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及其前景化语言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17 共3895字
论文摘要

  一、前景化概述

  (一)定义与内涵

  “前景化”在修辞聚焦原理的运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人文学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前景化是一种非寻常的语言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具有相当高密度或低密度的特殊语言形态,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文本不同部分的着重点的把握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起源与发展

  “前景化”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哈夫卡拉克和穆卡洛夫斯基的着作,随后又因为加文把这着作翻译为引文而被引入英语中。“前景化”的概念与早期的“陌生化”的概念是有联系的。陌生化来源于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的研究中,他坚信陌生化能使文学语言更加特别。然而,他的论点被应用到一个更大范围的文本类型中,并为心理加工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他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都已被习惯化,引起“自动加工”。对一个作家来说,要创作新颖就必须避开日常的自动加工,让人们用一种更新更详细的方式而非常规的方式去阅读和思考文本。这样,“陌生化”的概念就被提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通过使用不同寻常的方法和策略(后来定义为“前景化”)能使原本平凡的东西变得显着,从而“延长读者注意力”。什克洛夫斯基的研究为一般阅读中的浅层处理作了早期陈述,陌生化的概念为读者在语言里的新颖之处(比如修辞手法)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也提供了一个直观可信的假设。

  哈 夫 卡 拉 克 ( H a v r a n e k ) 和 穆 卡 洛 夫 斯 基(Mukarovsky)延续了什克洛夫斯基的研究。哈夫卡拉克使用了术语“自动化”:即语言策略的一种使用,既彼此分离又互相结合,这并不能使表达本身引起多少注意力;交流的发生与接纳就像在语言形态中那样寻常。他对“前景化”的定义是:前景化是语言策略的一种使用,这种使用本身就能引起注意力并被认为是不寻常的,即剥夺自动化,或者说解除自动化。

  穆卡洛夫斯基指出的前景化策略在语言中一般都能找到,但是一个更高级别的前景化在文学语言中是一个特殊的指示器。结合一些现代观点,我们认为前景化大体上是语言的一种性质或性能。因为一些非文学体裁的传播,比如广告、报刊杂志、政治话语、通俗小说等等,实际上都大量利用了前景化。甚至我们每天的交流对话中也创造性地利用了前景化。因此,尽管前景化的研究是开始于文学研究,但它如今已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陌生化和前景化的这些早期观点已经对人文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在用事例进行典型分析的时候,他们的论据并不能为叙述加工的认知模式提供一个精心设计的依据。

  二、前景化与Break,break,break

  (一)丁尼生与Break,break,break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语言富有音乐感和表现力。他深受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在1850年,他被封为桂冠诗人。丁尼生的131首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哀歌之一,因而他获“桂冠诗人”称号。《悼念》是为了纪念早逝的友人哈勒姆而作。哈勒姆是一位随笔作家,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突然逝世。诗集中最好的诗歌就包括Break,break,break,这是丁尼生一首十分着名的触景抒情诗,寄托了丁尼生对亡友哈勒姆深切的哀思。诗虽短,但情真意切。这首诗语言精炼,形式与内容配合得十分巧妙。

  (二)前景化处理模式在Break,break,break中的应用

  从前面所述的早期研究来看,前景化的概念已经成为现代文体学研究的中心,也就是人文学科领域里的写作风格的研究。并且,前景化同论述中处理模式的掌控练习越来越紧密。里奇(Leech)和肖特(Short)认为前景化存在于多种语言层里,他们列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例子:

  (1)印刷法:比如使用斜体、黑体或者其他物理特性,例如间隔。

  (2)标点法:比如不常用的标点符号或者缺少常见的标点符号。

  (3)语音修辞法:比如押韵,常见的如头韵。

  (4)词汇法或语义法:比如新造词,或者是不常见的、异常长或短的词。或者是不常见的隐喻、象征。

  (5)句法:比如使用分裂结构或者平行结构。

  (6)论述法:比如有意破坏一本着作的正常连贯性的特征。

  如上所述,前景化可以用语言表现手段的形式和功能来描述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前景化策略的许多不同类型。

  下面就前景化的几种明显的处理模式在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语音修辞法

  有时候一些词汇和短语本质上并非异常,但它们在文本中经常高频率地被使用。这种情况就是缺乏常见类型的表达。从语音层次上看,某些特定的音会以超越常规的方式反复出现,比如头韵、押韵、谐音等形式在诗歌中尤其常见。当然,除了诗歌,这种重复在很多叙述文本中也能找到。词汇、短语、从句以及句子都可能会出现重复。

