中足见他对王羲之法帖的痴迷。王羲之是缵书法之统绪者,所以“卓然为千古书家之冠”。将其书法奉为圭臬,正可上承先代,下启后学。

  三、“文从俗变”———书法亦应通变

  释亚栖在《论书》中言: 凡书通即变。事实上,邢侗在思想上也力图有所突破,并非拘于成法,不思变化。其书学的通变观与他在诗文革新上的观点是一致的,主张“文从俗变”,认为七子之弊在于只知道模拟而不思变通。同时,“通变”还应当是广取博收之后的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书法当然也要努力变化,学古而不泥古,能入亦能出。广泛地汲取营养并不影响其基本的审美取向。也即,所谓的“通变”是一种不脱离二王系统的“变”,是趋于“正”的“变”,“既保持质的雅正,又趋向有文采”。邢侗一向推崇赵孟頫,而赵孟頫的书论观点之一就是“通变”,是在复兴晋法基础上的“为之一变”,[4]是融会而通变。所谓“通变”是要在对古代艺术风格和原理深谙透析基础之上的更新,日新是变,日新中要参定古法,故要有继承才能有所变化,是一种融会贯通,是一种“古质”基础上的“新妍”。

  然而这样的主张实践起来甚为不易,直到晚年,邢侗的书法才真正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有某种程度上的创建,但成果并非丰硕,还难称书史上的卓然大家。

  四、“文质彬彬”———正统醇和的书法品评原则

  文质彬彬,是为君子。王羲之的书法是邢侗眼中的极则,“右军奕奕,凤质龙章”。自魏而隋至唐,真正在书法史上有一席之地的书家大都遵循魏晋的风标,“若岁成以积闰,……犹正嫡以承祧。”对赵孟頫,邢侗持肯定的态度,“右军以后惟赵吴兴得正衣钵,唐、宋人皆不及也”;[1]但同时也客观指出了他的局限:

  “赵文敏,一代清士,正行功力,极尽无加,草书唯带偏俗。”而对同时代几位书家的品评也基本遵循“文质彬彬”的原则: “书法,我朝祝京兆放而不情,文待诏秀而不局,皆非晋书也。不肖留意此道四十年,自谓能窥典午门风。大王颖秀天拔,忽而如瑶台美媛,嫋嫋作态; 忽而如当空落石,莫敢睥睨。五十外造乎平淡,所谓无意为书,书乃佳也。”邢侗对文征明、祝允明、王宠三人师法魏晋、循源揽胜都给予肯定,然而,任凭这些人如何卓绝,最终也跨越不了魏晋二王的高峰。以这样的标准,在邢侗眼中,即便为世人公认的董其昌也是“小下晋人一等”。至于那些“欺世盗名”者,更是“可丑,可丑”。

  五、结语

  邢侗曾因书法而“名振海内外”,但在明清之际尚“奇”的审美风潮下,坚守传统的他却逐渐被人们淡忘,无法与同列“晚明四大家”的董其昌、张瑞图相提并论,直到 400 年后的今天,邢侗才因其对传统的坚守而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来。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艺术史的发展也恰恰如此: 世间万物往往物极必返,当“奇”被人们普遍模仿和掌握之后,传统书法又重新显露出它的魅力。邢侗在晚明对经典法书的倾力弘扬与今天人们对传统书法的再度重视一样,是深刻反思之后的力挽狂澜。21世纪的今天,全国范围内书法队伍日益壮大,但其中亦不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流。有识之士坚守传统,弘扬国粹立旨,主张书法应上溯魏晋,回归传统,警惕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以丑为美”,让最能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和人文精神。与之相应,教育部 2011年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书法将作为中小学必修课; 2013 年年初,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从 2013 年春季开学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并列为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书法进课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邢侗的二王刻帖和书学论述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学习传统书法的路径,同时还张扬着一种绝不轻言放弃的精神,[6]今天我们总结他的书学思想,其意义和价值亦在于此。

  [参 考 文 献]

    [1]邢侗. 来禽馆集[M]/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六一册. 济南: 齐鲁书社,1997.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3]楚默. 邢侗书法评传[M]/ /中国书法全集. 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1991.

    [4]黄惇. 中国书法史( 元明卷)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邢侗. 泲园集( 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胶卷) [Z]. 明天启四年赐绯堂刻本.

    [6]刘丽颖.“来禽馆主”邢侗———一位曾与董其昌并名的书家[M].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20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