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关于1929年大萧条的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17 共535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三次百年来的重大经济危机研究 
【第一章  第二章】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探析绪论与理论综述 
【第三章】关于1929年大萧条的探析 
【第四章】关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探析 
【第五章】关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探析 
【第六章】世界经济三次危机的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全球三大经济危机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关于 1929 年大萧条的探析

  3.1 1929 年大萧条概况

  1924-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柯立芝繁荣,根据资料显示,1921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为 67,而到了 1929 年 6 月,这个数字则上升到 126,上升两倍之多。然而,在繁荣背后,潜藏的危机已悄然而至,1929 年,美国率先爆发经济危机,继而延伸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发不可收拾。这次危机被称为“经济大萧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衰退。

  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 1930 年起全面进入大萧条的态势,这场经济危机持续到 30 年代末,甚至是 40 年代末。大萧条从美国开始,以 1929 年 10 月 24日的股市暴跌为标志,史称“黑色星期四”,到 10 月 29 日成为 1929 年华尔街股灾,在 29 日后的短短两周时间内,在华尔街股票市场,蒸发了 300 亿美元的财富,在当时这相当于美国整个一战期间的全部支出。但危机并没有就此打住,且以此为契机,迅速席卷了全世界。这次危机不单对发达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发展中国家亦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 2/3,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 19 世纪末的水平,人均收入、税收、盈利、商品价格全面下挫,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全球经济衰退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并在 1933 年达到底谷。在这次大萧条之中,大规模失业伴随着严重的经济衰退一同到来,根据 1932 年数据显示,因为经济衰退导致美国 1370 万人,德国 560 万人,英国 280 万人失业。

  而到了 1933 年,国际贸易锐减 50%,美国失业率飙升到 25%,高达 1700 万之多,整个资本世界的失业人数更是达到了 3000 万,有的国家失业率甚至达到了33%,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 40%,美、德、法、英共有 29 万家企业破产,许多国家的建筑工程均处于停工状态,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全部遭到重创,特别是依赖重工业的地区更是遭到极为沉重的打击。在农业领域,农产品价格下降约 60%,几百万小农破产,重击农业。由于没有可替代的工种,第一产业中的经济作物、采矿、伐木等部门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一时间,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加剧。

  3.2 1929 年大萧条原因分析

  3.2.1 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过度信赖

  在凯恩斯理论提出之前,由亚当·斯密创立的古典经济学派一直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其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主导了整个资本世界的经济发展,胡佛政府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就源于此。

  1929 年 10 月,经过“黑色星期四”的洗礼,证券市场一片破败,然而胡佛政府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故此并没有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干预,仍然是放任自流。通过胡佛可以看出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对古典经济学的笃信,1930 年 12月,胡佛在国情咨文中这样讲道:“经济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20]

  深受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当时的胡佛总统和他的幕僚们仍然坚信,对经济的自由放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他认为,政府对经济市场的干预是对自治政府的毁灭,对美国国民的不公正,而推动美国发展的根源在于自由和放任的个性以及市场的自发调节机能,一旦政府介入市场和商业领域,将是对美国根基的破坏。胡佛政府的政策,非但没有力挽狂澜,反而加剧了“大萧条”的蔓延,数以万计的美国人民流离失所,大量的失业者在昔日车水马龙的街道之上用铁皮、纸板甚至粗麻布搭建了一桩桩棚户区,这种“胡佛村”的建立,直观反映出当时大萧条的严重程度以及政府的错误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时至今日,人们对胡佛的评价恰当的反映了他的一生,“他是一个奉肇始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原理为圭臬的美国国家领导人。”

  这只让胡佛无比坚信的看不见的手来自何处?18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在 1776 年 3 月出版其着作《国富论》,在当时,这本书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家为之疯狂,亚当·斯密其人更是被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保护神”.在书中,亚当·斯密提到了一个颇具文艺色彩的命题,即“看不见的手”,在文中,他这样写道:“因此,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种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的确,他一般既无心要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对之正在促进多少。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支持外国工业,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21]

  从此,“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金科玉律,这种提倡以私有制为主体,每个人都具有自利性;同时,经济活动的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的完全自由,市场信息的完全自由,无需政府加以干涉的纯粹自由的完全竞争模式,受到了继承者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支持与青睐。古典经济学的继承者更进一步的分析了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之下,社会生产都是企业各自的行为,均是以小规模的形式进行生产,而生产多少、售价高低则取决于消费者需求量的多寡,因为市场的供需关系,自然而然市场会自发的进行调节,配置资源,也会自发的分配商品和劳务,进而改变市场供需的变化,反复调节至最为均衡的状态,供给和需求恒等,只要政府不加以干涉,源于这种市场的自发性,一切变得顺理成章,供给自然就会创造出需求,资本家自然会获得利润,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自然获得工资,市场的参与者各取所需,这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每个市场的参与者追求自身的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就好像有一只慈善的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22]

  然而,正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笃信这只“看不见的手”所带来的巨大利好以及在他们的经济模型中的发展前景,故而,始终坚定不移的相信“看不见的手”最终会引来其走向繁荣,事实上,这只“看不见的手”并未像人们想象的一样指引国家、人民走向富裕的道路,却将这个自由放任的帝国推向经济的冰谷。

  3.2.2 过度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当时,让·巴蒂斯特·萨伊的“萨伊定律”有如神明的箴言被资本主义国家信奉,其倡导市场完全自由化,政府完全不干预经济市场。然而,他忽略了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弊端,“为何当今世界并不存在一个没有政府的完全的市场经济,为何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提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些都是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经常存在,需要并只有政府才能弥补市场失灵。”[23]

