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0 共5537字
  7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7.1 全文总结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相继构建了计量和理论模型,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本文从行业层面来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此外,本文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上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现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
  
  (1)从全国层面上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有着很明显的差距,生产性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与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等相对传统的行业仍然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像金融保险等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属于相对新兴的行业虽然近年来发展势头很猛,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然较低。从区域层面来看,总的来说各行业对区域经济增长都呈现出由东部到中部西部递减的趋势,但是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在中西部部明显;金融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在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差别不大。这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除了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影响外,还同时受到各行业自身的特点等等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生产性服务业中新兴的、现代的行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提高会逐步得到加强,而生产性服务业中相对传统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慢慢的减弱。
  
  (2)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劳动力、工业化水平、劳动分工程度等因素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影响,但其各自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均有很大的差异。从全国层面上来看,上述因素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正向的影响作用,但是劳动力要素、工业化水平以及劳动分工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回归系数较大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而人力资本以及物质资本回归系数较小且只在5%的水平上显着。从区域层面上来看,人力资本以及物质资本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作用较为显着,而在中西部地区相对不显着;劳动力因素却在东部地区不显着,而在中西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影响作用显着,这也验证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间的发展结构也有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较新兴的行业起着主导作用,而在中西部仍然以传统的行业为主。
  
  7.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前文的实证结果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的区域发展现状来看,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1)继续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生产性服务业定位到引领经济增长的战略性地位。在前文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低,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尚有差距,这也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工业拉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也往往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低附加值等弊端,而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未来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它不仅具备高附加值、低消耗等特点而且它还能作为“传送器”将知识资本以及人力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导入到生产过程,实现社会生产的高级化。因此,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生产性服务业必须要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识,发展力度也要进一步加大。
  
  (2)加快调整和优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又好又快的促进经济增长。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相对传统的行业仍然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以金融保险行业为代表的相对新兴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然较低。这就要求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进程中在做到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与商务服务业升级的同时还要加强金融保险业以及其他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从而做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
  
  (3)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为生产性服务的长远发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前文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到,人力资本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决定着生产性服务业能否持续发展以及服务效率和竞争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流动机制,也要引导和监督企业做好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从而切实保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步骤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各区域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或者说条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存在着差别的。例如,在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较大,而在中西部劳动力要素却成了很大的影响因素。这就要求各地方因地制宜,弄清楚本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路径,做到制定与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切勿好高骛远,偏离地区实际情况,以免造成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Browning C,Singelman J. The Emergence of Services Society [J].Springfield, 1975.
  
  [2] Baumol W.J.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 (57):415-426.
  
  [3] Coffey,W. The Geography of Producer Services[J].Urban Geography, 2000,21(2):170 一 183.
  
  [4] Coffey W J.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 of Producer Service Establishments:Evidencefrom the Montreal Metropolitan Area [J]. Urban Geography, 1991, 17(7):604-608

        [5]Daniels. Service Industries: a Geographical Appraisal [J]. Methuen, London, 1985,38(5):357-377.
  
  [6] Eric C. Thompson. Producer Services [M].Ken2tucky Annual Economic Report,2004.
  
  [7] Greenfield HI, 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C]. New York: Columbia, U,Press, 1966.
  
  [8] Hansen,N. Do Producer Services Includ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Regional Science,1990,(4)。
  
  [9]Johan Klaesson,Lars Petterson, Local and Regional ICT Service Sector Markets in Sweden[M].Springer, New York, 2006.
  
  [10] Kaldor, N. Causes of the Slow Rate of Growth of the United Kingdom[M]. An InauguralLectur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6:77-86

        [11] Karl-Johan Lundquist, Lars-Olof Olander. Producer services: growth and roles in long-termeconomic development [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Volume 28, Issue4, 2008.
  
  [12]Mukesh Eswaran, Ashok Kotwal. The role of service in the process of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8): 401~420.
  
  [13] Paul M.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1002-1037.
  
  [14]Robert M. 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The Quartely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1):65-94.
  
  [14] Robert E.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 1988(22):3-42.
  
  [15]Robert E.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 1988(22):3-42.
  
  [16]Richard Goe.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metropolitan Growth Nodesin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J].Rural Sociology,2002,67(3):4l6-441.
  
