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07 共617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苏联时期中亚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探析 
【绪论  第一章】对苏联时期中亚文学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再认识 
【2.1】对民间疾苦的思考 
【2.2】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2.3】对人情人性的书写 
【第三章】中亚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根源探由 
【结语/参考文献】中亚小说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关怀结语与参考文献


  2.2 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由来已久,她们的生存权利也早已受到威胁。而重视人的生存、独立、尊严和价值是作为人道主义思想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所以女性问题一直以来也是人道主义文学关注的一个重心。从众多早期的中亚作品来看,女性在作品里几乎是处于“哑巴”的地位,她们多作为男性的陪衬物而存在,而且女性自身的存在感也并不强烈。后来,苏联时期中亚作家的笔端触及到了女性问题,开始关注广大中亚女性同胞的生存状况,这在题材上算得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本节将从女性的觉醒和女性的独立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从中亚作家对女性问题的关注这一独特角度来探究作品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觉醒是需要勇气的,真正的独立又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中亚女性从觉醒到独立的漫长过程可谓旷日持久、步步艰辛。但功夫不负苦心人和有心人,她们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从无言哑口到能为自己代言,她们让时代听到了属于中亚女性自己的最强音!

  2.2.1 女性的觉醒

  苏联乌兹别克作家穆赫塔尔生于一个工人家庭,他一九五四年发表的《姐妹们》①是一部描写女性解放斗争的长篇小说。乌兹别克古城中的耐曼查区,从古以来就是一个纺织区。这儿的女职工们世世代代在封建厂主的剥削下做工,生活非常艰苦,加之长期受着宗教迷信观念的毒害,思想上还保存着浓厚的封建意识。苏维埃政权成立以后,党领导女职工们成立了生产队,帮助他们摆脱了工厂主的束缚,她们开始为自己的幸福而工作。妇女们的这种进步行动,引起了反动势力的仇恨,于是他们使出一切恶毒手段来破坏,甚至下手暗杀党的工作者和妇女积极分子。但是妇女们在党的支持下和匪徒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于打垮了全部反动势力,建成了有史以来第一座现代化的纺织厂,获得了彻底的解放。穆赫塔尔在书中塑造了朱拉洪和安那洪一类的觉醒的女性形象,作者通过对她们光辉事迹的记叙,集中表现了乌兹别克女性走向新生活的全部历程。朱拉洪是妇女工作队的领导人,她直接领导女织工的组织和教育工作,但从她对乌兹别克女性同胞所作的贡献而言,朱拉洪引领了一场让中亚女性揭开巴兰札的伟大运动。

  小说里提及的巴兰札是中亚女性身上穿的一种衣服,因为伊斯兰教规要求尽可能把女人的脸和身遮住,巴栏札所起的作用便是把女人从头到脚都遮起来。所以,不管天晴还是下雨,巴栏札永远如罩袍一样套在女人身上,它成为中亚女性身份的一种象征。而巴栏札作为伊斯兰女性与外界的隔绝物,自然也隐藏了太多的屈辱历史。穆赫塔尔以巴栏札作为切入点,揭露了中亚女性悲惨的奴隶式的命运,她们一生下来就被古兰经的枷锁束缚着,又总是被轻视、被侮辱、被折磨。朱拉洪是众多不幸女性中最早觉醒的一个,她难以忘怀平身第一次在大庭广众摘下巴兰札重见光明的时刻。那一年她与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的七十个妇女身披着巴栏札到莫斯科去开会,在别人看她们的眼神中朱拉洪明显的感受到了怜悯的意味,又想着要隔着巴栏札与伟大领袖列宁见面,她顿时觉得羞愧无比,心一横就摘下了巴兰札踩在地上,自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躲在巴兰札下面过了。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朱拉洪鼓励妇女们人人都要脱下巴兰札,加入生产队,开始新的生活。安那洪是一个年轻寡妇,曾经也是一个温情软弱的旧式女性。到后来朱拉洪被敌人残忍杀害以后,安那洪接过了朱拉洪的大旗,正式代替了朱拉洪。面对阻挠势力的恐吓,她不再退缩,而是认真的做好各项工作。可以说,是在朱拉洪的鼓励和党的教育下,安那洪才觉醒成为了一个刚强勇敢的战士,正是这种觉醒的力量让中亚女性的命运开始发生质的转变。在苏联乌兹别克年轻一代诗人中,朱尔菲娅是以其描写乌兹别克妇女命运的诗篇为人们所称道的,她在《谈谈自己》的文章里曾写道:“我生于一九一五年,在苏维埃学校里上学,从没有穿过带面罩的长衫。但是,却常常和那些在革命前经历过种种苦难的老一代的妇女相遇,我羡慕她们--当然不是羡慕她们的过去,而是羡慕她们为了挣脱封建习俗和法律的魔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和力量。”

