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五台山普寿寺新型养老院模式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05 共5233字
论文摘要

  在佛教界,年老僧人历来靠寺庙养老,传承农禅结合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僧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医疗问题也日渐超越以前的农禅风格,由传统的“在寺养老”模式走向现代的“安养院养老”模式。爱心护理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后,一部分佛教寺院主动参与和兴办了一部分爱心护理院,五台山普寿寺清泰安养园就是这种新型养老院模式的个案。

  1、研究个案简介

  清泰安养园由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建立,属于五台山普寿寺“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理念为“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党和政府分忧”,其性质为非营利性慈善养老工程,为老年人提供安养服务、临终关怀。清泰安养园集养老、慈善、文化旅游、教育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是一处现代化的养老院,而且同时也是佛教文化旅游区、和谐社会教育基地、新型慈善事业重要载体。

  2、清泰安养园的硬件设施与管理模式
  
  清泰安养园占地300亩,位于榆次区北胡村,于2007年3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投资8100万元,所需资金全部来源于众僧尼和居士的慈善募捐。目前,入住老人有近40位。建成后的园区由吉祥村、如意村、普因村、光明村、福寿村和莲池海会六大块组成,选址环境清幽安静,园内设置山林、瀑布、佛塔、楼阁、水榭,充满佛教文化的和敬清净,非常适合老人安养。

  2.1场地设备

  清泰安养园作为现代佛教僧尼养老场所,采用虚实结合的设计理念,依佛经中的极乐世界描述进行规划,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可纳3千多人。园区规划将全园建筑面积的40%用于建设五个养老院落,10%用于建一个孤儿院落、30%用于若干园林景观、5%用于一个餐饮服务楼院、5%用于一家爱心护理医院、10%用于若干念佛堂、闭关禅修院。

  论文摘要

  起居设备上,园区以低层建筑为主,方便老年人的出行和需要,建筑类型有山西的古建、北京四合院、陕北的窑洞、西洋建筑等,建筑风格多样。户内装有紧急呼叫与电子安防系统,实施无障碍设计:入口台阶和楼梯坡度放缓、宽度加大,双侧设置扶手以适应老年人体能;居室房门放宽尺度,便于轮椅、担架进出,满足护理需求,保证急救需要不设置门槛,无高度差,卫生间和厕所安装扶手。卫生间的洁具色彩以淡色为佳,视觉上干净,且利于即时观察和发现老人排泄物中的病兆。

  配套设备上,园中设有管理人员工作办公区、住众医疗健身调养咨询的爱心护理医院、助念堂、告别堂及相关服务设施医疗护理部(可提供临终关怀)、园艺绿化部(培育蔬菜花果草药,利于老年人健康的同时创造收入供养老人,同时可以提供住众适当的体能锻炼)、修学堂(可诵经、念佛、禅修、礼拜、经行)。可以看出其设施上兼顾身心,考虑周全。

  人文景观方面,设计理念具有佛教特色。建筑群中有人生旅程大峡谷、色控式花开见佛像、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造型的船等,意境佛化。整个建筑群规划建设20个村,其间设有水池、桥、树、莲花、亭阁等,每个村即上下两层的单元楼,每层住户六家,每个村有12户人。建筑外形体现“天人合一”的佛教生态观,每个单元寓意一棵树与大自然结合。每个村(即一棵树)中都设有念佛堂、会客室、起居室、洗衣房、村长疗、厨房、设备间等。

  从起居、配套、人文到全园区的整体规划都表现了佛教的美学、生态、福田、慈善理念,润物细无声中给老人提供了安养境界。

  2.2管理模式

  安养园的管理模式是:医养结合,科学规范,家园生活,净土归宿。清泰安养园的日常管理与看护主要由出家人来负责,融家庭式的护理模式与佛教因果轮回理念于一体,使老者身心得以安顿。

  论文摘要

  如图1所示,清泰安养园由提供身体关怀的护理部和心灵关怀的学修部两个体系构成。体现了服务内容安排上,物质关怀与精神关怀并重,身心照顾两管其下的特点。

  清泰安养园作为菩提爱心协会承办的一项慈善事业,在组织关系上隶属于协会。协会依托于普寿寺下院大乘寺,具有独立自主的财务核算和慈善实践。管理委员会是清泰安养园下设的,属于协会的常务理事会。管理委员会又下设若干部门:佛法教育部、传统文化部、技能培训部、医疗护理部、园艺绿化部、餐饮服务部、若干村委会、家政管理部。服务内容的设置全面合理,照顾到老人的身心灵、衣食住行无微不至。其中,“佛法教育部”分“经教部”、“大家律仪部”、“三皈五戒部”、“因果典故部”、“高僧传记部”、“祖师大德开示部”等,表现出清泰安养园所肩负的传播传统文化、慈善理念的教育功能。

