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浅议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来源:教育观察 作者:叶继红
发布于:2021-03-03 共3662字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除了传承文化知识,还担负着浸润心灵、振奋精神、涵养品德的德育使命。小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具备完善的辨析能力,其意识形态容易被外界影响,必须加以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高效传输教材文本中的道德“感染源”,有效利用课堂提问的思维导向性,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的导师。”语言及文字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及智慧结晶,对该民族人民的情感与道德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以语言知识传授与文字能力培养为主要任务,但其对学生进行情感与道德教育的间接诉求也应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以渗透教育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的多重优势,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培养小学生优秀的品格及正确的三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传输文本中的道德“感染源”、利用课堂提问的思维导向性等三个方面着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

  近几年,教育部对中小学语文、历史及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重新编写,结合学科知识增添了丰富的德育资源,体现了教育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重视。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突出“以德育为魂”,因而其中的德育素材更加直观,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供了蓝本。面对教材,教师应主动思考其编写理念与目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适当调整教学方向,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与道德精神,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与道德发展。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以往惯例,教师通常不会倾注过多精力去剖析该篇课文,而是会安排学生自行阅读与学习,并辅以简单的讲解。实际上,这篇课文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素材——课文通过列举从古至今的典型人物如万户、杨利伟等的典型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探索与努力,终于将飞天传说刻在历史篇章中的伟大奇迹。与本单元其他科普类课文不同的是,这篇课文不仅介绍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力量,还传递了我国科技人员坚忍的探索意志与伟大的爱国精神,述说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在找准这一德育渗透点后,将教学重点聚焦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达成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挖准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意味着教师需要仔细地研读教材,在完成常规备课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教材中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甚至零碎导语、阅读链接等内容的设置意图,适时摒弃过往经验,清除固化思维,做到“常教常新”;同时回归教材根本,有意识地以“德育为魂”的教材编写理念作为教学指引,站在德育角度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资源。

  二、高效传输教材文本中的道德“感染源”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语文教材按照不同的主题划分单元文本,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文本,可以积累文字与语言、培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提高文化品位,塑造情感,提高道德水准。人物情感、主题思想等道德“感染源”以静态的表现形式存在于教材文本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其转化为动态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各种课堂教学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最终贮存在学生的大脑中,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及处理决定着传输过程的“感染力度”,也影响着传输终端即学生“受感染”的程度。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维度的教学手段,以恰当的方式向学生传输文本道德“感染源”,最大化地启发和激励学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二则》一课介绍了“囊萤夜读”与“铁杵成针”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勤奋读书、坚持求学的良好品质。该道德“感染源”能够让学生改变懒散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坚持学习的恒久意志。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风格具有很大的差异,加之四年级学生接触这类文体的时间较短,对其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导致他们无法通过初步的阅读掌握文章的大意,更无法感受其中的情感与道德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两则文言文时,首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将文言文“白话化”,即对文本进行翻译。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句精练,学生能够凭借现代语感、结合文中注释将其大致翻译成现代文。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组词法”翻译句子——面对句子中独立成意的单字,凭借语感为它组词,再将词与词之间串联起来形成句子,从而将完整意思表达出来。如将“囊萤夜读”原文中的“贫”“照”“继”翻译成“贫穷”“照亮”“继续”,将“铁杵成针”原文中的“成”“弃”“去”翻译成“完成”“放弃”“离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以“车胤家中贫穷,没有灯油,夏天只能通过在薄绢口袋中装满萤火虫以照亮书本而读书”以及“李白放弃读书打算归家,在离开途中被老媪用铁杵磨针的意志感动,返回山中继续完成学业”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两个人物的可贵品质,从而懂得珍惜现在舒适的学习环境,在学习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抓住文本中插图的道德“感染源”,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细节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文言文二则》一课插图人物的衣服打满了补丁,体悟插图人物的家境贫穷;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人物手捧书籍专注的眼神,体悟插图人物对读书的痴迷等。将文本中的道德“感染源”传输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更加清晰、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

  传输文本中的道德“感染源”,意味着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教材文本,在课堂上以多元化手段向学生展示文本中的德育资源,充分体现教学“深入巧出”的基本原则。面对简单易懂的文本,教师除了要对其进行基础解读外,还可延伸拓展相应的课外德育素材,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受到感染;面对隐晦难懂的文本,教师则需要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与含义,进而将文本背后的德育素材“摊开”在表面。

  三、有效利用课堂提问的思维导向性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不仅能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设置课堂提问环节的目的各不相同,有集中学生注意力、加强课堂交流、解决遗留知识点等。但总体来说,提问具有一定的思维导向性——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思考以推动教学活动的进程。因此,提问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高超的技术含量,从问题的设计到提问的时机选择,再到提问的方式方法,都体现着教师的专业程度与教学水平。教师在提问时,除了要把握问题的螺旋串联及难易梯度外,还应指向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充分发挥提问的思维导向作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小英雄雨来》一课时,于课首通读环节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在找出问题答案的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中精讲环节,教师根据课文中的关键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向学生提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为什么会反复出现”,带领学生感悟文中人物的爱国情怀;围绕文中人物的爱国行为,再次向学生提问“文中人物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帮助学生习得爱国的行动方式。在课尾的总结环节,笔者做了如下总结:“在过去的战争时期,有许许多多像雨来、雨来爸爸、李大叔那样的英雄,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扞卫祖国国土、保护人民安全……而今天,处在安稳盛世的我们应该如何爱国呢?”通过这个提问,将本篇课文的主题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发他们对于自身爱国行为的思考。学生很快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认真学习,用知识建设祖国的未来。”“关心国家大事,接受爱国教育。”“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综合素质,如关爱他人、不畏困难、文明有礼。”学生还纷纷决定将这些答案落实到行动中。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课文重点内容,通过递进式的提问,让学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达成了德育渗透的理想目标。

  利用课堂提问的思维导向性,意味着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出与之相关的德育问题,通过提问升华教学,强化学生对德育问题理解与记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积极接受德育渗透的自主意识,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状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方面,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最好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观念大都只停留在简单、基础的“对”或“错”、“好”与“坏”等层面,只有经过教师的有意识引导,才能过渡到更高水平的观念层次;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与工具性特征,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与情感内涵,这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可以与德育实现良好的相互融合。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理可依、有例可鉴。小学语文教师应发展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立体思维,加强教材分析与文本处理,提升提问等教学能力,实现学科教学的智育与德育双赢。

  参考文献

  [1] 冯仰生.内容·方法:国外高校德育及其借鉴[J].江苏高教,2017(11):104-107.

  [2] 郭和才.小学语文课“觉生”德育实践探讨[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8(10):4-5.

  [3] 朱文.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构性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3):45-47.

  [4] 吴宏.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提问设计与评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1):35-39.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海北小学
原文出处:叶继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20,9(27):123-125.
相关标签:小学德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