  是的,正是乌兹别克老一代妇女的那种坚毅,以及她们身上那股觉醒的力量,让她们可以不顾一切的冲破封建牢笼。巴栏札作为中亚女性身份的一种象征更像是一种枷锁,摘下巴栏札便是中亚女性们为争取自己生存权利迈出的第一步。通过穆赫塔尔的记叙,我们看到了一群曾经异样生活于巴栏札之下的中亚女性的觉醒,也感受到了作者对这群勇敢女性最赤诚的人道主义关怀。

  苏联时期的中亚作家除了展示中亚女性对于生存权利有觉醒意识以外,还为广大读者展示了另一种觉醒--爱情意识的觉醒。爱情是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没有生命和生存,自然就无所谓爱情。所以爱情意识的觉醒,相对于生存权利意识的觉醒而言自是更高层次的觉醒。《查密莉雅》②是艾特玛托夫的成名作,这部小说不仅让艾特玛托夫享誉全苏联,也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法国作家路易·阿拉贡称之为“世界上最优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年轻美貌的有夫之妇查密莉雅,她有着和睦而殷实的家庭,但她一反传统的观念和习俗,爱上另外一个在物质上并不富有的跛脚男人并最终与之私奔。在家里,婆婆对查密莉雅百般怜惜,一心想把她培养成和自己一样有声望的当家人。而查密莉雅与丈夫萨特克的结合又只是一种偶然,那年赛马时萨特克赶不上查密莉雅,后来恼羞成怒将她抢回家中,他们总共一起生活了只有四个月,丈夫就应召参军去了。萨特克是一个很死板的人,每次来信的内容都能猜得到,连问候也是严格按照顺序进行的,对查密莉雅的关心更像是仓促之余想起似的。特别是最后他回到家中得知自己的老婆和别人私奔之后,他虽然有难过,但却也说这个时代女人有的是,可见他对查密莉雅是无所谓爱情的。查密莉雅面临的与萨特克的爱情完全是被动的,回头再看看丈夫对她所谓的爱,这种爱情自然就更是全然无效的,当真爱来临时,又怎么可能留得住。

  艾特玛托夫在小说里塑造的查密莉雅这一女性形象是很饱满的,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还敢为爱说走就走的的人物。查密莉雅身材匀称长得也很美,他从小与父亲一起驱赶马群,性格之中有男孩子的躁烈与粗犷。她为人率直且活泼好动,有时候快活起来也过于外露,这与村里其他媳妇在婆家的持身之道很不相符,但家里人总认为她慢慢就会收性的,也教育她做女人的幸福就是生几个孩子,家里够吃够用就好。但查密莉雅却并不是为那种传统幸福而生的,特别是后来她逐渐倾心于丹尼亚尔便印证了这一点。丹尼亚尔是不久前才来到村里的一个伤兵,他在童年时代就饱尝了孤儿的辛酸,后来经过战争的洗礼,整个人充满了忧郁和镇定。人们都称他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不幸后生”,战争在他心中留下了牢牢的血印,他总是闭口而不愿谈及战争。在刚开始受到查密莉雅的嘲弄和欺负时,丹尼亚尔总是那么的温和少语也不曾动怒,他心中暗暗的喜爱这个女孩。

  也正是这样一个只有一件破大衣和一双破靴子的男人俘获了查密莉雅的心,因为他在精神上比所有人都富有。他和查密莉雅都喜欢唱歌,在他的歌声里总是充满了勇气,而在那激动人心的旋律里又可以感受到他对查密莉雅满怀身心的爱恋。在查密莉雅和丹尼亚尔爱情的萌生、发展、到最后为爱私奔的这个过程,可以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爱情之美。爱情作为一种情感需求,它是不同于物质需求的精神追求,而在整个爱情故事里,查密莉雅爱情意识的觉醒尤为可贵。因为在那样一个还不开放的年代里、在那样一个众人羡慕不已的家庭之中,要冲破束缚去寻找自己内心渴求的爱情是要足够勇敢才行的。

