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关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17 共613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三次百年来的重大经济危机研究 
【第一章  第二章】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探析绪论与理论综述 
【第三章】关于1929年大萧条的探析 
【第四章】关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探析 
【第五章】关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探析 
【第六章】世界经济三次危机的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全球三大经济危机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关于 2008 年次贷危机的探析

  5.1 2008 年西方经济危机的基本概况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英语: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简称次贷危机)是一个目前还在进行中、因为美国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和抵押贷款违约的激增而引发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波及到世界各地银行和金融行业并逐渐蔓延至实体产业领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次贷危机发源于 20 世纪末,在 2007 年 4 月,随着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紧接着,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冰岛政府宣布破产、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破产、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倒闭……这场由房地产业引发的危机呈现怒火燎原之势,并迅速蔓延到信贷市场,紧接着延伸至各个领域,最终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波及到实体产业,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已经是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了。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最初的导火索是次级贷款的高违约率。

  在国家宏观政策上的一系列举动也为这次危机推波助澜,美联储连续 17 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 1%提升到 5.25%;此外,对地产业信贷的政策放宽和以举国之力为地产业造势,致使美国国民认为地产业是个人投资的最优选择,国家房地产业一片繁盛,媒体、新闻、舆论鼓吹未来的地产业将持续上涨的巨大利好和贷款的门槛放低都使得借贷人坚信在经历了短期的还贷痛苦过程之后,将迎来未来的高回报。然而,让美国民众始料未及的是,一方面房地产领域并没有如预期般高歌猛进,反而在 2006 年开始在美国各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上升导致和地产价格的下跌导致贷款者难以如期偿还高额的房屋抵押贷款,进而导致了大量贷款人丧失房屋抵押赎回权,不得不被迫由法院强制拍卖房屋来偿还贷款,这种法拍屋在 2007 年期间,激增至近 130 万套,较 2006年增加了 79%.而这种持续的动荡,引发了接下来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所谓的“次贷危机”根源就是美国的房地产次级贷款市场,根据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的规则,将房地产贷款细分为三类:即优质贷款市场(信用分数在 660分以上,收入稳定可靠,能够按时付款,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和次优级贷款市场(信用指数 620-660 之间)以及次级贷款市场(信用指数低于 620 分,其收入证明缺失,不能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负债较重的人被定为次级)。

  次级贷款市场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 2%~3%.尽管美国次级贷款市场所占美国整体房贷市场并不大,只有大约占 7%~8%的份额,但其利润最高,风险也是最大的,是各房地产贷款公司竞相角逐的重要市场。

  更为严重的是,这次次贷危机所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不断蔓延至各行业、领域、市场和产业,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扩大至其他金融领域,从房地产业转移到信贷业,也将战火烧到了股市,对全球股市的影响可谓毁灭性的。从2008 年 1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为止,美国股市的总市值 20 兆跳水至 12 兆美元,投资者蒙受了高达约 8 兆美元的损失。在其他的国家,股市损失的幅度平均高达40%左右。股票市场的损失和房屋市场的每况愈下进一步压缩消费者开支预算,而这也正是美国经济引擎的一个重要环节--个人消费开支,美国经济至此全面崩溃。而这次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欧洲市场在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基金的交易后,投资者对信贷市场的担忧加剧,导致欧洲跳水般下跌,以英国北岩银行为例,这家英国第五大房贷银行单日下跌 25%,伦敦金融时报一百种股价指数重挫 2.4%,法国、荷兰、斯德哥尔摩与苏黎世跌幅均超过 1.5%.

  次贷危机从 2007 年 8 月全面爆发以来,以其极强的破坏性,对全球金融行业造成了不可预估的损失,引发了金融市场强烈反应,信贷紧缩导致了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最终暴露。次贷危机也成为了继 1929 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起源于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体系受到重大影响,危机冲击实体产业。中国也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

