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西安浐灞生态区的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及展望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22 共6073字
论文摘要

  西安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城区东部,是西安最具生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立区十年来,浐灞区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成为西安发展基础较好、生态环境最优、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区域之一,具备了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1. 回顾浐灞

  1.1 浐灞的历史变迁

  浐灞得名于“长安八水”中著名的“浐、灞”水系,浐灞合称,最早见于潘岳《西征赋》“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西有玄灞素浐,汤井温谷”。 浐灞生态区的历史文明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区内现存有著名的半坡遗址、米家崖遗址等史前遗址以及灞柳风雪、广运潭、隋代灞桥等历史文化遗存。浐灞生态区南依秦岭,北通渭河,东据白鹿原,西望杜陵原。境内的浐河、灞河贯通南北,曲绕城东,为浐灞生态区构筑了大水大绿的山水生态格局。

  2004 年 9 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广泛综合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基础上设立了生态型城市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区规划范围 129km2,北至渭河南岸,南抵绕城高速,西起西铜公路,东至西康铁路。浐灞生态区产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为城郊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产业以及部分居住产业和农业,分布于 20 世纪 50年代第一次产业布局所确定的“军工城”和“纺织城”周边。

  1.2 浐灞的十年建设

  浐灞生态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发展生态经济的历史使命,旨在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完善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同时,突出发展金融商贸、旅游休闲、会议会展、文化教育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和生态人居环境产业。

  十年来,随着河流治理的深入落实。区域新增水域湿地面积达 13161.45 亩(约合 877.4ha)。截至目前,浐灞生态区水域湿地面积共 17700 亩(约合 1180ha),其中河流水域及河漫滩湿地面积达 14895 亩(约合 993ha),人工湖泊湿地面积达到 2805 亩(约合 187ha)。浐灞生态区内已建成 4 座污水处理厂,建成配套市政污水管道 79km,辖区内的污水集中处理率已经超过 95%。

  时至今日,浐灞生态区已初步完成了生态治理的历史使命,被中国国际经济发展促进会等三部门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生态区”(2009-9-3);晋级西北地区首批国家级生态区(2013-8-28);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浐灞生态区获准成为首批省级低碳试点园区(2011-12-26)等荣誉。

  此外,建设的十年中,浐灞生态区紧紧抓住举办全球性、世界级重大节事活动的契机,精心策划、大力宣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事件营销手段,打造了一批国际化的城市品牌。如:欧亚经济论坛、F1 摩托艇世界锦标赛、2011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

  2. 解读浐灞

  2.1 继承“十八大”精神的浐灞发展思路

  继中共“十七大”报告之后,中共“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由“四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拓展为包括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1.1.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的创新发展思路

  随着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全国的城市建设多以“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指导方向,大力建设城市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通过种植植被、疏浚河道、改造景观等方式使得自然资源充沛的城市展示了新气象,但对于资源匮乏、生态恶劣、气候干燥的中西部城市,将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的重点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中西部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出一条与南方城市不同的创新发展之路。

  浐灞生态区自建设以来,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区建设的创新思路是通过对“五位一体”建设方针的整体理解,对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分别解读与落实,将生态维系与产业选择形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实施。

  2.1.2. 以绿色经济建设为目的的求实发展思路

  生态区的开发离不开经济建设,而过度的追逐经济效益,势必会破坏生态环境,二者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毫无疑问,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目标、新的经济结构和新的发展方式。

  浐灞生态区在十年的经济转型中,始终以绿色经济建设作为一条求实的发展思路,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中实现结构增长,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方式集约,带动大批新兴产业,有助于创造就业和扩大内需,同时以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内涵,包括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在内的高技术产业,实现经济与生态共赢。

  2.2 向生态经济城市转型的浐灞发展途径

  生态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它既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增长经济,也不以牺牲经济增长来保护生态。因此,生态经济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复合生态系统,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活动形式。

  浐灞生态区作为中西部生态新区建设的示范地,相比于“低碳城市”、“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城市问题,而生态经济城市的转型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衡量标准。

  2.2.1. 利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生态转型

  由于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中心,而城市发展的本质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因此,工业仍然是城市的经济基础。浐灞生态区的发展转型必须建立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转变,通过对土地的集约利用、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方式,产业发展方向多样化,在规划和建设中,构建产业生态链和公共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的高效共享体系,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

  2.2.2. 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综合决策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意义,环境资源的劣势决定了在可持续发展中必须将环境问题摆在战略决策之前的主动位置上。

  首先从环境资源势态出发运用正确战略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水平;其次运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水平;第三,运用切实有效的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第四,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化水平;最后,运用科技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 建设浐灞

  3.1 延续浐灞大开大阖的生态格局

  浐、灞河是“八水绕长安”中的两水,也是未来西安市的城中河,地理位置特殊。灞河流域城市段的防洪安全甚为关键,是连接渭河流域与秦岭北麓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纽带,也是西安市重点建设的城市生态补偿区。流域水环境治理既是对秦岭北麓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又对渭河流域治理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灞河流域水质直接关系到渭河流域水环境功能的达标。

  从空间分布上,遵循“先支流、后干流,先上游、后下游和干支流、上下游兼顾”的原则,实施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从时序分布上,优先开展点源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其次应做好再生水的深度处理和再生水的回用工作,同时做好地下水的保护和雨水收集节水工作。最后,依托浐灞生态区,研究和探索水环境治理新思路、新方法,通过污水资源化的多种生态技术实现灞河流域治理。