  园内住众所居区域,有明确划分。大体分两部分:出家众与在家众。其中出家众又男众与女众;在家众也分为无子女和有子女的两部分。其中无子女的全部免费,有子女的根据情况部分免费或不免费,以收费养免费。

  3、清泰安养园的运营特色

  作为佛教界承办的慈善养老工程,清泰安养园将成为花园式的人生归宿。其运营特色主要表现在:

  3.1创办目的福利化

  普寿寺兴办养老机构不是追求经济效益和名誉,而是为给政府分忧,给僧俗民众解难,即自利利他。自利是为坚固出离心,长养慈悲心,强调佛教徒的宗教义务;利他是为老人真正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病有所医、终有所安,超越信仰,凸显社会公共价值,把佛教思想和当代社会需要融于一体,把学佛修行和现实社会责任有机联合。

  理念上有别于世人,慈善与修道并行。强调宗教价值和社会公共价值的双重性,可以避免落寺院办慈善事业进入世俗的框框。

  3.2护理模式人性化

  清泰安养园的护理理念是:慈悲、耐心、诚信、科学、严谨、负责、规范、创新。寺院以家庭式的护理模式加上佛教因果轮回理念,避免了单纯医院式护理模式的等死感,使老人们在这里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积极进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具有归属感和人性化。

  3.3运行模式多方合作化

  医疗机构方面,清泰安养园依托所在市区的医疗机构,提供符合老人需要的医疗服务。

  政府的支持方面,如瑞法师本身是佛协副会长,所以与政府的合作程度高。清泰安养园各项工程得到了山西省相关领导的极大支持与关注。

  筹资方面,清泰安养园的筹资方式先进。采用以捐助者名字命名相关设施的方式,来引资建园,与企业进行合作。如清泰安养园的普因村就是以他的捐建者———深圳普因公司的名字来命名的自然村、深圳静颐茶馆建静颐村等。这种寺庙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作为一种现代的新型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寺庙负责僧才的培养教育,小区与住户的服务;企业提供策划、资金及后勤的专业服务,落实计划及监控,以达到社会上一流的水平。

  服务人员方面,以教育为本,吸引各类尖端高级人才加盟。关于志愿者团体,加强联系有关组织、协会、大中小学校,将清泰安养园作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另一方面,为了对清泰安养园已入住老人提供日趋完善的服务,以及维系将来的赡养发展,清泰安养园运用爱心大动员方式,从2011年起,面向社会招收清泰安养园名誉村民,要求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关爱老人日活动,或做一次为老人服务的工作。如:擦一块玻璃、洗一条毛巾、捐一元钱等等。依此组建志愿者队伍和筹集来自社会的零星善款。

  3.4事务制度化

  清泰安养园的所有事务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包括老人入住标准、管理人员的简择和更换、服务人员的来源、义工的组织和管理、财务管理等等,都有一套完整制度。

  3.5护理队伍专业化

  一个成功的养老机构离不开专业化的护理队伍。清泰安养园积极组织培训工作,培训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奉献精神。清泰安养园不仅负责对入住老人施以佛法熏陶,对来这里参观学习、服务、探视的人们也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3.6清泰安养园建设慈善修行一体化

  清泰安养园可以作为考核出家众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的考场。根据普寿寺三加一工程的总体规划,对山上山下以及其他寺院的出家众,分批分期提供实验的机会。

  3.7服务内容多元化

  清泰安养园为住众定期开设开设多种课程:包括服务老年人的佛法讲座、书法、种植、健身等;也有为孤儿开设的传统文化、佛法入门、劳动体育、野外训练、音乐舞蹈等;还有为员工开设的佛法、营养配餐、医疗护理、家政管理、老年心理等。保证了所有住众的身心自在。

  这种多元的文化活动使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有机会接受到佛法的教育。对成年人,进入园中可以在佛教音乐影视观看室、念佛堂、禅坐堂等场所进行修学;对于儿童,可以在园区开办的爱心夏令营、少儿养正班等各种针对少儿的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与佛家文化的熏陶。

  4、运行理念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脉络中,一个慈善组织要能够动员大量的社会资源,他的“理念系统”必需是能够让这个社会上的群众产生很大的共鸣的。会众的凝聚、社会的动员都依靠一个广泛认可的理念系统。

