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07 共367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析
  【第一章】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绪论
  【第二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区域金融发展指标构建
  【第四章】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第五章】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区域金融对经济差异的作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除少数国家外,几乎所有较为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空间上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以美国为典型代表,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另一部分地区后发展起来,因此可以说不平衡发展是经济发展普遍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然而,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政策必然会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造成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格局和社会的不稳定,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在"新常态"阶段更加均衡发展和稳定过渡,需要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科学预测与分析。
  
  第一节 区域经济差异测度方法选择

  区域经济差异根据测量指标处理的不同可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指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在量上彼此的偏离程度,多用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极差(Range)来测度;相对差异是指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在比值上的偏离程度,多用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变差系数(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来测度。根据测量重心的不同可分为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主要使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中的二次分解实现对各区域内部和区域间差异的量化。本文为了能够更全面的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分别选用了标准差S、变差系数 CV 和泰尔指数 T 作为衡量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测量方法。

  一、标准差 S标准差是指一组数据的标准值与其平均值差的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能够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的离散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的一种常用方法。公式为:

  

  式中: 为第i区域的人均 GDP 值, 为所有区域人均 GDP 的均值,n 为区域个数。

  二、变差系数 CV变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值相比后的相对量,呈现的是区域经济指标与经济平均水平的差异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的一种常用方法。公式为:

  

  式中: 为第i区域的人均 GDP 值,为所有区域人均 GDP 的均值,n 为区域个数。

  三、泰尔指数 T泰尔指数又被称为泰尔熵标准(Theil's entropy measure),是泰尔在 1967 年提出的运用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计算收入不平等的方法。公式为:

  

  式中: 为第i区域的 GDP 值, 为i第区域的人口数,y为所有区域的 GDP 总值,p为所有区域的人口总数,n 为区域个数。

  若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基本区域单元,则表示全国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公式为:

  

  式中: 为第i区域第j省的 GDP 值, 为第i区域第j省的人口数,y为所有区域的 GDP 总值,p为所有区域的人口总数,n 为区域个数。

  表示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公式为:

  

  式中: 代表i区域的省际差异,: 为第i区域第j省的 GDP 值, 为第i区域第j省的人口数, 为第i区域的 GDP 值, 为i第区域的人口数。

  泰尔指数与其他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比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将区域经济的总体差异分解为各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从而获知区内差距与区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程度。将(4.4)式分解为:

  

  式中: 为第i区域第j省的 GDP 值, 为第i区域第j省的人口数, 为第i区域的 GDP 值, 为i第区域的人口数,y为所有区域的 GDP 总值,p为所有区域的人口总数, 代表区域内省际差异, 代表区域间差异。

  第二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分析

  从八大经济区 2002 年-2013 年间人均实际 GDP 的标准差 S 和参变系数 CV 年度变化趋势图中可以看出(图 4-1),八大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绝对差异 S 是逐年上升的,且 2013 年的区域绝对差异是 2002 年的 2.77 倍,而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 CV 从 2004年起由缓慢上升转为了缓慢下降,由此表明,八大经济区区域间绝对差异的增长速度未来将会逐步缩小。

  通过计算八大经济区的泰尔指数 值与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后的区域内差异指数 值和区域间差异指数 值(图 4-2),对八大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差异进一步进行区内差异度量和区际差异度量。可以看出,八大经济区总体的区域经济差异从 2004年起由缓慢上升转为加速下降,对比图 4-2 中 CV 值的变化趋势,二者的走向是一致的,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推行的是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加上东部地区落实对外开放政策的先天优势,形成了向东部倾斜的发展趋势,由此拉开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而从 2004 年起国家政策重心更多的是致力于缩小地区差距,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继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完善老少边穷地区和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等政策,在全面协调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区域经济总体差距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观察 值和 值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区域间差异与区域内差异相比,一直是区域总体差异最主要的贡献因素,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虽然都在逐渐缩小,但区域间差异缩小的幅度更大,且波动趋势与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波动趋势同步,说明我国区域间绝对差异的缩小是引起区域经济绝对总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区域政策导向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

  接下来分析对泰尔指数 T 进行二次分解后呈现的各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变动情况。

  将区域间差异 分解为东北综合经济区内部差异(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内部差异(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内部差异( )、南部沿海经济区内部差异(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内部差异(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内部差异(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内部差异( )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内部差异( ),并计算个各区域内部差异( )在全国总经济差异(T)中的占比,结果见图(4-3)和表(4-1)。

  综合可以看出,第一,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内部经济差异下降较为显著,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下降幅度尤为突出,而东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内部经济差异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以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最为明显,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要的东部沿海地区内部经济差距会出现普遍的缩小,而中西部地区则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第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内部经济差异虽然在不断缩小,但对总经济差异的贡献率却在持续增加,从 2002 年的 7.52%上升到 2013 年的 9.08%,一直处在八大经济区的首位;第三,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内部经济差异和对总经济差异的贡献率都在不断的增加,并在2004 年超越了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持续成为综合排在第二的地区;第四,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内部经济差异和对总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一直在持续下降,对总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从 2002 年的 7.52%降到 2013 年的 2.76%,在 2013 年内部经济差异综合排名已经降到八大经济区第六位。

  第三节 区域收敛性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东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不断缩小而中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逐渐扩大的现象?为了合理的解释该问题,本文选择图 4-3 和表 4-1 中差异变动最显著的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分别进行收敛性分析,其中以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来代表东部地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代表中西部地区。

  学术上对收敛性的研究主要包括β收敛和σ收敛,β收敛是针对产出增量而言的,是指该区域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值是负相关的;σ收敛则是针对产出存量而言的,是指该区域各经济组成部分的人均收入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缩小。

  对这两种收敛性性质的详细区分可以参见 Salai.Martin 和 Xavier(1994)的分析。本文没有特别标明的,所指的收敛性都是β收敛。

  本文参考了沈坤荣和马俊(2002)建立的β收敛模型,实证分析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收敛情况。

  模型公式如下:

  (4.7)式中: 为第i个经济区在t时期的实际人均 GDP 增长率, 为第i个经济区在2002 年的人均 GDP 值,α为模型的参数值,ε为模型的残差值。

  四大经济区收敛性的回归结果见表 4-2,可以看出,代表东部地区的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区域内具有显著的收敛性,分别以 2.48%和 6.1%的速度收敛,而代表中西部地区的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区域内部都不存在显著的收敛性,这与对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逐渐缩小而中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不断扩大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说明东部地区区域内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北京、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位于东部地区,其较为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拉动因素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能够有效的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从而缩小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而中西部地区没有显著具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区域内部存在的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有限,经济收敛性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被拉大,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