  查密莉雅的觉醒需要勇气,而觉醒之后去践行那苦苦追求的路则需要靠更多的源源不断的勇气来支撑,查密莉雅坚持住了自己对爱情的追求。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联时代虽已远离,但查密莉雅为爱觉醒、为爱出走的故事将一直流传,也将永远的感动追求真爱的善男信女们。艾特玛托夫对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描绘,从新的角度展现了他对中亚女性们独特的人道主义关怀。

  2.2.2 女性的独立

  伴随着女性生存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女性追求独立的步伐似乎也迫不及待了。新时代的到来、新思想的介入使得苏联时期的中亚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来实现她们自身的价值,而中亚作家在这方面的关注也是相当多的。同样是那个关注民族命运的作家凯尔巴巴耶夫,他对旧时代女性的不幸命运以及新时期女性追求独立、完善自我也是有所关注的。早在一九二七年,他就发表了第一部重要长诗《女人的世界》,在这首长诗里,年轻的诗人非常真实的展示了土库曼少女的痛苦命运。次年发表的《被奴役的女人》也是描写妇女命运的,这两部长诗对年轻的苏维埃土库曼诗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到一九四九年,凯尔巴巴耶夫写成了中篇小说《白金国的爱素丹》①,他在这部小说里描绘了集体农庄的劳动以及新的农村生活的鲜明图画,更重要的是凯尔巴巴耶夫成功塑造了爱素丹这一动人的独立的女性形象。爱素丹是在苏联新时代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她自幼就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村里人都管爱素丹的父亲叫缺臂雷克曼,他以前与英国人打仗的时候被俄国人救回。作为苏维埃农庄的主席,他将恶霸地主的土地分给了人民,但最后被苟延残喘的邪恶势力杀害了。爱素丹的哥哥读书的时候是优秀学生,毕业后又成为了优秀的农艺学家,但法西斯抢走了他,哥哥也再没回来过。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爱素丹从小便立志要做一个无愧于父兄声名的人,她为人坦率明朗,在棉花种植上更是全国的能手,她和她的农作队在全国也是小有名气的,为此她还获得了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后来爱素丹作为集体农庄的代表被派去参加苏联和平大会,她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在莫斯科感受到了那瞬息万变的大都市。她还应邀去参观了罗托望纱厂,与那里的女职工交流经验,又向农艺学家请教。回到集体农庄,大家都全神贯注的听取了她莫斯科一行的报告,她觉得自己作为苏联的公民无比幸福。

  苏联新时代将土库曼女性从黑暗、束缚引向了光明、自由,也给她们带来了新的不一样的独立自主的爱情。以前的土库曼女人是不被当做人看的,她们的嘴巴是哑的、眼睛也是瞎的,姑娘成年了都是用卡里姆做买卖,不征求她们的意见随便嫁给她们并不爱慕的人。而如今土库曼的女人是自由的,她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家,可以自己安排一生,按照自己的心愿过日子。爱素丹在棉田里与里根奇的相遇和他那几乎脱口而出的告白,使得她心里一种从未有过的甜蜜油然而生,她心中发出了爱情的嫩芽。里根奇是个无忧无虑的小伙子,他是村里共青团支部书记,总是满怀着精力和热情去完成每一项工作,还曾因为优异的表现获得过列宁勋章。在这个花开的季节,他对爱素丹的感情也逐日增加,是爱素丹让他从前如平静无波的小河般的生命流动起来、沸腾起来。爱素丹和里根奇都是反对旧风俗的人,他们的结合由自己决定,一切都按他们自己的心愿而为。

  凯尔巴巴耶夫的整部小说围绕着集体农庄棉花的种植、采摘而展开,爱素丹的独立和成长也是与棉花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棉花还成为了爱素丹和里根奇的信物,见证了他们爱情发展的点点滴滴。凯尔巴巴耶夫书写的这个发生在棉花的海洋--白金之国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女性独立的故事,是对女性的人道主义关怀。而爱素丹这个土库曼少女,她摆脱了旧时代的束缚,让苏联听到了她的声音,也让世界听到了中亚女性的声音。

