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自发性组织的对企业的影响及其管理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08 共3871字
论文摘要

  0 引言

  组织一词在希腊文原意是指协调、和谐。是指为达到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但这不是简单的毫无关联的个人的加总,它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协同劳动而产生的群体。在这些群体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当组织中的部分成员对某些事情或事物存在类似的意见;或者当他们受到利益、安全上的威胁的时候,这些成员会自发性地联合起来,以一种小团体的形式来维护或争取自身的利益。这种团体我们称他们为自发性组织。这种自发性组织存在于企业的管理当中,并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效率以及企业正式组织的运作。因此,开展对企业中的自发性组织的讨论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普遍的价值导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自发性组织的概述

  企业的正式组织是经过系统的计划设计,根据管理者的思想和信念,将组织的业务合理的划分给各个层次,通过规划和综合来合理的支持各种职责。在正式组织中成员并不一定完全接受企业管理者的社会心理和行政的预设。

  而企业的自发性组织是随着组织运的运转而产生的,由企业员工在需要上相近、思想上想通、情趣上相投、地理上相邻、职业上相似和利益上相同等基础上自发、自愿、自然形成的非组织化群体,是隐含在企业组织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正式组织之外,人们通过相互的交往而产生彼此间的共同利益和认同关系的不同群体。自发性组织的成员之间在心理上能够清楚的感知到彼此的存在,并形成一种特别的存在感。这种群体的结合是为了达到成员个人心理的目标,而这种目标往往是个人所无法实现的,是需要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不总是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在运作过程中会不停地进行着调整。这种组织无明确的结构、形态,可辨识性较弱,主要以人情世故、感情关系为纽带,通过成员之间的长期接触,通过的共同的观念、思维、行为习惯,形成同质性的心理,进而产生相互承认和接受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并赋予一定的组织化、体系化特征。

  虽然自发性组织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但其成员可以是跨越不同的部门、级别的。一般来讲,人们存在着各种互相结合的需要,这种需要如果不能从正式组织中获得需满足,则这种自发性的组织结合就会越来越多。既然这种自发性组织存在于正式组织中,就会对正式组织各个层面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了解和引导自发性组织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2 自发性组织的特征

  首先,自发性组织具有自觉性的特征。企业自发性组织是人们在寻求某种满足的需要时候而形成的自发性群体。群体之间有紧密的互动作用,成员与成员之间常有直接的接触,较为了解。群体成员依据一定的规范,相互组合、相互聚集,成员之间自发组合,自觉形成存在感和归属感。这种社会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会自觉地成为自发性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持着自发性组织的正常运转。

  自发性组织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调整中,这种变化也具有自觉性的特点。

  其次,自发性组织具有随众性的特征。随众性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于群体存在同样的压力下,个体为了满足安全感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趋从的行为。这种趋从性不仅会直接表现在行为上,而且在思维观念上也会发生改变。自发性组织成员在群体中有具有归属感,能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与组织之间的从属关系,自觉性的接受群体成员的影响,趋从于组织的意志。这种随众性是自发性组织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来源。

  自发性组织还具有辨识性弱的特征。自发性组织的成员往往具有双重的身份,既辨识性强的正式组织身份以及不易被发现和注意的自发性组织成员的身份。自发性组织没有正式固定的名称、组织结构、活动场所,群体之间也没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因此组织外的人很难也无意识去了解调查这类组织,具有较弱的辨识性。

  最后,自发性组织还有具有平等性的特征。企业的正式组织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的组织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型的结构。而自发性组织是一种松散型、自发自愿,平等的组织结构,呈现出扁平型的特点。这种平等性,决定了自发性组织必须把情感作为组成组织群体凝聚力的纽带和桥梁,自主组合,自行运转,满足群体成员的不同社会需求。

  3 自发性组织的对企业的影响

  自发性组织客观存在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自发性组织中伙伴的认可、认同、赞扬、肯定,或批评、否定、疏远、排斥等会直接影响到成员的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满意度,这种功能较正式组织的更为明显。自发性组织在满足成员的社会、情感方面的需要,较正式组织更有优越性,对企业的管理发展具有积极的功能和影响,但群体与企业目标发生冲突时,自发性组织的群体意识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这些影响表现在:

  3.1 扩宽企业的沟通渠道

  现代企业一般采用以下几种组织结构: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无论是那种组织结构,组织成员之间信息的传递都是组织化的途径,传递的大多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息息相关的正规信息或部门内部沟通信息,方式比较单调。而自发性组织打破了传统组织结构的框架,信息表达方式更为自由、自主、自然,使得信息传递的渠道更多,载体更广,形式更活泼,速度更快捷,内容更丰富,易于引起成员的共鸣。

  3.2 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提高企业人事的稳定性

  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员工一般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相应的运作程序进行生产活动。狭小范围的沟通,繁重的工作压力会使员工心情压抑,产生怠倦,进而缺少相应的归属感。自发性组织的运作模式,恰恰可以减轻员工的这种压力,稳定员工的情绪。组织成员之间的自发性关系和平等关系能使得成员在某些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生活自信,感受到群体的温暖,增强员工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这种情感对于企业的和谐,减少人员变动流失,提高人事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3.3 辅助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号召力

  自发性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组织的领袖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会转化成号召力。因此,自发性组织通过整合可以快速有效地把个人行为统一到企业正式组织的目标行为中,辅助企业管理,完成企业目标任务。这种辅助可以减轻企业管理者的负担,又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3.4 当目标性不一致时,自发性组织可能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阻碍

  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保持技术上、制度上、管理上的创新,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这种变革往往会与自发性组织的准则和价值观不一致,甚至在局部会损害到企业自发性组织成员的利益。而企业自发性组织要求成员之间保持一种平等、平稳、和平的关系,因此对于破坏这种关系的变革,往往会出现一股力量,促成人们产生抵制的心理,从而不利于企业改革的实现,成为阻碍发展的力量。

  3.5 自发性组织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以经济效率为中心,追求效率是企业管理的目标。而作为自发性组织,更多的是追求丰厚的工资福利,安定的岗位,惬意的工作环境,更多的自我实现等。企业对生产效率的追求与自发性组织对生活的追求,会产生冲突。在这种冲突中,自发性组织成员的随众性特征会越发的突显。他们受到组织的影响和压力,往往会在判断、感知、行为上追求大众而放弃个人主见,形成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企业的生产效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4 对管理企业与自发性组织关系的几点建议

  4.1 企业要把对自发性组织的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正轨中,从现实出发,拓宽思路,取长补短

  企业的管理者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自发性组织,着重研究企业存在的自发性组织的本质特点,对企业存在的各类非正式组织的规律、行动方式以及组合结构进行深入的剖析,在这基础上,将自发性组织的运作作为企业管理的必要补充,以一种可开发的资源形式存在,使其可控,可管,并入企业日常管理的环节中。

  4.2 深入剖析企业自发性组织的人际关系,提高企业的人际吸引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会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有时候人们处于同一个群体中,但人员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却不相同。企业的正式组织与自发性组织之间的人际关系有重叠的部分,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的个体。但在自发性组织中,空间的临近因素、相似性因素、互补性因素、情感的相悦、人格的魅力等方面都优于正式组织中的成员关系。企业应该正视这种优越性的存在,深入剖析自发性组织的这种人际关系,合理地进行引导,将这种关系转化成企业的一种集体意识,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责任感。让自发性组织在处理企业关系时能以大局为重,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在思想上与企业一致,在情感上将组织归属感与企业的归属感融为一体,提高企业的人际吸引。

  4.3 优化企业的评价体系,完善企业奖励机制,提高自发性组织成员的满足感

  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变现形式,一切有意识的行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心理活动的支配。企业对企业员工,不管是正式组织成员还是自发性组织的成员,进行公正的评价是现代企业人员管理的核心,也是根本。在管理活动中,通过论功行赏、以德取信、按能授职、精神肯定等方式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保证被管理对象在生产工作中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增加,减少以至消除消极的破坏性行为。通过优化的企业评价体系和完善的奖励机制,使自发性组织的成员最大限度的提高满意度和满足感,消除自发性组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文秀 . 企业非正式组织研究 [M].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8.

  [2]张泽起.现代企业管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4-18.

  [3]韩大勇.柔性管理智慧[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