  5.2 2008 年次贷危机原因分析

  5.2.1 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旗帜,其经济、技术均一次又一次引领世界的变革,作为全世界进步的引领者,从 1929 年大萧条开始,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后美国一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美国经济在 20 世纪 70 年代迎来了黄金时代,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国债增长 75%,GDP 增长 69%,标准普尔 500 指数增长超过 3 倍。然而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的全球各国人均收入水平排行,在 2008 年,美国人均收入水平高达 37610 美元,位列全球第 4 位,而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则为 1100 美元,位列第 109 位[41],同时,根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商品剩余价值将下降,这恰恰是资本家无法忍受的,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倾其所有保证利润率的获得,随着 20 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经济全球化成为了可能,面对美国本土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资本家运用多种办法以保证利润,有如实行经济全球化,将工厂转移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抑或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望。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42]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生产率,故而,一部分资本家选择了经济全球化的出路,而另一部分资本家选择研发科技,借此提高生产力,无论选择了何种出路,美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的结果,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

  5.2.2 失去了制造业引擎的作用

  曾经的美国,在 1950-1960 年期间,是真正的世界工厂,美国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得益于汽车、钢铁、建筑三大行业,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此期间,全国生产总额的四分之三是由制造业贡献的,为美国创造了 4,800 亿美元的收入。当时,美国生产力位居世界第一,每年制造业的产值,要比当时世界第二大生产国日本高出将近 500 亿美元。美国的许多制造行业产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美国钢铁行业产量占全球五分之一;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汽车,全球五分之一的肉制品,全球三分之一的铝也是由美国制造的。其林林总总的制造行业曾经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中流砥柱,曾经的美国是以实体产业为核心的经济。

  然而,在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次质变--经济虚拟化,虚拟化过程以证券化为核心,大量实体产业中稳定的资本流入到金融领域。在过去,一笔投入能够有 20%-30%的利润在制造行业就很不错了;然而在金融市场中,通过价格泡沫,一笔资产价格上涨会使金融投机或投资者往往会赚 200%甚至更多的利润;金融杠杆的作用会使一笔实体产业的收益在虚拟市场被放大为原来十倍乃至数十倍的金融资本。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到虚拟经济的市场。

  此时的美国制造业可谓腹背受敌,一方面,虚拟经济蓬勃发展,十倍甚至百倍的利润使得资本家趋之若鹜,另一方面,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成本也在迫使制造业退出历史的舞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的核心经济增长,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一度高达 GDP 的 27%以上,然而在 2007 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占 GDP 的比例已经下降至 11.68%.一面是制造业的没落,一面是金融产业的崛起,根据资料显示,再 2007 年美国 GDP 中有 20.66%是由金融、房地产服务业创造的,其已经占到了美国 GDP 的 1/5,已经成为了对GDP 贡献最大的行业,而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这个数字还只是 11.4%.现如今美国经济已经成为围绕金融、房地产业运转的金融模式,这也是是美国经济在 20世纪 90 年代后最鲜明和崭新的特征。从这几个行业中体现出了美国金融在一时期最显着的特点--高价值创造,金融危机前,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 40%以上是美国金融、房地产服务企业利润;金融和房地产服务业创造了美国标普 500 强企业的总利润中的 25%-35%.飞机租赁、融资子公司的利润要高于飞机制造工厂;汽车贷款的子公司的盈利要好于汽车制造工厂;期货市场的单笔交易利润要高于中型制造厂商一年的利润。此时的美国,正在被迫接受一场去工业化的革命。根据数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 1965 年最高值的 28%下降至 1994 年的 16%,这好比一台轰鸣的引擎,它的动力源泉正在被抽离、摒弃,逐渐的退化、枯竭。

  5.2.3 高新技术产业的弊端

  在美国去工业化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被迫转移至海外,先是外包,后来是本土商标境外生产,最后干脆就境外订货,美国这台超级跑车的引擎终于彻底停止了转动,传统的制造业不再是美国经济的支柱,取而代之的是科学技术的崛起,在核工业、通信与电子业、航天业、医疗等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引领着世界的一次又一次变革,但同时,在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第一是美国民众对高新技术产业参与率过低,高新技术本就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根据马克思的论述,高新技术的创新对劳动力的需求极高,并非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的界定,或者说,这是要求极高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够从事的行业,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而这种商品的价值过于高昂,并且数量稀少,以哈佛大学医学院为例,从 1909 年至今,仅有 2000 位毕业生,且随着全球化发展,人才的自由迁徙,世界各地精英汇聚于此,真正能够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美国本国公民少之又少,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高新技术产业无法为其提供劳动机会。第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本过高,以瑞士诺华公司为例,在 1997 年到 2011 年间,其投入的研发花费大概在 836 亿美元,在这期间只批准了 21 个新药,平均算起来每个新药花费为 40 亿美元,这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研发失败的项目,而英特尔公司在 2013 年用于研发的开支就高达 106 亿美元,占其营业收入的 20.1%,这相当于每天投入的研发费用高达 2900 万美元,即使投入如此之高,却未必能够保证研发的成功,这简直就像是在博弈,然而,并非每一个资本家都有勇气参与到这场对赌中来,更多的选择放弃风险如此之高的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曲高和寡,也就成了极少数资本雄厚的公司的专享。第三就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慢,这里以医药研发做例,药物研发要经历临床前阶段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靶标和模型的确立。而后要经历共 4 期临床阶段,所以,一个药物的研发平均在 12 年,其中临床前阶段大概 3.5 年,I、II、III 期临床各用去 1、2、3 年,后续的审批用去 2.5 年。若有 5000 个化合物进入临床前实验,其中仅有 5 个能进入临床阶段,最多有 1 个能够上市。药物研究的费用随着研究阶段的不断深入,耗费也迅速增加,通常一个新药研发需要的费用在 50亿美元左右。然而,如果上市后发现了新的临床副作用,药物还将被撤市。[43]