  苏联乌兹别克作家古罗的短篇小说《集体农庄的女儿》②,用乌兹别克一个老农民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他女儿柯茉莉的成长故事。柯茉莉在小学里读了几年书就下地生产,还当了小组长,她们在农庄里生产的是一种做糖的甜菜。柯茉莉那组人在党团的领导下鼓起劲来,克服保守思想,带动全农庄的农民提高了甜菜的收获量。后来政府看柯茉莉在农业研究上大有前途,就保送她到农业专科学校去学习,要把她培养她成为一个农业家。透过柯茉莉成长的平凡故事,可以看到作者笔下关注的苏联时代女性成长的过程。

  柯茉莉儿时便喜欢听父亲讲故事,爱思考也善于观察。她从小就是一个有自己主见的女孩,她在朋友中说话果断有力,这让父亲觉得有她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因为这在当时初步摆脱旧时代的乌兹别克社会是极其难得的。随后,战争时代的凶年来到,男子们都上到前线,柯茉莉主动提出要参加工作、发挥共青团员的作用,分担队上的工作压力来支援前线。这也让我们看到柯茉莉为人担当的一面,她敢于承担责任,后来在争取最高收获的竞赛中柯茉莉获胜,声誉震动全区。柯茉莉尊重农业技术的规律,信赖科学,领导夸奖她在工作中时刻都肯用心学习,接受她为布尔什维克的预备党员。她还受到农庄里老年人的推崇,发动推荐她为乌兹别克最高苏维埃代表的候选人,让她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古罗小说中柯茉莉这个独立女性形象的形成,与苏联时代和当时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而作者对她的关注便是对人价值的关注、对女性问题的关注,这都透露出了人道主义的思想。

  像爱素丹、柯茉莉这样的女性形象在苏联时期的中亚小说里并不少见,苏联土库曼作家索尔塔尼雅左夫的《库梅希》①就讲述了集体农庄主席决定让库梅希出席阿什哈巴德大会的事情,这次大会主要研究妇女和姑娘们的问题。在小说中可以读到在集体农庄富裕起来的基础上,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善。姑娘们在临行前找到库梅希接二连三地提出请求,想托她带话去阿什哈巴德,她们希望上学能一直上到出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亚女性学习意识的增强,她们开始追寻自己的价值,也自信能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作更多更大的贡献。此外,在艾特玛托夫的《第一位老师》②中,讲述了阿尔狄娜依由一名孤儿成长为科学院院士的故事,她的成长史布满了曲折和艰辛。阿尔狄娜依幼时住在亡父的堂兄弟家,婶子不把她当人看,经常无理打骂,到后来甚至还把十五岁的她包办给一个红脸大汉做小老婆,要知道阿尔狄娜依比那男人的孩子都还小。

  在如此不幸的命运面前,阿尔狄娜依生不如死,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远离了那个给她以至伤的地方。在漫长的求学年代里,阿尔狄娜依虽然也受了很多苦,但她最终获得了蜕变和成功。类似于这样的书写中亚女性发展史、独立史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无一不是从关注女性问题的视角上展开的,这其中蕴含的是对女性浓浓的人道主义关怀。中亚作家对中亚女性自我觉醒、追求独立和自我完善这一系列行为的记叙,让她们成为了时代的典范,也成为那个时代广大女性学习的榜样。

  通过以上的对作品中女性觉醒和女性独立的分析可以发现,苏联时期中亚作家们于字里行间充溢着人道主义的思想。值得强调的是,他们关注的并不是女权问题 ,而是人权问题,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多是不幸的,她们是社会中的弱者,在旧的时代里没有自己生存的权利、学习的权利,一切美好于她们而言都是奢望。而随着苏联新时代的到来,生活发生了改变,后期作品中的女性在觉醒之后迈出了艰难的步伐走向了通往独立的康庄大道。她们获得了自主生存的权利,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完善,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洋溢在灵魂之中的幸福与快乐。当然,中亚女性由怯懦到勇敢、由愚昧无知到自我觉醒、自我完善所经历的远远多于小说里可以读到的内容,但在这些并不算完整的记叙里,中亚作家却通过笔下那些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完整的彰显了他们人道主义的思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