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与庄子的人生境界对比(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4 共7261字
因此,在庄子那里,主客体已无界限,因此如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理性”也就根本无着力点。或许,亚里士多德已达到“堕肢体”、“离形”的境界,但是仍然“有待”于理智,所以尚未能进入更高层次的“黜聪明”、“去智”的境界,更未臻于“同于大通”的化境。由此,亚里士多德的“有待”的“闲暇”离庄子“无待”的“逍遥”境界还有一段距离[3].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西文明始源点的差异: 在文明的传统上,亚里士多德的“崇智”秉持了希腊认知理性传统,而庄子的“去智”则传承了东方人道内修的传统; 在人生至境本体上,亚里士多德的“闲暇”以“理性神”为皈依,而庄子的“逍遥”则以“天道”为根基; 在智慧的寻求上,亚里士多德“崇智”意在把握宇宙万物之“真”; 而庄子“去智”以求天与人之大“道”.
  
  五 至境的人格形象:“完人”与“至人”
  
  “完人”是亚里士多德所描绘的闲暇至境的人格形象。智慧是完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品质,换言之,闲暇者应该具有最高的智慧,已通达对万事万物之真理的了解。这种智慧包括了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前者是对事物之真的把握,后者则是对人伦之善的洞察。闲暇者正是禀赋着至上的智慧,才能透视一切而获得悠闲自得。在实践智慧方面,亚里士多德更是强调了其对德行的完满,具有所有的德行,如勇敢、正义与节制等。“完人”之完全性、彻底性,在德行方面即表现为拥有“全德”.闲暇愈多,也就愈需要哲学智慧、节制和正义[2]263,1334a34,处于人生至境的完人,是闲暇的完美展现,无疑就禀赋着智慧、节制与正义的德行。换言之,一方面,“完人”在思辨维度获得最高理论智慧,因为“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品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是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18]29,981b20-25; 另一方面,“完人”还在实践维度获得完满的伦理德行,因为“德是闲的伦理限度,既约束人们的闲暇选择又提高人们的闲暇境界”[19]61.
  
  在庄子的哲学中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点的人格形象,如“真人”、“德人”、“大人”,特别是在《逍遥游》中描绘的三种理想人格,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6]14,《逍遥游》。在此三者中,又以“无己”是关键,因为“无功”、“无名”都依于是“无己”,或者说是“无己”的外在表现或特征。“至人”是就逍遥者自身而言,达到物我两忘,“神人”是从“至人”之道方面达到自我泯灭功名业绩境界,圣人则是从声誉角度达于舍弃名利境界。三大形象其实是三位一体。因此,至人是逍遥者的典型人格形象。对于至人,庄子给予了丰富的描绘:“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6]81,《齐物论》。“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6]《人间世》,108;“至人之用心若 镜,不 将 不 迎,应 而 不 藏,故 能 胜 物 而 不伤”[6]227,《应帝王》;“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6]467,《达生》。可见,“至人”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在其身上实现了“道”的完满性,因为其“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6]103,《养生主》,是逍遥之实现者的状态,与大道冥合者,“得至美而游乎至乐”[6]539,《田子方》。“至人”秉持守静、不为外物之根本,而是从内在的精神上消除了我,化有入无,摆脱了有形之干扰或束缚,从而能够逍遥游世。
  
  在人生最高境界达成载体上,亚里士多德与庄子都塑造或描绘了自身的理想人格形象。人生最高境界是一种理想的巅峰状态,并非人人轻而易举就可达到。但闲暇者与逍遥者的人格形象,却都展现了两位先哲对圆满人生境界的向往,都是他们对人生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追问,具有本体性的意蕴。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完人”兼具智慧与德行,这不仅延续了柏拉图“哲学王”之内涵,而且更具伦理实践的意味; 而庄子的“至人”则身怀异常能力,更具神秘性。正因如此,在人格形象上,“至人”似乎较“完人”更具超越性。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 卷8.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 卷9.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 叶智魁。 Aristotle的休闲观之探析---兼论善、幸福与休闲的关系[J].户外游憩研究,2004,17(1) :63-85.
  [4]Joseph Owens. Aristotle On Leisure[J]. Canadian Journalof Philosophy,1981,11(4) :720.
  [5] 王 云,李 丽。亚里士多德闲暇思想论析[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33-37.
  [6]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7] 邬昆如。道家哲学与欧洲哲学之比较[J].哲学杂志,1994(7) :16.
  [8] 王志楣。《庄子》逍遥义辨析[J].政大中文学报,2007(8) :62.
  [9]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M]. M. Ostward(trans.)。New York:The Library of Liberal Art,1962.
  [10] 苗力田。思辨是最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 理 学》新 版 译 序[J].哲 学 研 究,1998(12) :50-56.
  [11] 王荣花。庄子逍遥之路新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56-57.
  [12] 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183.
  [1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青年和老年 论生与[M]∥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 卷3.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4] 王 斐。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的生活: 如何理解为人生最 高 境 界[J].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08(11) :54-60.
  [15]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 中华书局,1984.
  [1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0.
  [17] 严春友。绝圣弃智---庄子对人类智慧的批判[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4-8.
  [1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 卷7.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9,981b20-25.
  [19] 黎海燕。“闲”与“德”之关系研究及其现代启示---兼论亚里士多德闲暇德育思想[J].学术论坛,2012(7) :61-64,150.
相关标签:哲学与人生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