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植树的牧羊人》小说中成功学的运用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安杨华
发布于:2021-04-19 共357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成功学论文(经典范文6篇)
【第3篇】成功学在孩子生长中的正确引用
【第4篇】 《植树的牧羊人》小说中成功学的运用
【第5篇】成功学思想下良好心态的形成途径
【第6篇】心理学视角探究“中国式”成功学的消极作用

成功学论文优选范文第四篇:《植树的牧羊人》小说中成功学的运用

  摘要:认识一个人是如何成功的,要比认识一个成功的人有意义得多。从艾尔泽·布菲通过植树变荒漠为绿洲这一故事中认识到:人只有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方法正确,持之以恒才可能获得成功。这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更有益的东西。

  关键词:目标; 态度; 方法; 毅力;

  美国教育家戴维·乔森纳说:"任何一个课程、目标和学习目的,都应该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换句话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1]就《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而言,让学生去"认识一个成功的人"并不是什么问题,而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个人是怎样成功的"才是每个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这位老人""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他创造了奇迹。他确定一个目标并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及其最终的结果都是成功的,他是成功学上当之无愧的典范,而面对他的成功我们是一味地欣赏赞美"精神和人格魅力",还是理性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进而通过这个人的成功来认识"我们怎样才能成功",哪一种解读,哪一种教学对学生的生存发展更有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从文本中形而上地汲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有益的东西。

成功

  认清欠缺,明确目标

  苏格拉底说过:"真正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2]艾尔泽·布菲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妻儿相继离他而去,但日子还得过,不仅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好,而要活得好就必须有好的自然环境,而现在这里是荒漠,那就改变这里的自然环境,而要改变这里的自然环境就要有树,而这里"缺少"树,那"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动手种树吧".他这一决定源于他对自然规律的最朴素的认识--"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而这个认识是基于他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出的判断:如果有了足够多的树,就可以改变这里的气候,就可以留住"雨水和雪水",干涸的地里又会冒出"泉水";如果有了水,这里就可以种植庄稼和蔬菜,这里不适宜生存的沙漠就会变成宜居的绿洲,"那些废弃的村子"就会"一点点重建起来",自己也会"活得好".这一点作者虽未明说,但从后文对种树效果的叙述可以推测出老人之前关于"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的判断思维过程。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欲望是存在的欠缺。"[3]布菲的欲望是美好生活的欠缺、良好环境的欠缺、树木的欠缺,他的行动就意味着他清楚地认识了这种"存在的欠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认清"存在的欠缺",弄清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然后在对客观实际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方向正确的目标,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

  认真生活,仔细做事

  而"活得好"不应该只是目标和结果,它更应该是一个过程。现实生活中就有人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牺牲现在的生活,而布菲清楚地知道健康长寿是"活得好"的重要表现,也是实现"活得好"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要立志种树改变这里的自然环境,就要先考虑如何解决生计问题。他先养"三十来只羊",后来"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这都是为他提供生存下去的物资来源。他不仅要生存下去更要健康地生存下去,他的"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他不抽烟".这能看出布菲生活习惯非常好,没有不良嗜好,他对待生活是认真细致的,没有因独居而丝毫糊弄懈怠,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一般情况下,认真生活的人往往能够仔细地做事,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的人往往做事情也一败涂地。布菲不仅认真生活,而且能够仔细做事。文章第七段描写牧羊人挑拣橡子部分,他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地"拿""倒""散""挑选""分开""拣""挑",他做事情认真、仔细,表现了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一种敬畏之情,唯有如此才能把事情做好。亚里士多德说:"人的美德也将是既使一个人本身好,又使他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的那种性格状况。" [4]牧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认真生活使自己处于良好的状态中,仔细做事,态度端正,把生计和事业、把利己和利他统一起来,这是一种美德,也是成功的保障。

