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0 共4686字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服务业所带来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带动关联产业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最为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民经济中较快的持续增长率、对相关产业的较强的关联带动及由于强大的“知识溢出”效应所拥有的正外部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中普遍出现加速发展的现象,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服务业中最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因其能够为其他部门和行业提供知识人力等方面的服务以及其他中间产品从而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以及整个国家或者区域经济运行效率,从而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通讯、网络的高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程度得到强化,催生了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服务等多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加速融合,这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越来越成为最关键的部分。
  
  近年来,在 OECD 国家中,平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一半以上,年增长率平均为 8%左右,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此过程中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加速制造业的扩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和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认识仍然较为肤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乃至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深化等方面促进经济增长缺乏深入的了解。当前,由于生产性服务业配套的缺乏而带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乏力问题的凸显,各级政府和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
  
  就目前来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发展较为迅速并且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2000 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为 24.9%,2010 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为 27.8%1.这一比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这也充分说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从总体上还是从内部行业上在区域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这可以从下表和图中得到显示。
  
  从整体上看,东、中、西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过去的十年里均呈增长趋势:其中东部地区从2000年的1537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0943亿元,增长了3.61倍,年均增长率为16.51%;中部地区从2000年的595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3521亿元,增长了2.95倍,年均增长率为14.72%;西部地区从346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328亿元,增长了3.13倍,年均增长率15.23%.从各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分别占全国比例来看,东部地区从2000年的61.99%增长到2010年的65.21%,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中部地区从2000年的24.02%略降到2010年的21.62%,发展明显滞后;西部地区从2000年的13.98%到2010年的13.17%,基本保持持平,处于三个地区中最落后的位置。
  
  表 1-2 是 2010 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在东、中、西部的区位商,区位商是用来度量某一产业在一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tikP 表示在 t 时期 i 地区 k 行业产值在 i 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tkN 表示全国 k 行业的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ikQ 表示 i 地区 k 行业的区位商,如果ikQ 大于 1 则说明这个地区的该行业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如果ikQ 小于 1 则说明这个地区的该行业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不具有专业化比较优势。
  
  从表 1-2 可以看到,东部地区有批发零售与商务服务业等四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 1,表明这四个行业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相对于中部和西部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中部地区只有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的区位商大于 1,其他四个行业区位商都小于 1,说明中部地区相对东部和西部只有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西部地区只有科学研究与综合服务业的区位商大于 1,其他四个行业区位商都小于 1,说明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和中部只有科学研究与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
  
  1.1.2 选题的意义
  
  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规律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一命题也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但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去阐述,或者通对单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定量的分析来探讨,但是从行业层面、区域层面来考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从行业层面上来分析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在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及其对本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差异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能够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和扮演角色的差异,可以指导地区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时对细分行业具有选择性,从而促使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另外,本文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相关要素在不同区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各个区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素进行分析,指导各个区域认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律,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笔者也期望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能够对已有的理论作一些边际上的创新,这也将对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律、路径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好的促进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大程度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区域间经济不平衡现象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1.2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范围
  
  1.2.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与范围
  
  生产性服务业也称生产者服务业,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格林福尔德(Greenfield,1966)从生产性服务业产品属性的角度提出来的。Greenfield(196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向企业、政府等单位提供劳务、产品或者服务以便其进一步生产而不是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最终消费品的行业。我国学者钟韵、阎小培(2003)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信息、知识、技术密集化的产业,其不直接参与物质的生产与转化,但是通过“中间功能”把知识、技术、人力等资本投入生产过程,会提高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生产效率。
  
  此后,有不少学者从生产性服务业外延拓展的角度来阐述生产性服务业所涵盖的细分行业。Browning和Singelman(197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并为其他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金融、工商服务、经纪、法律以及保险等。Martinelli( 1991)总结的更为全面,他认为,生产服务业包括如银行、金融、猎头、培训在内的与资源的分配以及资源的流通相关活动;包括如工程、设计、研发在内的产品流程设计以及产品创新相关的活动;包括如财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信息处理在内的与生产组织相关的活动;包括如维持、后勤、质量控制在内的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以及包括市场营销、运输、广告在内的与推广和配送销售相关的活动。
  
  由此可见,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段逐步完善的过程,就目前来说已基本上达成共识,即生产性服务业是为满足中间需求、向企业或其他生产单位提供中间服务和产品,用于进一步生产而非最终消费的行业。虽然国内外学者当前对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和内涵的认识趋于统一,但是,不少国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仍然是有分歧的。下图是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和机构界定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的主要观点。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范围已有界定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统计年鉴目前在行业划分上的标准,将从以下几个行业来界定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范围:批发零售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金融和保险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五大行业。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范围已有界定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统计年鉴目前在行业划分上的标准,将从以下几个行业来界定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范围:批发零售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金融和保险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五大行业。好的教育资源并且能够吸引高素质和专业化的人才在此聚集,能够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对人力资本方面的需求。
  
  1.3 研究框架
  
  本文共分为七章,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两大主题,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从全国层面上和区域层面上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统计性描述,再建立实证模型和数理模型进行验证并对结果讨论分析给出政策建议,最后进行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了文章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先后梳理了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为理论分析,首先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与特征;其次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三大理论视角的基础上整理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四大作用机制;最后概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两大理论,即经济增长理论与产业集聚理论。
  
  第四章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统计性描述,从整体和行业层面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国和区域的发展进行统计,为下文的实证检验作铺垫。
  
  第五章为行业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并比较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在东、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
  
  第六章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区域性差异的实证分析,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出发,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相关要素在不同区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并对各个区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素进行分析。
  
  第七章为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本章在前文各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观点与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1.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思路上,本文从更好更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及最大程度释放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首先比较和分析了各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紧接着分析相关要素在不同区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作用的差异,最后根据区域的现实差异情况,提出了更好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其更好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思路目前并不多见。
  
  第二,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面板数据模型从行业层面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摒弃了传统的一般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来分析的方法;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时是从新经济增长理论入手,避免了在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选择时简单的罗列,这也算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本文从区域层面上来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差异,缺乏在省际层面乃至城市层面的关注,而从省际层面和城市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可能会更加深入的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路径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机理。
  
  第二,本文试图分析了几种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作用的差别,但是这几种因素如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缺乏说明和分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