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人口集聚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内在机制

来源:城市问题 作者:张先锋;叶晨;陈永安
发布于:2018-04-10 共10430字

  摘要:分析了人口集聚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内在机制、人口集聚的人力资本效应和房地产价格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能够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升, 但同时人口集聚也具有房地产价格效应, 其中, 房地产的抵押担保效应和挤出效应均会抑制城市生产率的提升, 而土地财政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着。总体来看, 人口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不利影响。

  关键词:人口集聚; 人力资本; 房价上涨; 城市生产率;

  一引言

  目前, 一部分学者认为, 人口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与人力资本效应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能够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升[1-2]。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 人口过度集聚导致了房价长期快速上升, 大大抬高了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 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 对城市生产率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3-4]。那么, 人口集聚究竟通过什么机制对城市生产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的回答, 对客观评估我国人口集聚对大中城市生产率的影响, 为我国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及大中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提供政策启示,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于集聚与城市生产率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技术进步、人力资本集聚、产业集聚、城市规模、城市基础设施等是影响城市生产率的重要因素[5-7]。西科尼和霍尔基于对美国县市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 人口密度提高1%, 劳动生产率提高6%[8]。柯善咨和姚德龙的研究则表明, 我国工业的相对集聚和劳动生产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我国城市就业的空间密度过高, 其拥挤效应导致生产率降低[9]。许庆明等指出, 城市群核心城市人口集聚密度高于非核心城市, 其实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差异的反映[10]。王佳和陈浩的研究表明,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 城市生产率将发生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 且人口密度的提高对城市生产率的边际效益随交通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11]。

  目前, 关于房地产价格上涨效应的研究, 主要是从抵押担保效应、挤出效应及土地财政效应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房价上涨抵押担保效应的研究。如甘利用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了日本的房产泡沫对日本企业投资与银行借贷的影响, 证实了房地产抵押担保效应的存在[12]。亚科维耶洛和米内特则认为抵押效应强化了消费需求对房地产价格冲击的效应[13]。陈健等明确了抵押效应的存在, 并指出由于信贷条件限制的放宽, 房价对消费的影响也会改变[14]。二是关于房价上涨挤出效应的研究。武康平和胡谍、祝梓翔等的研究表明, 房价过快上涨会产生挤出效应, 影响城市消费及城市非房地产投资[15-16]。刘旭东和彭徽则通过分析房地产行业挤出效应的来源, 从替代效应、企业的债偿能力等方面分析了房价对城市经济的影响[17]。余华义等指出, 城市的住房负财富效应主要是由挤出效应渠道所引致的[18]。三是关于土地财政效应的研究。宫汝凯认为, 土地财政是联系分税制改革和高房价的中间变量, 房价持续走高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增长模式[19]。邵朝对等利用中国282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 在财政分权和增长竞赛的共同作用下, 土地财政扩张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偏向性的政策刺激了产业结构刚性, 城市向多样化发展[20]。

  上述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 以往文献多研究城市人口与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的关系, 而对于人口集聚影响城市生产率的人力资本效应、房地产价格效应的作用机制往往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第二, 以往文献虽然对房地产的各种效应进行了研究, 但其研究侧重于研究房地产价格上涨对经济增长、消费、财富再分配及对财政分权或分税制改革的影响, 而并未研究房价上涨对我国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在当前大中城市房价高企的背景下, 忽略房地产价格因素, 就无法深入准确地理解人口集聚对我国城市转型升级的影响。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将人口集聚影响城市生产率的人力资本效应与房地产价格效应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之中, 以期厘清人口集聚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内在机制, 为在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特殊国情下应如何调整优化我国大中城市的转型升级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影响机制与理论假说

  1. 人口集聚的人力资本效应

  从大中城市劳动力的供给来看, 在城市化进程中, 人口是否向城市集聚, 主要取决于其向城市集聚的成本与收益:当收益大于成本时, 个人选择向城市集聚。而不同城市集聚的成本与收益则存在差异性。一般来讲, 大中城市尽管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公共服务, 但人口必须承担更高的房价、更激烈的竞争和更严格的工作要求等, 往往只有人力资本水平更高, 收入水平更高的人, 才能够承担更高的房价, 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留在大中城市。而从大中城市的劳动力需求来看, 虽然企业向大中城市集聚, 能够共享完善的基础设施, 获得更多的知识溢出, 从而获得更多的集聚收益[21], 但随着集聚程度增加, 拥挤成本会随之上升, 此时需要企业有更高的生产率, 以弥补较高的土地成本、住房成本及由此衍生出的劳动力成本。更高生产率的企业多属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 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面向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因此, 大中城市往往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有更大的需求。人口集聚的人力资本效应是指高人力资本集聚于大中城市, 而中低层次的人力资本被挤出。高层次人力资本的集聚, 使大中城市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方面能够保持持续优势, 从而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升。同时, 大量高人力资本的集聚、大量高生产率企业的集聚, 加剧了人才之间、高技能的劳动力之间、高生产率企业之间的竞争, 从而提高了整个大中城市的生产率。综上所述, 本研究提出理论假说1。