  所以,高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极其缓慢,对于希望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资本家而言,斥巨资进入一个前期投入大、研发成本高、成果转化慢的行业,显然不是他们的选择,而对于美国普通民众而言,这本就不是他们能够参与的一场博弈。

  5.2.4 过度刺激房地产的发展

  此时的美国已经完成了去工业化的变革,劳动力成本仍在不断的飙升,高新技术产业曲高和寡,在美国政府大力刺激经济的作用下,美国房地产业迅速升温,过度的资本注入使得地产业呈现繁荣,但也因过度的开发引起了总量的膨胀。这也直接导致了 2008 年次贷危机的爆发。

  进入 21 世纪,整个美国经济发展开始放缓,2001 年 11 月,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发表报告称,美国宣告持续 10 年的经济扩张结束,经济从本年度 3 月起进入衰退。美国政府采取降低利率和大幅减税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复苏。为此美联储先后七次降息,以期扭转经济局面,希望借次级贷款来刺激地产业的繁荣,依靠房地产业的振兴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复苏,同时,美联储开始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曾一度利率降至 l%,在利率的刺激下次级抵押贷款需求量快速上升,直接拉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业又重新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而民众对房地产业的复苏看到了希望,将投资地产作为新的投资方式。

  从 2000 年起,美国房价以每年 10%的速度上涨,在 2005 年这一幅度更是高达 17%,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房屋实际成交统计可以看出,从 1963 年开始,美国实际成交房价直至 2007 年顶峰,上涨了 16.7 倍,然而,继次贷危机爆发,只 2008年一年,实际成交价格下降了 20%,部分地区则下降则高达 50%.然而,就在同一时间,美联储连续 17 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 40 年以来最低点的 1%上升到 5.25%.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

  随着房地产业价格的持续走低,房产价格迅速缩水,借款者难以再通过出售房屋或者抵押向信贷机构偿还贷款。终于,次贷危机爆发,这场由美国政府主导的,无节制的负债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5.2.5 生产过剩带来的危机

  时至今日,次贷危机仍然带来的影响在全世界蔓延,这场由美国房地产业引发的行业危机成为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又逐渐影响了实体产业,且引发全世界实体产业的衰退,高失业率、收入下降、产量下降,已经显现出经济危机的迹象,因此,必须从本质、深层次去探析这次危机的实质,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在于生产相对过剩,根据马克思的论述,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社会基础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材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占有制度下,资本家投入社会生产之中为的是追求无止境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一切进步的源泉,一方面,资本家有追逐更高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而市场竞争也促使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限扩大,新材料、新技术、大型工业机器都使得生产力大幅发展,生产资料和生产越来越趋于社会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生产仍然是以资本家占有为前提的,劳动者只有凭借出售“劳动力”商品来换取自己及其家属必须的生活资料,商品的高额利润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限制了商品的销售,劳动者的消费力无法负担高昂的商品,因为“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要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46]

  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分配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社会财富越发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而无产阶级劳动者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小,社会购买力的下降与产品的增长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和实现这个剩余价值的条件之间的矛盾,正好因此而日益增长。”[47]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 2006 年,美国房屋买卖市场的 40%住房属于空置住房,而 2008年美国房屋空置率更是 1956 年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当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时,经济危机将爆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