  清泰安养园秉承“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党和政府分忧”的宗旨和“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家为大家”的理念,积极推动山西佛教文化、慈善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开展了社会服务、传统文化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慈善活动。旨在使住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病有所医、终有所安。

  5、清泰安养园的服务效果和社会影响

  清泰安养园以赡养老人为主旨济助社会弱势群体,是菩提爱心协会承办的综合型佛教慈善事业,是一个新型慈善事业。

  目前,清泰安养园的运营已经开始,多项服务都处于执行阶段。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已经投入使用。

  大部分执行效果良好,清泰安养园目前直接服务到五台山年老僧人和社会上孤寡老人40多人,其中出家僧人20多个,在家人20多个,日常管理与看护主要由出家人来负责。随着各方面设备的完善,清泰安养园预计安置3000张床位,不仅为老人提供富足的物质享受,更要给老人们献上温馨的精神抚慰。

  另外,通过电视媒体以及普寿寺自己的网络平台,清泰安养园的养老模式以及慈善活动将会传播到社会中,良好的推动清泰安养园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鉴于清泰安养园的成功实践,安养院这一模式将在省内扩散,据如瑞法师讲“三加一”工程中的“一”表示无量光无量寿,代表普寿寺将要兴建的无数个清泰安养园。

  6、清泰安养园养老模式的思考

  建成后的清泰安养园将会成为社会养老体系的一个完善补充。不仅会解决普寿寺僧人的养老、医疗问题,也会接待社会上一部分孤寡老人来此养老。

  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前景大有可为。

  6.1特点

  作为新型养老模式的清泰安养园,与传统的宗教团体比较,其特点表现在:

  第一、与政府合作程度高。如瑞法师是佛协副会长,清泰安养园的创设也是出于为政府分担,是社会养老体系的一个补充完善。

  第二、筹资方式先进。以商业头衔、捐助者名字命名清泰安养园的各个自然村,这种引资方式吸引了与企业的合作。

  第三、加盟人员素质高。如瑞法师以教育为本,吸引了各类尖端高级人才的加盟。

  第四、服务内容全面周到,关爱身心。提供的安养服务内容,心灵关怀和物质关怀并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第五、公信力强。服务理念“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家为大家”具有公信力、号召性,其超越个人和家庭的形象特点,具有集体性。

  第六、佛教女性的弘法成效更扎实,做慈善更细腻。受时代背景影响,如台湾地区的慈济导师证严法师、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等女尼师的时空优势,体现了佛教界尼师有能力有实力办好现代的新型慈善与养老。

  6.2作用

  与山西佛教过去传统的慈善模式作对比,这一模式对山西乃至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具有重大作用。

  山西过去传统的慈善模式是许多寺院以其钱财捐献给一些福利机构或者贫困地区,籍以表达其服务社会的功用,也就是只能间接而消极地从事医疗、恤孤、养老等等残补性的救济活动,最终仅沦为一种因袭性、政令性、抄袭性以及无计划性的服务形态。传统的救济模式只设立比较简单的经济援助项目,如:“助学、助困、助残、助医”,项目设计往往直接给予资金支持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受助者一方面很容易形成心理依赖,另一方面,受助者的一些隐私和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对受助者起到相反的作用。

  而这一模式与传统佛教模式相比具备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持久化、人性化特点,将促进山西佛教慈善事业向教育、文化、安老等公益事业领域侧重。普寿寺正在完善的这种养老模式,将促进山西佛教慈善组织更好的发挥功能,完成山西佛教由传统慈善、传统救济模式向现代公益模式转化的进程。

  6.3不足

  清泰安养园的慈善公益社会服务的特色也是扶贫济困,为社会最底层、最弱势、最无助和最可怜的各类社会群体提供基本经济保障和社会保护,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和系列化的健康照顾、医疗照顾。

  但是目前在医疗上还是暂时跟不上,没有一体化的医疗后备资源。不像台湾慈济功德会一样拥有自己的医学院和医疗组织,而清泰安养园需要借用所在市区的医疗资源。如瑞法师有建立佛教大学的大愿,一直以教育为主线,相信随着清泰安养园的发展,在教育场所大乘寺的课程设置上会渐渐拥有自己的医学课堂,会有自己培养的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佳.中国佛教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5):175.
  [2]杨钊.发菩提心,行菩萨道[J].法音,2012(5):33.
  [3]普寿寺官方网站.晋中市榆次清泰安养园名誉村民报名表[EB/OL].
  [4]丁仁杰.社会脉络中的助人行为: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个案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9:167.
  [5]王顺民.当代台湾地区宗教类非营利组织的转型与发展[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19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