  [17]Sven Illeris, The Service Economy: A Geography Approach [M].Roskilde Unive- rsity Press,Roskilde, Denmark, 1996.
  
  [18]Sven Illeris, The Service Economy: A Geography Approach [M].Roskilde Unive- rsity Press,Roskilde, Denmark, 1996.
  
  [19] W.J. Coffey, A. S. Bailly. Producer Services and Flexible Production: An ExploratoryAnalysis [J]. Growth &Change, 1991, 18(1):132-145.
  
  [20]William J. Coffey, Mario Polese. Producer servic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policy-oriented perspective [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89, Volume 67,Issue 1, 13-27.
  
  [21]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 2004,(2):8-10.
  
  [22]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2003(7):35-42[23]陈保启。李为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年 11 期。
  
  [24]程大中,陈宪。上海生产者服务与消费者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1):40-49.
  
  [25]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一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 年第 10 期。
  
  [26]顾乃华。生产服务业、内生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4):34-39.
  
  [27]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三联书店,1993,76-98.
  
  [28]顾乃华。1992~2002 年我国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 年第 4期。
  
  [29]郭克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效发展[J].财贸经济,2000(10):51-56.
  
  [30]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5-41.
  
  [3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32]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J].经济研究,2001,(12):3-8.
  
  [33]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第8期。
  
  [34]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 2004,(1)[35]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6]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 年 8 月第 8 期。
  
  [37]梁若冰。Solow 悖论引出的思考:服务业的生产率之谜[J].世界经济 2002(9):35-40.
  
  [38]刘戒骄。服务业的开放及其对工业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2,(6):126-129.
  
  [39]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 年 11 月。
  
  [40]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9)。
  
  [41]尚永胜。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 9 月。
  
  [42]吴智刚,段杰,阎小培。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空间差异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3):131~1391.
  
  [43]徐宏毅,欧阳明德。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5):73-76.
  
  [44]虞卓然。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伦敦、纽约、东京、上海为例[D].南京大学,2012.
  
  [45]杨玉英。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46] 钟 韵 , 闫 小 培 . 我 国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与 经 济 发 展 关 系 研 究 [J]. 人 文 地理,2003,20(5):46-51.
  
  [47]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8]张亚斌,刘靓君 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 年第 4 期。
  
  [49]钟韵,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5,(3):12-17.
  
  [50]郑吉昌。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财贸经济,2004,(9):89-93.
  
  [51]张自然。中国服务业增长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80-182.


  致谢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为时一年的毕业论文撰写,终于在此刻定稿。不知不觉间,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也即将画上句号。回首在暨大求学的三年时光,最让我感动和难忘的是关心、支持、鼓励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我的亲人。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顾乃华老师。本文的写作离不开顾老师悉心的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每一步都凝聚着顾老师的心血,如果没有顾老师的耐心指导我也很难能够完成这篇硕士论文。顾老师不仅在学术方面知识渊博、造诣深厚,而且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幽默风趣。顾老师开阔的学术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平和的处事作风,让我终身受益。导师的教诲,使我学会了如何从容面对学业、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加倍努力,争取取得新的成绩。
  
  此外,我还要感谢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的朱卫平、张耀辉老师、聂普焱老师、陶锋老师、陈林老师、周浩老师、余壮雄老师、燕志雄老师、祁湘涵老师和周永文老师,你们深厚的理论功底、活跃的思维方式、勤勉的工作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要感谢办公室陈贵梧老师和张珍珍老师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三年的求学生活,艰辛但不孤独,因为我有 2011 级产业经济学的各位同窗、好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三年里,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奋斗,成为了我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感谢我的室友胡文和李修儒同学,是你们陪伴我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感谢我的同门兄弟姐妹们,是你们欢声笑语让我倍感亲切和难忘;在此特别感谢陈秀英师姐、余金利和刘家麒同学在我论文写作一筹莫展时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感谢我的父亲与母亲及其他亲人。我在异乡求学的日子里,你们对我的无私关怀与照顾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大恩不言谢,我唯愿今后能成为一名对社会、人民有益的人,以我的行动来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论文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论文中的不足之处,我愿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