  探寻因果,尊重规律

  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往往处在一种密切的因果关系之中, 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中永恒的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做事情不探寻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不遵循客观规律,是不可能成功的。康德说:"一切偶然的东西都有其原因。这个原因如果又是偶然的,就同样必须有一个原因,直到相互隶属的原因的序列必定在一个绝对必然的原因那里终止,没有这个原因,序列就不会有完备性。"[5]牧羊人先种橡树后种山毛榉、白桦树,先养羊后改养蜂,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偶然动念,而是有其深刻的思考和深层的原因。

  牧羊人先种橡树,后种山毛榉、白桦树,这是针对树木的习性和当时那里的自然环境特点及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选择。起初荒漠的"干涸""狂风呼啸""太阳要把人烤焦了",此时,选择种橡树是对的。因为橡树耐干燥、高温,抗风性强,喜沙土壤,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而山毛榉则喜潮湿的空气,白桦树更喜湿润的土壤。所以先种适应性极强的橡树,等到老人种橡树带来了"连锁反应","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里的气候变得湿润一些,此时,再种山毛榉和白桦树,而且把白桦树种在"比较湿润"的"山谷"就是适宜的。而如果颠倒了种植树种的顺序,则违背了自然规律,势必事与愿违,注定会失败。

  牧羊人先养羊,后改养蜂,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综合考虑,出于对是否与植树这一目标相一致的准确判断。这里气候干燥,"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不能生长庄稼,但有杂草就可以以牧羊为生;而后来长出了树苗,由于"羊吃树苗,就不再养羊了……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不再养羊"可以提高树苗的存活率,"改养蜜蜂"不仅可以使树木在花期授粉进而促进树木的生长,而且可以提高收益维持生计。这种产业的调整,除了表现出他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还是这里环境已经得到初步改善的表现,毕竟没有足够多的树木和花朵,是无法养"一百来个蜂箱"蜜蜂的。牧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探寻因果,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方法正确是成功的基础所在。

  内心平和,持之以恒

  凡是伟大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平和的心态是不行的。黑格尔认为,谷粒向谷堆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这种渐进的量的积累,最终导致了质的飞跃,孤立地看每一个谷粒都不是谷堆,联系地看每一个谷粒都是构成谷堆的一个要素,都是潜在的谷堆。要改变这广阔、干旱、荒芜、没有生气、令人绝望的阿尔卑斯山荒漠的自然环境,同样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种下每一棵橡树都不会是森林,但每一棵橡树都是构成森林的要素,只有种足够多树质变而成为森林才能影响气候,环境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牧羊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可见,他一开始就下定决心在这里长期种树了,而不急于求成。在三年"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却只存活"一万棵树苗"这样高付出低回报的情况下,在种树十年而"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下,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下,他内心平静如水,"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他每天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下去"不急于求成,不冒进不蛮干,持之以恒,"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直到1945年,"我"再一次来到这里,"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这里成了一个气候适宜、充满生机、和谐幸福的天堂。"完全""一切"这两个词告诉我们这种变化是彻底的变化,是长期量变基础上的质变。牧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心态平和,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要有顽强的毅力,要不被任何外物干扰,这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美国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说:"一种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聪明和智慧就应该表现在能不断地从各种具体的事件中发掘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和不断地从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事物以尊严和意义。"[6]我们要从布菲通过植树变荒漠为绿洲这一"具体的事件""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那就是:人只有找准方向定好目标,认真生活、仔细做事,尊重规律、找对方法,内心平和、持之以恒,才可能获得成功。唯有如此,我们才赋予了"植树的牧羊人"这一故事以"尊严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维·乔森纳,等。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M].任友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2]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M].张卜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6.

  [3]萨特。存在与虚无[M].修订译本。陈宣良,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124.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54.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73.

  [6]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饶,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23.

作者单位:天津市实验中学
原文出处:安杨华. 植树的牧羊人:成功学的典范[J]. 中学语文教学,2020,(01):44-4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