  理论假说1:人口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提升我国大中城市的生产率。

  2. 人口集聚的房地产价格效应

  (1) 人口集聚与房地产价格

  导致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城市土地出让制度、房地产投融资制度及我国传统的住房文化心理等因素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引致人口持续向大中城市集聚。人口集聚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影响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首先, 大中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水平、较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大量人口从低收入、低质量公共服务的村镇和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聚集, 造成对住房需求的快速增加。越靠近中心城区, 其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基础设施越完善, 附带良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稀缺, 中心城区的房地产价格随之快速上涨。其次, 工业企业向城市集聚, 并带动了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企业享受了集聚经济的好处, 具有更高的收益, 能够支付更高的工资。高收入导致对高质量住房的需求增加, 但附带良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土地资源却是稀缺的。因此, 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因竞争性需求而快速上涨。第三, 企业布局对人口集聚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布局呈现两种情况:一是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向大中城市集聚, 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更倾向于布局在中小城市。二是大量的企业将企业总部, 包括研发、销售、财务、管理等部门布局在大中城市, 而将生产部门布局在中小城市。一方面, 企业如此布局有利于企业获得高水平的研发人才, 保持技术研发优势;大中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 消费能力强, 有利于企业提高销售收入;大中城市融资成本更低, 便于企业获得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 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企业的生产部门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交通、信息成本越低、越便利, 越有利于企业分散布局。企业布局使得人口集聚呈现出高人力资本水平、高收入的人口向大中城市集聚, 低人力资本水平、中低收入的人口向中小城市集聚的态势。实际上, 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要素集聚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人口集聚、技术集聚、产业集聚、服务集聚、财富集聚及由此产生的预期共同推动了大中城市房价的上涨。综上所述, 本研究提出理论假说2。

  理论假说2:人口集聚推动了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

  (2) 房地产价格与城市生产率

  抵押担保效应。由于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保证贷款、信用贷款等信贷方式, 银行更愿意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向实体企业发放贷款。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接受房地产和机器设备两类抵押物, 由于房地产具有不可移动性、价值量大、使用年限长等特点, 房地产作为抵押物更容易被银行所接纳。由于我国实体企业融资中, 房地产抵押贷款比重较高, 房地产价格上涨也就意味着抵押品价值上升, 银行授信扩张, 融资规模扩大, 融资成本降低, 由此对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所说的抵押担保效应是指企业将房地产作为资产抵押品进行抵押担保, 而房地产价值的上升使得企业负债能力增加。由于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并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 抵押物更加安全, 银行信贷风险降低, 企业能够以更低利率及更为优惠的条件借款。大量研究表明, 我国房地产存在着抵押担保效应, 房地产价值的增加会带动企业投资能力的提升。

  抵押担保效应使企业获得更为充裕的资金, 而企业如何使用资金将对企业生产率及城市生产率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的抵押担保效应认为, 如果企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更为先进的科技设备、进行更多的研发活动、增加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 将提升企业的生产率, 并最终提升城市生产率。但由于我国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房地产投资利润高, 而实体经济利润低, 企业在获得更多的资金之后, 并不是将其用于企业的研发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 反而更有可能是进一步投资到房地产市场, 从而降低了企业生产率, 最终抑制了城市生产率的提升。实际上, 正是由于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收益快速上升, 导致资金“脱实向虚”, 社会资本逃离实体经济流入虚拟经济, 并在虚拟经济内空转, 导致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发展停滞, 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2016年, 房地产业创造的GDP只占全国比重的5%, 而它却占有了25%的信贷资源。综上所述, 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利润高企, 传统抵押担保效应机制随之受到扭曲, 资金更多地流入房地产业, 实体经济的研发与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从而抑制了企业生产率与城市生产率的提升。由此, 本研究提出理论假说3。

  理论假说3: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扭曲了抵押担保效应, 抑制了城市生产率的提升。

  挤出效应。房地产市场的挤出效应包括消费挤出效应和信贷挤出效应。鉴于消费挤出效应对城市生产率影响较小, 这里主要讨论信贷挤出效应。信贷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在银行信贷资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商品房价格上升时, 按揭贷款数量随之增加, 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的数量增加, 流入其他实体经济的资金数量相应减少, 从而加剧了实体企业的融资约束, 不利于实体企业增加对技术研发与人力资本的投入, 进而阻碍了城市生产率的提升。第二, 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的丰厚利润会吸引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向房地产领域, 炒地炒房盛行, 其他领域的企业将本应用于研发与人力资本投入的资金都用来发展房地产行业, 从而抑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制约了城市生产率的提升。第三, 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 房地产建筑市场及其他相关市场利润增加, 房地产企业以更高的工资雇佣劳动力, 导致实体企业的劳动力更多地流向房地产市场, 推高了实体企业的劳动力用工成本, 挤压了实体企业的利润, 不利于实体企业增加对技术研发及人力资本的投入, 抑制了城市生产率的提高。综上所述, 本研究提出理论假说4。

  理论假说4:房地产价格上涨通过信贷挤出效应对城市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

  土地财政效应。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不断增强。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包括农业、教育、科技、计生、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务员工资等诸多法定支出, 这类支出税收收入比重高, 且具有强制性。因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更多地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企业正常运营与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保障, 良好的生产性基础设施, 诸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排污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更有利于招商引资, 吸引优质企业进驻发展。同时, 良好的生活性基础设施, 如医院、学校等配套公共设施, 有利于吸引研发人员与高技能劳动力集聚, 有利于企业雇佣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水平越高, 知识外溢的效果就越好, 有利于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提高城市生产效率。因此, 传统的土地财政效应认为, 土地出让收入的增加使得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支出的投入增加, 从而有利于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业利润高企的背景下, 尽管土地出让收入的增加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 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很可能更多地刺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使得更多资金流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区域的房地产市场, 反而抬高了实体企业的用工成本及房屋租用成本。随着郊区城市化, 郊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更为直接、更为现实的结果可能是城郊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综上所述, 本研究提出理论假说5。

  理论假说5: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扭曲了土地财政效应, 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

原文出处:张先锋,叶晨,陈永安.人口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8(03):57-6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