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人口集聚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内在机制(3)

来源:城市问题 作者:张先锋;叶晨;陈永安
发布于:2018-04-10 共10430字

  3. 数据说明

  由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 人口更多地流向我国的大中城市, 而我国大中城市房价从2003年开始快速上涨, 人口集聚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化更具有代表性, 故此选取4个直辖市、15个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以及剩余的省会城市共35个大中城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 商业营业用房平均销售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 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土地出让价格数据来源于2004-2012年、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其他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统计年鉴》。同时, 利用各城市的消费价格指数 (CPI) 将房价、土地出让价格等名义变量调整为以2003年为基期的实际变量, 各城市CPI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历年数据。为了消除异方差, 模型对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能力、人均GDP等取自然对数, 分别用ln LAND、lnTRA、ln FAI、ln DI、ln POC、ln GDP来表示。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描述性统计

  四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1. 计量方法

  由于动态面板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 使得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 如果采用标准的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估计方法会导致参数估计的偏差, 因此, 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估计模型。为增强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对计量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下列检验:AR (1) 和AR (2) 检验, 检验模型是否能通过差分方程中误差项一阶序列相关、二阶序列不相关的原假设;Sargan过度识别检验, 用来识别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上是否能够拒绝工具变量有效的原假设。

  2. 回归结果分析

  表3第 (1) 列为人口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人口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整体来讲为负。即整体而言, 人口集聚不利于城市生产率的提升。表3第 (2) 列为人口集聚的人力资本效应, 即理论假说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人口集聚产生的人力资本效应能够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升, 符合理论预期。表3第 (3) 列为理论假说2的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 人口集聚可以促进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表3第 (4) 列为人口集聚通过房地产价格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 可以看出, 人口集聚通过房地产价格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整体影响为负。

  表4为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抵押担保效应、挤出效应、土地财政效应的参数结果。表4第 (1) 列为理论假说3的实证结果。从中可以看出, 房价与信贷规模的交互项与城市生产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即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会扭曲传统的抵押担保效应, 抑制城市生产率的提升。这与理论假说3的预期相符。表4第 (2) 列为理论假说4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房价上涨引发的信贷挤出效应与城市生产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与理论假说2相符, 即房价上涨会通过信贷挤出效应挤出其他产业的投资, 导致城市房地产业一枝独大、其他产业发展滞后, 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从而抑制城市生产率的提升。表4第 (3) 列为理论假说5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招拍挂土地出让价格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的交互项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并不显着, 这可能是由于, 土地财政效应虽然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并对企业生产率与城市生产率产生正面影响, 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同时带来了房地产价格的同步快速上升, 从而抑制了土地财政效应的发挥。同时, 通过表3第 (3) 列可以看出, 总体而言, 人口集聚通过房地产价格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人口集聚的房地产价格效应所产生的负向影响大于人口集聚的人力资本效应带来的正向影响, 因此, 整体而言, 人口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负向影响。

  表3 人口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影响的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4 抵押担保效应、挤出效应、土地财政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

  就其他控制变量而言, 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不显着, 这与理论预期不符。这可能是由于, 外商投资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技术寻求型, 而是市场寻求型和劳动力寻求型, 因此, 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并不明显。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城市生产率则有着显着的正影响, 与预期相符。科技投入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也显着为正, 与预期相符。固定资产投资与城市生产率的实证结果显着正相关, 与预期相符。

  3. 稳健性检验

  由于城市生产率和人口集聚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 从而使估计不一致或者有偏。人口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之间, 除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人口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的人力资本效应及房地产价格效应之外, 城市生产率提高对人口集聚也会存在一定的吸引作用, 因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故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 借鉴周玉龙、孙久文的做法[27], 采用相应时期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作为工具变量。一方面, 一个区域的建成区面积势必会影响人口增长情况, 因此与人口集聚有很大的相关性, 满足相关性条件;另一方面, 土地面积与城市生产率不存在经济学意义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3的第 (5) 、 (6) 、 (7) 三列所示, 其主要变量的显着性基本与表3的 (1) 、 (2) 、 (4) 列相符。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不断聚集的人口、不断高企的房价和有待提升的城市生产率构成了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最令人关注的三个话题。本研究将三者置于统一的理论框架, 分析人口集聚影响城市生产率的人力资本效应机制与房地产价格效应机制, 并以2003-2014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 人口集聚会通过房价及人力资本效应影响城市生产率。其中, 人口集聚的人力资本效应促进了城市生产率的提升, 而人口集聚的房地产价格效应则阻碍了城市生产率的提升。同时, 房地产价格通过抵押担保效应、挤出效应、土地财政效应三种渠道影响着城市生产率, 其中, 抵押担保效应和挤出效应都会抑制城市生产率的提升, 而土地财政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不显着。

  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城市转型升级、城市房地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目前, 我国仍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受市场力量的影响, 人口与产业有进一步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因此, 城市人口聚集、房地产价格上涨与城市生产率的问题应放在中国城镇等级体系合理化的视角下来考虑。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应充分利用市场规律, 充分发挥房地产价格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调节作用, 促进中低端产业向中小城市扩散, 扩大高端产业的发展空间,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升城市生产率。而目前中小城市不应以“去库存”的名义刺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否则将会提高企业的生存成本, 进一步挤压实体经济。如果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受到抑制, 人口将会进一步向特大城市、大城市集聚, 大城市集聚过度而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并存的问题将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 也必须注意, 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房价的成本仍然由企业与普通居民承担, 最终必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与居民的消费能力, 不利于城市生产率的提升。因此,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科学确定城市房价调控目标, 引导资源合理、有序流动, 促进城市等级体系的合理化。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决防止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 推动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的进一步上升, 应切实抑制房地产泡沫, 避免抵押担保效应与土地财政效应的扭曲, 抑制信贷挤出效应, 以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与大中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建康等.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以2000-2012省级面板数据为例[J].人口与发展, 2015 (4) :35-42
  [2]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选择、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差异[J].经济评论, 2017 (2) :3-16
  [3]郑基超, 倪泽强, 孙韦.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江淮论坛, 2016 (5) :22-27
  [4]夏凯丽, 田曦, 应瑞瑶.产业集聚对房价上涨影响机制的经验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7 (11) :128-132
  [5]柯善咨, 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 2014 (4) :76-88
  [6]陈良文, 杨开忠.产业集聚、市场结构与生产率——基于中国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 2008 (3) :325-330
  [7]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 2010 (5) :92-102
  [8]Ciccone A, Hall R E.Productivity and the Density of Economic Activ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1) :54-70
  [9]柯善咨, 姚德龙.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中国城市的空间计量经济联立方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12) :3-14

原文出处:张先锋,叶晨,陈永安.人口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8(03):57-6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