  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或许是可行的,但是,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之下(事实上完全竞争市场在目前只是一个假设),市场的弊端凸显,其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能够有效的对资源进行配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认为: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将导致生产和资本的越发集中,当这种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时,必定会产生垄断,形成垄断市场,而垄断对市场而言是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因为此时作为市场组成一部分的个体将控制市场的价格,甚至操纵市场的变化。这将撼动消费者手中货币“选票”在市场中的决定性作用,此时消费者手中的“选票”并不在是他们的真实意思表示,而是垄断组织所决定的。

  同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方式,是通过每一个市场主体的自身出发,依靠市场信息调整微观经济个量,通过个体的变化去不断修正整个市场。所以,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不可能从国家层面客观去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也无法按照整个社会的真实需求去组织有计划的生产,如果依靠市场自发的对资源进行配置,要经过无数次的市场自发调节,为此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才有可能实现市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供需总量之间的平衡。而在市场自发调节的过程中,因为其自发性和盲目性,往往会导致生产过剩和虚假的繁荣,进而演变为全面的经济危机。这正是当时美国经历的过程,当时“柯立芝繁荣”[24]使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繁荣的表象主要集中在几个行业和特定的地域,而多数的工业部门和地区经济并不景气,股票的投机也随着金融杠杆的乘号被虚假的放大,整个繁荣就是建立在一片民生凋敝的情形之上的繁荣。也随着这种繁荣,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本越发的集中到少数资产阶级手中,因而了加深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从而导致新的危机。而事实恰恰印证了,支撑虚假繁荣的基石一旦出现裂痕,整个经济运行就会塌方式垮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在宏观经济领域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对国民经济结构、重大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只有对市场自发调节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宏观调控,才能有效避免经济市场的剧烈动荡,而一旦发生这种震荡,就会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坍塌,当时的美国,由股票业的“黑色星期四”开始、金融业、地产业、实体产业、支柱性产业的相继沦陷,使美国政府、资本家们措手不及。

  3.2.3 忽略经济规律与客观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曾经称萨伊等人为庸俗经济学家[25],其认为,庸俗经济学家是在不惜牺牲科学上的公正性的基础上盲目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上的合理性和资本主义存在的必然。换言之,其只代表其阶级的利益,而并非全面的思考经济学问题。

  当时的萨伊定律,被资本主义国家犹如圣经的箴言般信奉,学校、企业乃至政党、政府,各个行业和各个阶层,不加思索的信从直接导致了大萧条的爆发。

  这两个公式源自以下四点:一是在社会生产中,一旦出现一种商品的生产过剩,只会导致其他商品的局部供求发生变化,并不会全面影响商品的变化,因此,在社会中不会发生全面的生产过剩。二是因为供给创造需求,某一行业生产的商品越多,将为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行业只要在不断的生产,就将促进整个社会、市场的繁荣。同时,一个行业的繁荣将导致其他行业的繁荣,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无论是工业或农业、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局部的繁荣必将使得整个市场繁荣。三是在外贸活动中,一国采购了他国的商品,作为贸易交换,将输出本国的商品,因此,外贸活动有利于本国商品的输出与销售。四是有如政府官员、军人等为代表的阶级是纯消费者,他们不从事物质生产,故而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没有任何贡献。依据萨伊定律的推理,资本必然会全部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从而扩大了劳动就业。所以无论何时,绝对不会出现需求不足的情况发生。根据这种理论,要想达到社会的充分就业,就必须尽可能的扩大生产,增加供给。

  只从这个定律而言,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这种情况下是成立的。此定律被提出来的时间是在 19 世纪初期,工业革命之后,以其当时提出的时代背景而言,社会生产力正值跨越式的发展中,社会的需求量极大,生产的商品必然会销售一空,供给会创造需求,萨伊定律定律或许是可行的。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哲学思想,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26].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仍然愚信百年前 19 世纪初期的经济学规律,忽视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正犯了这样一个错误,直接导致了一场灾难的降临,1929 大萧条就此爆发。从理论上来讲,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是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规律需要一个前提,当在一定条件下,规律是成立的,且必然发生作用;如果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规律的前提发生改变,这种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人类要与时俱进,在条件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不断去修正经济规律,使经济规律永葆活力。列宁说:

  “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27].总而言之,经济规律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在当时而言,虽然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还没有诞生,凯恩斯还没有在资本主义世界大发光芒,但是,看不见的手却没有如期带领资本世界走向繁荣,看得见的手却真实存在着,等待着人们探寻到它,直到凯恩斯将其伸出并最终挽救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人们才意识到,过去的所谓“箴言”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过去的经济规律已经与现实经济活动脱节,人们需要新的经济规律去引导、带领社会的发展,经过若干年甚至几十上百年后,又会被新的规律所取代,规律将永远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

  抛开条件去运用经济规律,并且盲目的去遵循这个腐朽的经济规律,终将引起混乱。在当时人们妄图以一隅之定律强加给整个经济社会之时;当资本主义国家沉浸在虚假繁荣之时,真正的危机正在到来。忽略经济规律与客观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将导致整个社会充满了偶然与混乱。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探究事物本质的机会。无法在杂乱无章的偶然中找寻出真正的钥匙开启通往繁荣的大门。同时,忽略经济规律与客观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还会导致经济思想停滞,乃至倒退,无法预见经济生活中事变的进程,终将导致更大的灾难发生,直到遭受经济规律的惩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为沉重的损失。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