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老子超乎现实世俗的人生大智慧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4 共1520字
  摘要

        一直以来,人们对老子及其思想几乎持有一定的质疑态度,认为其基本倾向是消极出世的。不论是“无为而治”里的放任自流还是“柔弱不争”里的消极避世等等,这些学说中的消极字眼都是老子及其学说之所以被很多世人所误读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仔细把老子学说放在特定年代作一番分析,深入了解其思想背后的精髓,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老子看似消极避世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超乎现实世俗之外的人生大智慧,某些消极的表象背后隐藏着独具智慧的积极人生态度。
  
  一、平常心态下的积极态度“无为”
  
  在《道德经》中,强调“无为”思想的章节有很多,如“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不为天下先”“清静无为”等。但大多数人对其内涵的理解往往只趋于字面意思,认为“无为”即是什么都不做,就是消极。“无为”究竟是什么含义,老子书中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无执,故无失”,“无执”就是内心不要拘泥于外物,不要被欲望所役使。老子明确的将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相区别,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无为”也应该是指人的心灵,指人的心态。“无为”就是清心寡欲,就是一种不争的心境,只有无时无刻不遵守道的要求,这会拥有看似不期而遇的成功。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祸患发生之前预先做好准备,这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杜绝祸患的发生。在一般人看来,圣人什么也没有做,实际上圣人已经早作了准备,提前做出了一系列措施,只是祸患没有发生罢了。这样的“无为”岂不比祸患已经出现,才手忙脚乱的强上百倍,因此,老子的思想是在“无为”的平常心态下为事物的做好积极准备。
  
  二、道法自然中的积极力量
  
  老子把“道”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表面上好像忽视了人类的知识、智慧的作用,而消极的靠虚无缥缈的“道”为重心支配人的思想言行,及万事万物的存在发展。其实则不然,在老子的哲学理论体系中,如果没有“道”这个不可明说的支配自然万物的源头存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类似这样的叙述在文中俯拾皆是。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道”的真谛就在于顺应,在于放任。“道”是一个宇宙万物的源头,它俯视人类而不加要约,临观乾坤而不表好恶。《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老子看来,要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宁,就必须作到洁身自敛,抱守元一,清心寡欲,无为而终。在他看来,圣人必须要悟道,道对生活有指导作用,因此悟道有其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据《史记》记载,老子曾为周守藏吏,在当时属于社会地位很高的上流社会,生活也应该比较富足。
  
  三、生命体验中的洒脱追求
  
  老子强调了生命的重要价值,“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即使遭受祸患,老子也认为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吾有身”.所以老子讲养生,自己也得长寿,庄子亦是如此。反观法家那些实干家、权术家们,如韩非、李斯,几乎都是死于非命。就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子的思想就有十分伟大的积极意义。老子教会人们善待他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
  
  最后,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结尾“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历史上,许多统治者也都采用”内用黄老外用儒术“的治国方略,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都与运用”无为而治“治国方略有极大的关联。明晰了”无为“的含义。因此,无论是其政治意义的范畴,还是对于普世大众的人生态度的影响,《道德经》中的老子总是言简意赅,道理深刻,从淡泊洒脱的字里行间透露的更多是暗含其中的积极力量,并为后人提供一种别样的纬度参悟人生真谛。
相关标签:哲学与人生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