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国内外安全管理的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9 共319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电力行业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第一章】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探究概论
  【第二章】国内外安全管理的文献
  【第三章】电力行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章】大唐集团黑龙江某厂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电力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安全管理的文献

  18 世纪之前,安全管理未成体系,表现形式为听天由命的宿命认识论。对安全管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和处理。到了 20 世纪,部分学者开始主动归纳总结安全管理经验教训,主动规避危险因素。德国科学家明斯特伯格(1913)提出了着名的安全管理三项效果理论并发表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三项效果理论既“最合适的人,最合适的工作,最理想的效果”。上个世纪初,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管理学家凯理(1906)前瞻性的对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事故影响产品质量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了系统性的汇总。重新制定了钢铁公司的生产经营方针,提出了“安全第一”的口号。方针应用后成功减少事故,提高质量,提高了产量,并且降低了成本。 “安全第一”公理立见奇效。

  20 世纪中叶,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安全管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事故管理满足不了当时的管理形式,隐患管理应运而生。人们不再把侧重点主要放在事故本身,而是针对隐患进行管理从而避免事故发生的角度着手。安全管理进入发展快车道。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是美国着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1931)在《工业事故预防》中提出的,海因里希法则初衷是为保险公司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数十件“轻度”的事故,还有数百件潜在的隐患。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谢莉尔(1947)则认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是研究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在法律制度、教育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方面的组织管理,来控制这三者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提前对工作中的安全生产进行保护。伯德(1978)认为安全管理要利用事前计划组织、事中指挥协调等管理机制来控制来自自然界的、生产物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参与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此外伯德因为安全管理有别于企业管理的特点,还提出安全管理要遵从伤亡事故预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加纳迪(1975)提出了现代安全管理程序强调以人为本。认为应该积极地支持健康安全计划,提出了人本安全管理及全过程管理的思路。贝拉米(1992)针对安全管理与此同时安全管理本身不在拘泥于原本的监督检查,将监督与社会文化相结合,并借鉴很多科技手段。形成了现代意义的安全管理方式方法。

  2.2 国内安全管理的文献

  80 年代起,我国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引入安全性评价方法。前国家电力公司华北电力局在 1982 年制定了“安全性评价检查表及实施方法”。该安全性评价明确以保障人身安全为主。而危险点预控方法作为安全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在电力行业也广泛得到开发与应用。20 世纪末期,现代安全管理随着管理学一同有了阶梯式的发展,安全管理和其他平行学科融合发展,形成了安全心理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等有效的完善了安全管理体系。进入 21 世纪,安全管理与时俱进,具有安全信息化、安全自动化等特点,我国面对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以及加强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对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旨在实现安全生产领域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共享,为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方式、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手段,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罗云,2004)。

  随着安全管理的持续发展,安全管理的制度化也得到了广大安全相关企业的认可,各大电力企业均根据本身的情况建立了集团内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而现场作业标准化的广泛认可,更是解决了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绩效不明显的情况。实行现场作业标准化使安全管理深入基层,人的作业行为、物的状态在安全管理方面做到了可控性。保证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

  我国学者针对电力行业的安全管理,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曾伟(2007)针对遵义供电所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讨论了我国特色的电力企业安健环综合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际应用。张丽英(2004)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中。结合国内外的风险管理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孙力(2014)顺应新时代的特征,进行了电力企业中的安全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吴声声(2013)、陈明利(2012)、何坚辉(2012)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2.3 小结

  安全管理属于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部分,安全管理是为了实现相应的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方面、组织方面以及管理方面入手,应用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制度等,管理的基本原理就对要素及其内部关系进行分析处理,为实现管理的目标提供依据。安全管理是管理的一个细分领域,不能违背管理的普遍规律。得出安全管理原理如下所示:

  1. 系统统筹原理,安全管理的原理,意味着将整个安全管理的因素都包括进来,全局统筹。并不孤立的针对某一单独因素。而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进行安全管理。

  2. 人本原理,安全管理的实施的根本是由具体的相关人员来执行。而相关的人既是安全管理的制定方又包括安全管理的执行者。可见安全管理制定和执行不能离开人这个根本因素。而脱离具体执行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空洞的安全管理制度极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 能级差异原理。因为安全管理的不同岗位所承担的责权利不同,针对不同管理者分配不同的管理内容这样可以让责任人发挥自己在安全管理的不同职责。安全管理的各级相关人可以居其位,司其志。结合人本原理,更好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4. 反馈原理。针对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客观情况,安全管理要做到对不同情况做到准确及时反应偏差。有效的反应机制可以帮助安全管理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有助于处理问题,避免不可控的事故发生。可以说有效的反馈机制是安全管理工作前提。

  5. 循环改进原理。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构成一个循环改进的机制,正如管理学基础的 PDCA 流程。发现问题后进行改进然后对改进成果进行检查,并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循环改进的闭环使各管理部分相对独立,并且有效衔接,首尾相顾,形成一条循环改进的路线。具体来说执行、监察、检查、分析总结相辅相成。对于安全管理相关人做到权责利相匹配。

  6. 动态原理。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管理在系统内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应该拘泥于教条主义,应该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形势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调整,这也要求了安全管理的相应责任人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新情况对安全工作实现动态管理。

  7. 动力原理。安全管理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者直接反应效果在企业上,所以需要强有力的刺激和推动力才能是安全管理工作持续下去。而相应的刺激大概可以分为物资动力、精神动力及信息动力。安全管理的动力的良好利用,能使管理工作更高效的进行下去,使安全管理事半功倍。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要掌握好各种动力的比重、刺激量和刺激频度这就是动力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关系可以有效的激发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安全管理工作给人的基本概念就是对相关人员及相关设备的安全保护,避免劳动者的死伤事故。防治缩小相关运行设备的事故,进而确保了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事故发生大概可归类于人的原因、物的原因、环境的原因及安全管理的缺陷。对人员、物、环境出现的问题进行追根溯源,会发现和安全管理的缺陷有很大相关,可以说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避免事故发生、减小事故损害工作的重中之重。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