  3.2 实现区域产业的生态转型

  3.2.1 将能源利用纳入城市规划范畴 , 建设低碳节能社区

  (1)城市规划将能源规划与利用作为重点内容部署

  在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层面,规划应根据生态区可利用能源情况,确定能源类型与构成同时,通过调研了解生态区主要的能源消耗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可利用能源类型、供给方案和节能方案,降低能源损耗。与此同时,促进基于网络的能源基础设施整合与调整,调高能源效率,鼓励分散式能源的发展。

  (2)加强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鼓励绿色产业入驻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完善区域供热系统的总体布置,通过对灞桥电厂的供热管网工程改造,与各产业聚集区结网,推进生态区的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体系。

  城市污水的能源化利用:积极开展对城市第三和第五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热能回收与应用,利用热泵回收城市污水热能用于居民生活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并拓展在工业、农业和商业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从而大大提高城市的能源利用率,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广泛利用太阳能,建设太阳能示范住宅,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被动式太阳房和太阳能电热综合利用技术;鼓励采用地源热泵、地热钻探等节能技术,利用地热能源为生态区提供制冷、制热功能,替代工业原煤和生活原煤,优化城市能源结构。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3.2.2 加强城市水系统建设

  (1)中水循环系统

  采取一水多用、中水回用和循环利用模式,在居民区推广中水利用技术,生活排水经处理后作为中水利用,提高城市公共生活用水的循环率,建设和改造一水多用系统;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进入中水系统,可作为绿化用水、工业冷却水、环境保护用水、地面冲洗水和农田灌溉水等。

  (2)雨水收集系统

  生态区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经过对收集雨水进行净化过滤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系统,雨水收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初期弃流—过滤—储存—回用,根据雨水源的不同,可粗略分为屋顶雨水收集和地面雨水收集,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减少雨水的排放量。

  3.3.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城镇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对城市能源消耗和新能源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到 2013 年,浐灞生态区总面积 101km2,其中集中建设区 89km2,随着生态区发展,城市结构矛盾正逐步凸显出来,城市用地规模的快速膨胀带来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加重。

  3.3.1 以世园为中心的绿色产城一体化

  2011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举办,世园会的举办带动了生态区东翼乃至整个集中建设区的开发建设,交通的接驳、土地的开发、产业的进驻、景观的提升和人气的聚集使得以世园会旧址为核心的又一生态区中心形成。未来浐灞东翼发展应从可再生利用为出发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首先,世园旧址的改扩建,减少建筑量的开发,利用现有场馆开发丝绸之路博览园、园艺新技术、新产品交流展厅、小型博物馆等功能,充分实现世园建筑的资源优势;其次,世园旧址周边用地的开发以彰显高度国际化为目标,产业多以贸易、商贸和商办为主,杜绝污染性产业进驻,体现片区产业特色;第三,结合能源消耗与绿色出行合理确定片区组团布局与规模,在对各组团能源消耗情况和能源供给分析基础上,确定组团规模、能源供应源、输送方式和绿色交通组织,同时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土地的多功能混合使用,降低交通和能源传输损失。

  3.3.2 以金融商务区为核心的职住平衡布局

  西安金融商务区位于浐灞河交汇的三角洲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区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迅速攀升,金融商务区的开发吸引了金融商贸、服务后台的产业进驻,随之带来区外大量的就业人口,但片区内的功能与结构尚未形成匹配,由此会引发区内外就业通勤、职住服用地比例和交通压力多方面的问题。

  浐灞金融商务区在初期的开发建设中,以构建“综合性组团”作为一个空间单元,与城市的其他片区以及中心区有良好的交通联系,实现低成本交通,并汇入快速路系统,减小其他城市道路的交通负担,提高交通体系的整体效率。同时,在用地上实现不同功能的有机混合,居住及其配套的社会服务设施功能必不可少,运用规划布局手段,选择适当的产业类型,实现适度的功能混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组团的职住平衡。

  3.4 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未来浐灞生态区交通体系应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和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同时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打造舒适的城市慢行系统,营造绿色低碳交通环境。

  3.4.1 建设多类型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公共交通的高效运营

  提高运输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换乘中心功能和布局,提高站点覆盖率,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3.4.2 建设绿色慢行系统,实现公交接驳与低碳排放

  浐灞生态区在总体规划中就将绿色慢行系统纳入考虑,首先采用较小的街区尺度,交叉口间距较短,街区功能完善,提升慢行交通的可达性,实现点到点的运输;其次尽量选择有条件的次干路、支路规划慢行专用道,避免因自行车、步行交通对主干路的长时间时空占用而导致道路交叉口机非干扰严重的现象;最后是在公交站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设置一定规模的停车场及自行车租赁点,满足自行车与公共交通间的换乘需要,以实现“步行、自行车 + 公共交通”的绿色交通发展模式。

  3.4.3 建设大量停车场,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将生态区停车场全部建成生态停车场,多布置在交通枢纽、大型商业中心等开放空间,注重停车换乘(PARK+RIDE)体系的规划和设计,通过个体交通至停车换乘枢纽换乘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区,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3.5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指标体系

  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 (表 1),使得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这个抽象的复杂概念变得可以量化并实现,让城市管理决策部门可以定期了解城市当前的发展状态,距离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还有多远,未来该如何发展,以期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对浐灞生态区十年建设成就的大量调研和成果考核,对上述指标赋值进行最终的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评分,真正实现量化考核生态区建设、指导生态区下一步规划建设。

  4. 展望浐灞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永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浐灞生态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十年来,浐灞生态区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先后制定了相应的部署和政策措施,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随着浐灞生态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相继进行了公共交通、绿色产业、生态社区等一系列规划建设,这是对新形势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认识上不断深化和创新的结果,开辟了文明建设的新领域、新途径,更是为创建中西部生态城市示范地和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