  词汇中重复出现的音主要是为了给读者创造出一种强有力的具体感觉。人文学科研究者提出了“象似性”这一概念,即词汇的音偶尔会反映出它们给读者的感觉。当读者看到一些动作描述时,大脑的活动区就会反映出这一具体动作,也就是“具身”。增强的具身效应是同前景化紧密相连的。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在韵律上极具特色。为了渲染哀伤的气氛,诗人特别使用了大量的长元音和双元音押韵。开头一行,作者连用了三个单音节词“Break,break,break”,三个清辅音[k]连续发音,非常像海浪拍击岩石时的声音,将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就带到了海边;而三个双元音[ei]的运用,则让读者体味到了诗人心灵的破碎,仿佛能听到其内心的不断哀叹。第二行用了5个长元音词,前四个都是[ou],最后一个长元音[i:],长元音的显着特点是音调长、音程长。这种特点在音乐上就会形成一种低沉而缓慢的节奏。另外,/L/音的使用(will,hill,still)产生了一种轻柔的音乐之效,使这首诗读起来舒缓徘徊,节奏较慢,这与诗的忧郁沉思的内容亦是相统一的。Break,break,break整首诗押abab韵,第一小节的二、四行韵脚相同。整首诗在文字表达上用语也较简单,使读者和诗人能够更好地产生共鸣,向读者传达出诗人与友人哈勒姆亲密无间的情感。

  2.句法

  还有一种重复是平行结构,即某种特殊结构的重复使用,包括用相同或相似的词汇,这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小说中都是十分常见的。在Break,break,break这首诗中,感叹词“O”在这首诗的四个诗节中都有出现,全诗共重复了五次,渲染了哀伤的气氛,正好与该诗悲痛的主题是一致的。再者,诗的第二节“O, well for the fisherman's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 O,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on the bay!”结构整齐平行,表面是在描写一幅渔家姐妹嬉戏、水手划船唱歌的欢快场景,实则是凸显出诗人的孤独与悲痛。

  3.语义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即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不可避免地运用到“意象”这一概念。意象,诗歌创作中常用手法之一。意象是作者为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而使用的具体形象,它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描绘的景色和物体。西方人对死亡的认识可以上升到天堂寻找安慰,思绪较为宽广。诗歌意象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而是延绵古今,自由广泛,具有幻想和想象性。

  作家通常会借用某一大家所熟知的事物为意象,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丁尼生的这首悼亡诗则有所不同。Break,break,break这首诗中最明显的一个意象是大海。大海一直是“自由、力量”的象征,它自由奔放,雄浑苍茫,惊天动地,胸怀博大,气度恢弘。在这首诗中,丁尼生却把死亡通过大海的狂野奔放,无法驾驭以及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这一意象表现出来。相比而言,对于大海的意象,诗人有着与常人完全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将大海与死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寄托了诗人对早逝的挚友哈勒姆的深切怀念和哀思。诗节首句就出现了“Break”,有“破碎”之义,在诗中表现了海浪拍击岩石、浪花四溅,也暗示了诗人因挚友英年早逝而悲痛心碎“heartbreak”。从诗的第一节第三行“And I would thatmy tongue could utter/The thoughts that arises inme.”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痛苦已经到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地步。接着,诗的第二节丁尼生又将生命和死亡的意象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O,well for the fisherman'sboy,/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O,well for the sailor lad,/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on the bay!”即打闹的渔家兄妹、唱歌荡舟的水手与象征着生命结束的驶进海港的船舶、殒灭的水手和沉寂的说话声,表述了诗人的孤独以及对友人亡故的悲痛。

  三、结语

  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是思想的高度浓缩,前景化的文体特征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诗人总是想尽办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艺术手法,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诗人把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语言本身上来,以此来实现作品的美学效果。对前景化的分析可以为解析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提供有力的证据。对前景化语言特征的识别和分析可以为理解诗歌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因此,前景化理论在诗歌解析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Anthony J.Sanford,Catherine Emmott.Mind,Brain andNarra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王湘云.英语诗歌文体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王超.前景化与诗歌语言的文体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唐景春.丁尼生诗歌中自由的意象和意境[J].作家评论,2013,(9).

  [5]文春梅.从衔接与连贯视角看丁尼生的诗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宋杰,李楠.前景化角度下分析威斯坦·休·奥登诗歌《罗马的灭亡》[J].中州大学学报,2013,(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